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论库特·魏尔歌剧——《马哈哥尼城的兴衰》音乐的“间离性”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音乐学
作者: 潘洁
导师: 王晡
关键词: 库特魏尔,马哈哥尼城的兴衰,叙述体戏剧,音乐,间离性
文献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歌剧《马哈哥尼城的兴哀》(以下简称《马哈哥尼》)是20世纪上半叶德—美杰出的作曲家库特·魏尔(Kurt Weill,1900-1950)与戏剧哲学家贝尔托特·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1898-1956)合作的重要作品。《马哈哥尼》对音乐一戏剧观念作了全新的阐释,尤其在这部歌剧中,布莱希特首次提出“现代戏剧是叙述体戏剧”的主张。“间离效果”是布莱希特“叙述体戏剧”的核心,主张的是戏剧的感情效果让位于理性效果。本文把“间离效果”如何在《马哈哥尼》的音乐中得以体现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音乐的‘间离性”这一戏剧命题。音乐的“间离性”是为了实现“间离效果”所使用的一种音乐上的手段,最终目标关注的是音乐的社会职能方面,即引发人们改造社会的行动。论文通过对布莱希特戏剧观的阐述,分析了剧中音乐“间离性”的五种表现特征:1.情绪分离的两种形态。阐述音乐情绪与事件情绪的分离、声乐情绪与伴奏情绪分离,以此用音乐的手段来制造观众与剧情的“距离”,唤起观众的能动性。2.音乐的嘲讽性。目的是让观众感到剧情表现的内容是荒诞而轻浮的,不要认同舞台事件,引发其有益的理性思考。3.音乐的叙事性。它卸除了使听众沉迷音乐的华丽外表,用最直截、最精炼的农达方式向观众予以表达。4.音乐的动作性。它能使演员表演某些基本的动作姿态,这种动作姿态具有社会性,带有鲜明的主观态度,有力地表达了脚本所要表现的内容,引导和激活了观众的理性思维。5.音乐与其它歌剧手段相互独立。音乐元素在各种戏剧元素的混杂中保持了自身的独立性,能在一定程度上使观众不过于沉浸在混合型的艺术品中,从被动的欣赏中解放出来。论文在论述以上“间离性”特征之后,进一步陈述了以下五种“间离性”思想:1.音乐的“反心理”效果。2.音乐的抨击效果。3.音乐的叙述效果。4.音乐的动作效果。5.反瓦格纳的“整体艺术,,效果。本文把库特·魏尔的歌剧《马哈哥尼》的音乐置放于“叙述体戏剧"这个特定的概念下进行研究,以“音乐的‘间离性’”这一特殊的研究视角,揭示了歌剧《马哈哥尼》的审美趣味,探求了作曲家新的歌剧音乐理念。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库特·魏尔歌剧《马哈哥尼城的兴衰》的缘由与视角
二 库特·魏尔在20世纪的定位
三 《马哈哥尼》创作的历史回顾
四 “马哈哥尼”名称的由来
五 歌剧的思想涵义
第一章 “间离性”的阐述
第一节 “间离效果”是叙述体戏剧的核心
一 “叙述体戏剧”的提出
二 “间离”的定义
第二节 《马哈哥尼》中“间离性”的表现特征
一 编剧上的“间离性”特征
二 表演艺术上的“间离性”特征
三 音乐上的“间离性”对要求
第二章 《马哈哥尼》音乐的“间离性”表现
第一节 情绪分离的两种形态
一 音乐情绪与场景情绪的分离
二 声乐情绪与伴奏情绪的分离
第二节 音乐的嘲讽性
一 嘲讽性的音乐曲调
二 嘲讽性的音乐拼贴
三 嘲讽性吟诵
第三节 音乐的叙事性
一 叙事性宣叙调
二 叙事性配乐
第四节 音乐的动作性
一 与舞曲节奏相配合的动作
二 与敲击性节奏相配合的动作
三 与抒情性重唱相配合的动作
第五节 音乐与歌剧其它手段相独立
一 歌曲的独立性
二 一个舞台的多个表演区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马哈哥尼》音乐中的“间离性”思想
一 音乐的“反心理”效果
二 音乐的批判效果
三 音乐的叙述效果
四 音乐的动作效果
五 反瓦格纳的“整体艺术”效果
六 小结
结语
致谢
附录一 剧情·人物
附录二 库特·魏尔的生平简介
附录三 库特·魏尔的主要作品年表
附录四 《马哈哥尼歌曲剧》和《马哈哥尼城的兴哀》的版本比较
附录五 《马哈哥尼城的兴衰》演出情况
附录六 魏尔与布莱希特合作的作品列表
附录七 参考书目
发布时间: 2013-06-25
参考文献
- [1].论布莱希特“叙述体戏剧”创作[D]. 张睦龄.湖南师范大学2016
- [2].论布莱希特的艺术观[D]. 何丹丹.武汉大学2005
- [3].布莱希特叙述体戏剧的喜剧性研究[D]. 鲍静旗.湖南师范大学2016
- [4].从中国戏曲假定性看布莱希特“间离化效果”[D]. 王慧.吉林艺术学院2011
- [5].去形象化:从角色到表演者[D]. 严程莹.上海戏剧学院2011
- [6].布莱希特视野中的中国戏曲表演[D]. 汪艳艳.安徽大学2012
- [7].戏剧舞台之美[D]. 马希凤.西北大学2012
- [8].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验话剧研究[D]. 雷慧园.延安大学2013
- [9].布莱希特、迪伦马特、弗里施间离手法的比较[D]. 沈洁.上海戏剧学院2008
相关论文
- [1].布莱希特“间离”理论对库尔特·魏尔《三分钱歌剧》创作的影响研究[D]. 裴宁.江西师范大学2017
- [2].论布莱希特“叙述体戏剧”创作[D]. 张睦龄.湖南师范大学2016
- [3].《三分钱歌剧》戏剧“间离性”与音乐“客观性”研究[D]. 吴迪.南京艺术学院2016
- [4].歌剧《领事》研究[D]. 王新华.杭州师范大学2005
- [5].布莱希特、迪伦马特、弗里施间离手法的比较[D]. 沈洁.上海戏剧学院2008
- [6].叙事剧编剧技巧研究[D]. 叶长海.上海戏剧学院2004
- [7].普契尼歌剧特点研究[D]. 龚永红.西南师范大学2005
- [8].论本杰明·布里顿的歌剧《彼得·格莱姆斯》中的形象塑造[D]. 袁勤.上海音乐学院2005
- [9].论布莱希特的艺术观[D]. 何丹丹.武汉大学2005
- [10].布莱希特叙事体戏剧中的典型因素之研究[D]. 舒文玲.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
标签:库特魏尔论文; 马哈哥尼城的兴衰论文; 叙述体戏剧论文; 音乐论文; 间离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