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核酸论文-熊连翔

蛋白质核酸论文-熊连翔

导读:本文包含了蛋白质核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核酸,蛋白质,高考解读,教学导向

蛋白质核酸论文文献综述

熊连翔[1](2019)在《例析核酸和蛋白质考点 导向中学生物学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核酸与蛋白质是中学生物学最基本的基础知识,也是历年高考的高频考点。通过对高考试题研究解读,积极导向中学生物学有效教学。(本文来源于《生物学通报》期刊2019年08期)

崔静[2](2019)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复习课概念整合教学设计——以“核酸和蛋白质在细胞内的功能分工和相互关系”专题复习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核酸和蛋白质在细胞内的功能分工和相互关系"专题复习为例,深入挖掘教学内容,基于生物学学科素养,探讨复习课如何进行概念整合。(本文来源于《中学生物学》期刊2019年04期)

蒋莹,程永乐,曹代京,陈有君,李国光[3](2019)在《pH对褐环粘盖牛肝菌蛋白质和核酸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明环境pH对褐环粘盖牛肝菌(Suillus luteus(L.:Fr.)Gray)生长代谢的影响机理,研究不同pH条件下液体培养褐环粘盖牛肝菌菌丝中蛋白质和核酸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该菌在pH 3.0~6.0范围内,随着pH的增加,蛋白质及核酸的含量逐渐增加,并在pH 6.0时达到最高值;在pH 6.0~8.0范围内,蛋白质及核酸的含量迅速降低。蛋白质的含量和RNA、DNA的含量之间极显着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0.923和0.977,DNA和RNA的含量之间也极显着相关,相关系数达0.927。该研究可为进一步探索褐环粘盖牛肝菌适应与调节环境pH机理方面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谢露露,尚庆茂[4](2019)在《嫁接体植株中核酸与蛋白质的砧穗交流》一文中研究指出嫁接体植株通常会表现出不同于接穗或砧木品种单独栽培时的显着表型变化。接穗与砧木间频繁发生的物质交流,是导致表型变化的内在原因。除小分子以外,核酸和蛋白质等大分子也可以发生局部交换或经韧皮部长距离运输。综述介绍了DNA、蛋白质、小RNA(sRNA)、信使RNA(mRNA)等在砧穗间的交流方式,以期为进一步探讨嫁接体植株物质交流和嫁接表型增益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王晓倩,Ghulam,Murtaza,朱超,屈锋[5](2018)在《毛细管柱上反应研究氨基酸修饰肽核酸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肽核酸(PNA)是一种由碱基和电中性的肽骨架组成的核酸类似物。相比核酸,PNA在体内具有更高的生物稳定性,具有成为蛋白质探针的潜能。在PNA骨架上引入氨基酸,可以提高其水溶性和细胞通透性,但也可能影响其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本研究以含有凝血酶15-mer适配体相同碱基序列的15-mer PNA为模型,分别在其骨架N-末端修饰两个赖氨酸和谷氨酸形成(Lys)_2-PNA和(Glu)_2-PNA、建立了毛细管柱上反应方法,用于快速比较(Lys)_2-PNA和(Glu)_2-PNA与3种蛋白质人凝血酶(THB)、单链DNA结合蛋白(SSB)和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评估修饰的PNA与蛋白结合的亲和力和特异性。并比较了(Lys)_2-PNA和(Glu)_2-PNA与含有互补碱基序列的(Lys)_2-c PNA和(Glu)_2-c PNA与THB的相互作用差异。毛细管柱上反应结果表明,(Lys)_2-PNA和(Glu)_2-PNA与3种蛋白的相互作用强弱均为THB>SSB>HSA,但(Lys)_2-PNA和(Lys)_2-c PNA与THB的结合能力相近,(Glu)_2-PNA与THB的结合较(Glu)_2-c PNA更强。利用亲和毛细管电泳法测定了(Glu)_2-PNA与3种蛋白的亲和常数Kb。毛细管柱上反应无需样品孵育,分析快速简便,成本低,可用于蛋白质的PNA探针相互作用分析,以及辅助PNA探针的设计表征。(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8年12期)

陈朝会,张正涛,苏鲁方[6](2018)在《新型荧光纳米材料在核酸和蛋白质检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核酸是生物体内重要的遗传信息载体,在生命活动中起着存储和传递遗传信息的作用,决定着生物体的生长、遗传和变异等一系列重大的生命现象。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许多重要的生命现象和生理活动都是通过蛋白质实现。蛋白质含量的变化与疾病息息相关,因此许多疾病相关蛋白的检测在病理学、基因组学等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近年来,随着纳米生物技术的发展,荧光纳米材料低毒、易于合成、成本低等优势使其成为建立新型分析方法的有力工具。介绍了常见的荧光纳米材料在核酸和蛋白荧光分析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李伟[7](2018)在《基于核酸扩增技术的蛋白质荧光检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是一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是生命功能的主要承担者。当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蛋白质发生表达异常或功能异常时,可能导致机体发生病变甚至癌变。蛋白质的表达研究能够揭示细胞的生理或病理状态,揭示药物或环境等因素对细胞的影响,帮助我们深入地了解生理和病理现象,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效果。而生物样本中特定蛋白质的检测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药物筛选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有诊断和治疗意义的蛋白质通常在体液中的含量极低,加上生物体内源性物质的干扰,这就使得这些蛋白质的检测方法必须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目前,常用的蛋白质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测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电泳法、质谱法、电化学法和荧光法等。其中,荧光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和操作简单的优势。近年来,以纳米材料扩增技术和核酸扩增技术为基础构建的蛋白质灵敏检测方法为生物样本中蛋白质的分析提供了有利手段。本论文以滚环扩增(Rolling circle amplification,RCA)、杂交链式反应(Hybridization chain reaction,HCR)和催化发夹自组装(Catalytic hairpin assembly,CHA)等扩增策略为基础,选择血小板源生长因子 BB(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BB)、肿瘤坏死因子 a(Tumor necrosis factor a,TNF-a)、干扰素γ(Interferon γ,IFN-γ)和酪氨酸蛋白激酶7(Tyrosine protein kinase 7,PTK7)为分析模型,构建了用于生物样本中或细胞膜表面蛋白质检测的新型荧光生物传感方法。本论文主要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概述了蛋白质的功能、检测意义和蛋白质的灵敏检测方法,以及本论文解决的科学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构建了一个新型“自封闭”适体探针,该探针包含两个功能区域:(1)适体序列,位于探针的3'末端,具有目标物识别的功能;(2)信号转导序列,位于探针的5'末端,具有信号转导的功能。另外,探针的适体序列与信号转导序列可部分杂交,具有“自我封闭”的功能。在相同碱基数目的情况下,分子内杂交较分子间杂交更稳定,因此,该“自封闭”适体探针较己报道的阻滞链封闭的适体探针更稳定,有利于降低探针非特异性折迭产生的背景信号。结合链取代扩增反应(Strand displacement amplification,SDA)和双重指数型滚环扩增反应(Dual exponential rolling circle amplification,DE-RCA),我们构建了一个“自封闭”适体探针介导的级联扩增策略,实现了 PDGF-BB的超灵敏检测,检测限为0.38 fM,线性范围超过6个数量级,优于阻滞链封闭的适体探针介导的相同扩增策略的结果。通过替换探针中的适体序列,本方法还实现了对小分子腺苷的灵敏、特异检测,说明该策略能够拓展用于多种目标物的灵敏分析,在生物检测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第叁章,构建了一个DNA发夹结构催化组装驱动的叁维DNA walker。该walker以核酸修饰的磁纳米颗粒(Magnetic nanobeads,MNBs)为运行轨道,以单纯的DNA杂交反应为驱动力,能够在核酸或蛋白质的触发下自发进行。与酶驱动的叁维DNA walker相比,该催化组装驱动的DNA walker更加简单和通用,通过更换识别元素,可用于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分子的分析。以Smallpox gene为核酸分析模型,本方法的检测限达4.1 fM;以PDGF-BB为蛋白分析模型,检测限达2.3 fM,说明该walker体系可用于多种特定目标物的检测,在生物传感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第四章,构建了一个基于双条码策略和单分子计数的细胞因子多重检测方法。IFN-γ和TNF-α与一系列生理和病理过程如肺结核、HIV感染和黑色素瘤等密切相关,因此被选为分析模型。本方法中,通过抗体-抗原-磁纳米探针复合物的形成引入一级条码链;通过一级条码链触发的多分枝HCR反应产生二级条码链;通过二级条码链捕获荧光探针,产生荧光;通过分别清点荧光点的数目,对目标物进行定量,实现了 IFN-y和TNF-a的同时、灵敏检测,检测限均为5fM。本方法中的条码策略与经典的条码分析方法不同,无需对条码链进行解离和再固定,避免了条码链的损失和交叉杂交。此外,我们利用该方法对人血浆中的IFN-y和TNF-α进行了同时定量,说明该方法在疾病的早期临床诊断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第五章,构建了一个结合诱导的切刻酶位点重构策略,用于活细胞表面膜蛋白的定量分析。本方法中,首先,我们设计了一个含有适体序列、触发序列和切刻酶识别位点的适体探针;没有目标物时,适体探针以发夹结构的形式存在,此时,切刻酶识别位点的两段互补序列相互分离,因而不能被切刻酶识别和切割;有目标物时,适体探针与目标物结合绑定诱导探针发生构象转变,同时使切刻酶识别位点发生重构,触发序列暴露;接着,切刻酶识别该位点并进行切割反应,释放触发序列;最后,游离的触发序列在均相条件下触发级联的RCA和HCR反应,生成一条含有多个G-四倍体结构的多分枝DNA聚合物,实现信号的级联放大。本方法实现了 PTK7的超灵敏检测,检测限为0.3 fM。此外,本也实现了对活细胞表面PTK7的定量分析,并可区分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以及不同肿瘤细胞之间PTK7的表达差异,说明本方法为活细胞表面膜蛋白的定量检测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手段。第六章为结论和展望部分,对本论文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22)

刘玲[8](2018)在《蛋白质—核酸界面丙氨酸突变效应数据库与热点残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和核酸的相互作用在生物体的众多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基因的转录,翻译,DNA修复和DNA组装等过程。了解相互作用中氨基酸的替换对蛋白质-核酸结合亲和力的影响,可能有利于阐明蛋白质-核酸识别的分子机制;也有助于寻找一些涉及到蛋白质-核酸相互作用紊乱而产生的复杂疾病的解决方法。然而时至今日,仍然没有一个全面的最新的包含蛋白质-核酸界面丙氨酸突变定量结合数据的数据库可以公开访问。基于此,我们建立了一个新的用于研究蛋白质-核酸相互作用丙氨酸突变效应的数据库(dbAMEPNI)。dbAMEPNI是一个基于文献的,由人工管理的数据库。数据库包含一个核心数据集(Core set),这个数据集中包含了 577个由实验测定的蛋白质-核酸界面丙氨酸突变的结合亲和力数据,它们包含了很多重要的组分,如解离常数(Kd),以及吉布斯自由能的变化(AAG),实验条件和蛋白质界面中突变残基的结构参数。另外,数据库还包含了一个扩展数据集(Extended set),这一数据集仅包含282个单丙氨酸突变的热力学效应的定性(或者描述性)数据。数据库公开访问网址为:http://zhulab.ahu.edu.cn/dbAMEPNI/。基于此数据集,我们进一步发展了一种基于知识的蛋白质-核酸界面热点残基预测方法。热点残基是蛋白质-核酸相互作用界面残基中的一小部分残基,他们贡献了蛋白质-核酸结合中绝大部分的亲和性。蛋白质-蛋白质界面热点残基已经被广泛的研究,与之相比,对蛋白质-核酸相互作用界面热点残基的研究仍然很少,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蛋白质-核酸相互作用的突变数据不像蛋白质-蛋白质界面那么多。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从我们自己构建的dbAMEPNI数据库中获取503个丙氨酸突变数据,这些数据都有热力学记录。然后使用PISCES去除冗余后,得到了 358个蛋白质-核酸界面的丙氨酸突变数据。其中299个数据被用来作为训练数据集训练我们的模型,剩下59个则被用作独立测试集来评价模型的泛化能力。为了构建我们的模型,我们生成了七大类共计97个不同的结构特征,并使用决策树和顺序向前特征选择来选择最优的特征子集。最后利用支持向量机(SVM)构建了一个基于10个特征的模型。这些特征中包含了两个新提出的特征,分别为△SASsa1/2和esp3。前者是残基侧链埋藏的绝对溶剂可及表面积的平方根,后者是目标残基周围小片的静电势。在训练集的交叉验证中,我们模型的敏感度,精确度,准确度和F1 score分别为0.640,0.764,0.840和0.696,而另一种目前已有的用于预测蛋白质-核酸相互作用热力学效应的mCSM-NA模型,它的敏感度,精确度,准确度和F1 score分别为0.419 0.350 0.609和0.381。除此之外,该模型在独立测试集上进行进一步验证,独立测试集中的59个数据中有3个是热点残基,另外的56个为非热点残基。我们的模型在独立测试集中给出的敏感度,精确度,准确度和F1 score分别为0.667,0.400,0.932和0.500,相比较mCSM-NA的1.00,0.100,0.542和0.182而言,我们的模型在预测效果上有一定的优势。(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8-05-01)

汪靖,王进,曾家豫[9](2018)在《核酸适配体结合蛋白质靶标的亲和力表征方法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核酸适配体是通过体外指数富集配体系统进化(SELEX)技术筛选获得,并能够和蛋白质靶标高特异性、高亲和力结合的单链寡核苷酸。核酸适配体不但具有抗体的识别特性,而且具有自己独特的优良性能,目前已应用于分析检验、食品安全和生物医药等各个领域。蛋白质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功能以及临床诊断价值。因此,核酸适配体针对蛋白质靶标并在蛋白质相关的基础研究领域受到广泛的关注。核酸适配体应用性能的优劣取决于与其靶标蛋白质的亲和力与特异性。本文主要综述核酸适配体对蛋白质靶标的亲和力表征方法,以及在药物研发、肿瘤检测、生物成像以及生物传感器方面的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李宁星[10](2018)在《基于磁性微球的信号放大/化学发光检测核酸和蛋白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核酸和蛋白在生命体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建立检测核酸和蛋白的高灵敏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化学发光分析由于其灵敏度高和线性范围宽等优点,常常作为核酸和蛋白的检测手段。但对于某些超低含量的检测,有时也显得有些无力,因此,需要结合信号放大技术。传统的信号放大技术存在一些缺点,例如需要反复退火和加酶等。此外,均相体系的检测容易受到复杂环境的干扰,出现背景过高,甚至假阳性等情况。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不需要反复退火、操作简便的恒温信号放大技术,如双发卡核酸催化组装技术(Catalytic hairpin assembly,CHA)、恒温链置换聚合反应(Isothermal strand-displacement polymerase reaction,ISDPS)以及杂交链式反应(Hybridization chain reaction,HCR)等与磁分离和化学发光检测结合。建立了几种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检测核酸和蛋白的化学发光分析新方法,具体工作如下:1.在磁性微球表面,构建了两种基于CHA的DNA步行者传感器,其中一种是单脚DNA步行者,另一种则是双脚的;它们基本原理相似。当目标DNA存在时,打开磁性微球上发卡结构的核酸,并诱导双发卡核酸自组装,发生链置换反应,将目标DNA释放出来,这样目标DNA就能不断在磁性微球表面行走,起到信号放大作用。在最优的实验条件下对两者的检出限进行对比,发现单脚DNA步行者传感器比双脚的灵敏度更高,于是,初步探究了可能的原因。此外,将HIV核酸序列当作目标序列进行了研究。鉴于单脚DNA步行者传感器具有较高灵敏度,最后将它应用到T4磷酸激酶活性的检测中,获得了满意的结果。2.为了探究DNA步行者传感器在蛋白检测方面的应用,以链霉亲和素为检测对象,构建了一种基于CHA的多脚DNA步行者传感器。当链霉亲和素存在时,3'端修饰了生物素的DNA单链与之结合,形成多脚DNA步行者。在蛋白末端保护的作用下,外切酶I无法剪切DNA单链,多脚DNA步行者被保留下来。DNA步行者的“脚”可以打开磁性微球上修饰的发卡结构核酸,诱导双发卡核酸自组装,自身则被置换下来,不断在磁性微球表面行走,起到循环放大作用。由于基于CHA的DNA步行者传感器背景较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设计构建了基于ISDPR的多脚DNA步行者传感器。和CHA法的不同之处在于,ISDPR是依靠一段很短的引物核酸序列在聚合酶作用下进行延伸,以置换下多脚DNA步行者,成功降低了背景信号。3.由于基于ISDPR的DNA步行者背景较低,以它为基础,构建了双脚DNA步行者,使其行走在设置有障碍物的轨道上,并研究它的一系列行走行为。我们将磁性微球上偶联的产生位阻效应的DNA单链称之为“位阻链”。当磁性微球上偶联了位阻链时,由于空间位阻效应,DNA步行者的移动过程会收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行进速率发生改变。通过改变磁性微球上偶联的位阻链的长度、构型和数量等,成功调控了双脚DNA步行者的移动速率。研究发现,在一定的反应时间内,偶联了长度适当的位阻链的磁性微球,能使信噪比有所提升,这一结果对于提高检测灵敏度具有着重要意义。最后,为了拓展其应用,将双脚DNA步行者传感器成功应用于核酸检测中。4.为了进一步提高检测灵敏度,构建了一种基于HCR的高灵敏化学发光成像检测法,并将其应用于凝血酶检测。我们在磁性微球表面偶联凝血酶的适配体,引物DNA链的一端可以与之部分杂交,而另一端则能够引发两个发卡结构发生HCR,起到信号放大作用。当凝血酶存在时,它与磁性微球上偶联的适配体结合,这样杂交链式反应的产物会脱离磁性微球。通过检测上清液中催化反应产生的化学发光,从而测定凝血酶的含量。该方法检出限达9.7 fM。但由于该方法抗干扰能力弱,我们对模型进行了改进。通过改变引物DNA链和加样顺序,使凝血酶能与磁性微球上适配体和引物上的适配体形成叁明治夹心结构,之后再引发HCR,最终,杂交链式反应的产物在磁性微球上,能够有效避免杂质干扰,实际应用价值更好。(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8-04-01)

蛋白质核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核酸和蛋白质在细胞内的功能分工和相互关系"专题复习为例,深入挖掘教学内容,基于生物学学科素养,探讨复习课如何进行概念整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蛋白质核酸论文参考文献

[1].熊连翔.例析核酸和蛋白质考点导向中学生物学教学[J].生物学通报.2019

[2].崔静.基于核心素养的复习课概念整合教学设计——以“核酸和蛋白质在细胞内的功能分工和相互关系”专题复习为例[J].中学生物学.2019

[3].蒋莹,程永乐,曹代京,陈有君,李国光.pH对褐环粘盖牛肝菌蛋白质和核酸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9

[4].谢露露,尚庆茂.嫁接体植株中核酸与蛋白质的砧穗交流[J].西北农业学报.2019

[5].王晓倩,Ghulam,Murtaza,朱超,屈锋.毛细管柱上反应研究氨基酸修饰肽核酸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J].分析化学.2018

[6].陈朝会,张正涛,苏鲁方.新型荧光纳米材料在核酸和蛋白质检测中的应用[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7].李伟.基于核酸扩增技术的蛋白质荧光检测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8

[8].刘玲.蛋白质—核酸界面丙氨酸突变效应数据库与热点残基研究[D].安徽大学.2018

[9].汪靖,王进,曾家豫.核酸适配体结合蛋白质靶标的亲和力表征方法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8

[10].李宁星.基于磁性微球的信号放大/化学发光检测核酸和蛋白质[D].武汉大学.2018

标签:;  ;  ;  ;  

蛋白质核酸论文-熊连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