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转型研究 ——基于私营企业主兴起的视域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转型研究 ——基于私营企业主兴起的视域

论文摘要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意识形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作为历史的组成和生活的真实,与社会形态、人的发展阶段相一致,并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实现自身的承继性转化。这在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中具有内在的思想逻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实践印证,在意识形态自身结构变化中也有充分体现。意识形态在内构上体现为价值理念、理论学说、政策主张的关联互动,在外观上体现为一系列相互认证、有机联系、凝结硬化的概念符号;在内构上以价值理念为圆心,在外观上以核心概念为标识。就意识形态自身而言,意识形态转型就是某种意识形态在持续的结构性变动中,从体现在意识形态的价值理念、理论学说、政策主张中的一套概念符号体系发展出另一套概念符号体系。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在一系列概念符号元素系统中的核心概念发生了具有历史联系性、逻辑自洽性、现实更新性的变迁。因此,在结构上对某种意识形态类型进行判定,一定意义上就是对这种意识形态的价值理念、理论学说、政策主张所共同体现的核心概念进行判定。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最大变化是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兴起。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兴起,是处于当代中国由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带来的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中最前端的结构性部分,也是与原有的社会结构异质性最强的部分。本文在意识形态所关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领域内,选取了私营企业主兴起这一视角,来研究中国意识形态的当代转型问题。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全部内容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始终在实践探索中以理论形式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搞清楚这两个问题理所当然地成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首要的基本任务,其结果是通过建设社会主义的观念与模式的转变促进了社会转型,因而带动了中国意识形态的当代转型。从私营企业主兴起的视角分析中国意识形态的当代转型,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和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一种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伟大探索;完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一种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建设社会主义的转型实践。由“革命型”到“建设型”再到“和谐型”,构成了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转型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功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成功得益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转型。当代中国意识形态从新建国到新时期再到新世纪新阶段连续两次转型,非但没有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反而增强其执政能力,原因就在于通过有效的意识形态转型机制,使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国家意识形态不是要告别马克思主义,而是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当下状况出发“回归”马克思主义。“回归”并非教条式地重申马克思主义原本话语,而是在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核心话语的前提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构建现代国家意识形态话语结构体系。因此,我们可以说,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转型成功,得益于意识形态转型机制。在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转型过程中,围绕要不要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核心问题,各种社会思潮相继涌现,对人们的思想乃至国家意识形态产生着深刻的影响。面对如何看待私营经济和私营企业主阶层同一问题域的新左派、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三大思潮,突出而集中地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反映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在一个急剧变动的社会中的感受、经验以及他们的愿望。作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观念反映,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转型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也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对各种社会思潮在批判中吸收的过程。社会的进步往往以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变革为先导。意识形态作为观念体系,其转型的形而上形态就是观念的变革。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转型,就浓缩为思想观念的逐步嬗变,见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形成过程,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回顾这些年我们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可以看出,长期以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健康发展的思想理论障碍,主要是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公有制和私有制、阶级和阶层特别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许多简单、片面、似是而非的观念;而我们党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转型的思想精华就是意识形态观念的变革,就是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观念群”。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意识形态转型的分析基础
  • (一) 意识形态转型的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依据
  • 1. 意识形态随经济基础的变革而变革
  • 2. 意识形态随人类历史的变迁而变迁
  • 3. 意识形态随统治阶级的变更而变更
  • 4. 意识形态随现实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 (二) 意识形态转型的实践生成
  • 1.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 2. 实践是意识形态的最终取向
  • 3. 意识形态在实践中修正自身
  • (三) 意识形态转型的内在结构判定
  • 1. 意识形态的内在结构要素
  • 2. 意识形态结构要素的逻辑关系
  • 3. 意识形态结构演进体现意识形态转型
  • 二、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转型路径
  • (一) 消灭私有制:革命型意识形态的初构
  • 1. 纯粹公有制的价值理念
  • 2.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学说
  • 3. 对民族资产阶级“双重改造”的政策主张
  • 4. 革命型意识形态的理性反思
  • (二) 培育新阶层:建设型意识形态的重构
  • 1. 多种所有制并存的价值理念
  • 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学说
  • 3.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主张
  • 4. 建设型意识形态的多维转变
  • (三) 确认建设者:和谐型意识形态的再构
  • 1. 无产者变有产者的价值理念
  •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学说
  • 3. 引导私营企业主承担社会责任的政策主张
  • 4. 和谐型意识形态的共生范式
  • 三、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转型机制
  • (一) 重新定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
  • (二) 准确把握意识形态转型的“变”与“不变”
  • 1. 选准意识形态转型的突破口
  • 2. 推进意识形态的话语渐变
  • 3. 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底线不变
  • (三) 成功引导私营企业主共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1. 以阶层定位私营企业主群体
  • 2. 确认私营企业主的社会属性
  • 3. 有序扩大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
  • 四、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转型中的社会思潮批判
  • (一) 泛意识形态化思潮批判——以新左派为例
  • 1. 新左派的理论陈述
  • 2. 新左派的思想谬误
  • (二) 非意识形态化思潮批判——以自由主义为例
  • 1. 自由主义的缘势兴起
  • 2. 自由主义对邓小平理论的割裂曲解
  • (三) 假意识形态化思潮批判——以民主社会主义为例
  • 1. 民主社会主义的演变历程
  • 2. 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 (四)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 1.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2.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作用
  • 五、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转型中的观念变革
  • (一) 从“观念论”到“实践论”
  • (二) 从“结构论”到“建构论”
  • (三) 从“异化论”到“生存论”
  • (四) 从“真假论”到“利益论”
  • (五) 从“对抗论”到“主导论”
  • (六) 从“普适论”到“特色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转型研究 ——基于私营企业主兴起的视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