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图像测量的非饱和压实土应力—应变特性研究

基于数字图像测量的非饱和压实土应力—应变特性研究

论文摘要

基于亚像素角点检测的数字图像测量方法在三轴试验试样变形测量中的应用,为三轴试验试样变形测量提供了一项新方法,该方法通过捕捉跟踪角点的位移对试样变形进行测量,测量结果能够达到较高的亚像素精度(0.02像素),精度分析结果表明应变测量精度可以达到10-4数量级。应用该方法能够更加准确地测量饱和土和非饱和土三轴试验试样的局部变形,进而深入研究土在三轴应力状态下的应力-应变特性。同时,还可以利用其独特的测量机理,获取相当于将试样表面离散化的变形试验数据,计算出三轴试样的表面应变场对三轴试样的变形性质进行研究。在控制吸力条件下的非饱和压实土三轴试验中应用基于亚像素角点检测的数字图像测量方法,使非饱和压实土三轴试验试样的局部变形测量更加简便,同时克服了接触式传感器会对试样产生径向约束、测量截面少等不足,提高了局部变形测量的精度。由于受到端部约束的影响,测量非饱和压实土试样整体变形的试验结果相对真实情况而言强度被提高,变形能力被降低,由此获得的试验数据不能够真实地反映非饱和土的强度和变形性质。通过比较控制吸力条件下非饱和压实土三轴试验中试样整体与试样中部1/3区域的试验结果,证明测量试样中部1/3区域受端部约束的影响较小,其试验结果更能代表非饱和土的基本受力变形特性,对于研究非饱和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可以提供更为可靠的试验数据。采用双应力状态变量强度理论系统分析了试样的抗剪强度,结果表明端部约束对抗剪强度公式的参数取值有较大影响。应用非饱和土Alonso弹塑性模型研究探讨了模型参数取值对非饱和土数值计算结果的影响,使用包含端部约束影响的试样整体变形确定的模型参数进行有限元数值计算将产生误差,同时也高估了非饱和土体的强度。在常吸力的各向等压压缩试验中,试样整体与试样中部1/3区域的变形测量结果趋势一致,同一平均净应力下前者变形小于后者;前者的屈服应力值大于后者,二者的屈服应力都是随着吸力的增加而增大。由试样整体与试样中部1/3区域变形确定的LC屈服曲线模型参数差别较大,试验值和模型计算的p—s平面LC屈服曲线的形式也存在差别,前者的弹性区域明显大于后者。针对Alonso模型中LC屈服轨迹方程中存在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误差较大以及存在不具有普遍意义的假设的问题,基于局部变形试验结果深入研究了LC屈服轨迹方程的合理形式。在一系列常吸力的非饱和压实土三轴剪切试验中,应用数字图像测量方法测量试样中部1/3区域的强度及变形的试验结果表明:吸力对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的提高有重要影响,抗剪强度随着吸力的增加而增加。基于局部变形测量的常吸力非饱和压实土三轴剪切试验结果,全面描述了非饱和土p—g—s三维应力空间中临界状态面的合理形态:在p—q平面,临界状态线斜率M是与吸力无关的物理量;临界状态面与LC屈服面交线在三维应力空间中是一条存在极值的曲线;该交线在p—s平面的投影曲线在三轴压缩应力状态下应位于第一象限;该交线在q—s平面的投影曲线应存在渐近线;反映凝聚力与吸力关系的函数曲线也应存在渐近线。修正了Alonso模型中临界状态线的表达式,验证了其合理性。依据局部变形试验结果绘制的塑性体应变等值面形状为水滴形,并针对非饱和土Alonso弹塑性模型的不足,将水滴形屈服面扩展到非饱和土中,提出了非饱和土水滴形屈服面函数,采用相关联的流动法则,应用合理的LC屈服轨迹方程和临界状态线的修正表达式,结合对偶应力硬化理论改进了模型,改进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原模型及试验结果的对比表明,改进模型能够较好地对控制吸力条件下的非饱和土三轴压缩试验进行模拟,其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得较好,优于原模型,进而验证了改进模型是一种合理的形式。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非饱和土的研究意义
  • 1.2 非饱和土的研究历史
  • 1.3 非饱和土的研究现状
  • 1.3.1 微结构
  • 1.3.2 有效应力原理
  • 1.3.3 渗透性
  • 1.3.4 应力-应变关系
  • 1.3.5 变形与固结
  • 1.3.6 非饱和土强度理论
  • 1.4 非饱和土控制吸力三轴试验的变形测量
  • 1.4.1 流体法
  • 1.4.2 总和法
  • 1.4.3 直接法
  • 1.5 非饱和土控制吸力三轴试验中测量试样局部变形的意义
  • 1.5.1 刚度的测量
  • 1.5.2 端部约束影响
  • 1.5.3 基座误差
  • 1.6 数字图像测量技术在非饱和土三轴试验变形测量中应用的意义
  •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主要工作
  • 1.7.1 研究内容
  • 1.7.2 论文的组织结构
  • 2 基于亚像素角点检测的三轴试样变形数字图像测量方法
  • 2.1 基于亚像素角点检测的数字图像测量方法
  • 2.1.1 亚像素角点检测基本原理
  • 2.1.2 系统组成
  • 2.2 测量精度分析
  • 2.3 测量方法
  • 2.4 测量结果异常数据的剔除
  • 2.5 试验检验与比较
  • 2.6 试样变形表面应变场
  • 2.6.1 曲面展开
  • 2.6.2 试样表面应变场的计算
  • 2.7 小结
  • 3 基于数字图像测量的非饱和压实土三轴试验
  • 3.1 试验系统组成
  • 3.2 控制吸力的非饱和土三轴试验
  • 3.2.1 试验土样
  • 3.2.2 试验过程
  • 3.2.3 试验内容
  • 3.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 抗剪强度研究
  • 3.4 参数取值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 3.5 小结
  • 4 基于局部变形的非饱和压实土p-s平面屈服轨迹研究
  • 4.1 研究方法
  • 4.1.1 LC屈服曲线的提出
  • 4.1.2 试验路径
  • 4.2 整体与局部测量试验结果的对比与分析
  • 4.2.1 试验结果
  • 4.2.2 端部约束对 LC屈服曲线的影响
  • 4.3 基于局部变形的LC屈服曲线研究
  • 4.4 小结
  • 5 基于局部变形的非饱和土三维应力空间临界状态面研究
  • 5.1 试验内容
  • 5.2 试验结果
  • 5.3 分析探讨
  • 5.3.1 p-q平面曲线
  • 5.3.2 p-s平面曲线
  • 5.3.3 q-s平面曲线
  • 5.3.4 p-q-s空间临界状态面
  • 5.4 Alonso模型临界状态线的修正
  • 5.5 小结
  • 6 基于局部变形的非饱和土弹塑性本构模型研究与改进初探
  • 6.1 Alonso弹塑性基本模型
  • 6.1.1 应力屈服面
  • 6.1.2 流动法则
  • 6.1.3 硬化规律
  • 6.1.4 弹性应变
  • 6.1.5 模型参数的确定
  • 6.2 两类屈服面的对比研究
  • 6.2.1 水滴形屈服面
  • 6.2.2 模型计算参数
  • 6.2.3 结果与分析
  • 6.3 Alonso模型改进初探
  • 6.3.1 LC屈服曲线
  • 6.3.2 临界状态线
  • 6.3.3 屈服面
  • 6.3.4 硬化理论
  • 6.3.5 模型验证
  • 6.3.6 结果与分析
  • 6.4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完成与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所参加的科研项目情况
  • 创新点摘要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非饱和流的地下水封洞库涌水量研究[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7(S2)
    • [2].循环荷载下非饱和结构性黏土的弹塑性双面模型[J]. 岩土力学 2020(04)
    • [3].基基于于饱饱和和-非饱和理论的堤防工程渗流仿真计算分析[J]. 北京水务 2020(05)
    • [4].基质吸力对非饱和黏土抗剪强度的影响[J]. 人民黄河 2012(04)
    • [5].非饱和浅埋隧道稳定性的上限分析[J].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9(06)
    • [6].非饱和全空间埋置隧道动力响应半解析模型[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3)
    • [7].模拟非饱和流的新型相对渗透系数模型[J].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20(07)
    • [8].无线设备市场仍有很大空间并非饱和[J]. TWICE消费电子商讯 2008(09)
    • [9].冻融条件下非饱和路基土的强度及微观特性研究[J]. 冰川冻土 2019(05)
    • [10].双尺度纤维织物二维非饱和流动的数值模拟与实验[J]. 复合材料学报 2020(04)
    • [11].空间链接器式多维通用饱和-非饱和流模型研究[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20(05)
    • [12].黄河冲淤积非饱和高塑性黏土的抗剪性状[J].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6(01)
    • [13].非饱和黏土平板撞击实验及状态方程的研究[J]. 高压物理学报 2014(06)
    • [14].公路非饱和路基土力学特性分析[J]. 交通标准化 2014(02)
    • [15].非饱和硬土的长期固结特性探讨[J]. 工程勘察 2012(11)
    • [16].基于非饱和负载的802.15.4网络能耗分析[J].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1(06)
    • [17].非饱和红土强度特性的试验研究[J]. 建筑科学 2009(01)
    • [18].非饱和煤矸石淋滤仪改进及应用[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0(07)
    • [19].非饱和黏性土压缩模量与标贯击数关系探讨[J]. 铁道勘察 2012(03)
    • [20].饱和-非饱和非稳定渗流有限元分析方法的改进[J].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09(01)
    • [21].非饱和粘土在冲击试验下的土体参数研究[J]. 江苏建材 2016(06)
    • [22].降雨入渗非饱和黏土边坡稳定性的极限平衡条分法研究[J]. 岩土力学 2016(02)
    • [23].含水量对昆明非饱和土抗剪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J]. 采矿技术 2015(02)
    • [24].粉煤灰的基质吸力及非饱和特性研究[J]. 水利学报 2014(S2)
    • [25].饱和非饱和分层土壤中铁离子运移试验[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1(06)
    • [26].树脂传递模塑工艺中的非饱和流动过程模拟与实验研究[J]. 复合材料学报 2010(02)
    • [27].含裂隙非饱和土体的变形与渗流耦合的二维解析分析[J].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19(04)
    • [28].积水和降雨下非饱和重塑黄土水分入渗模拟[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11)
    • [29].非饱和土壤热导率模型的优化与应用[J]. 制冷学报 2017(03)
    • [30].垂直地埋换热器非饱和岩土温度场分析[J]. 山西建筑 2017(29)

    标签:;  ;  ;  ;  ;  ;  ;  ;  

    基于数字图像测量的非饱和压实土应力—应变特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