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膜排液论文-邢耀文,桂夏辉,曹亦俊,刘炯天

液膜排液论文-邢耀文,桂夏辉,曹亦俊,刘炯天

导读:本文包含了液膜排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浮选,黏附,相互作用力,疏水力

液膜排液论文文献综述

邢耀文,桂夏辉,曹亦俊,刘炯天[1](2019)在《相互作用力及液膜排液动力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颗粒气泡间相互作用力及液膜薄化破裂动力学是揭示浮选黏附机理的核心,也是近年来浮选胶体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为深入明晰浮选黏附机理,对当前颗粒气泡间相互作用力及液膜排液动力学模型理论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对于颗粒气泡间相互作用力,疏水引力可克服颗粒气泡间范德华力和静电斥力,诱发黏附。不同作用程范围内疏水力的来源机制不同:长程疏水力(>20 nm)主要源于固液界面亚微米/纳米气泡桥接,而短程疏水力(<20 nm)则主要源于固液界面水分子重排效应。由于疏水力强烈的吸引性和气液界面变形,颗粒气泡间疏水力的定量表征仍存在较大的挑战。对于颗粒气泡间液膜排液动力学模型,最具代表性的有Stefan-Reynolds平坦膜模型,Taylor模型和Stokes-Reynolds-Young-Laplace(SRYL)模型。Stefan-Reynolds及Taylor模型并未考虑排液过程中气泡表面曲率的变化,其应用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SRYL模型则在描述液膜薄化速率的同时,兼顾了气泡表面在流体力和表面力等外力作用下的变形行为。在给定起始与边界条件下,SRYL模型通过数值迭代法与液膜排液试验测试结果对比,可以计算出颗粒气泡间的相互作用力信息;也可通过与相互作用力试验结果对比获得液膜排液数据。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重点将SRYL模型与试验测试相结合,对颗粒气泡间疏水力进行定量表征,揭示浮选黏附机理。(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叶学民,李明兰,张湘珊,杨少东,李春曦[2](2019)在《平板浸涂过程中的液膜排液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一端与活性剂溶液池相接的竖直平板浸涂液膜排液过程,基于润滑理论建立了液膜厚度、活性剂浓度及液膜表面速度的演化方程组,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Marangoni效应和表面黏度对液膜排液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Marangoni效应是影响液膜排液过程的重要因素,可导致液膜厚度增加,随Marangoni效应增强可得到更均匀的液膜。液膜表面速度随表面黏度增大而减小,较大的表面黏度将推迟表面速度逆流现象的发生,但其对膜厚均匀度几乎没有影响。(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明兰[3](2018)在《表面弹性和分离压协同作用下的垂直液膜排液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泡沫在工业和生活领域中应用广泛。在泡沫体系中,分散气相通过液体膜相隔,因而泡沫间的液膜可通过排液控制泡沫稳定性,因此研究液膜排液稳定性有利于揭示泡沫衰变机理,进而为泡沫在各领域内的高效应用奠定理论基础。现阶段多以从活性剂溶液池中提拉出的悬挂薄膜的排液过程为研究对象,探究分离压和表面黏弹性对排液过程的影响。前人研究多集中在实验方面,或只考虑某一单一影响因素,尚缺乏理论上的深刻认识。为此,本文在分别考虑液膜含不溶性和可溶性活性剂的基础上,建立了包含液膜厚度,表面速度,表面和内部活性剂浓度的垂直液膜排液模型,并分析分离压、表面弹性、溶解度和吸附系数对排液过程的影响,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含可溶性活性剂的垂直液膜排液过程,以Navier-Stokes方程作为控制方程,应用润滑理论建立了含可溶性活性剂的顶端固定,底端与活性剂溶液池相连的垂直液膜排液模型,并引入指数型分离压模型和表面弹性方程,推导液膜厚度,表面速度,表面和内部活性剂浓度的耦合方程组。(2)针对含不溶性活性剂的垂直液膜排液过程,在考虑表面弹性和分离压耦合作用基础上,对推导所得计算模型进行简化,并通过Freefem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数值计算,分析了表面弹性和分离压单独作用和耦合作用下的液膜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当二者耦合作用时,可得到较稳定液膜,排液前期增加表面弹性可提高液膜厚度,降低表面速度和促使液体逆流从而减缓排液过程,后期出现黑膜后,分离压中的静电斥力起主要作用,延缓液膜“老化”。(3)针对含可溶性活性剂的垂直液膜排液过程,在考虑分离压作用的前提下,通过Freefem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数值计算,分析了难溶性系数,吸附系数和极限膨胀弹性对含可溶性活性剂液膜排液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液膜稳定性随活性剂的溶解度和吸附系数降低而增加,极限膨胀弹性的作用效果随排液进行发生变化。(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期刊2018-12-01)

叶学民,李明兰,张湘珊,李春曦[4](2018)在《表面弹性对含可溶性活性剂垂直液膜排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含可溶性活性剂的垂直液膜排液过程,在考虑表面弹性作用的基础上,采用润滑理论建立了液膜厚度、表面速度、表面和内部活性剂浓度的演化方程组,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表面弹性和活性剂溶解度耦合作用下的液膜演化特征.结果表明:表面弹性是影响可溶性活性剂垂直液膜排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排液初期,随表面弹性增加,液膜初始厚度增大,表面更趋于刚性化.随排液进行,弹性不同的液膜呈现不同的典型排液特征:当弹性较小时,液膜上部表面张力高,下部表面张力低,产生正向的马兰戈尼效应,与重力作用相抗衡.当弹性较大时,膜上部表面张力低,下部表面张力高,产生逆向的马兰戈尼效应,促使液膜排液加速,更易发生失稳.活性剂溶解度通过控制液膜表面的活性剂分子吸附量,进而影响表面弹性:当活性剂溶解度较大时,液膜厚度较小,很快发生破断;随溶解度降低,液膜稳定性增加,初始表面弹性也随之增大,并随液膜变薄逐渐接近极限膨胀弹性值.(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21期)

叶学民,李明兰,张湘珊,李春曦[5](2018)在《表面弹性和分离压耦合作用下的垂直液膜排液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含不溶性活性剂的垂直液膜排液过程,在考虑表面弹性和分离压耦合作用的基础上,采用润滑理论建立了液膜厚度、表面速度和活性剂浓度的演化方程组,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表面弹性和分离压单独作用和耦合作用下的液膜演化特征.结果表明:表面弹性与分离压均对垂直液膜排液过程有显着影响.表面弹性单独作用时,液膜初始厚度随弹性增大,黑膜仅在液膜顶部形成,长度较短且不能稳定存在;分离压单独作用时,活性剂随流体不断汇集在底端,液膜表面无法形成表面张力梯度,不发生逆流现象;当二者耦合作用时,可得到较稳定的液膜,排液前期增加表面弹性可提高液膜的厚度、降低表面速度和促使液体逆流,从而减缓排液过程;后期出现黑膜后,分离压中的静电斥力起主要作用,延缓液膜"老化".(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16期)

杨少东[6](2017)在《分离压和表面粘度对液膜排液过程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泡沫是日常生活最为常见,却又最难理解和掌握的分散体系之一。含活性剂垂直悬挂液膜的排液过程是泡沫排液过程的简化模型,其稳定性对于研究泡沫的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表面活性剂的种类、结构和浓度等对泡沫的排液过程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其影响机理尚不完全清楚。并且该领域的研究大多关注分离压或表面粘度的单一作用,忽略其耦合作用。本课题考虑受表面活性剂种类、浓度等影响的分离压和表面粘度的耦合作用,建立垂直悬挂液膜排液过程的流体力学理论模型,获得包含液膜厚度和活性剂浓度的非稳态排液过程演化方程组;通过数值计算结合实验结果确定上述各因素对液膜排液过程中液膜形状、液膜存在时间、黑膜长度等特性的影响和作用强弱,揭示受表面活性剂影响的多重因素的耦合机理。主要内容如下:(1)应用润滑理论建立了液膜厚度、活性剂浓度和液膜表面速度的演化方程组,运用FreeFem软件数值求解了演化方程组。(2)针对含不溶性活性剂的垂直液膜排液过程,基于文献实验结果进一步完善了受活性剂浓度影响的分离压模型,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在不同分离压作用下含不溶性活性剂液膜的演化特征。(3)针对含不溶性活性剂的垂直液膜排液过程,在考虑分离压作用的前提下,引入随活性剂浓度变化的表面粘度模型,揭示了常表面粘度和变表面粘度情形下的液膜演化特征。(4)针对含不溶性活性剂的垂直液膜排液过程,在考虑分离压和表面粘度作用的前提下,探讨了不同初始活性剂浓度及梯度对排液过程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期刊2017-12-01)

杨少东,叶学民,李春曦[7](2018)在《活性剂浓度分布对液膜排液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含不溶性活性剂的垂直液膜排液过程,考虑分离压和表面黏度的作用,应用润滑理论建立液膜厚度、活性剂浓度和表面速度的控制方程组,分析初始活性剂浓度及梯度对排液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液膜表面不含活性剂时,其排液历程很短,很快发生破断.当液膜表面添加活性剂时,可以延长液膜存续时间.而当液膜表面活性剂浓度较低时,其诱发的Marangoni效应不足以克服重力的排液作用,其形成的"黑膜"不能稳定存在.随活性剂浓度增大,液膜表面流动速度减小,液膜表面更加"坚固",所形成的"黑膜"非常稳定.当考虑初始活性剂浓度梯度时,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减缓排液初期的表面速度.(本文来源于《计算物理》期刊2018年05期)

叶学民,杨少东,李春曦[8](2017)在《分离压和表面黏度的协同作用对液膜排液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含不溶性活性剂的垂直液膜排液过程,在考虑分离压作用的前提下,引入随活性剂浓度变化的表面黏度模型,应用润滑理论建立了液膜厚度、活性剂浓度和液膜表面速度的演化方程组,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常表面黏度和变表面黏度情形下的液膜演化特征.结果表明:表面黏度是影响液膜排液过程的重要因素,当不考虑表面黏度时,液膜表面呈"流动"模式,反之呈"刚性"模式,且随表面黏度增加,液膜排液速率明显减缓.分离压对"黑膜"的形成至关重要,分离压单独作用时,其形成的"黑膜"长度较短,而只考虑表面黏度时,则不能形成稳定的"黑膜".而在二者协同作用下,液膜中部形成了向下扩展、厚度很薄但非常稳定的"黑膜",且"黑膜"厚度、出现时间均随表面黏度的增大而增加.当考虑活性剂浓度对表面黏度的影响时,表面速度受此影响显着;在形成"黑膜"长度及出现时间方面与相应常表面黏度的情形基本类似,但其"黑膜"厚度小于相应常表面黏度,故在液膜排液过程中更容易发生失稳.(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7年19期)

叶学民,杨少东,李春曦[9](2017)在《随活性剂浓度变化的分离压对垂直液膜排液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含不溶性活性剂的垂直液膜排液过程,基于文献实验结果进一步完善了受活性剂浓度影响的分离压(disjoining pressure)模型,应用润滑理论建立了液膜厚度、活性剂浓度和液膜表面速度的演化方程组,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在不同分离压作用下含不溶性活性剂液膜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垂直液膜的排液过程通常经历两个阶段:首先是厚膜阶段,此时重力对排液过程起主导作用.在随后的薄膜阶段,毛细作用和分离压作用影响逐渐增大,其中分离压将控制液膜的演化历程.分离压对垂直液膜排液过程的影响与活性剂类型及活性剂浓度与静电作用力的关联强度密切相关.当分离压与活性剂浓度正相关时,随斥力关联系数α增大,液膜的排液和变薄过程得以减缓,由此增强了液膜稳定性;当分离压与活性剂浓度负相关时,随斥力关联系数α绝对值增大,液膜排液过程加速,由此加大液膜失稳的风险.(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7年18期)

液膜排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一端与活性剂溶液池相接的竖直平板浸涂液膜排液过程,基于润滑理论建立了液膜厚度、活性剂浓度及液膜表面速度的演化方程组,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Marangoni效应和表面黏度对液膜排液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Marangoni效应是影响液膜排液过程的重要因素,可导致液膜厚度增加,随Marangoni效应增强可得到更均匀的液膜。液膜表面速度随表面黏度增大而减小,较大的表面黏度将推迟表面速度逆流现象的发生,但其对膜厚均匀度几乎没有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液膜排液论文参考文献

[1].邢耀文,桂夏辉,曹亦俊,刘炯天.相互作用力及液膜排液动力学研究进展[J].煤炭学报.2019

[2].叶学民,李明兰,张湘珊,杨少东,李春曦.平板浸涂过程中的液膜排液影响因素[J].化工学报.2019

[3].李明兰.表面弹性和分离压协同作用下的垂直液膜排液过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8

[4].叶学民,李明兰,张湘珊,李春曦.表面弹性对含可溶性活性剂垂直液膜排液的影响[J].物理学报.2018

[5].叶学民,李明兰,张湘珊,李春曦.表面弹性和分离压耦合作用下的垂直液膜排液过程[J].物理学报.2018

[6].杨少东.分离压和表面粘度对液膜排液过程影响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7

[7].杨少东,叶学民,李春曦.活性剂浓度分布对液膜排液过程的影响[J].计算物理.2018

[8].叶学民,杨少东,李春曦.分离压和表面黏度的协同作用对液膜排液过程的影响[J].物理学报.2017

[9].叶学民,杨少东,李春曦.随活性剂浓度变化的分离压对垂直液膜排液过程的影响[J].物理学报.2017

标签:;  ;  ;  ;  

液膜排液论文-邢耀文,桂夏辉,曹亦俊,刘炯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