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包络论文-胡登洲,白凤光,安铃芝

一次包络论文-胡登洲,白凤光,安铃芝

导读:本文包含了一次包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建模方法,齿廓螺旋线,样条曲线,通过曲线组

一次包络论文文献综述

胡登洲,白凤光,安铃芝[1](2016)在《基于Matlab和UG8.0一次包络环面蜗杆建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介绍采用Matlab绘制的接触线得到该蜗杆的齿廓螺旋线,把Matlab中数据转化为数据文件,运用UG8.0样条曲线方式导入数据点,生成样条曲线,通过曲线组的方法建立蜗杆工作齿面,然后通过缝合等命令,把片体实体化。所生成的蜗杆可为后续的数控加工提供精确的数据值。(本文来源于《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孙书民,王进戈,陈永洪,王霜[2](2016)在《平面齿内齿轮一次包络鼓形蜗杆传动副的误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掌握平面齿内齿轮一次包络鼓形蜗杆传动副的齿面真实啮合状况,对其进行误差分析。建立含误差的传动副啮合几何学理论,构建传动副的叁维精确实体模型,研究理想状态下传动副的齿面啮合情况,并重点分析中心距及倾角等各项误差值对传动副真实啮合状态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传动副在理想状态下有5对齿同时啮合,瞬时接触线为直线且沿齿高方向平行分布;中心距误差和蜗杆轴向位移误差为负值时比其为正值时对传动副有利;轴间角误差、倾角误差及基圆半径误差对平面齿内齿轮一次包络鼓形蜗杆传动副啮合状况的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机械强度》期刊2016年01期)

杨捷,王进戈,邓星桥,胡登洲[3](2015)在《平面一次包络端面啮合环面蜗杆3维齿廓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蜗杆传动效率,达到传动精度更高的要求,利用接触线能够完全包络的环面蜗杆方程,结合经典啮合理论并拟合工具母面转角的参数,在以往的基础上构建了平面一次包络端面啮合环面蜗杆传动的新型啮合传动方式。采用MATLAB绘制的接触线得到该蜗杆的齿廓螺旋线;并利用CREO软件进行3维图形绘制和运动仿真分析。经研究发现:平面一次包络端面啮合环面蜗杆这一新型传动方式可以通过控制端面蜗杆蜗轮副的参数在一定程度上来增加有效啮合齿数,同时缩短了蜗杆的工作长度,并使蜗杆的回转半径增加,虽然回转半径的增加会导致蜗杆径向尺寸增大,但却能在不增加蜗轮尺寸情况下实现大中心距传动;也使该结构在同型减速器中显得更加紧凑。(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陈永洪,陈燕,王进戈,张光辉[4](2015)在《平面齿内齿轮一次包络鼓形蜗杆传动副性能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获取平面齿内齿轮一次包络鼓形蜗杆传动副(以下简称鼓形蜗杆传动副)的传动性能参数,以鼓形蜗杆传动副的啮合几何学和啮合性能为基础,搭建电封闭式传动性能试验台,对鼓形蜗杆传动副样机在多工况下进行传动性能测试.测试结果为:由于存在制造误差和装配误差,鼓形蜗杆传动副样机的实际接触区为理论接触区的2/3;鼓形蜗杆传动副样机的传动效率随着转速的提高而增加,在低转速时,传动效率随着负载的增大明显降低;在高转速时,传动效率随着负载的增大而略有升高;鼓形蜗杆传动副样机在各测试工况下的最高传动效率为69.05%,最高油池温升为89.8℃;该鼓形蜗杆传动副具有优良的传动性能,适用于重载动力传动.(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罗文军,陈永洪,张光辉[5](2014)在《平面内齿轮一次包络鼓形蜗杆传动参数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平面内齿轮一次包络鼓形蜗杆传动是一种新型蜗杆传动,为了获得优良的啮合性能,其设计参数的选择是一个复杂而困难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以微分几何和空间啮合理论为基础建立传动副的啮合性能方程,提出一种在保证蜗杆强度和齿面不根切等的条件下,基于传动副宏微观啮合性能的多目标蜗杆参数优化设计方法。选用遗传算法进行计算求解并得出合理设计参数,与传统设计所得参数相比,由该组参数所形成的传动副具有更为优良啮合性能。以优化后设计参数制作样机并进行传动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样机具有较大的承载能力和较高的传动效率。研究工作为该传动的推广应用奠定了理论及试验基础。(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07期)

陈小安,汤黎明,秦伟,李云松[6](2012)在《平面一次包络环面蜗杆副齿间载荷分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平面一次包络环面蜗杆两侧工作齿面为直纹曲面,利用这一特点提出了建立蜗杆副准确的叁维实体模型的方法。完成了一对平面一次包络环面蜗杆副的精确叁维实体模型,然后以中间格式导入ABAQUS。利用有限元法分析接触载荷在轮齿之间的分布,发现接触载荷从啮入到啮出过程是逐渐减小的。利用有限元法研究了母平面倾角β对于接触载荷分布的影响,发现在蜗杆齿面不出现非啮合区的前提下,β较大时载荷分布更均匀。(本文来源于《机械传动》期刊2012年02期)

段路茜,孙月海,王树人,张策[7](2008)在《基于MAGA一次包络TI蜗杆传动参数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螺旋角、法向模数及蜗轮齿宽为优化变量,采用改进的自适应遗传算法(MAGA)对一次包络TI蜗杆传动进行多目标优化设计。为提高TI蜗杆承载能力、获得良好的蜗杆传动啮合性能,以接触线方向和相对速度方向的夹角、诱导法曲率为优化目标。优化结果表明:采用MAGA进行一次包络TI蜗杆传动参数优化是行之有效的。和传统优化方法相比,MAGA所得优化结果更加合理。(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08年05期)

王薇,刘洪斌[8](2003)在《存在加工误差时TI蜗杆传动一次包络啮合方程》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次包络TI蜗杆传动的瞬时接触线形状和位置是评价该传动性能的两个重要指标.为了计算瞬时接触线,建立了存在加工误差时一次包络TI蜗杆传动的啮合方程.(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3年04期)

李成英,孙江,杨李色,袁惠群[9](2000)在《一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圆盘给料机的设计与效率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对一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圆盘给料机的传动部分进行了设计计算 ,并对两种传动的圆盘给料机进行了效率实验 ,进而对其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00年03期)

孙江,袁惠群,杨李色[10](1999)在《平面一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的啮合状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平面一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不同β角下的接触线分布与啮会状态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指出β角对啮合状态有很大影响.(本文来源于《黄金学报》期刊1999年03期)

一次包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掌握平面齿内齿轮一次包络鼓形蜗杆传动副的齿面真实啮合状况,对其进行误差分析。建立含误差的传动副啮合几何学理论,构建传动副的叁维精确实体模型,研究理想状态下传动副的齿面啮合情况,并重点分析中心距及倾角等各项误差值对传动副真实啮合状态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传动副在理想状态下有5对齿同时啮合,瞬时接触线为直线且沿齿高方向平行分布;中心距误差和蜗杆轴向位移误差为负值时比其为正值时对传动副有利;轴间角误差、倾角误差及基圆半径误差对平面齿内齿轮一次包络鼓形蜗杆传动副啮合状况的影响较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一次包络论文参考文献

[1].胡登洲,白凤光,安铃芝.基于Matlab和UG8.0一次包络环面蜗杆建模方法研究[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

[2].孙书民,王进戈,陈永洪,王霜.平面齿内齿轮一次包络鼓形蜗杆传动副的误差分析[J].机械强度.2016

[3].杨捷,王进戈,邓星桥,胡登洲.平面一次包络端面啮合环面蜗杆3维齿廓的理论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5

[4].陈永洪,陈燕,王进戈,张光辉.平面齿内齿轮一次包络鼓形蜗杆传动副性能测试[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5

[5].罗文军,陈永洪,张光辉.平面内齿轮一次包络鼓形蜗杆传动参数优化[J].机械工程学报.2014

[6].陈小安,汤黎明,秦伟,李云松.平面一次包络环面蜗杆副齿间载荷分配研究[J].机械传动.2012

[7].段路茜,孙月海,王树人,张策.基于MAGA一次包络TI蜗杆传动参数优化[J].中国机械工程.2008

[8].王薇,刘洪斌.存在加工误差时TI蜗杆传动一次包络啮合方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9].李成英,孙江,杨李色,袁惠群.一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圆盘给料机的设计与效率实验[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0

[10].孙江,袁惠群,杨李色.平面一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的啮合状态分析[J].黄金学报.1999

标签:;  ;  ;  ;  

一次包络论文-胡登洲,白凤光,安铃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