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通过观察高血压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200/S]、全血中切[50/S]、全血低切[5/S]、全血低切[1/S]、全血还原粘度(高切)、全血还原粘度(低切)、全血高切相对粘度、全血低切相对粘度、血浆粘度值、红细胞压积、血沉、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纤维蛋白原)以了解这些指标与高血压病患者各证素(气虚、阴虚、阳亢、痰湿、瘀血)间的相关性。方法:临床收集符合高血压病西医诊断标准的99例患者进行辨证分组。根据患者含有证素数量的不同分别归入单证素组、二证素组、三证素组、四证素组,在各组内根据证素构成的不同再进行分组,根据证素的虚实属性将其归类,并根据是否含有瘀血证素进行分组。在各组间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比较,采用频数分布法进行中医证素分布研究,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探讨各指标与高血压病中医证素间的关系。结果:1高血压病证素人群分布比较结果为:高血压病证素数量组合人群分布比较结果为:二证素>单证素>三证素>四证素;高血压病证素类型组合人群分布比较结果为:单证素组为阳亢=痰湿>阴虚>气虚>瘀血,二证素组为阴虚+阳亢=气虚+阴虚>阳亢+痰湿>痰湿+瘀血>气虚+瘀血>阴虚+痰湿>气虚+痰湿=阴虚+瘀血=阳亢+瘀血,三证素组为气虚+阴虚+痰湿>气虚+阳亢+痰湿=气虚+痰湿+瘀血>阴虚+阳亢+痰湿=气虚+阴虚+瘀血。2高血压病虚实性证素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比较结果为:在单证素组中,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高切)、全血相对粘度、红细胞压积为实>虚(P<0.05)。在二证素组中:全血中切[50/S]:实>虚实夹杂(P<0.05);全血低切[5/S]:实>虚(P<0.05),实>虚实夹杂(P<0.05);全血低切[1/S]:实>虚(P<0.05);全血还原粘度(低切):实>虚(P<0.05);红细胞聚集指数:实>虚(P<0.05)。结果大体可概括为实>虚实夹杂>虚。3高血压病各证素(气虚、阴虚、阳亢、痰湿)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比较结果为: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高切)、全血高切相对粘度以及红细胞压积的结果大体为阳亢和痰湿的指标值大于阴虚和气虚(P<0.05),但阳亢和痰湿证素之间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阴虚和气虚之间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4高血压病各证素及其相应组合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比较结果为:虚性证素及其相应组合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比较结果为:全血高切[200/S]:气虚+阴虚>气虚(P<0.05);全血还原粘度(高切):气虚+阴虚>气虚(P<0.05);全血高切相对粘度:气虚+阴虚>气虚(P<0.05);红细胞刚性指数:气虚+阴虚>气虚(P<0.05)。实性证素及其相应组合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比较结果为:实性证素及其相应组合血液流变学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虚性证素、实性证素及其相应组合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比较结果为除了全血粘度:阳亢>阴虚、痰湿>阴虚、痰湿>气虚(P均<0.05)以及全血高切[200/S]气虚+痰湿>气虚(P<0.05)和全血高切相对粘度痰湿>气虚+痰湿(P<0.05)以外,虽然结果与上述总体研究所得结论实>虚实夹杂>虚一致,但经检验P均大于0.05,无明显差异。5高血压病含瘀血证素与无瘀血证素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目前高血压病的病变多为两种证素相互作用导致,当然其在病变中所占的地位有主次分别,但也有单一证素者,两种以上证素常常出现于疾病后期并使疾病复杂化。高血压病主要为阴虚阳亢所致,病程中常出现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后期常导致气阴两虚。对于疾病晚期以及病情复杂者常伴随痰湿或瘀血的产生。2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一般实>虚实夹杂>虚,实证患者正气不虚,血液流变学指标较高,虚证患者正气亏虚,血液流变学指标升高无实证患者明显。血粘度增加导致组织灌注减少,实证患者正气不虚增加血压以保持正常灌注的能力大,但对于血粘度增高的患者血压升高常进一步增加了血粘度,虚证患者正气亏虚而血粘度增加也较实证小。随着患者虚实证素的改变血液流变学指标常会随之出现变化。3高血压病血液流变学指标升高明显多与阳亢和痰湿有关,气虚和阴虚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升高无阳亢和痰湿明显。4高血压病不同证素相互作用组合后其血液流变学指标并不是单独证素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的简单相加。5高血压病血液流变学指标升高不只出现于瘀血证中,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瘀血证是高血压病的潜在病因之一6血粘度增高是高血压发病以及疾病进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常常随着血压、神经调节、血糖、血脂、电解质、激素等紊乱而出现相应变化,而通过本研究发现血粘度也常随着中医证素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变化。高血压病血粘度增高西医认为是系统器官组织神经体液调节失调所致,中医认为是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所致,而它仅仅是病变的一个环节,针对血粘度进行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治疗高血压并阻断其进展,还能防止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通心络胶囊结合阿魏酸钠对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0(11)
- [2].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及意义[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05)
- [3].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03)
- [4].银杏达莫注射液对肺心病患者应用效果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09)
- [5].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J]. 临床医学工程 2015(08)
- [6].电针、牵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的影响[J].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0(18)
- [7].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小板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07)
- [8].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的影响因素及质量控制[J]. 实用医技杂志 2012(06)
- [9].老年人脂肪肝特点及血液流变学的检测结果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 2012(34)
- [10].舒血宁注射液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J]. 微循环学杂志 2011(01)
- [11].老年常见病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的临床研究[J].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09(01)
- [12].不同年龄健康女性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比较分析[J]. 微循环学杂志 2009(02)
- [13].血塞通对突发性耳聋的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J]. 中国微循环 2008(04)
- [14].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的临床价值[J]. 实用癌症杂志 2016(12)
- [15].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J]. 中国医药科学 2017(07)
- [16].不同年龄及性别人群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5(08)
- [17].急性盆腔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 2014(09)
- [18].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11)
- [19].同型号仪器不同地区血液流变学指标参考值的比较[J]. 中国医学创新 2014(29)
- [20].中药复方制剂丹参川芎嗪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对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研究[J]. 环球中医药 2014(S1)
- [21].丹参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 2012(01)
- [22].血糖、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在性别间的差异[J]. 医药论坛杂志 2009(10)
- [23].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 护理研究 2020(12)
- [24].补阳还五汤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脂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J]. 河南医学研究 2017(19)
- [25].不同麻醉方法对大鼠生理、血气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5(04)
- [26].丙泊酚复合布托啡诺对无痛人流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14)
- [27].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34)
- [28].补阳还五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 2012(22)
- [29].肺癌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的临床分析[J]. 临床肺科杂志 2011(06)
- [30].濮阳市油田健康人群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参考值探讨[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