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中美双边产业内贸易水平相对较低,而且在中国加入WTO后呈下降的趋势。这增加了中美两国的贸易调整成本,影响了两国贸易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近年来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得美国对东亚地区的贸易逆差也随之转移到了中国大陆,从而导致中美之间持续的贸易顺差,并成为中美产业内贸易水平持续下降的重要原因。因此,结合我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这一时代背景,研究中美产业内贸易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基础、动因、利益来源,指出人均收入水平对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影响,同时从理论上分析了产品内国际分工的贸易表现及其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机制,指出跨国公司和加工贸易对产业内贸易具有重要影响,并简要论述了贸易平衡程度、对外开放程度、汇率和地理因素等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随后,本文对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贸易表现进行了分析,指出加工贸易是我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主要贸易表现形式,我国加工贸易结构不断升级;中间产品贸易增长尤其是零部件贸易的增长则是产品内国际分工在中国深化的另一表现。然后,本文运用GL指数和Greenway指数分别分析了中美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水平和性质,指出中美产业内贸易处于较低水平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阶段,从加工贸易与中美产业内贸易发展趋势上看,加工贸易是推动中美产业内贸易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在产业内贸易相关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加工贸易比重变量建立计量模型。通过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得出中美产业内贸易水平与加工贸易、人均GDP、贸易不平衡程度、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对外贸易依存度、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的结论。接着本文运用多元回归模型,按中美总体、高、中、低技术行业分别分析了各种因素对中美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影响程度。最后,本文根据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结果,从宏观经济层面和微观经济层面上提出了提升中美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政策建议。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插图索引附表索引第1章 绪论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1.1 选题背景1.1.2 选题意义1.2 文献综述1.2.1 国外研究综述1.2.2 国内研究综述1.3 本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1.4 论文创新点及不足之处第2章 产品内国际分工下的产业内贸易理论分析2.1 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基础2.1.1 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基础2.1.2 产业内贸易的动因2.1.3 产业内贸易的利益来源2.2 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2.2.1 产品内国际分工的贸易表现形式2.2.2 产品内国际分工影响产业内贸易的机制2.3 其他因素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第3章 产品内国际分工下的中美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3.1 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贸易表现3.1.1 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主要贸易形式3.1.2 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深化3.2 中美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分析3.2.1 中美产业内贸易的总体水平3.2.2 中美产业内贸易的行业水平3.2.3 中美产业内贸易的性质3.2.4 加工贸易与中美产业内贸易的相关趋势3.3 本章小结第4章 产品内国际分工下的中美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4.1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4.1.1 计量模型4.1.2 数据来源及处理4.2 实证分析4.2.1 变量的平稳性分析4.2.2 Engle-Granger 协整关系检验4.2.3 模型的回归及结果分析4.3 本章小结第5章 政策建议5.1 宏观经济层面的对策5.1.1 提升我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水平5.1.2 促进中美产业内贸易由垂直型向水平型转移5.1.3 加大对我国急缺的高新技术产品从美国的进口5.1.4 提高我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5.1.5 鼓励贸易互补性的中美双边直接投资的发展5.2 微观经济层面的对策5.2.1 企业应通过品牌建设促进产品差异化发展5.2.2 提高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5.2.3 企业应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结论参考文献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产业内贸易论文; 产品内国际分工论文; 加工贸易论文; 影响因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