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性视角下的《野草》研究

国民性视角下的《野草》研究

论文摘要

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中蕴含着“悲观”与“反抗”两种情感格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人们在一种政治实用主义的制约下,侧重于从政治社会学的研究模式来阐释它。近年来,这种研究的狭隘性被克服。然而,又出现了一些脱离文本现实性的矫枉过正的研究视角,如过于形而上的视角和所谓的“爱情视角”。本文认为,应该还原《野草》产生的真实语境,从鲁迅始终关注的国民性问题上加以探究。前人在这方面的研究论述较少,因此,本文从国民性视角出发,对《野草》进行了较深入地论证和阐述。本文在第一部分当中总结了以往研究《野草》的几种最为主要的研究视角,它们分别是社会学视角、哲学视角、爱情视角,接着,引出自己的研究视角——国民性视角。第二章和第三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在这部分中,本文不同于。以往研究者,而是选择了从国民性这个角度为切入点,挖掘鲁迅先生悲观绝望的本质原因。本章分三节。第一节阐述鲁迅悲观的情感格调,第二节和第三节主要从国民性的角度解释了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第二节主要讲述“无物之阵”,其中又从“旧文化”和“庸众”两个部分加以阐述。中国漫长的专制社会,俨然一个荒漠一般的“无物之阵”,专制者通过“软”和“硬”两把刀子,来雕琢迫害生活在其中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变成了唯唯诺诺的愚民和庸众。这些愚民们不但本身有着积淀深厚、难以清除的劣根性,而且有时对先知先觉的启蒙者进行冷酷的压制和迫害,这就使得国民性改造困难重重,所以,鲁迅先生曾一度陷入了情绪的低谷状态。这是鲁迅悲观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第三节讲述“循环”的怀疑论。作为有着哲学家气质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鲁迅先生凭着他敏锐的个性气质和深邃的哲学眼光,产生了“循环”的怀疑论,深切地感悟到了时代的交替递嬗的循环意识,这种深刻的“循环感”也是诱发他悲观情绪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第三章主要从作家主体的角度浅析了鲁迅先生“绝望的抗战”及其思想依据,他之所以选择反抗绝望的生存方式,主要是由他的独特的人格精神、价值观念决定的。本章分三个部分来论述:一是独自担当的使命感,二是独特的复仇观,三是生命的价值在于“燃烧”。这也是他所说的《野草》体现了他的“哲学”的主要依据。结语部分指出这种研究视角的不足以及《野草》研究的开放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野草》研究的多向度视角
  • 1.1 社会学视角
  • 1.1.1 社会学视角概述
  • 1.1.2 社会学视角在《野草》研究中的应用
  • 1.2 哲学视角
  • 1.2.1 哲学视角概述
  • 1.2.2 哲学视角在《野草》研究中的应用
  • 1.3 爱情视角
  • 1.3.1 爱情视角概述
  • 1.3.2 爱情视角在《野草》研究中的应用
  • 1.4 国民性视角
  • 1.4.1 国民性概述
  • 1.4.2 国民性视角在《野草》研究中的应用
  • 第二章 《野草》悲观情结的国民性探源
  • 2.1 悲观的情感格调
  • 2.1.1 作家主体的悲观意识
  • 2.1.2 悲观格调在《野草》中的折射
  • 2.2 面对"无物之阵"
  • 2.2.1 "旧文化"
  • 2.2.2 "庸众"
  • 2.3 "循环"的怀疑论
  • 2.3.1 关于"循环论"
  • 2.3.2 "循环"与怀疑
  • 第三章 "绝望的抗战"及其主体性依据
  • 3.1 "绝望的抗战"
  • 3.2."绝望的抗战"的主体性依据
  • 3.2.1 独自担当的使命感
  • 3.2.2 独特的复仇观
  • 3.2.3 生命的价值在于"燃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国民性视角下的《野草》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