论文题目: 汉唐皇帝宗庙制度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古代史
作者: 郭善兵
导师: 谢维扬
关键词: 汉唐,皇帝宗庙,七庙,四时祭,褅祫祭,礼制
文献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秦汉以来,皇帝宗庙不仅是皇帝祭祀祖先的礼制性场所,而且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自西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后,儒家学说在社会生活、思想意识领域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儒家典籍关于三代,尤其是周代天子七庙、四时祭、禘、袷祭礼仪制度的记载,逐渐成为汉唐时期诸政权制定皇帝宗庙制度的权威依据。纵使如此,由于受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思想、学术诸因素错综复杂影响,汉唐时期皇帝宗庙制度也时常处于动态,而非静态的变化过程中。 全文共分五章,依次对汉以前帝王宗庙制度、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皇帝宗庙制度进行粗略探讨。 第一章首先依据目前有关考古发现,结合学界已有研究成果,对商、周王室宗庙制度略加考证。传世文献,尤其是儒家典籍对商周王室宗庙制度的有关记载,与考古发现既有大致相同之处,也有抵牾不符之处。秦统一后,对以往传统和其它地域文化有所借鉴、吸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秦文化面貌有所改观:秦文化中虽然不乏祖先崇拜观念,但祖先地位比较低下,祖先观念比较淡漠。或许受其他地域文化影响,秦人对待祖先态度发生根本性改变。秦二世即位后,采纳臣僚,或许主要是来自保存大量周礼的齐鲁地区,当时以博士身份在秦宫廷中出谋划策的儒生的建议,实行皇帝七庙制度,或许就是这一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 第二章对西汉皇帝宗庙制度进行了粗略探讨。西汉初,由叔孙通采撷古礼、秦制确立的皇帝宗庙立庙、祭祀制度中,既不难寻觅到不同地域文化因素的踪迹,也不乏出身于庶民阶层的统治者携带而来的大量民间俗文化因素。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社会主导思想。在儒学士大夫阶层协助下,尊崇儒学的汉元帝断然变更祖宗旧制,推行以罢弃以往陆续为因有功德而有“祖”、“宗”庙号的高、文、武三帝设置郡、国庙,定皇帝宗庙迭毁礼为主要内容的宗庙儒家礼制化改革。由于儒学、政治之间的结合尚处于初始阶段,加之受当时一系列现实因素影响,元帝以及随后成帝、哀帝时期,皇帝宗庙制度变更不定,与儒家典籍记载的所谓周礼也存在相当明显的歧异。 第三章对东汉皇帝宗庙制度进行了粗略探讨。东汉建国初,光武帝遵循古礼和西汉元、成时期制度,在京师洛阳立高庙,祭祀西汉高祖、太宗文帝、世宗武帝。后又于洛阳为亲生高祖父刘买以下四世直系祖先立庙。建武十九年庙议后,光武帝以西汉元、成、哀、平四帝庙,代替本生高祖父以下四庙。明、章以后,实行皇帝宗庙同堂异室之制,宗庙迁毁礼制形同虚设,皇帝宗庙制度开始背离古礼、西汉制度。东汉既依据儒家典籍有关记载,确定宗庙四时祭和禘、袷祭礼制。也通过“间祀”方式,保留了西汉时期实行的若干宗庙祭祖仪式。在宗庙禘、袷
论文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汉以前帝王宗庙制度
第一节 商周王室宗庙制度
第二节 秦皇帝宗庙制度
第二章 西汉皇帝宗庙制度
第一节 西汉初期皇帝宗庙制度
第二节 元帝宗庙礼制改革之政治、思想学术与社会背景
第三节 元帝永光、建昭年间皇帝宗庙礼制改革
第四节 成帝、哀帝时期皇帝宗庙制度的变革与政治、思想学术之关系
第五节 西汉中、后期皇帝宗庙褅、祫祭祖制度
第六节 “王莽九庙”
第三章 东汉皇帝宗庙制度
第一节 东汉初期皇帝宗庙制度
第二节 东汉皇帝宗庙祭祀乐舞、谒庙制度
第三节 东汉中、后期政治、社会、思想学术变迁及其与皇帝宗庙制度之关系
第四节 东汉献帝初平元年皇帝宗庙礼制改革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皇帝宗庙制度
第一节 三国皇帝宗庙制度
第二节 两晋皇帝宗庙制度与王肃经学
第三节 魏晋皇帝宗庙乐舞制度
第四节 南朝皇帝宗庙制度对汉晋制度的沿袭、变革
第五节 十六国北朝皇帝宗庙制度
第五章 隋唐皇帝宗庙制度
第一节 隋皇帝宗庙制度
第二节 唐皇帝宗庙制度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07-14
相关论文
- [1].东周王室研究[D]. 金学清.华东师范大学2003
- [2].汉唐之际帝王、士大夫家训研究[D]. 闫续瑞.南京师范大学2004
- [3].学与政[D]. 王刚.华东师范大学2004
- [4].周秦两汉神仙信仰研究[D]. 张文安.郑州大学2005
- [5].汉代丧礼研究[D]. 范志军.郑州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