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电性论文-王雅雯,李东,孙迎辉,钟留彪,江林

表面电性论文-王雅雯,李东,孙迎辉,钟留彪,江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表面电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plasmonic,multiplexed,assembly,surface,charge,inversion,encoding

表面电性论文文献综述

王雅雯,李东,孙迎辉,钟留彪,江林[1](2019)在《基底表面电性翻转辅助的等离激元纳米结构的多元化组装及其在信息编码领域的应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Plasmonic nanomaterials are excellent and promising building blocks for information encoding and decoding.However,the positioning of multiplexed nanomaterials into recognizable structures remains a major challenge in nanotechnology.Herein,we developed a novel method for fabricating diversified nanostructures through surface charge inversion from amino-modified substrates to carboxyl-modified ones,as well as the corresponding electrostatic-induced assembly of metal nanoparticles.Under optimal conditions,the selected gold nanospheres and peanut-like gold nanorods were successively located into patterns of spaced lines on the same substrate.Due to their unique optical properties,these two types of designed nanoarrays exhibited distinct color contrast and spectrum difference under dark field scattering microscopy.Furthermore,this general strategy can be extended to wide ranges of nanoparticles with different morphologies and compositions for other multifunctional and high-demanding encoding applications.(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 20)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03)

李飞[2](2019)在《煤泥水中固体颗粒表面电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颗粒表面ξ电位对煤泥水的沉降特性有重要的影响,而煤泥水的酸碱度即pH值直接影响其所含颗粒的表面电性和凝聚剂(絮凝剂)在煤泥水中的存在形态,本次试验通过NaOH和HCl调节煤泥水的pH值,采用微电泳仪测定煤泥水中固体颗粒的表面电位,试验测得当pH值等于2.7时,ξ电位等于0,即等电点为2.7。(本文来源于《选煤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王小顺[3](2019)在《电性和配位介导的脂质在二氧化硅和二氧化钛表面融合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TiO_2纳米颗粒和SiO_2纳米颗粒都是非常有用的生物相容性良好且无毒无害的生物界面材料。因为它们突出的光学性质、催化性质及在传感器的器件制造和在生物医用上的广泛应用,一直深受研究者的青睐。脂质是真核细胞细胞膜的主要组分,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纳米材料与脂质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无机纳米材料表面沉积一层支撑的脂质双层膜对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都非常有意义。已经有研究表明,在大的块状的材料表面沉积上一层支撑脂双层膜,可用于生物传感器的研制、器件的制造和模型细胞膜的研究。此外,在纳米颗粒表面沉积上一层支撑的脂质双层膜,将有利于新型药物传递系统和靶向的配体的构建,如:适配体和抗体可以被接枝到流动相的双层上。以往的许多研究都集中在磷酸胆碱脂质上,如:在生理条件下,磷酸胆碱脂质在SiO_2纳米颗粒表面形成支撑的脂质双层,但与TiO_2纳米颗粒只能发生简单的吸附。但在较低的pH条件下,磷酸胆碱脂质体在TiO_2纳米颗粒表面形成支撑的脂质双层。为了进一步的理解以上相互作用的差异,以及进一步的理解纳米材料与脂质体的相互作用方式,以便研究该体系在生物传感等方面的应用。本研究主要从脂质表面电荷、配位、及pH等方面,研究二氧化硅和二氧化钛纳米颗粒在脂质体表面的融合。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叁个方面:1)为了系统的研究电荷对于纳米材料与脂质体的相互作用的影响,本研究制备了两种中性的DOPC和DOCPe脂质体,及两种带负电的DOPS和DOCP脂质体。结果发现中性脂质体与SiO_2可以发生融合,而SiO_2表面的负电会抑制负电脂质体与SiO_2的融合。中性脂质体与TiO_2的相互作用受pH的影响,而负电的脂质体与TiO_2可以发生融合。2)为了研究pH对于纳米材料与脂质体的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了TiO_2与DOPC脂质体在不同pH下的相互作用情况。结果发现在中性pH下,TiO_2与DOPC只发生吸附,而在pH为3时,可以发生融合。而TiO_2与DOCP脂质体在pH值为3-10时,都可以发生融合。3)为了研究配位对于纳米材料与脂质体的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了DOPS与TiO_2的相互作用,发现在没有Ca~(2+)存在的情况下,100%的DOPS可以与TiO_2发生融合。同时本研究通过Triton洗涤的方法,比较了TiO_2纳米颗粒与DOCP和DOPS脂质体的相互作用的大小,发现TiO_2纳米颗粒与DOCP脂质体的作用力更强。(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9-04-01)

何学秋,宋大钊,柳先锋,王伟象,李振雷[4](2018)在《不同变质程度煤岩微表面电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研究煤岩电磁辐射产生机理,通过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不同变质程度煤岩微表面电势及电荷密度等电性参数的变化规律,将煤岩表面微观电性特征研究推进到微纳米尺度。结果表明:煤体表面在细观或宏观统计层面上显弱电性或电中性,但在纳米尺度下对外显示一定的电性特征;计算得到了煤体表面电荷密度,不同煤样的表面电荷密度差异明显,在79. 95~312. 97μC/m2变化;煤的变质程度对表面电性参数存在重要影响:随变质程度的升高,煤表面负电势经历了先缓慢下降又快速升高的变化趋势,表面电荷密度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V"型曲线变化。研究煤岩微结构的电性特征,对从微观层面进一步揭示煤岩电磁辐射机理、瓦斯吸附和解吸过程,乃至煤岩物质特性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黄华斌,傅奇,胡佳,游其华,庄峙厦[5](2018)在《表面电性可控磁珠微流控芯片在DNA提取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了表面电性可控的氨基化SiO_2@Fe_3O_4磁性复合微球,采用激光刻蚀和热压键合的方法制作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材质的DNA固相萃取芯片,将磁珠灌注于芯片通道中,借助永磁铁固定并控制磁珠,将磁珠芯片应用于人类全血中的基因组DNA提取,优化了提取实验条件,并对提取产物进行凝胶电泳和PCR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磁珠微流控芯片成功地从全血中提取出纯度较高的基因组DNA,提取效率约35%,提取液的凝胶电泳条带与商品化试剂盒提取的基因组DNA一致,提取液可用于进一步的PCR反应。(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8年09期)

郭娅娥,卢毅屏,冯其明[6](2018)在《NaF对蛇纹石表面电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蛇纹石自身具有较高的零电点,在硫化铜镍矿中易引起异相凝聚的问题,基于蛇纹石表面的荷电机理,提出一种改变蛇纹石表面电性的调整剂的选择思路,即借助溶液化学数据,选择可以与Mg(OH)_2反应生成镁的难溶产物的物质作为调整剂,在蛇纹石表面生成溶度积较低的新物质,通过减少蛇纹石表面暴露的Mg~(2+)质量分数,达到改变蛇纹石表面电位的目的。通过Zeta电位测试、沉降试验、吸附量测试、X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以及溶解试验,研究Na F对蛇纹石表面电性的影响及其影响机理。根据XPS分析结果对蛇纹石表面的镁元素窄扫描图谱进行分峰拟合。研究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61.93%的F-可以稳定地吸附在蛇纹石表面,使溶液中蛇纹石表面镁元素的结合能降低0.1 e V,蛇纹石的等电点pH降低至3.5;NaF作用后的蛇纹石表面出现新的MgF_2峰;蛇纹石与磁黄铁矿人工混合矿异相分散。(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姜玉周[7](2018)在《表面电性可调微管马达的制备及其用于核酸分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酸检测在生物医学、食品安全以及环境监测等领域应用广泛。为了提高核酸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与选择性,首先需要将核酸从待测样品中分离出来。近年来,许多核酸分离的方法不断涌现。其中,微流控技术由于具备操作简易、消耗样品和试剂较少等优点,受到广大科研工作者的青睐。但是,这些方法需要借助蠕动泵驱动液体流动或者利用电机搅动溶液,整个操作系统较为复杂。相比于静态的微纳米材料,气泡驱动型管状微米马达无需外界器件的辅助,便能够在微量的溶液中自主运动并搅动溶液,因此有望简化基于微芯片的核酸分离方法。然而,目前发展的基于管状微米马达的核酸分离方法只能用于捕获特定的核酸序列并且无法将捕获的核酸从管状马达上释放下来,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大的局限性。鉴于此,本论文利用电性可调的聚乙烯亚胺(PEI)以及管状微米马达,在核酸分离中做了以下工作:首先,基于模板辅助的电化学沉积技术,制备得到了单锥型的PPy-COOH/PPy/Ni/Pt管状微米马达。研究了电化学沉积的电压和电镀液聚合物的单体浓度对管状微米马达形貌的影响,燃料浓度对其运动速率的影响规律以及外部磁场对其运动方向的控制。研究结果表明,电化学沉积聚合物PPy层时的优化条件为:在恒电压+0.806 V下,电荷沉积量为0.5 C和电镀液的单体浓度为74 mmol/L。提高H_2O_2的体积分数可提高管状微米马达的运动速率。当燃料池中H_2O_2体积分数增加到4%时,马达的平均运动速率可增至485±38μm/s。此外,通过沉积磁性Ni层,可利用外部磁场实现对其运动方向的控制,这为马达的定向运输提供了可能。该工作中制备的马达可进一步表面功能化,有望作为一种廉价的功能器件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其次,在上述管状微米马达研究的基础上,基于PEI电性可调的特性,首次提出并制备出PEI修饰管状微米马达。研究了H_2O_2初始体积分数、溶液pH、反应时间、马达量对核酸捕获效率的影响规律;溶液pH对核酸释放的影响规律;该马达的循环使用性能、在含蛋白质和核酸模拟样品中核酸捕获效率以及在微流体芯片中运动性能等。研究结果表明,该马达在pH 4.0的溶液中可实现高效捕获任意碱基序列的核酸,优化反应时间为50 min,马达量为8μg。当捕获核酸后的马达被置于碱性介质时,核酸可从马达上释放下来;当溶液的pH为11.0时,释放效率可达80%。在模拟样品中,调节溶液pH可消除BSA对核酸捕获的影响。此外,该马达在捕获和释放核酸的过程中展示了良好的循环使用性,同时在微流体芯片中借助外部磁场展示了良好的运动性能。我们发展的PEI修饰管状微米马达极大地简化核酸分离的过程,进一步推动分子诊断的发展。本论文不仅为核酸的分离提供了一种新途径,而且为微纳米马达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8-05-01)

林宏伟[8](2018)在《欧前胡素柔性脂质体表面荷电性及其经皮渗透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欧前胡素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具有制剂开发及临床应用的潜力。然而在人体内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低,且代谢途径多,限制了欧前胡素的进一步利用。本课题目的是开发新型的纳米脂质体载体,制备具有高度形变能力的柔性脂质体,可高效通过皮肤角质层的微小通道,以增加欧前胡素在皮肤中的渗透能力,提高其经皮给药浓度,同时对柔性脂质体的表面荷电性进行修饰,对不同的欧前胡素脂质体载体的体外透皮性能做出评价。第一章对人体皮肤结构进行概述,大多数药物分子难以有效透过皮肤角质层进行经皮渗透,需要通过制剂手段将欧前胡素制备成柔性脂质体,以促进其在皮肤中的扩散渗透。第二章建立了欧前胡素原料药的高效液相色谱含量测定方法,对欧前胡素的溶解度及表观油水分配系数进行考察,结果表明欧前胡素为难溶性药物,吐温-80可作为欧前胡素体外释放试验的接收介质。第叁章以大豆卵磷脂、胆固醇等为处方,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了柔性脂质体,并用探头超声法进行分散,以粒径、包封率及稳定性为指标,对脂质体制备处方及工艺进行优化,最终处方选用吐温-20作为柔性脂质体的“柔软剂”,与卵磷脂的用量比例为85:15,与胆固醇的用量比例为10:1;欧前胡素的药物含量比例为0.1%,该体系下的柔性脂质体包封率最高为57.60±2.06%,粒径大小为73.5±1.75nm。并在处方中加入不同的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以同法制备不同表面电荷性的柔性脂质体,在后续章节对其理化性质及体外透皮扩散能力进行评价。第四章对不同的欧前胡素脂质体载体的形貌、粒径、多分散系数、ζ电位、包封率及变形性进行考察,在透射电镜下所观察到的形态特征为圆球形;通过纳米粒度仪测得粒径范围均在100nm内,多分散系数符合要求;电位分析仪分析结果表明阳离子柔性脂质体的ζ电位为20.22±0.96mv,阴离子柔性脂质体ζ电位为-42.63±0.80mv,成功地对柔性脂质体进行表面电荷修饰。其中阳离子柔性脂质体以透析法测得具有最高的包封率,为60.32±2.82%,并且通过挤出法计算其变形性系数最高,为135.08±5.74mg/sec~(-1)/cm~2,以上指标表明阳离子柔性脂质体有利于提高经皮渗透效率。第五章通过Franz扩散池法对不同的欧前胡素脂质体载体的体外透皮性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阳离子柔性脂质体的经皮渗透性得到显着的提高,表观渗透系数比欧前胡素水混悬液高3.45倍,所考察的24小时内的透皮累积渗透量为330.50±9.68μg/cm~2,同时通过荧光显微镜对其荧光标记的皮肤切片进行观察,在皮肤深度为64μm时的荧光强度最强,为2399.97±248.62AU。体外透皮试验后的皮肤经过差示扫描量热法和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皮肤角质层的类脂质结构均没有严重受损,阳离子柔性脂质体可使角质层类脂质流动性增强而促进药物的渗透传递。本文通过制备阳离子柔性脂质体,可显着地提高欧前胡素的体外经皮累积渗透量,通过表面荷正电性与皮肤中负电荷的类脂质相互吸引,促进其在表皮深处的扩散分布,透皮扩散后角质层类脂质结构没有受损,实验结果为欧前胡素的临床经皮给药系统设计提供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广东药科大学》期刊2018-03-01)

段国伟,谢李昭,赵驰,汪谟贞,葛学武[9](2017)在《聚合物模板微球表面电性对中空二氧化硅微球形貌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以过硫酸钾和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为引发剂,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在水中引发苯乙烯聚合制备了2种表面分别带负电性和正电性基团的聚苯乙烯(PS)模板微球.在氨水催化下,利用正硅酸乙酯的水解缩合,形成PS/SiO_2复合微球,去除模板后得到中空SiO_2微球,并对其进行FTIR、电子显微镜、TGA以及氮气吸附等分析表征.结果表明,PS模板微球表面的电性决定了OH-的分布,从而导致PS模板微球表面SiO_2壳层不同的形成机制.当以表面带负电的PS微球为模板时,可得到树莓状的中空SiO_2微球;而以表面带正电的PS微球为模板时,得到是表面光滑的,具有介孔结构的中空SiO_2微球.(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李南,海小满,王科,张静,张志琪[10](2016)在《负电性疏水表面肽和蛋白自发吸附过程中离子型氢键的关键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30年来,微流控芯片由于其具有微型化、集成化、便携化和自动化等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并在化学、生物、组织工程、生物医学、环境监测和纳米技术等诸多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1]由于它的高度集成化使之在生物医学领域倍受青睐,可以集复杂多步生物样品测定于单一的芯片装置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时生物样品检测,如血液,唾液,体液等。然而,当芯片处于生物环境中,由于易吸附生物样品中的蛋白而导致装置效率大大降低[2]。因此,深入了解蛋白自发吸附于固体表面的机制是解决蛋白非特异性吸附的必要条件[3]。本文中我们系统地研究了离子互补型肽EAK16-II[(Ala-Glu-Ala-Glu-Ala-Lys-Ala-Lys)2]及其季铵盐化的肽QEAK16-II[(Ala-Glu-Ala-Glu-Ala-Lys Me3-Ala-Lys Me3)2]从溶液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芯片表面的自发吸附机理。我们发现,当EAK16-II亲水端ε-氨基未发生季铵化时,其在PMMA表面更容易形成完整的以α螺旋和β折叠构象为主的两亲性分子膜,可以抑制非特异性蛋白吸附以及防止血栓形成。一旦亲水端ε-氨基发生季铵化,QEAK16-II稀疏的覆盖于PMMA表面,且表面覆盖率不到10%,并容易被蛋白取代,导致严重的蛋白吸附、血栓形成,这个结果与本体PMMA芯片类似。这个工作为我们提供了第一个实验依据:肽中NεH与PMMA表面负电荷之间形成的离子型氢键对于肽和蛋白从溶液中自发吸附到固体表面起到了关键作用,而并非疏水、氢键或静电作用。本研究为我们后续了解肽和蛋白自发吸附在固体表面的机理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这一理解更推进了肽和蛋白自发吸附于界面在生物传感技术、生物医学、药物学、分离科学、酶工程、膜生物化学、生物材料等领域潜在的应用。[4](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部地区第五届色谱学术交流会暨仪器展览会论文集》期刊2016-04-22)

表面电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颗粒表面ξ电位对煤泥水的沉降特性有重要的影响,而煤泥水的酸碱度即pH值直接影响其所含颗粒的表面电性和凝聚剂(絮凝剂)在煤泥水中的存在形态,本次试验通过NaOH和HCl调节煤泥水的pH值,采用微电泳仪测定煤泥水中固体颗粒的表面电位,试验测得当pH值等于2.7时,ξ电位等于0,即等电点为2.7。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表面电性论文参考文献

[1].王雅雯,李东,孙迎辉,钟留彪,江林.基底表面电性翻转辅助的等离激元纳米结构的多元化组装及其在信息编码领域的应用(英文)[C].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20)论文摘要集.2019

[2].李飞.煤泥水中固体颗粒表面电性研究[J].选煤技术.2019

[3].王小顺.电性和配位介导的脂质在二氧化硅和二氧化钛表面融合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

[4].何学秋,宋大钊,柳先锋,王伟象,李振雷.不同变质程度煤岩微表面电性特征[J].煤炭学报.2018

[5].黄华斌,傅奇,胡佳,游其华,庄峙厦.表面电性可控磁珠微流控芯片在DNA提取中的应用[J].分析化学.2018

[6].郭娅娥,卢毅屏,冯其明.NaF对蛇纹石表面电性的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7].姜玉周.表面电性可调微管马达的制备及其用于核酸分离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

[8].林宏伟.欧前胡素柔性脂质体表面荷电性及其经皮渗透性研究[D].广东药科大学.2018

[9].段国伟,谢李昭,赵驰,汪谟贞,葛学武.聚合物模板微球表面电性对中空二氧化硅微球形貌的影响[J].高分子学报.2017

[10].李南,海小满,王科,张静,张志琪.负电性疏水表面肽和蛋白自发吸附过程中离子型氢键的关键作用[C].中国中西部地区第五届色谱学术交流会暨仪器展览会论文集.2016

标签:;  ;  ;  ;  ;  ;  ;  

表面电性论文-王雅雯,李东,孙迎辉,钟留彪,江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