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中国牡蛎种类丰富,但是由于贝壳可塑性强,表型变化大,分类学及系统发生学研究进展缓慢,存在诸多争议。本文在全国部分海区采集牡蛎样品,并通过表型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重点调查潮下带牡蛎的分布情况。选取江苏南通小庙洪牡蛎礁作为典型海域,研究亲缘关系接近的巨蛎属牡蛎之间在繁殖上如何维持相互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摸索牡蛎物种鉴定的实用方法,并阐明熊本牡蛎和近江牡蛎生殖隔离是如何维持的。研究结果对牡蛎等海洋贝类的分类及系统发生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为牡蛎礁的生态保护提供生物学参考依据。在辽宁营口、海洋岛,河北秦皇岛,山东西霞口、潍坊、青岛,江苏南通,浙江舟山、奉化,福建莆田,广东汕头等地区采集牡蛎样品,重点采集潮下带的牡蛎,通过地理分布、表型、DNA含量测定和COI种特异性探针鉴定对各地区的牡蛎物种组成进行分析。选取了南通小庙洪牡蛎礁作为研究牡蛎物种间相互关系的最佳地点。该地区牡蛎由主要分布在潮间带的熊本牡蛎和主要分布在潮下带的近江牡蛎组成。对南通小庙洪牡蛎礁上两种巨蛎属牡蛎在空间上的分布进行调查;定期取样,制作性腺切片,观察两种牡蛎的性腺发育情况;同时,定期在海区挂板,采用半人工采苗的方式采集海区牡蛎幼体,通过ITS1基因鉴定采集的稚贝所属物种。通过调查发现二者的分布存在重叠区域;两种牡蛎在2007年6月中旬至9月中旬存在两个明显的繁殖高峰期,在每个繁殖期内两种牡蛎同时发生大量繁殖行为的可能性极高。结果表明,两种牡蛎不存在明显的生态隔离和季节隔离等交配前生殖隔离机制。在室内对两种牡蛎进行2×2完全双列杂交,并通过ITS1基因的克隆测序验证杂种后代。双列杂交受精实验采用多亲本混合交配的方式(即每个物种的卵子或精子均来自多个个体),共进行7次重复。结果表明,熊本牡蛎的卵子能够被近江牡蛎的精子以较低的受精率(24.6%)受精,且形成的后代确实为两个物种杂交产生,而反方向不能受精。幼虫和稚贝生长存活的双列杂交实验共进行3次重复。估测受精率、受精卵的孵化率,第1至29日每两天测量一次D形幼虫的壳高和密度。结果表明杂交幼虫(熊本牡蛎♀与近江牡蛎♂的杂交,SA)的受精率(12.5%)显著低于(P < 0.05)熊本牡蛎(75.4%)和近江牡蛎(84.5%)纯种对照组;而孵化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 > 0.05);自受精至29日龄,杂交幼虫壳高的生长速度明显低于纯种对照组(P < 0.05);但是存活率与熊本牡蛎无显著差异(P > 0.05)。杂交幼虫附着变态期间死亡率高;93日龄,熊本牡蛎有10.08%的匍匐期面盘幼虫存活至稚贝,显著大于(P < 0.05)近江牡蛎(2.18%)和杂交幼虫(0.76%);杂交稚贝壳高显著小于(P < 0.05)纯种对照组。稚贝在海区挂养3个月。与挂养前相比,杂交稚贝在潮下带的存活率为19.2%,125个稚贝仅存24个,壳高平均增加2.15 mm。熊本牡蛎在潮间带的存活率达到65%,壳高平均增加3.99 mm。近江牡蛎在潮下带的存活率达到85.7%,壳高平均增加5.22 mm,在潮间带的存活率仅10.9%,壳高平均增加3.28 mm。受精6个月后,所有杂交稚贝仅剩3枚,运回实验室暂养一段时间后全部死亡。设置20、25、30、35共4个盐度梯度,估算双列杂交组合在不同盐度下的受精率、孵化率、7日内的存活率和壳高生长,实验共进行3个重复。结果表明,杂交组合在4个盐度下的受精率(平均为11.2%)均显著低于(P < 0.05)熊本牡蛎(75.0%)和近江牡蛎(77.5%)纯种对照组;而孵化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 > 0.05);杂交组合在盐度35时的孵化率(85.0%)显著大于20(49.6%)、25(51.3%)和30(55.4%)三个盐度梯度。7日龄杂交幼虫(10.5%)和近江牡蛎(11.4%)的存活率显著小于(P < 0.05)熊本牡蛎(30.3%);杂交幼虫的壳高(75.7μm)显著小于(P < 0.05)熊本牡蛎(81.5μm)和近江牡蛎(85.6μm)对照组。两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杂交组合方式对受精率、孵化率、7日龄存活率和7日龄壳高均有显著影响,盐度对7日龄壳高的影响显著。实验结果表明,江苏小庙洪牡蛎礁上的熊本牡蛎和近江牡蛎之间在分布空间上存在重叠区域,繁殖时间也存在重叠,并未产生明显的生态隔离和季节隔离。二者之间存在不对称性杂交,熊本牡蛎的卵子能够与近江牡蛎的精子以较低的受精率受精,而反方向完全不亲和。杂交幼虫在受精率上存在显著劣势;但是受精卵的孵化率与纯种受精卵无显著差异;杂交幼虫在生长上也存在显著劣势;而存活率与熊本牡蛎无显著差异;杂交幼虫附着变态期间大量死亡,存活下来的稚贝生长缓慢,死亡率高。表明熊本牡蛎和近江牡蛎之间即存在交配前的配子不亲和性隔离,又存在交配后隔离,主要表现为杂种不活。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国牡蛎产业的嬗变——新认知、新品种和新产品[J]. 海洋与湖沼 2020(04)
- [2].人工“间谍牡蛎”可以防止偷窃[J].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19(02)
- [3].牡蛎育种大有可为[J]. 海洋与渔业 2019(12)
- [4].葡萄牙牡蛎“金蛎1号”[J]. 海洋与渔业 2017(01)
- [5].葡萄牙牡蛎“金蛎1号”[J]. 海洋与渔业 2017(06)
- [6].“营销大咖”让乳山牡蛎线上渡难关[J]. 农业知识 2020(14)
- [7].牡蛎和老鼠[J]. 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 2019(07)
- [8].牡蛎小姐轶事[J]. 科学新生活 2013(20)
- [9].牡蛎小姐轶事[J]. 科学新生活 2014(06)
- [10].丹麦发现世界上最大牡蛎[J]. 海洋世界 2013(12)
- [11].牡蛎[J]. 西部 2013(03)
- [12].牡蛎小姐轶事[J]. 科学新生活 2013(36)
- [13].牡蛎小姐轶事[J]. 科学新生活 2013(37)
- [14].牡蛎小姐轶事[J]. 科学新生活 2013(41)
- [15].牡蛎小姐逸事[J]. 晚报文萃 2010(14)
- [16].牡蛎小姐轶事[J]. 中国女性(中文海外版) 2010(02)
- [17].牡蛎小姐轶事[J]. 中国女性(中文海外版) 2010(06)
- [18].小牡蛎找妈妈[J]. 红蜻蜓 2010(06)
- [19].第二届国际牡蛎研讨会在浙江大学隆重召开[J]. 科学中国人 2008(01)
- [20].牡蛎原肌球蛋白的提取工艺优化[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0(22)
- [21].“十三五”以来中国牡蛎产业发展形势分析与对策研究[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0(08)
- [22].创建庄河牡蛎省级知名品牌示范区工作研究[J]. 品牌与标准化 2019(02)
- [23].大连海域养殖长牡蛎体内麻痹性贝毒特征分析[J]. 基层农技推广 2017(09)
- [24].美国熊本牡蛎基础群体构建及生产性能评估[J]. 中国水产科学 2017(05)
- [25].山东威海牡蛎提前上市,价格有所上涨[J]. 科学养鱼 2015(01)
- [26].骄傲的牡蛎[J]. 时代英语(初中) 2019(05)
- [27].海鲜之珍品——牡蛎[J]. 养生月刊 2012(10)
- [28].英国发现世界上最重牡蛎[J]. 水产科技 2009(01)
- [29].牡蛎精氨酸激酶稳定性及同源性分析[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20(04)
- [30].牡蛎“华南1号”[J]. 海洋与渔业 2017(03)
标签:牡蛎分布论文; 牡蛎礁论文; 巨蛎属论文; 熊本牡蛎论文; 近江牡蛎论文; 杂交论文; 生殖隔离论文; 含量论文; 遗传鉴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