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观察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应用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lusion,TCI)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对呼吸、循环、血清皮质醇(cortisol,COR)、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恶心呕吐发生率的影响,并评价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 BIS)在麻醉监测中的意义。方法一、一般资料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60例,ASAⅠ-Ⅱ,年龄20-60岁,体重指数(BMI)<25kg/m2。排除患有心肺疾病史和其他重要系统疾病史的患者。二、分组所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P组)靶控输注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组30例,行靶控诱导和维持;(Ⅰ组)常规麻醉诱导术中复合吸入维持组30例。术中通过调节异氟烷吸入浓度或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靶控浓度,使麻醉期间BIS值维持在45±5之间,MAP和HR波动在基础值的±20%范围内。两组均以维库溴铵术中间断静注维持肌松。三、观察指标(1)MAP、HR:观察并记录入室静卧10 min(T0基础值)、气腹开始(T1)、气腹后5min(T2)、气腹后10men(T3)、15min(T4)、20 min(T5)、气腹停止时(T6)各时点的监测值:(2)PETCO2、MV、PIP:观察并记录T1、T2、T3、T4、T5、T6各时点的监测值(3)脑电双频指数(BIS):观察并记录T1、T2、T3、T4、T5、T6各时点的监测值(4)术中知晓调查:手术结束后及术后8-12小时询问麻醉后有无不良感受和记忆。(5)术后24小时恶心呕吐发生率评定。(6)测定入室后10min(t1)及气腹20min(t2)时点血清皮质醇(COR)、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四、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使用SPSS11.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学处理。组内行配对t检验,组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率的检验采用Ridit分析。P<0.05认为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结果1、对呼吸循环功能影响的比较与Ti比较气腹后P组及Ⅰ组T2-T5时点PIP均明显升高,T3-T6时点PETCO2明显升高而MV在T2-T5时点则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T1-T6时点的MAP HR与T0比较,P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组MAPT2-T5时点与T0比较,则有显著性差异(P<0.05);T2-T5时点P组较Ⅰ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2、血清COR IL-6水平P组t2时点COR和IL-6较t1时点无明显差异(P>0.05),Ⅰ组t2时点COR和IL-6较t1时点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t2时点P组明显低于Ⅰ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t1点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3、BIST1-T6时点两组内、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4、术中知晓调查手术结束后及术后8-12小时询问患者,麻醉后和术中均无不良感受和知晓。5、术后24小时恶心呕吐发生率评定P组PONV发生率明显少于Ⅰ组(P<0.05)。结论1、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下,可以有效地抑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引起的应激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相对稳定。2、在监测血流动力学的同时联合应用BIS可以更好地反映麻醉过程中麻醉深度的动态变化,预防术中知晓和麻醉过深。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采用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较吸入麻醉比较明显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丙泊酚论文; 雷米芬太尼论文; 皮质醇论文; 白细胞介素论文;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