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不仅是保险理论界所重视的问题,更是保险监管机构关注的焦点。中国保险业目前正处于超常规发展的阶段,但偿付能力监管还不能适应保险市场规模的急剧扩张。在金融危机影响不断蔓延的背景下,中国保险企业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未来金融稳定的重要因素。自1998年成立以来,中国保监会颁布了一系列针对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法规。从2003年对法定偿付能力额度和监管预警指标的相关规定,到2008年增加对动态偿付能力测试的要求,再到2009年通过修改保险法进一步完善偿付能力监管的有关条款,都是提高偿付能力监管效果的重要举措。但目前我国的偿付能力监管都借鉴了发达国家现有的监管方法,而金融危机已经暴露出这些监管方法即使是应用于发达国家也存在很大漏洞。如果没有经过严格的有效性检验,直接将这些方法移植到我国无疑存在着更大的监管无效风险。本文从偿付能力的监管方法入手,在介绍一般有效性的特征尤其是监管有效性特点的基础之上,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对偿付能力监管有效性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偿付能力监管无效的具体表现和危害。然后根据近期美国寿险公司的经营数据,利用多元判别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两种统计方法,检验了保险监管信息系统(IRIS)指标和风险资本(RBC)比率指标的实际监管效果。透过对国外偿付能力监管有效性的实证检验,本文希望能引发监管机构对目前国内偿付能力监管潜在的监管无效风险引起足够重视,同时指出了开展偿付能力监管有效性研究、构建核心偿付能力监管体系对我国保险业的重要意义。全文共分为六章,各章节的顺序和主要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为导言。第一节阐述了本文选择偿付能力监管有效性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主要包含国内国外两方面的背景原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本文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二节回顾了对偿付能力监管有效性进行研究的国际国内主要文献。第三节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最后一节点明了全文的结构安排和几处创新。第二章是寿险公司偿付能力与偿付能力监管。本章简要介绍偿付能力和偿付能力监管的相关理论概念,深入分析可能影响寿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性的各种宏微观因素,进而回顾对寿险公司偿付能力进行监管的各种理论依据,同时指明了对寿险公司进行偿付能力监管的重大现实意义。本章最后介绍了主要发达国家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进行监管的若干方法。早期的偿付能力监管方法属于静态方法,主要包括欧盟的法定偿付能力额度方法,美国的静态财务指标预警法(包括IRIS、FAST)和风险资本法(RBC),以及加拿大保险监管部门使用的最低持续资本和盈余要求(MCCSR)。而动态财务分析法、现金流量测试以及动态资本充足性测试都属于动态监管方法。第三章是偿付能力监管有效性的理论基础。本章主要界定偿付能力监管有效性的涵义,同时介绍进行有效性检验的主要统计方法。本章从多学科领域中一般性的有效性涵义出发,重点回顾了监管有效性的定义。在此基础上,我们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对偿付能力监管有效性进行界定。从广义上讲,有效的偿付能力监管应该是建立在成本收益分析基础上的潜在监管收益和潜在监管成本最佳组合。而狭义的有效的偿付能力监管实际上是对各种静态及动态偿付能力方法带来的潜在监管收益的比较。由于度量监管成本的困难,本文的实证研究采用的是狭义偿付能力监管有效性定义。第四章是寿险业偿付能力监管方法有效性实证分析。本章首先深入地介绍几种以往文献使用过的检验偿付能力监管有效性的统计方法,然后选用多元判别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两种统计方法,检验了保险监管信息系统(IRIS)指标和风险资本(RBC)比率指标对偿付能力危机的有效识别能力。实证结果表明:IRIS指标对于偿付能力充足的寿险公司识别效果更好,而RBC指标对于偿付能力不足的公司识别准确率更高,综合运用两类指标可以进一步提高对偿付能力充足公司的识别能力;另一方面,在识别偿付能力不足公司时,使用Logistic回归方法得到的分析结果好于使用多元判别分析法。第五章是中国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的有效性。本章回顾了中国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现行偿付能力监管存在的局限性和简单移植产生的潜在行业性风险,最后对构建我国核心偿付能力监管体系提出了建议: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建立预警指标体系对偿付能力监管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引入国外RBC监管方法是必要的,但具体的实施过程需要注意其中蕴藏的移植风险。最后,引入动态偿付能力监管绝不意味着偿付能力监管达到了完美的程度。将动态和静态两类监管方法结合使用才是更明智的选择。第六章结论与展望。本章回顾了前面六章的研究成果,总结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同时对偿付能力监管有效性研究进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寿险公司“开门红”问题研究[J]. 财富时代 2019(11)
- [2].基于保费视角的高管变更研究——以河南省寿险公司为例[J]. 内蒙古统计 2019(05)
- [3].浅析寿险公司如何加强管理会计建设[J]. 财经界 2020(10)
- [4].论寿险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危机的策略[J]. 上海保险 2020(04)
- [5].寿险行业全面线上赋能,健康险成为中流砥柱拉动业务增长[J]. 上海保险 2020(05)
- [6].我国寿险公司在低利率背景下经营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 对外经贸 2020(06)
- [7].人口老龄化对寿险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J]. 吉林金融研究 2020(05)
- [8].外资寿险按下“快进键”[J]. 中国外资 2020(15)
- [9].2019寿险业发展,看哪里?[J]. 金融博览(财富) 2019(01)
- [10].中小寿险公司发展瓶颈及战略选择[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11)
- [11].寿险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J]. 现代营销(下旬刊) 2019(11)
- [12].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寿险业信用评级优化研究[J]. 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19(05)
- [13].2018寿险业:阵痛下转型[J]. 金融博览(财富) 2018(01)
- [14].银行系寿险公司的经营困局及相关建议[J]. 中国保险 2018(01)
- [15].外资寿险2017年业绩盘点[J]. 中国外资 2018(05)
- [16].日本寿险业破产潮危机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J]. 上海保险 2018(04)
- [17].寿险业开放,按下“快进键”[J]. 金融博览(财富) 2018(06)
- [18].外资寿险公司在中国经营问题与发展研究[J]. 未来与发展 2016(12)
- [19].云南寿险业发展问题的研究[J]. 中国市场 2016(51)
- [20].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研究[J]. 时代金融 2017(02)
- [21].寿险公司营销激励机制的分析与研究[J]. 现代商业 2017(01)
- [22].持续低利率环境下寿险业的应对策略[J]. 上海经济 2017(01)
- [23].中部城市寿险行业发展分析——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J]. 北方金融 2016(10)
- [24].我国商业寿险公司“开门红”现象分析[J]. 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17(01)
- [25].寿险行业发展的消费文化培育[J]. 中国商论 2017(07)
- [26].从日本和德国经验看低利率环境对寿险公司的影响[J]. 上海保险 2017(03)
- [27].寿险需求的地区差异及原因分析[J]. 武汉金融 2017(04)
- [28].城镇化一定能促进寿险业发展吗?——基于人类发展指数的异质性分析[J]. 财经研究 2017(06)
- [29].2017年一季度的寿险业:保费增速下滑及原因分析[J]. 上海保险 2017(05)
- [30].寿险公司“零现金”管理的意义及问题研究[J]. 中国市场 2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