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利用已有大地电磁(MT)及最新测得的长周期及常规MT资料,采用先进的资料处理与解释技术,研究得到较可信的大别-苏鲁造山带的地壳-上地幔的电性结构。结合前人的地质研究成果等,发挥大地电磁方法的优势,针对大别—苏鲁造山带研究的热点问题或者有争议的问题进行综合研究,例如:关于大别-苏鲁造山带缝合线、各地块边界、主要断裂的位置和深部延伸状况;扬子地块、造山带和华北地块的深部接触关系和可能的相互作用;岩石圈可能的物质状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深部位置及其和围岩的关系;高压-超高压变质岩折返的深部过程、造山带的演化和动力学过程等。首先,介绍了大地电磁测深资料解释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对畸变与静位移的原理与常见的解决方案、不同二维反演方法的优缺点、在二维反演中误差及极化模式的处理方式等进行了简要探讨。其次,以大别造山带为重点,先对造山带的基础地质及其与秦岭造山带的差异进行了介绍与分析;再利用已有的MT资料,在大别造山带沿NE28o布置的三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采用非线性共扼梯度法分别对三条测线作二维反演,获得了关于大别造山带的地壳上地幔二维电性结构。以二维电性结构为基础,通过插值处理组建三维模型,利用交错网格有限差分三维正演程序求得模型的电磁响应,所得的视电阻率和相位曲线与原始数据在曲线形态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从而进一步验证了二维电性结构的可靠性。从测区不同深度电性水平切片来看,从上地壳到下地壳到地幔尺度,电性结构走向具有从近东西向到近南北向的过渡,表明造山带下地壳及地幔物质经历过主造山期后的流变调整。从三条剖面的电性结构总体上看,垂向上可分为四层,地表覆盖层、中上地壳相对高阻层、壳内相对低阻层,地幔;横向上,北淮阳与大别地块是电性差异显著的构造单元,它们之间以晓天-磨子潭断裂分隔,晓天-磨子潭断裂总体倾向北,延深至上地幔。在大别地块内中、上地壳高阻层最厚处在罗田-蕲春-英山-岳西一带,大别地块在电性结构上应是一个整体,不支持南、北大别之分;在大别地块内,推测存在早期岩浆活动的通道,它们对大别地块内存在的中、下地壳高导层有破坏改造作用,后者在层位上相差较大。并对大别造山带的演化动力学模式进行了探讨。最后,对最新在苏鲁造山带获得的一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资料进行了解释,剖面沿SE129o,西起华北地块,跨郯庐断裂带、苏鲁超高压变质带、高压变质带,止于扬子地块。通过对资料的定性分析,二维性判别以及极化模式的识别,选择非线性共扼梯度法,用TE+TM联合模式下进行二维反演,得到了关于测区地下200km以上的电性剖面,具有较好的可靠性。通过对电性剖面的分析,在横向上,沿剖面自西而东,划分出了七个电性分区,其中对郯庐断裂带、海州-泗阳断裂以及嘉山-响水断裂等重要的边界断裂的深浅展布与延伸进行了很好的限定;纵向上,对剖面深度划分出六个电性层,初步分析了可能的深部物质状态。发现了在华北地块与扬子地块内存在着壳内的高导层,而造山带下部没有发现高导层,这一点与大别造山带存在较大的差异。发现了在50-90km之间层位,存在较连续的相对低阻带,推测为岩石圈上部的软弱带,可能指示造山带下部不同地块间发生过相对运动。最后认为在超高压变质岩形成期后,华北地块有较强的向南推挤作用,这种推挤作用的驱动力是发生在岩石圈尺度,在地壳层次表现为一系列的推覆及韧性剪切构造,在岩石圈深部,扬子地块的岩石圈则被动地向后收缩变形,而壳幔深部岩石层间的相对运动产生了岩石圈上部的软弱变形带。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国东部苏鲁造山带的印支期俯冲极性及其造山过程[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7(04)
- [2].江南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7(05)
- [3].造山带:认识地球的窗口[J]. 地球 2017(09)
- [4].西昆仑造山带区域成矿规律研究[J]. 世界有色金属 2016(10)
- [5].复合造山作用和中国中央造山带的科学问题[J]. 中国地质 2010(01)
- [6].辽-吉造山带东南边界位置探讨[J]. 科学通报 2017(24)
- [7].兴蒙造山带构造演化过程探讨[J]. 地下水 2013(05)
- [8].造山带沉积地质学研究进展[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2(09)
- [9].苏鲁造山带碱性岩的成因研究——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证据[J]. 矿物学报 2010(02)
- [10].浅析大陆造山带沉积地质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 化工管理 2019(02)
- [11].中国造山带动力学研究中的数值模拟应用与发展[J]. 地质力学学报 2019(02)
- [12].江南造山带内二叠系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3(05)
- [13].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晚古生代沉积充填与兴蒙造山带“软碰撞”的耦合[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1(04)
- [14].雪峰造山带新元古代构造演化框架[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1(03)
- [15].江南造山带是否格林威尔期造山带?——关于华南前寒武纪地质的几个问题[J]. 高校地质学报 2008(01)
- [16].造山带概念的由来与演变及问题探讨[J]. 吉林地质 2008(03)
- [17].苏鲁造山带地壳上地幔结构层析成像研究[J]. 地球科学 2020(07)
- [18].滇西漕涧地区崇山造山带伟晶岩的发现与地质意义[J]. 矿物学报 2020(05)
- [19].兴蒙造山带的基底属性与构造演化过程[J]. 地球科学 2019(05)
- [20].黑龙江完达山造山带填图方法实践及意义[J]. 地质通报 2017(11)
- [21].苏鲁造山带深部构造的接收函数图象[J]. 岩石学报 2009(07)
- [22].汇聚造山带变质矿物冠状反应边及生长环带[J]. 云南地质 2008(04)
- [23].兴蒙陆内造山带[J]. 岩石学报 2018(10)
- [24].喜马拉雅造山带南北向裂谷的冷缩成因模型[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7(02)
- [25].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变质作用与部分熔融[J]. 岩石学报 2017(08)
- [26].江南造山带东段新元古代弧盆构造格局[J]. 地质论评 2016(02)
- [27].兴蒙造山带前中生代构造单元划分初探[J]. 岩石学报 2014(07)
- [28].内蒙古中-东部兴蒙造山带古生代沉积记录:对物源特征及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的指示[J]. 科学通报 2012(07)
- [29].中国东北兴蒙-吉黑造山带造山作用结束的标志——来自晚三叠世磨拉石(大地构造相)的证据[J]. 地质与资源 2011(06)
- [30].大别-苏鲁造山带在朝鲜半岛可能的构造表现[J]. 地质通报 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