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全肝移植体外静脉旁路管理一例

原位全肝移植体外静脉旁路管理一例

一、原位全肝移植术中体外静脉转流管理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马梦飞[1](2021)在《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肝外科应用的安全性研究》文中认为[目 的]探讨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及其安全性。[方 法](一)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术60例经验总结:回顾性分析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由同一术者采用区域性入肝血流了阻断技术行肝切除术60例患者临床资料及经验。(二)大鼠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安全时限研究: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为假手术组(n=16),B组为间歇性区域入肝血流阻断组(n=16),C组为持续性区域入肝血流阻断组(n=16),D组为持续性区域入肝血流阻断后复流24h组(n=16)。间歇阻断法采用阻断30min开放5min的方法控制肝左叶和肝中叶血流,共阻断4次;连续阻断法为直接阻断肝左叶和肝中叶至预定时间。阻断30min、60min、90min、120min后,分别心脏穿刺采血1ml测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ALT、AST)值,并留取新鲜肝左叶组织2块,一块进行肝组织ATP酶活性检测,另一块石蜡包埋HE染色。[结 果](一)60例肝切除患者均顺利实施了区域性(半肝)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并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24.2±47.6min,入肝血流阻断时间39.9±13.4min,术中出血量327.3±222.4ml,术后住院日10.1±3.0d,术中输血17例,术后胸腔积液5例,切口感染2例,胆瘘0例,肺部感染2例,无肝功能衰竭、术后出血及死亡患者。(二)血清ALT、AST值随着血流阻断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30min时像点A与B、B与C、A与D、D与C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0min、90min时像点A与B、B与C、A与D、D与C、B与D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肝功能损害随复流次数增多而加重,呈线性正相关;新鲜肝组织ATP酶活性检测,随着阻断时间延长,ATP酶活性逐渐降低;阻断时间120min,C与D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组织切片发现在连续阻断90min,缺血肝组织出现部分坏死;阻断时间120min,出现大片坏死,肝索结构不清。[结 论](一)采用Glisson系统鞘外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安全性和成功率高,可避免剩余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和腹腔脏器淤血;肝硬化一次性阻断30min、正常肝脏一次性阻断60min是安全可行的,对减少术中失血、降低术中腹腔脏器淤血、提高手术精准度有益,可在临床上常规推广使用。(二)肝脏复流时产生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明显,复流次数越多,肝损害越严重;当连续性区域入肝血流阻断时间>90min时,肝组织出现明显坏死,即使复流也难以恢复肝组织活性,推测SD大鼠连续区域入肝血流阻断的安全时限约为90min;在阻断安全时限内,对比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更能耐受缺血缺氧。

吴凤东[2](2019)在《DCD巴马小型猪肝脏常温机械灌注下劈离肝脏移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肝脏移植是治疗各种终末期肝病的根治性方法,近年来供肝短缺日益明显,劈离肝脏移植(Split liver transplantation,SLT)可将一个肝脏劈分给两个受者,提高了供肝利用率。体外劈离一般是在冷保存条件下进行,其缺陷是延长了冷缺血时间,增加了术后血管和胆管并发症及移植物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体内肝脏劈离缩短了缺血时间,但只能在循环稳定的脑死亡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death,DBD)患者进行。目前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irculatory death,DCD)肝脏所占比率越来越大,如果能够对DCD肝脏进行劈离肝移植则会进一步扩大供体来源。DCD患者的循环状况不适合体内劈离,体外劈离又会给经历较长时间热缺血损伤的DCD肝脏带来额外损伤。常温机械灌注(Normothermic machine perfusion,NMP)能够通过连续提供氧气、营养物质,维持细胞的生理机能及代谢,修复肝脏损伤。本研究拟构建简单、稳定、实用的NMP灌注保存系统,并探讨NMP对DCD猪肝SLT的保护作用。方法1.巴马小型猪肝脏解剖学研究:结合文献并通过对5只巴马小型猪腹部和肝脏进行解剖研究,观察肝脏各叶的大小,观察肝动脉、门静脉、胆道和肝静脉的解剖分布走行以及肝脏劈离面的选择,为肝脏劈离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2.猪原位无转流劈离肝移植的研究:选用健康巴马小型猪20只,分别按文献方法获取供肝和原位无转流肝脏移植(预实验组),以及改进方法获取供肝和原位无转流肝脏移植(实验组),比较两组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生化、术后并发症和生存率,掌握猪原位无转流肝脏移植手术技巧及验证模型的稳定性;选用健康巴马小型猪10只分为供体组和受体组,按前面所述实验组方法获取供肝,供肝在冷保存过程中沿肝中裂劈离,注意保护门静脉右中叶支和右外侧叶胆管,以右半肝为移植物行原位无转流劈离肝移植,观察术中情况、术后化验、术后并发症和生存率,掌握劈离肝移植手术技巧。3.常温机械灌注DCD巴马小型猪劈离肝脏移植研究:选用健康巴马小型猪10只,随机选取5只作为灌注采血用,其余5只在供肝获取时建立功能性热缺血30分钟和无循环热缺血10分钟DCD模型,进行DCD肝脏体外NMP,观察NMP过程中门静脉和肝动脉灌注压、灌注液流量和胆汁分泌量变化,检测胆汁中碳酸氢盐和胆汁PH值,测量灌注液乳酸及ALT、AST变化,评估肝脏活力并改进灌注液组成、灌注通路设计和灌注模式;DCD猪肝脏常温机械灌注下劈离肝移植研究:巴马小型猪30只,其中10只作为采血用,其余20只分为供体组和受体组,每组10只。供体组均建立功能性热缺血30分钟和无循环热缺血10分钟DCD模型,受体组随机分为冷保存DCD肝脏劈离移植组(冷保存5小时)和NMP保存DCD肝脏劈离移植组(冷保存2小时后NMP 3小时),每组5只,分别进行右半肝供肝原位无转流肝脏移植,比较两组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生化、术后并发症和生存率。结果1.巴马小型猪肝脏解剖与人有一定区别,其固定韧带薄弱,肝动脉分支多,门静脉右中叶支起于门静脉左干起始段。胆管有多种变异,尾状叶和右外侧叶胆管绕行汇入左肝管约占2/3。下腔静脉与尾状叶间难以解剖分离,左半肝移植需重建替代下腔静脉的血管。肝中裂平面左右肝之间的交通支较少,在此平面进行劈离可将肝脏分为左右侧体积相近的两个半肝。2.采用改进方法获取供肝和原位无转流肝脏移植,有利于无肝期血液动力学稳定,术后出血、低体温发生率显着降低,预实验组7天存活率20%,实验组7天存活率80%。冷保存肝脏劈离过程中无门静脉右中叶支的损伤,无肝脏断面搭桥重建肝静脉,与全肝移植实验组对比,劈离肝移植术后ALT、AST均显着增高,生存率稍低(80%对60%)。3.通过在门静脉灌注通路添加压力缓冲装置,保证了灌注期间灌注压力的可控性,采用20分钟内逐渐升温升压的NMP灌注模式,DCD肝脏在体外灌注期间,血液动力学稳定,灌注液乳酸由灌注初期6.04±0.54mmol/L下降到结束时1.96±0.294mmol/L,NMP期间分泌胆汁逐渐增加,NMP结束前胆汁PH和碳酸氢盐浓度分别为7.59±0.04和32.98±1.04 mmol/L。与冷保存DCD肝脏劈离移植组比较,NMP保存DCD肝脏劈离移植组开放后循环更加稳定,其术后在3天生存率为60%,差异有显着意义。结论巴马小型猪有其特殊的解剖学特点,右半肝供肝移植宜选择肝中裂为劈离面,劈离时需注意防止损伤门静脉右中叶支和右外侧叶胆管;采用改进方法获取供肝和原位无转流肝脏移植的实验模型稳定,但是与全肝移植对比劈离肝移植仍然会对动物恢复造成显着的影响;在门静脉灌注通路增加压力缓冲装置可使灌注血液动力学更稳定,在灌注早期采用逐渐升温升压的NMP灌注模式,在NMP灌注后期进行肝脏劈离,可以修复肝脏并减少灌注机械性损伤。NMP期间通过对灌注液乳酸和分泌胆汁的检测,可以进行肝脏活力的评估。通过对比静止冷保存和NMP条件下DCD猪肝劈离肝移植,证明了NMP保存对DCD猪劈离肝移植的保护作用。

唐波[3](2018)在《树鼩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CXCL12/CXCR4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树鼩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目的]首次尝试用树鼩建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为肝移植的临床及科学研究提供一种新型的,与人类基因型及免疫系统同源性更高,且更为经济实用的肝移植动物模型。[方法]在Kamada报道的“二袖套”法肝移植模型基础上加以改进,通过对总共60只树鼩进行随机分组为供体组和受体组进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实验,观察手术成功率,术后树鼩存活率,并行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建立稳定的树鼩原位肝移植模型。[结果]定型手术成功率为90.00%(27/30),树鼩24h存活率为76.67%(23/30),3 天存活率为 60.00%(18/30),1 周存活率为 30.00%(9/30),最长存活时间为11天。3例手术失败原因为:肝上下腔静脉吻合口出血,麻醉过深,气胸死亡各1例。24h内死亡4例,其中1例因吻合口出血,1例吻合口血栓形成,2例死亡原因不明。术后存活超24h死亡23例,原因分别为急性排斥反应15例,占65.22%,其它为:胆道梗阻1例,腹腔感染2例,肝叶坏死1例,不明原因4例。[结论]1树鼩原位肝移植模型建立的难度及操作复杂性比大鼠肝移植更大,综合影响因素更多。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及娴熟的显微镜操作是影响肝原位移植模型手术成功的关键。2树鼩肝移植模型成功建立为本研究的创新点,目前未见报道,首次成功用树鼩建立了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作为一种新型动物肝移植模型的建立——改良“二袖套”法在树鼩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模型稳定可靠,为今后将树鼩原位肝移植模型运用于肝移植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树鼩淋巴细胞CXCL12/CXCR4基因表达和迁移的体外实验研究[目的]研究雷帕霉素对树鼩外周血淋巴细胞趋化因子CXCL12(SDF-1)趋化功能及其受体CXCR4表达的影响,为移植排斥体内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分组:Rapacymin药物组、DMSO对照组和空白组。采用MTS细胞增殖实验,观察雷帕霉素对树鼩淋巴细胞存活及状态的影响;用细胞迁移运动实验检测雷帕霉素对人源性重组CXCL12所诱导树鼩淋巴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使用Real-time PCR法检测雷帕霉素对树鼩淋巴细胞CXCR4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雷帕霉素对树鼩淋巴细胞活力无显着影响,但对树鼩的淋巴细胞的迁移有抑制作用。同时雷帕霉素可下调树鼩淋巴细胞的CXCR4基因表达。[结论]趋化因子CXCL12及其受体CXCR4表达水平可影响淋巴细胞迁移,为树鼩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体内实验研究提供依据。第三部分树鼩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CXCL12/CXCR4表达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在肝移植模型建立的基础上加用免疫抑制剂及趋化因子受体阻止剂对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作用进行实验研究。通过表达的差异性,阐明肝移植急性排斥中趋化因子/趋化因子受体(CXCL12/CXCR4)轴调控淋巴细胞迁移发挥的作用和机理等系列问题。为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机制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为临床有效的治疗和控制急性排斥反应,促进移植物存活提供实验数据和理论支持。[方法]1树鼩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建立,方法同第一部分。2实验分组;(1)对照组,A组(n=25):正常树鼩作为对照;(2)排斥组,B组(n=25):树鼩同种异基因肝移植组;(3)AMD3100组,C组(n=25):树鼩同种异基因肝移植静脉注射AMD3100,1mg/kg/day;(4)雷帕霉素(Rapacymin,RAPA)抑制组,D组(n=25)。术后1、3、5、7d随机处死5只,收集血液、肝脏、脾脏标本。留下5只观察生存期,绘制生存曲线。3 实验室常规指标测定:收集各组肝移植术后1d,3d,5d,7d的血清,使用血液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TP,ALT,AST,TB水平。4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CXCR4:分别在肝移植术后1d,3d,5d,7d,收集脾脏淋巴细胞,进行分离、培养,流式细胞检测。5移植物组织形态及病理学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检测并分析CXCL12的表达情况。肝组织HE染色病理学检查,根据Banff评分系统判断排斥反应程度。6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中CXCL12(SDF-1)蛋白量。7组织蛋白印迹(Western blot)分析与检测各组移植肝的CXCR4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 C、D组树鼩移植后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长于B组,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各组与 A 组比较,(P<0.05)。2树鼩肝移植术后实验室常规检查指标:对比各组树鼩肝移植术后1d,3d,5d,7d的相关指标。血清TP同时间点各组之间相比较,B、C、D组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而1d时,B、C、D,TP开始下降,但三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B组呈持续性下降,而C、D组术后5d、7d随着时间延长,开始恢复,呈上升趋势,C、D组5d,7d时点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D组3d后,TP上升略高于C组,但两组统计无差异(P>0.05)。B组,C组,D组术后血清TB,ALT,AST,急剧上升,与A组在1d,3d,5d,7d同期比较,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B组持续性升高,而C、D组术后5d、7d随着时间延长,肝功能开始恢复,略有上升趋势,但较平缓,C、D组5d,7d时点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而1d时,B、C、D三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3外周脾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检测:术后1d、3d,B、C、D组间脾脏淋巴CXCR4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与A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5d、7d各时间点,C、D组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4移植肝脏形态学检测:采用Banff分级对移植肝脏AR的程度进行分级,A组术后各时间点,移植肝脏组织结构正常;B、C、D组1d肝小叶结构基本完好,肝细胞基本无变性、坏死,汇管区仅有少许炎性细胞浸润,未发生排斥;B组移植术后Id排斥不明确,在术后第3、5、7 d分别发生了轻度(Ⅰ级)、中度(Ⅱ级)、重度(Ⅲ级)排斥;C、D组术后3天到10天内,有少数发生了轻度AR。B组与C,D组同期比较排斥反应更为严重(P<0.05)。B组,术后3d可有明确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5免疫组化检测肝脏CXCL12表达:术后第7d B组CXCL12在肝脏细胞表达最高,C组、D组肝细胞CXCL12表达少,C组、D组与B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A组正常组织也有较少量的CXCL12表达,但与B组、C组、D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6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树鼩外周血浆中CXCL12蛋白的表达:肝移植后`d,B组,C组,D组血清CXCL12表达相互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A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移植术后3d,B组血清中CXCL12快速上升,与术前`d的表达水平相比较,有显着差别(P<0.05),并随时间上调。C组、D组表达水平在术后5d,7d天上升缓慢,与B组同时间点比较表达水平低(P<0.05)。CXCL12蛋白的表达变化与RAI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880。7 Western蛋白印迹分析检测:术后第1d各组树鼩移植肝内CXCR4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而术后第3d、5d、7d各时段A组、C组、D组树鼩淋巴细胞表达CXCR4蛋白明显低于B组(P<0.05)。C组、D组术后CXCR4蛋白表达高于A组(P<0.05),而C组、D组两组之间第3d、5d、7d 比较CXCR4蛋白表达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1树鼩与人同源性较好,可用人的相关试剂应用在树鼩实验研究上,本实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进一步证实树鼩肝移植模型可应用于肝移植的系列实验研究中,并具有物种的优越性和价值。2树鼩肝移植模型急性排斥反应研究证实,正常肝组织有CXCL12表达,急性排斥时,可与CXCR4协同发生淋巴细胞、炎性细胞迁移至移植物,引起移植肝功能不全或受损。3趋化因子受体抑制剂AMD3100可阻断CXCL12/CXCR4轴在肝移植排斥中的作用,抑制T淋巴细胞向移植物浸润,减轻急性排斥反应。4雷帕霉素可抑制CXCL12人重组蛋白诱导的树鼩淋巴细胞迁移。其相关可能的机制为:雷帕霉素可下调CXCL12的激活与表达,并影响CXCR4受体的表达,以调控CXCL12/CXCR4信号通路所介导的淋巴细胞的运动能力,发挥其免疫抑制作用。5肝移植后CXCL12/CXCR4的表达水平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程度密切相关,表达水平与排斥反应强度有关,可评估免疫排斥反应状态。6 CXCL12血清中持续高表达可较敏感地预示肝移植急性排斥发生。检测血清CXCL12表达可作为一种无创的、敏感的早期诊断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方法,为临床监测和诊断提供参考依据。并且可通过CXCL12的表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排斥反应的严重程度和判断抗排斥反应的治疗效果。

成富军[4](2018)在《改良离体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术麻醉管理的回顾性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为了延长终末期肝病患者的生存期,在1963年,美国的Starzl教授开展了首例原位肝移植手术,但随着供体肝脏越来越短缺,许多潜在的肝移植患者在等待中死亡。1998年,德国汉诺威医学院的外科团队在体外静脉旁路及低温灌注等技术支持下,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肝脏病灶离体切除和自体肝移植术,实现了肝切除术和肝移植术的结合,该手术的开展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肝脏供体缺乏的问题。由于该手术操作难度大,术中病人病理生理变化异常复杂,特别是对血流动力学和凝血系统的影响,目前国内外仅有小样本量的个案报道和研究,还缺乏更多的临床研究证实其可行性、安全性和麻醉管理经验。自2009年起我院外科团队开展了改良(modified)离体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手术,相对于既往离体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术,减少了静脉-静脉体外转流相关的致命并发症和设备要求,但围术期患者病理生理变化更加复杂,麻醉管理难度大。我院开展的43例改良离体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术为唯一最大样本量临床资料。本课题旨在对在我院改良体外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术的既往病例围术期麻醉管理作一项回顾性研究,探讨术中血流动力学调控、液体管理、凝血功能调控、脏器功能保护策略等麻醉管理经验和处理措施。方法:1、收集所有自2009年到2016年在我院行改良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术病例,经医院病案室网络管理系统检索得到43例患者基本资料。2、统计项目包括患者一般特征、各时间点术中监测指标包括血流动力学参数(如CVP、MPAP、PCWP、CO、SV、EF、LEDV、SVRI、EVLW、ITBV,凝血功能指标:TEG,血浆凝血试验,动脉血气分析变化,血管活性药物及其他药物的使用情况。3、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分距)[M(Q)]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43例病人,平均年龄52.2岁,均采用快诱导插管全身麻醉,术中麻醉维持和一般处理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手术时间8.2±2.3h,其中无肝期时长达250±45min,出量1587±434ml,术后死亡(包括自动出院)9例,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发生依次为胆漏10例(23.2%)、肝功能衰竭8例(18.6%),大出血5例(11.6%),平均住院时间为26.1天。2、在平衡液体治疗方案和血管活性药物的支持下,血流动力学在病肝切除期基本保持稳定;第一次阻断下腔静脉后HR、SVR、LVP明显升高(p<0.01),CVP、PVR及CO显着降低(p<0.01),平均动脉压稍微下降(p<0.05);与开放下腔静脉前相比,开放后中心静脉压、肺毛细血管阻力及心输出量明显升高(p<0.01);第二次阻断下腔静脉与第一次相比血流动力学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3、术中各时间点TEG监测值变化较复杂,长时间无肝期纤溶前期发生率高(35.5%)应予以监测和处理。病人凝血指数呈现一个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术前为3.45±0.25,第一次血管重建完成时上升到峰值,第二次血管重建完成后下降至1.22左右(p<0.05)。R时间和K时间到第一次血管重建之前保持平稳,后期各时间点显着增加(p<0.05)。α角和Ma在第二次血管重建之前一直保持稳定,到手术结束前明显下降,与术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LY-30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没有明显变化。第一次血管重建前所有病人无纤溶状态发生,第一次血管重建期间发生3例,第二次血管重建期间和新肝再灌注期各发生4例。Fib浓度从术前的3.24±0.28 g/L缓慢降低。手术前后APTT、PT、TT无明显变化。4、血气监测方面,动脉血氧分压和二氧化碳浓度在过程中的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严密的监护和积极干预的结果;术中Na+、K+、Ca2+浓度水平基本保持平稳,在各时间节点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然而,pH值从手术开始时开始下降,在第二次再灌注开始时降至最低值7.26±0.03(p<0.05)。乳酸值逐步上升(p<0.05),是造成pH值波动的最主要原因。结论:随着外科技术和麻醉管理的发展,改良离体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手术已成为一种新的手术方式,用于临床上常规肝切除术无法解决的特殊部位的肝占位性病变;复杂的外科手术操作和病人病理生理改变给围术期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良好的麻醉管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我院43例离体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术已经是最大样本量的手术报道,但仍然需要更多大样本、前瞻性、对照研究来了解围术期的变化及其机制。

邰沁文[5](2013)在《自体肝移植的临床和相关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探讨离体全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术(Ex-vivo liver resection and autotransplantation, ELRA)治疗晚期肝脏泡球蚴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 AE)的适应症,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三维重建影像评估系统与个体化虚拟手术的临床意义;初步探讨ELRA术后移植物增生的规律;评价ELRA术经济和社会效益;2)建立Wistar大鼠极限肝切除模型,评价极限肝切除术后的肝再生和存活率;3)建立Wistar大鼠慢性肝损伤模型,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 BMSCs)和慢性肝纤维化肝再生修复的关系及可能机制;4)探讨TLR3通路与BMSCs在慢性肝纤维化中的相互作用和与肝纤维化肝再生修复的可能机制。方法:第一部分:1)总结2010年8月至2013年08月按纳入标准实施的10例ELRA术治疗晚期肝AE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资料,探讨临床适应症;2)通过术前CT与三维肝脏重建软件测量数据和手术探查所见与移植物实际质量结果分析,分析个体化虚拟手术设计的准确性和可行性。3)通过患者术中情况、并发症和住院总费用等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可行性和安全性。4)术后CT随访1,3和6月移植肝体积(GV)和受体标准肝体积(SLV)比,结合术后PET/CT检查结果,分析半年内肝脏增生变化。第二部分:对Wistar大鼠分别行70%、80%、90%肝体积极限切除,统计术后各组大鼠的存活率,并检测外周血清中ALT及AST浓度,对比术后14天存活大鼠肝脏质量。HE染色观察三组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第三部分:取雄性大鼠股骨和胫骨骨髓,提取、分离培养、纯化、扩增BMSCs,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BMSCs的形态,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BMSCs表面CD31、CD45、CD44、CD105、CDllb、CD29的表达阳性率。用二乙基亚硝胺(DEN)配成0.01%浓度饮用水供雌性大鼠饮用16周换正常水,建立慢性肝损伤模型,第4、8、12、16周经尾静脉输注1×106个BMSCs,并设置单纯造模组及空白对照组;20周核磁共振(MRI)检查大鼠肝脏;21周处死大鼠,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形态变化: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大鼠肝脏SrY表达;VG染色观察肝脏中胶原纤维量;IHC检测α-SMA、LR3; Western-blotting检测肝脏α-SMA、 TLR3、TRIF、NF-kBp65、IRF3表达,FQ-RT-PCR检测TLR3、IRF3mRNA表达。结果:第一部分:1)10例移植物均存活,符合纳入标准时手术安全性较高。2)术中探查与移植物体积和术前CT与肝脏三维重建结果一致,10例患者GV/SLV在41%-78%之间,平均60.6%,其中9例患者虚拟切除移植物体积695.11±142.14cm3,实际余肝脏体积687.78±130.81cm3(P>0.05);3)术中1例经脐静脉低温灌注外,余9例经门静脉灌注;2例无肝期下腔静脉未重建,3例行自体下腔静脉重建,5例人造血管暂时性门腔分流;手术11.5~20.5h,平均15.2h,无肝期200-435min,中位时间285.5min,术中输注红细胞悬液0~15u,术后住院时间21~58d,总并发症发生率6例(60%);住院总费用10.16~43.48万元,中位费用17.44万元;4)CT测术后第1月移植物体积平均增加14.75%;术后2~3月平均每月增加3.75%;术后4~6月平均每月增加3.08%;术后半年移植物/标准肝体积比平均87.5%;PET/CT测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的平均标准摄取率(SUVave)0.9~1.9;随访时间2~37个月,1例术后6个月死亡,最长存活时间27个月。第二部分:1)大鼠肝切术后6h开始出现死亡,术后8-12h为死亡高峰,70%、80%、90%肝体积切除组2周存活率分别为86.7%、80%、7%。2)80%及90%肝体积切除组术后8h、12h时血清ALT、AST浓度比70%组显着增高(P<0.05),而80%与90%组之间无差异(P>0.05);80%组术后24h、3天时血清ALT及AST浓度比70%肝体积切除组高(P<0.05);术后7天左右各组ALT及AST浓度基本恢复正常。3)术后14天80%组剩余肝体积明显大于70%肝体积切除组(P<0.05)。4)三组肝脏组织形态无明显异常。第三部分:1)P3代BMSCs细胞表面的CD31、CD45、CD44、CD105、CDllb、CD29的阳性率分别为(12.0%、8%、1.2%、62.2%、1.5%、16.7%);2)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示仅有BMSCs移植组表达SrY。3)核磁共振结果示BMSCs移植组肝脏上结节数量比单纯造模组多(P<0.05);4)HE染色显示单纯造模组8只轻度肝纤维化形成;BMSC移植组中9只形成明显的肝纤维化,1只形成肝癌;空白对照组无肝纤维化形成。5)免疫组化显示BMSCs移植组比单纯造模组α-SMA阳性表达率高(P<0.05);空白对照组无表达。TLR3主要表达于肝细胞包浆中;6)VG染色BMSCs移植组胶原区的百分比数比单纯造模组高(P<0.05)。7)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BMSCs移植组比单纯造模组α-SMA蛋白水平高(P<0.05),BMSCs移植组肝脏中TLR3、 NF-kBp65、IRF3蛋白水平及TLR3、IRF3mRNA表达比空白对照组和单纯造模组都高(P均<0.05),单纯造模组稍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而TRIF蛋白表达水平在三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对于外科原位手术切除极为困难或侵及下腔静脉无法切除的晚期肝AE可以通过ELRA术治疗,适应症为本研究纳入标准;CT和三维肝脏重建软件能够在术前准确评估肝脏病灶与主要管道关系,评价病灶侵犯程度和预测移植物体积,提高手术安全性;在无肝期个体化处理进行自体或人造血管腔静脉暂时性门体分流技术,下腔静脉重建技术和离体肝切除血管重建技术等综合应用安全、有效;术后移植肝再生主要发生在移植术后半年内,尤其是术后第1个月,术后2~6月逐渐放缓,半年后基本接近患者标准肝体积;ELRA术治疗晚期肝AE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独特的应用前景,有助于在国内外推广应用;2)大鼠肝切除量在80%以下是安全的,提示对于正常成人极限肝切体积有可能超越70%;且肝脏切除量越大,其增生体积越多;3)BMSCs在DEN所致的慢性肝损伤模型中具有促进肝纤维化的作用,并有致肝癌的可能;4)TLR3通路上的相关蛋白可能参与了慢性肝损伤肝再生修复过程,BMSCs在TLR3通路激活的微环境中可能倾向于分化为肝星状细胞、肌成纤维细胞,TLR3与BMSCs之间相互影响,并相互作用于对方,最终导致慢性肝损伤后肝纤维化形成。

付雍[6](2010)在《生长抑素对猪小体积肝移植物损伤的保护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部分肝移植的广泛开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肝短缺矛盾,使更多肝病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但由于供肝体积较小,特别是在小体积肝移植时,常常由于供肝功能不足导致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小肝综合征(SFSS)表现,影响受体存活,严重困扰部分肝移植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对SFSS的详细发生机制并不清楚,可能与供、受体双方多种因素有关,门静脉高灌注损伤、肝动脉低灌注、肝内微循环障碍以及异常的肝再生与SFS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理想的动物模型是进行基础和干预研究的前提,非静脉转流下的猪小体积肝移植模型与临床有着相似的手术操作过程和病理生理变化,不但进行了大鼠模型中不常采用而临床必需的肝动脉重建,保留了肝动脉灌注的动态变化对SFSS发生发展的作用,而且避免了传统猪移植模型中体外静脉转流带来的不必要的脾脏切除及其对术后早期门脉高灌注、供肝再生等的干扰,因此特别适合SFSS的系统研究。生长抑素(SST)是一种多效应激素,在降低门脉血流、调节肝窦收缩、抑制肝脏纤维增生、减轻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抑制肝细胞再生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大鼠模型和临床个案的研究结果显示SST具有潜在的减轻小体积供肝损伤的作用,但是目前仍然缺少更多证据的支持。在本课题中,我们先建立非转流下猪30%体积供肝移植模型,并评价其安全性和临床贴合性;然后在稳定有效的小体积肝移植模型上,进行SST的干预研究,并初步探讨相关机制。一、非转流下猪小体积肝移植物损伤模型的建立目的:建立非转流下猪30%体积供肝移植模型,并评价其安全性和临床贴合性。材料和方法:13对巴马小型猪,体重25-30kg,随机分为100%全肝移植组(n=5)和30%小体积肝移植组(n=8),均在非静脉转流条件下完成肝移植术。观察比较两组供肝特征及增重率,存活情况(非转流耐受率、手术存活率、供肝7d累积存活率),术中血流动力学及血气变化,术后2h及第1、2、3、5、7d的肝肾功能变化。结果:两组除供肝大小外,在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温缺血时间、无肝期、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时间、受体手术时间以及术中输血量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非静脉转流耐受率分别为80%(4/5)和100%(8/8),手术存活率为80%(4/5)和75%(6/8);30%供肝组的供肝7d累积存活率明显低于100%供肝组(33.3%vs.100%),但由于实验例数较少,尚无统计学差异(P=0.0521>0.05);两组受体无肝期均出现相似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与无肝前期比较,MAP、CVP、PH以及BE值显着下降(P<0.01),而HR及血K+浓度显着升高(P<0.01),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门脉血流开放后,上述指标逐渐恢复,至关腹前除轻微酸中毒外已基本恢复至无肝前期水平;与100%供肝组比较,30%供肝组ALT、AST在术后5d内显着升高(P<0.05), TBIL在术后1至7d显着升高(P<0.01),PT同样在术后1、2、5和7d明显延长(P<0.05)。两组血清肌酐均于术后第1d达到高峰后快速恢复,组间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30%供肝组的供肝平均增重率明显高于100%供肝组(152.8%vs.15.9%)。结论:非转流下猪30%体积供肝移植模型稳定有效,可以用于小体积肝移植物损伤的研究。二、生长抑素对猪小体积肝移植物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目的:研究SST对术后早期猪小体积肝移植物损伤的保护,并初步从门脉压力梯度变化(PPG)、肝内微循环调节、肝再生及凋亡等方面探讨相关机制。材料和方法:12对巴马小型猪,体重25-30kg,随机分为30%小体积肝移植+生理盐水对照组(小肝NS组,n=7)和30%小体积肝移植+SST干预组(小肝SST组,n=5),均在非静脉转流条件下完成肝移植术,另取前一部分中手术存活的100%供肝组(全肝对照组,n=4)作为模型对照。SST-14干预方案:受体门脉开放前3min团注125μg,然后以5μg/kg/h持续给药24h,B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观察比较各组供肝特征及增重率,供肝7d累积存活率,术后2h及第1、2、3、5、7d的肝肾功能变化,术后2h、3d和7d的肝脏病理改变(光镜和电镜),盐水柱法监测术中及术后PPG的变化;免疫组化和TUNEL法分别检测术后2h、3d和7d的Ki-67增殖指数和凋亡指数;Real-time PCR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术后2h各组肝内ET-1转录和第3d的蛋白表达水平;ELISA法连续检测术后2h、1、2、3、5、7d外周血ET-1和NO的浓度,并计算两者比值。结果:1、供肝存活率:各组除供肝大小外,在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温缺血时间、无肝期、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时间、受体手术时间以及术中输血量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小肝SST组供肝7d累积存活率高于小肝NS组(80%vs.42.9%),但是差异仍缺少统计学意义,可能与实验例数较少有关(P=0.1283>0.05, Log-rank test)。2、肝肾功能变化:与小肝NS组比较,小肝SST组ALT、AST在术后1、2、3d显着下降(P<0.05), TBIL在术后1至7d显着下降(P<0.05),PT同样在术后1至5d显着下降(P<0.05)。术后肌酐水平各时间点两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3、光镜下病理检查:小肝NS组与全肝对照组比较,术后2h肝细胞肿胀变性坏死、肝窦扩张淤血、门管区静脉内皮损伤、出血等均较严重,术后第3d大量肝细胞脂肪变,肝索增厚、坏死后纤维增生、汇管区扩大及炎症反应均较明显,术后第7d仍然存在肝小叶结构紊乱和肝细胞空泡样变性,可见肝细胞增殖反应;与小肝NS组比较,小肝SST组各时间点的损伤、增殖及纤维化反应均较轻,肝小叶结构无明显紊乱,炎症反应不明显。4、电镜下超微结构检查:小肝NS组与全肝对照组比较,术后2h肝细胞线粒体明显肿胀,胞浆内可见大量脂肪滴,细胞核有固缩反应,肝窦淤血、窦内皮破坏严重,Disse间隙消失并可见间隙内出血;与小肝NS组比较,小肝SST组肝细胞变性轻微,线粒体轻度扩张,肝窦结构基本完整。5、PPG的变化:与全肝对照组比较,小肝NS组术后5d内各时间点PPG显着升高(P<0.05),并于术后30min和ld达到峰值,至术后7d基本恢复,而小肝SST组较NS组显着降低(P<0.05),术后5min达到峰值后逐步下降,术后第3d基本恢复,与全肝组比较,术后各时间点及术后2d仍显着升高(P<0.05)。6、肝再生情况:与全肝对照组比较,小肝NS组术后2h、3d、7d的Ki-67增殖指数均显着升高(P<0.05),第7d的供肝增重率明显升高(P<0.05);与小肝NS组比较,小肝SST组术后2h和第3d的Ki-67增殖指数显着下降(P<0.05),但术后第7d两者无显着性差异,且两组供肝增重率比较亦无显着性差异。7、凋亡指数:与全肝对照组比较,小肝NS组术后2h、3d、7d的凋亡指数均显着升高(P<0.05);与小肝NS组比较,小肝SST组术后各时间点凋亡指数均显着下降(P<0.05)。8、肝内ET-1转录及表达水平:与全肝对照组比较,小肝NS组术后2h ET-1转录及第3d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与小肝NS组比较,小肝SST组术后2h ET-1转录及第3d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9、外周血ET-1/NO比值的变化:与全肝对照组比较,小肝NS组术后l、2、3d的ET/NO比值显着升高(P<0.05);而小肝SST组术后除第1d显着下降外,其余各时间点与全肝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与小肝NS组比较,小肝SST组术后1、2、3d的ET/NO比值显着下降(P<0.05)。结论:1、小体积肝移植术后早期持续升高的PPG和微循环障碍与小体积供肝损伤密切相关。2、小体积肝移植术后早期肝细胞的过度增殖对于小肝功能和体积的恢复并不是必需的,甚至可能存在负面效应。3、SST-14可通过降低PPG、改善ET-1与NO介导的肝内微循环功能紊乱及减少肝细胞凋亡来保护小体积供肝功能,改善供肝7d累积存活率。4、短期SST-14干预可降低小体积肝移植术后早期肝细胞增殖速度,但是并不影响供肝功能和体积的恢复。

袁金忠[7](2010)在《肝移植围手术期相关支持治疗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亚低温条件下离体大鼠肝细胞悬浮培养后的完整性和功能,为将来生物人工肝临床应用时培育生产足量功能完好的肝细胞作参考。[方法]离体肝细胞悬浮于添加有葡萄糖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碳酸氢盐缓冲介质内30℃下孵育48h,期间及其后测定细胞的完整性和功能指标。[结果]30℃条件下离体0、24及48h内白蛋白合成及Ⅰ相药物生物转化能力无显着差异;培养24h后流式细胞仪活细胞计数和苔盼蓝清除率与新鲜肝细胞比显示细胞完整性无显着差异。[结论]亚低温30℃下悬浮培养可以使肝细胞较长时间内存活,肝细胞混悬液内的离体肝细胞在亚低温条件下能够保持较高活力。[目的]回顾性分析合并急性肾衰的肝移植受体移植术前的危险因素及肾脏替代治疗作为其移植前过渡措施的价值。[方法l研究在近年本研究组因为急性肾衰而接受了RRT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肾脏替代治疗)(血透或血滤)的肝移植受体患者。将各种不同预后的肝移植受体的临床特征分组对比分析;将接受了不同种类RRT治疗的肝移植受体临床特征分组对比分析;用逻辑回归方法分析能预测合并肾衰的肝移植受体死亡率的指标。[结果]在接受了RRT的病人中,有30%因为肝移植而存活或者出院。67.5%的患者在等待移植期间死亡。死亡患者比成功手术患者有更高的MODS评分、更低的平均动脉压,RRT的平均治疗天数在CRRT (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组和血透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与血透组相比,CRRT组有着更高的MODS评分,更低的平均动脉压,更低的血肌酐浓度。肾衰受体术前平均动脉压越低,则死亡风险越高。[结论]对患有急性肾衰的肝移植受体应用RRT是可取的。尽管死亡率仍高,但使部分(30%)病人得以肝移植而存活。考虑到肾衰不接受肝移植者死亡率极高(成活率小于10%),这种治疗对急性肾衰的肝移植受体是值得推广的。[目的]探讨影响肝移植术后早期成功率的危险因素,总结在肝移植术前应用分子吸附循环系统(Molecular Adsorbent Recycling System, MARS)的支持对术后早期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肝移植病人术前80次MARS治疗的临床资料,对有关临床指标进行排序分析;术后存活30d的28例为生存组,死亡6例为死亡组,对部分术前危险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50例患者免除移植出院8例,移植前死亡8例,34例过渡到移植,移植后死亡6例。单次6小时MARS治疗较大幅度降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肌酐、尿酸、血氨和TNF-α(Tumor Necrosis Factor)和IL-10 (Interleukin-10)水平,伺时显着改善SOFA(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评分(P<0.05);移植手术后早期死亡危险因素与术前SOFA、肌酐、INR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国际标准化比率)和TNF-α和IL-10等存在明显相关性。[结论]术前SOFA、肌酐、INR、TNF-α和IL-10水平是移植后早期死亡的主要术前危险因素,术前MARS支持可以显着改善这些危险因素,从而可以有效改善移植成功率,甚至避免移植手术。[目的]探讨MARS在PBLT术中的应用和简化的静脉转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l研究组43例PBLT术中采用MARS人工肝及简化的静脉转流,与对照组30例未采用静脉转流的病例对照研究相关指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无肝期时程、术中输血制品量、术后ICU停留时间、术后1月生存率和1年生存率均显着优于对照组。[结论]PBLT术中采用MARS人工肝及简化的静脉转流可改善预后。

王震宇,李济宇[8](2009)在《肝移植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和评价》文中研究说明肝移植作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新型治疗方式已取得了瞩目的进展。动物模型在肝移植研究的发展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不同的动物模型之间存在差异,各种不同的局限性使其不能完全模仿人类临床状态。正确选择及应用各种动物的特点,建立和改进各种动物模型,是肝移植术研究发展的基础。

陈晚平[9](2008)在《姜黄素对自体肝移植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肝脏再生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大鼠部分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模型的建立目的:探讨大鼠部分肝切除自体余肝移植模型的建立方法,为自体肝脏移植临床及基础研究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采用SD大鼠,在现有自体肝移植模型基础上进行简化和改进,摈弃传统的门、腔及颈内静脉置管转流方法,改进冷灌注方法,建立了研究大鼠部分肝切除自体余肝移植模型。共实施大鼠肝移植150例,其中定型手术120例。结果:120例定型手术中,门静脉、下腔静脉置管时间1~2 min,无肝期为16~20(中位时间18.15±2.15)min,切除大鼠约2/3的肝脏,手术成功率为96.7%(116/120)。结论:本模型简单易行,手术时间短,重复性好,特别适用于研究各种外加因素对自体肝移植残余肝脏的影响,为部分肝切除自体肝移植的基础理论研究提供了较为理想的研究手段。第二部分姜黄素预处理对自体肝移植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目的:探讨姜黄素预处理对部分肝切除自体余肝移植后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对中性粒细胞浸润、TNF-α和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SD大鼠,在现有自体肝移植模型基础上进行简化和改进,建立了研究大鼠冷灌注过程中部分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模型。依据预处理药物的不同,将大鼠随机分为姜黄素预处理(CU)组(50mg/kg)和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剂)预处理对照(CM)组;另设假手术(SO)组作对照。各组分别于再灌注后2h、6h、24h各处死6只动物。检测各时点大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HE染色切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比色法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Real-TimePCR检测TNF-α和ICAM-1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TNF-α和ICAM-1蛋白的表达。结果:再灌注后2h、6h及24h各时间点,CU组血清ALT及AST水平均明显低于CM组(P<0.05);再灌注后6h,CM组大鼠肝组织中MPO含量高于CU组(P<0.05);再灌注2h后,CU组的TNF-α和ICAM-1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CM组,而再灌注6h后,CU组大鼠肝组织中TNF-α和ICAM-1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CM组(P<0.01,P<0.05)。结论:TNF-α和ICAM-1的表达增强、中性粒细胞浸润在自体肝移植IRI过程占有重要地位;姜黄素预处理自体肝移植肝脏有显着的肝脏保护作用;降低TNF-α和ICAM-1mRNA和蛋白的表达、抑制中性粒细胞浸润与姜黄素对自体肝移植肝脏的保护作用有关。第三部分姜黄素预处理对自体肝移植大鼠肝再生影响的研究目的:探讨姜黄素预处理对大鼠部分肝切除自体余肝移植后大鼠肝再生的保护作用及其对肝细胞凋亡、Bcl-2、TNF-α和NF-KB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SD大鼠,在现有自体肝移植模型基础上进行简化和改进,建立了研究大鼠冷灌注过程中部分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模型。依据预处理药物的不同将大鼠随机分为姜黄素预处理(CU)组(50mg/kg)和0.5%羧甲基纤维素钠预处理对照(CM)组;另设肝切除+冷灌注(HE)组作对照。各组分别于再灌注后2h、24h、48h、72h、168h各时间点处死4只动物。天平称重各时点肝脏质量,计量肝再生率;HE染色切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TUNEL法检测肝细胞的凋亡;全自动智能有丝分裂指数系统测定有丝分裂指数(MI);Real-TimePCR检测Bcl-2、TNF-α和NF-KB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染色检测Bcl-2、TNF-α和NF-KB蛋白的表达。结果:再灌注24h后,CU组肝脏再生率显着高于CM组(P<0.01),可观察到大量的细胞核有丝分裂增殖像;再灌注24h-72h,CU组MI显着高于CM组(P<0.01);再灌注后各时点CU组凋亡指数(AI)显着低于CM组(P<0.01,P<0.05);再灌注后各时点CU组Bcl-2和NF-KB mRNA均高于CM组,再灌注24h后,CU组Bcl-2和NF-KB蛋白高于CM组(P<0.01,P<0.05);复灌后48h内,CM组TNF-αmRNA及蛋白均持续高水平表达且明显高于CU组(P<0.01,P<0.05)。结论:IRI过程延缓并损伤了肝细胞的再生并诱发细胞凋亡;IRI诱发细胞凋亡机制可能与诱导TNF-α的持续过量表达有关;上调Bcl-2的表达、抑制TNF-α的持续过量表达是姜黄素减轻肝细胞细胞凋亡的关键;姜黄素有显着的肝再生功能保护作用;抑制TNF-α的持续过量表达、上调NF-KB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与姜黄素保护肝脏再生功能有关。

潘明新[10](2007)在《自体骨髓干细胞延长小型猪肝移植术后存活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非静脉转流方式建立稳定成熟的小型猪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方法:小型猪包括两种小型猪:版纳小型猪(由四川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提供);西藏小型猪(由南方医科大学动物研究所提供)。实验分为A、B两组,A组:供体、受体均为中国版纳小型猪,B组:版纳猪作为供体,西藏小型猪作为受体,每一组中的供体和受体随机匹配,在充分熟悉猪肝脏的解剖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原位肝移植。在整个实验中供体采用基础麻醉,通过肝动脉及门静脉双灌注方法进行供肝灌注,受体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麻醉。手术前术后测定肝功能(AST,Tbil)、术后观察肝移植后猪的一般状况,存活时间和肝脏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1、共进行小型猪原位肝移植手术32例,平均手术时间(139.61±14.27)min,平均无肝期(20.28±3.43)min,术中平均失血量359.22±66.91ml,平均输血量410.06±51.13ml,无术中死亡,1例因腹腔出血术后1天死亡,因胆总管吻合口胆瘘术后第5天死亡1例,1例术后3天因肺内感染死亡,另1例术后第7天也因肺内感染死亡。受体死亡后进行解剖未见门静脉及肝动脉狭窄的情况。2、各组受体术后7d成活率分别为A组90.9%,B组70%,14天存活率A组为86.4%,B组受体均在1周左右死亡,14天存活率为0,A组生存时间明显比B组延长(P<0.001);3、α=0.05为检验水准,在术前两组血清AST、Tbil值的比较尚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和B组中术后的AST总体变化比较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1,F=15.11);A组和B组中术后的Tbil总体变化比较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1,F=24.99);术后AST、Tbil在两组中都有升高,A组中AST升高的缓慢术后1天和术后3天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91),与术后6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4),术后3天和术后6天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82),Tbil升高的缓慢术后1天分别与术后3天、6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和术后6天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中术后AST逐渐升高,不同时间点的变化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01,F=73.35),术后1天和术后3天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6天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术后3天的和术后6天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Tbil也是逐渐性升高不同时间点的比较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01,F=25.58),术后1天的分别与术后3天、6天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天与术后6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25)。4、病理变化:术后A组移植肝脏中出现了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表现,术后B组移植肝脏中出现严重急性排斥反应,肝组织汇管区大量炎症细胞聚集,部分肝小叶出现坏死。结论:1、成功地建立了成熟稳定的非静脉转流方式的中国小型猪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模型;2、A组的受体在肝移植后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B组中的受体,B组受体移植的肝脏中出现了严重的急性排斥反应,本研究成功的建立了不同封闭群小型猪之间的异体原位肝移植的急性排斥反应模型;3、非静脉转流方式在小型猪原位肝移植中是可行的。目的:在已建立的小型猪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基础上,研究在术中经门静脉输注经BrdU标记的自体骨髓干细胞在移植肝中的分化状况和对受体长期存活影响。方法:非静脉转流的方式建立小型猪的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模型,供体猪为版纳小型猪(由四川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提供),受体猪均为西藏小型猪(由南方医科大学动物研究所提供),实验分为两组,对照组(在第一部分实验中,从B组的10例受体中随机抽取8例作为第二部分的对照组)和处理组,提前抽取处理组受体猪的骨髓血,分离培养获得骨髓干细胞并经BrdU标记,对照组仅行原位肝移植,处理组在原位肝移植的基础上,在术中经门静脉输注标记好的受体自身骨髓肝细胞,术后14天、28天,取病理组织活检观测移植细胞的分化状况和功能,同时在受体麻醉后开腹术前,术后1天、3天、6天采静脉血检测肝功能的变化(AST、ALT),并观测猪的一般状况和生存时间及病理变化。结果:1、处理组中BrdU标记细胞的阳性率在移植后14天、28天分别为31.70±1.79%,33.85±1.99%,两者之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2、BrdU标记细胞和白蛋白染色双阳性率在术后14天、28天分别为28.53±1.28%,30.42±1.59%,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BrdU标记的受体自身骨髓干细胞在移植的肝脏微环境中发育分化为肝细胞,并具有生物学活性,能够分泌白蛋白;3、生存状况:两组中位生存时间(Mediansurvival time,MST)分别为:对照组7d,处理组32d,处理组明显比对照组的生存时间延长P<0.001。对照组中的受体一般都在1周左右死亡,而处理组中的受体大多数能够存活1个月左右;4、肝功能变化:α=0.05为检验水准,(1)术前两组血清AST、ALT值的比较尚无统计学差异(p>0.05),处理组和对照组中AST总体变化比较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2,F=7.626);处理组和对照组中ALT总体变化比较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2,F=8.877);(2)术后AST、ALT在两组中都有升高,处理组中AST在不同时间点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01,F=123.15),术前AST变化分别与术后不同时间点的变化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处理组中ALT升高的缓慢术后1天分别与术后3天、6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和术后6天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3)对照组中AST术后逐渐升高,不同时间点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F=46.64).术后1天与术后6天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术后3天和术后6天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7).ALT也是逐渐性升高不同时间点的比较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01,F=41.80),术后1天的分别与术后3天、6天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5、组织病理变化:术后两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免疫排斥反应,对照组在术后3天移植的肝脏中出现汇管区大量炎症细胞聚集,主要是淋巴细胞,炎症反应重,肝细胞浑浊,气球样变性并出现不同程度的点状、灶状坏死,而处理组在术后3天病理活检见:大致呈正常肝脏病理,肝组织轻度淤血,血管周围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少数汇管区小静脉或肝静脉内皮细胞下淋巴细胞浸润,肝细胞点状坏死,中性粒细胞浸润。结论:1、自体骨髓干细胞延长了受体的存活时间;2、能够在移植肝脏中分化为肝细胞,并产生白蛋白;3、减轻免疫排斥反应,保护移植的肝脏免受损害,门静脉输注自体骨髓干细胞可能是减轻排斥反应、延长受体生存时间的机制。

二、原位全肝移植术中体外静脉转流管理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位全肝移植术中体外静脉转流管理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肝外科应用的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术60例经验总结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大鼠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安全时限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全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技术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DCD巴马小型猪肝脏常温机械灌注下劈离肝脏移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巴马小型猪肝脏解剖学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动物
        1.1.2 麻醉及静脉动脉通路建立
        1.1.3 手术方法
    1.2 结果
        1.2.1 巴马小型猪肝脏大体解剖
        1.2.2 巴马小型猪肝脏各叶重量及比率
        1.2.3 巴马小型猪肝脏血管和胆道
    1.3 讨论
二、巴马小型猪经典非转流肝脏移植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2.1.2 麻醉及静脉动脉通路建立
        2.1.3 肝脏获取及修整
        2.1.3.1 预实验组供肝获取及修整
        2.1.3.2 实验组供肝获取及修整
        2.1.4 受体手术
        2.1.5 术后治疗方案
        2.1.6 观察指标
        2.1.7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移植术后基本情况
        2.2.2 术中血流动力学及体温改变
        2.2.3 实验组术后肝功能改变
    2.3 讨论
        2.3.1 猪肝脏移植的困难
        2.3.2 猪肝脏移植血液的准备及无肝期处理
        2.3.3 猪肝脏移植供肝获取和移植技术的改进
        2.3.4 猪肝脏移植的体温维持和术后管理
    2.4 小结
三、巴马小型猪经典非转流劈离肝脏移植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3.1.2 手术方法
        3.1.2.1 麻醉和供肝获取方法
        3.1.2.2 供肝劈离及修整
        3.1.2.3 受体肝脏劈离式移植手术(右半肝)
        3.1.3 术后治疗方案
        3.1.4 观察指标
        3.1.4.1 手术基本情况
        3.1.4.2 受体术后监测指标
        3.1.5 统计分析
    3.2 结果
        3.2.1 移植术后基本情况
        3.2.2 术后肝功能情况
    3.3 讨论
        3.3.1 劈离肝移植左、右半肝移植物的选择
        3.3.2 血管和胆道的劈离
        3.3.3 劈离肝移植的管理和并发症的防治
    3.4 小结
四、巴马小型猪DCD肝脏常温机械灌注研究
    4.1 对象和方法
        4.1.1 常温机械灌注装置的主要设备及材料
        4.1.2 实验药品
        4.1.3 实验动物
        4.1.4 DCD供肝获取
        4.1.5 常温机械灌注灌注液配方
        4.1.6 常温机械灌注管路运行及检测
        4.1.7 灌注过程中标本收集
        4.1.8 统计方法
    4.2 结果
        4.2.1 灌注过程中血液动力学情况
        4.2.2 常温灌注过程中灌注液酶学、乳酸,胆汁情况
    4.3 讨论
        4.3.1 DCD肝脏模型的建立
        4.3.2 NMP灌注液成分
        4.3.3 氧气浓度
        4.3.4 灌注模式(灌注压力和灌注温度)
    4.4 不足
五、DCD巴马小型猪肝脏常温机械灌注下劈肝脏移植的研究
    5.1 对象和方法
        5.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5.1.2 手术方法
        5.1.2.1 冷保存组手术方法
        5.1.2.2 NMP组手术方法
        5.1.3 术后治疗方案
        5.1.4 观察指标
        5.1.4.1 手术基本情况
        5.1.4.2 受体术后监测指标
        5.1.5 统计分析
    5.2 结果
        5.2.1 移植术后基本情况
        5.2.2 生化检验情况
        5.2.3 组织学改变
    5.3 讨论
        5.3.1 DCD肝脏在常温机械灌注下劈离的优势
        5.3.2 DCD肝脏在常温机械灌注下劈离的时机
        5.3.3 常温机械灌注下劈离需要注意情况
        5.3.4 NMP对DCD劈离肝移植的保护作用
    5.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肝脏机械灌注保存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树鼩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CXCL12/CXCR4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树鼩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树鼩淋巴细胞CXCL12/CXCR4基因迁移和表达的体外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树鼩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CXCL12/CXCR4表达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改良离体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术麻醉管理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改良离体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
    2.1 材料和方法
    2.2 数据分析
    2.3 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改良离体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术中凝血功能变化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统计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肝移植术中血液保护策略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5)自体肝移植的临床和相关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自体肝移植治疗晚期肝泡型包虫病临床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3 手术前准备与评估
        1.4 移植手术步骤
        1.5 围移植期指标和临床路径探讨
        1.6 病例随访
        1.7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肝切除与再生的大鼠实验观察
    1. 内容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和分组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3 大鼠肝部分切除
        1.4 术后观察指标
    2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慢性肝损伤与再生修复的大鼠实验研究
    实验一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慢性肝损伤与再生修复中的作用
        1. 内容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分组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1.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的提取、分离培养、纯化、扩增
        1.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
        1.5 肝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1.6 大鼠肝脏的影像学检查
        1.7 标本采集与处理
        1.8 大鼠肝脏HE染色
        1.9 原位杂交检测大鼠肝脏SrY阳性细胞表达
        1.10 大鼠肝脏α-SMA免疫组织化学的检测
        1.11 VG染色检测大鼠肝纤维化情况
        1.12 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肝脏α-SMA表达水平
        1.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1.14 结果判定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二 TLR3通路在慢性肝损伤与再生修复中的作用
        1. 内容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分组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1.3 方法
        1.3.1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大鼠肝脏TLR3的表达
        1.3.2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肝脏细胞TLR3、NF-Kapa65、IRF3、TRIF的蛋白水平
        1.3.3 FQ-RT-PCR检肝脏组织TLR3、IRF3、mRNA表达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6)生长抑素对猪小体积肝移植物损伤的保护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非转流下猪小体积肝移植损伤模型的建立
    引言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附图
第二部分 生长抑素对猪小体积肝移植物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引言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小肝综合征研究进展
附录
致谢

(7)肝移植围手术期相关支持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生物人工肝的基础研究——亚低温离体大鼠肝细胞悬浮培养后的功能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章 合并肾衰的肝移植病人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的价值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章 MARS人工肝的移植前支持及对肝移植术后早期成功率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四章 MARS在PBLT术中的应用和简化的静脉转流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综述二
致谢
攻读硕博学位期间科研论文

(8)肝移植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和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犬原位肝移植模型
2 猪原位肝移植模型
3 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
4 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
5 结 语

(9)姜黄素对自体肝移植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肝脏再生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
前言
第一章 大鼠部分肝切除自体余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图片
第二章 姜黄素预处理对部分肝切除自体余肝移植后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附图
第三章 姜黄素预处理对部分肝切除自体余肝移植后大鼠肝再生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附图
参考文献
研究总结
综述1 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预处理与肝再生
    参考文献
综述2 自体肝移植的技术要点及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论文)

(10)自体骨髓干细胞延长小型猪肝移植术后存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异基因小型猪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
    引言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2 实验药品、耗材、仪器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
    2、统计学方法
    3、结果
    4、讨论
    5、总结
    6、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自体骨髓干细胞延长小型猪肝移植术后存活的实验观察.
    引言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2 实验试剂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
    2、统计学方法
    3、结果
    4、讨论
        4.1 选择的细胞理论依据、注射数量的选择、标记、排斥反应鉴定及病表现等
        4.2 自身骨髓干细胞门静脉输注诱导移植物长期存活的可能机制
        4.3 骨髓干细胞门静脉输注诱导移植物长期存活的其他可能机制
    5 总结
    6、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中英文对照与缩略词表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
统计学审稿证明
致谢

四、原位全肝移植术中体外静脉转流管理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肝外科应用的安全性研究[D]. 马梦飞.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2]DCD巴马小型猪肝脏常温机械灌注下劈离肝脏移植的实验研究[D]. 吴凤东.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3]树鼩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CXCL12/CXCR4作用的实验研究[D]. 唐波. 昆明医科大学, 2018(05)
  • [4]改良离体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术麻醉管理的回顾性研究[D]. 成富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 [5]自体肝移植的临床和相关实验研究[D]. 邰沁文.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2)
  • [6]生长抑素对猪小体积肝移植物损伤的保护及机制研究[D]. 付雍. 第二军医大学, 2010(10)
  • [7]肝移植围手术期相关支持治疗的研究[D]. 袁金忠. 中南大学, 2010(11)
  • [8]肝移植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和评价[J]. 王震宇,李济宇.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9(01)
  • [9]姜黄素对自体肝移植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肝脏再生影响的研究[D]. 陈晚平. 中南大学, 2008(12)
  • [10]自体骨髓干细胞延长小型猪肝移植术后存活的研究[D]. 潘明新. 第一军医大学, 2007(09)

标签:;  

原位全肝移植体外静脉旁路管理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