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不同策略获得抗SCMV转基因玉米的研究

利用不同策略获得抗SCMV转基因玉米的研究

论文题目: 利用不同策略获得抗SCMV转基因玉米的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遗传学

作者: 白云凤

导师: 王国英

关键词: 玉米,转基因,无标记,双抗

文献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玉米矮花叶病(MDM)是世界性病害,在我国主要由甘蔗花叶病毒(SCMV)的MDB株系(SCMV-MDB)引起。我们通过采用不同的策略,获得了高抗SCMV转基因玉米。先构建了无标记基因的SCMV-MDB复制酶基因NIb的反向重复序列(SCMVirNIb)表达载体pSCMVirNIb。通过冻融法将pSCMVirNIb载体与抗除草剂标记基因(bar)载体分别导入农秆菌LBA4404,然后共转化玉米幼胚。通过除草剂梯度筛选,获得了Z3自交系再生苗,其中14株的标记基因和目的基因PCR扩增均呈阳性,目的基因DNA点杂交亦呈阳性。这14株的自交种子在冬季于温室种T1代株行,人工接种SCMV,抗病株率高于60%的有11个株行。PCR检测抗病株,有一个植株只含有目的基因而无标记基因,即通过有性繁殖过程中的基因分离与重组,在T1代得到了无标记基因的抗病转基因植株。根据T1代植株抗病性鉴定和PCR检测结果,在田间种植了68个T2代株系。在人工接种SCMV条件下,有3个株系的抗病株率高于85%,其中的一个株系来自T1代无标记基因的抗病转基因植株。PCR进一步检测该株系的8个抗病株,均呈标记基因阴性,目的基因阳性。ELISA检测结果,转基因抗病株的OD值与未接病的健康株基本持平。用转基因抗病株叶片汁液回接,回接植株未表现感病症状,而非转基因对照的回接植株均表现感病症状,表明转基因抗病株不含病毒或含毒量很低,抗病性达到高抗甚至免疫水平。 构建了SCMV-MDB的外壳蛋白基因(cp)和改造过的Bt毒蛋白基因(crylacm)的双价表达载体pCr-Cp,农杆菌介导转化玉米自交系Z31,获得了再生苗。根据叶片涂抹除草剂抗性鉴定和cp基因及crylacm基因PCR检测结果,在冬季于温室种植7个T1代株行。对T1代人工接种SCMV,各株行均有抗、感株分离。T2代共种12个株系,人工接病、接虫,鉴定双抗性。结果T2代的12个株系均尚在分离,其中1个株系的双抗株率高于50%。其双抗株的cp基因和crylacm基因PCR检测均呈阳性,Bt毒蛋白试纸条检测,2株的检测线比较明显,表明Bt毒蛋白得到了表达。即获得了兼抗玉米螟的抗SCMV转基因玉米, 构建了无标记基因的SCMV—MDB反义cp基因表达载体pACP,农秆菌共转化玉米自交系Z3的幼胚,得到了再生株。T1代人工接种SCMV,有2个株行的抗病株率高于70%。PCR检测抗病株,其中1个株行有2株cp基因阳性而标记基因阴性,获得了无标记转反义cp基因抗病株。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和立题意义

1 标记基因和无标记转基因研究进展

1.1 标记基因及其在转化系统中的应用

1.2 标记基因的安全性问题

1.3 安全性标记基因

1.4 标记基因消除体系

2 RNA干扰和作物遗传改良及其抗病毒基因工程

2.1 RNA干扰机制

2.2 RNA干扰技术

2.3 RNA干扰在作物遗传改良上的应用

2.4 RNA干扰在植物抗病毒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2.5 RNA干扰技术的相关问题

3 玉米矮花叶病抗性遗传和抗病基因工程

3.1 抗源筛选

3.2 抗性遗传

3.3 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和定位

3.4 抗病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dsRNA介导高抗SCMV无标记转基因玉米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质粒载体、宿主菌和植物材料

1.2 生化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PCR引物

1.5 常用培养基和溶液

2 实验方法

2.1 载体构建及其导入细菌

2.2 玉米幼胚转化

2.3 转基因分子检测

2.4 除草剂叶片涂抹

2.5 玉米SCMV抗性鉴定

3 结果和分析

3.1 无标记基因的SCMV NIb基因反向重复序列表达载体的构建、鉴定和可形成的dsRNA结构分析

3.2 表达载体导入根癌农杆菌及其鉴定

3.3 农杆菌介导玉米转化和获得再生植株

3.4 T_0代的除草剂抗性鉴定和转基因的分子检测

3.5 T_1代抗病性鉴定和分子检测

3.6 T_2代抗病性鉴定和分子检测

3.7 T_2代株系与非转基因对照的株高及果穗差异

4 讨论

第三章 病虫双抗转基因玉米研究

1 研究背景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和分析

3.1 双价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酶切鉴定

3.2 双价表达载体导入农杆菌及其鉴定

3.3 玉米幼胚转化和获得再生植株

3.4 T_0代除草剂抗性鉴定和转基因分子检测

3.5 T_1代抗病性鉴定和PCR检测

3.6 T_2代双抗性鉴定和分子检测

3.7 除草剂发芽筛选对提高转基因株率的作用

3.8 转基因后代的一些变异

4 讨论

第四章 反义RNA介导抗SCMV无标记转基因玉米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和分析

3 讨论

第五章 农杆菌介导玉米转基因过程中的一些影响因素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和分析

3 小结和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6-13

参考文献

  • [1].非编码基因zm401对玉米小孢子发育的影响[D]. 马金霞.中国农业大学2005
  • [2].转基因玉米环境安全性及其产品成分检测技术[D]. 路兴波.山东农业大学2006
  • [3].玉米抗旱基因资源的鉴定与评价研究[D]. 刘成.中国农业大学2016
  • [4].新型转基因抗草甘膦玉米的培育及转基因玉米安全控制技术的研究[D]. 李京.浙江大学2013
  • [5].转基因玉米对跳虫的影响[D]. 王柏凤.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4
  • [6].利用转基因技术创造适合纤维素乙醇生产的玉米新材料[D]. 张淑娟.山东大学2011
  • [7].ABP9过表达转基因玉米在大田中的抗旱表现[D]. Hussain Javed Umrani.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
  • [8].玉米中类似于mRNA的非编码基因ZM401 cDNA的克隆及其在玉米花粉发育中的作用[D]. 戴晓燕.中国农业大学2003
  • [9].连接肽2A和LP4/2A在玉米中的剪切分析及抗虫耐除草剂转基因玉米的获得[D]. 孙鹤.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 [10].玉米双向启动子的克隆、鉴定和应用[D]. 柳小庆.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

相关论文

  • [1].玉米矮花叶病病原鉴定、检测及外壳蛋白基因变异研究[D]. 蒋军喜.浙江大学2002
  • [2].玉米转基因工程育种优良受体筛选及遗传机理研究[D]. 潘光堂.四川农业大学2004
  • [3].农杆菌介导的玉米优良自交系遗传转化研究及成熟胚再生系统的建立[D]. 黄雪清.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4
  • [4].利用分子标记划分玉米杂种优势群及定位农艺性状QTL[D]. 滕文涛.中国农业大学2005
  • [5].非编码基因zm401对玉米小孢子发育的影响[D]. 马金霞.中国农业大学2005
  • [6].玉米种质资源抗旱性评价及其遗传基础研究[D]. 路贵和.中国农业大学2005
  • [7].植酸酶基因的克隆及转化玉米的研究[D]. 农友业.广西大学2005
  • [8].农杆菌介导的玉米转化技术的改进及转betA基因玉米抗逆性分析[D]. 权瑞党.山东大学2003
  • [9].农杆菌介导gna基因转化玉米骨干自交系及转基因玉米的抗虫抗病性分析[D]. 王兆玉.山东大学2005
  • [10].转基因玉米环境安全性及其产品成分检测技术[D]. 路兴波.山东农业大学2006

标签:;  ;  ;  ;  

利用不同策略获得抗SCMV转基因玉米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