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来”和“去”的语法化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作者: 孙斐
导师: 陈昌来
关键词: 语法化,趋向动词,事态助词,视角转换
文献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在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等语料库的基础上,对动词“来”和“去”的历时发展轨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大致模拟出了它们的虚化轨迹。“来”在先秦一般做主要动词,是一个自动词,偶尔用为使动用法,至六朝时期,用在他动词后面,开始可以做趋向补语,但用在自动词后面的“来”,我们怀疑至今也没有虚化完全,不能看作趋向补语。至唐朝起,“来”跟在“上”一类趋向动词后可以一起作他动词的趋向补语时,此类的“来”应该也开始虚化为趋向补语,而在“动词+趋1(上类)+宾语+来”的格式中的“来”,可以说较之其他情况下表趋向的“来”都更为虚化。在隋末唐初,事态助词“来”开始出现,但到明朝开始消失,现代汉语中的“来着”在语法意义上与近代汉语中的事态助词“来”有交叉。“V+来”至清末才可以带宾语。“去”虽然一开始就存在自动词和他动词两个“去”,但其发展脉络一直比较清晰。他动词“去2”跟在有“去除”义动词后,当其部分义素被前面的他动词兼并,变为自动词后,就在唐朝开始了作补语的历程。自动词“去1”的语法化过程较为复杂。与“来”相同,在自动词后面的“去1”,我们至今很难认定它就是趋向补语了。而跟在他动词后的“去1”,又分为两种情况:表离义的“去1”往往跟在具有[+损耗/脱离/消失]语义特征的动词后,逐渐虚化出一种结果义,表往义的“去1”往往跟在具有[+致使位移][-定向]语义特征的动词后。“去”后来也发展出了事态助词的用法,最后因没有竞争过“了2”而退出历史舞台。在第三章中,我们对“来”和“去”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现象进行了比较,发现事态助词“来”和“去”的用法和发展呈现对称状态,“Vp+来”已经消失,“Vp+去”还存留在现代汉语中,可以说是这种格式的无标状态。在近代汉语中,事态助词“来”主要用在过去时态,可以用在积极语义下,而“去”一般用在将来时中,如果用在过去时需要加上标记“也、在”。“来”在对话体中可以进行视角转换,而“去”则不能,如果要进行转换,则要用“走”代替。最后,本文在共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走”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发展为一个表主观趋向范畴的趋向动词,因而,与“来”、“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主观趋向语义网络。
论文目录:
零 引言
壹 “来”的语法化过程
1.1 “来”作补语的缘起
1.2 “来”作补语的历时表现
1.3 我们的分析
1.4 “来”的发展
1.5 “V + 来+ O”格式
贰 “去“的语法化历程
2.1 “去”作补语的起源和发展
2.2 趋向补语“去”
2.3 “Vp+去”结构
2.4 事态助词“去”
叁 “来”和“去”演变之比较
3.1 表趋向的“来”和“去”
3.2 事态助词“来”和“去”
3.3 “来”和“去”的视角转换
3.4 主观趋向范畴“来”、“去”、“走”
肆 余论
参考书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发布时间: 2005-10-11
参考文献
- [1].趋向补语单双音节的限制性条件研究[D]. 杨芳.湖南师范大学2018
- [2].英语为母语留学生习得汉语趋向补语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D]. 袁鹏凯.辽宁师范大学2018
- [3].在华尼泊尔学生习得趋向补语偏误分析研究[D]. 苏湛(Sujan Maharjan).河北大学2018
- [4].韩国学生习得汉语趋向补语“下去”的偏误分析[D]. 李时炯.黑龙江大学2017
- [5].“X来”类汉语趋向补语及其习得研究[D]. 刘晨.湖南师范大学2017
- [6].汉语阿拉伯语趋向补语研究[D]. 阿美尔.湖南大学2017
- [7].俄语母语者回避汉语趋向补语引申用法分析及对策[D]. 廖沙(VOIENNYI OLEKSII).山东大学2018
- [8].留学生趋向补语“下来”“下去”的习得研究[D]. 夏椰柯.四川师范大学2018
- [9].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对汉语趋向补语习得的偏误分析[D]. 潘蕾蕾.暨南大学2018
- [10].面向泰国学生的汉语实义趋向补语教学研究[D]. 倪琦.华中科技大学2015
相关论文
- [1].助词“来/去”的语法化历程[D]. 张瑞颖.山西大学2007
- [2].“来/去”趋向义的对称与不对称[D]. 栗会.广西师范大学2008
- [3].对趋向动词“起来”及其语法化的研究[D]. 许刚.安徽师范大学2006
- [4].趋向词“起来”的相关格式及其语法化研究[D]. 李琳.上海师范大学2005
- [5].动后“上”的语法化过程和“V上”结构的句法语义问题研究[D]. 潘海峰.上海师范大学2005
- [6].含“进、出”类趋向词的动趋式研究[D]. 李斌.上海师范大学2005
- [7].补语位置上“来”和“去”用法的不平行性研究[D]. 杜思贤.华中师范大学2006
- [8].趋向补语“下”的语法化过程及相关句法语义问题研究[D]. 卢莉.上海师范大学2006
- [9].试论现代汉语“来/去”做趋向语一些问题[D]. 冈美智子.上海师范大学2003
- [10].从“来/去”的历时演变看连词功能的产生[D]. 蒋静.上海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