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第一部分大鼠胸髓半横断后后肢运动功能自发性恢复目的:通过斜板实验、Tarlov评分和BBB评分方法相结合进行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综合评价来研究胸髓半横断后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程度。方法:66只成年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实验组和假手术组按术后存活期分为12h、3d、7d、14d和21d亚组。实验组动物在T10处横断右侧半脊髓,假手术组大鼠在相同部位只进行椎板切除,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在各存活时间点通过斜板实验、Tarlov评分和BBB评分综合评价胸髓半横断后后肢运动功能。结果:大鼠胸髓半横断后12h时,后肢运动功能完全丧失,斜板实验、Tarlov评分和BBB评分这三种评分急剧下降(p<0.05),从3d开始,后肢功能逐渐恢复,评分结果增加,至21d时斜板实验、Tarlov评分和BBB评分这三种评分与正常接近,运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大鼠胸髓半横断后后肢运动功能出现自发性恢复。第二部分大鼠胸髓半横断后腰髓前角的突触可塑性变化目的:在第一部分观察到有后肢运动功能自发性恢复的基础上,通过检测胸髓半横断后腰髓突触囊泡素(synaptophysin,SYN)的表达变化,研究腰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的突触可塑性变化。方法:实验分组和动物模型与第一部分相同。实验动物在处死前5天经坐骨神经注射荧光金(fluorogold,FG),通过SYN免疫荧光反应检测腰髓(L5)节段运动神经元周围的突触囊泡素的表达变化,用维生素D依赖性钙结合蛋白(Calbindin D28k,CB)或钙网蛋白(Calretinin,CR)和SYN免疫荧光双标方法检测L5节段中间神经元周围的SYN的表达变化。另取实验动物(n=66)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L5节段SYN蛋白表达改变。并对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与腰髓损伤侧SYN蛋白表达、前角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周围的SYN表达水平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胸髓半横断后,腰髓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周围的SYN表达呈现损伤早期减少后期增加的趋势:损伤后12h时CR-ir神经元周围的SYN-ir降低,3d时恢复至正常水平。CB-ir神经元周围的SYN表达在损伤后3d时才开始下降。而运动神经元周围的SYN表达在损伤后12h时下降,3d才开始轻微回复,然后维持其表达水平,至21d才增加至稍高于正常,在时相上明显晚于中间神经元的改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腰髓损伤侧SYN蛋白表达早期没有明显变化,直至21d才增加。相关分析显示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与腰髓损伤侧SYN蛋白表达总量之间r=0.42(p=0.003),BBB评分与运动神经元周围的SYN表达水平之间r=0.33(p=0.02),BBB评分与CR-ir神经元周围的SYN表达水平之间r=0.45(p=0.001);而回归分析显示BBB评分有20%的可能是由腰髓SYN蛋白表达总量(r2=0.20)或15%的可能是由运动神经元周围的SYN表达变化引起(r2=0.15)或19%的可能是由CR-ir神经元周围的SYN表达变化引起(r2=0.19)。提示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与腰髓损伤侧SYN蛋白表达总量和CR-ir神经元周围的SYN表达水平之间呈正相关。结论:胸髓半横断后腰髓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出现突触可塑性改变,这些改变具有时相特征,而且后肢运动功能恢复与腰髓损伤侧SYN蛋白表达或运动神经元或CR-ir中间神经元的可塑性改变呈正相关。第三部分大鼠胸髓半横断后腰髓可塑性变化的可能机制目的:研究大鼠胸髓半横断后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突触可塑性变化的可能机制。方法: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实验组动物行T10脊髓节段右侧半横断。假手术组动物仅行相同部位的椎板切除术。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三组动物均于第7d分别在左侧、右侧运动皮质后肢区或C4双侧灰质区进行生物素葡聚糖胺(biotinylated dextran,BDA)顺行示踪,第21d时处死,通过BDA顺行示踪和CR/小白蛋白(parvalbumin,PV)/SYN免疫荧光双标检测颈髓(C5)节段的BDA阳性产物与CR/PV-ir神经元的关系以及L5节段的BDA阳性产物与SYN免疫阳性产物或CR/PV-ir神经元的关系。结果:胸髓半横断后21d时颈髓双侧可见BDA标记的皮质脊髓束侧枝增加,并且这些侧枝与CR/PV-ir的中间神经元形成联系;同时腰髓损伤侧还可观察到BDA标记的长脊髓固有束神经元(longpropriospinal neuron,LPN)轴突与SYN双标,并与CR/PV-ir的中间神经元形成联系。结论:胸髓半横断后21d时受损和未受损的皮质脊髓束发出侧枝经颈髓中间神经元中继或直接经LPN轴突与腰髓的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建立联系,这种新的环路的建立可能是大鼠胸髓半横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形态学依据。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及其与临床疾病的关系[J].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03)
- [2].氯化锂对突触可塑性的影响[J].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4(05)
- [3].海马突触可塑性与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 神经解剖学杂志 2019(05)
- [4].基于忆阻器模拟的突触可塑性的研究进展[J].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2018(02)
- [5].视觉模型中的抑制突触可塑性研究[J].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7(02)
- [6].表观遗传修饰调控突触可塑性在学习记忆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7(06)
- [7].运动对脑组织突触可塑性的影响[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02)
- [8].学习和记忆的突触模型:长时程突触可塑性[J]. 自然杂志 2009(03)
- [9].神经元的突触可塑性与学习和记忆[J].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08(06)
- [10].富含脯氨酸的酪氨酸激酶2与突触可塑性[J].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9(10)
- [11].基于突触可塑性的自适应脉冲神经网络在高斯白噪声刺激下的抗扰功能研究(英文)[J]. 电工技术学报 2020(02)
- [12].中医药对脑卒中后突触可塑性影响的研究进展[J]. 湖南中医杂志 2020(07)
- [13].突触可塑性与学习记忆关系研究进展[J].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7(08)
- [14].Arc/Arg3.1的突触可塑性作用与耳鸣的关系[J].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0(04)
- [15].突触可塑性的生物物理学基础和体视学测量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09(05)
- [16].突触可塑性与学习记忆[J].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8(05)
- [17].槐定碱对大鼠短时程突触可塑性的影响[J].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1(09)
- [18].瓜子金皂苷己增强突触可塑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J].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2(03)
- [19].脑缺血后突触可塑性研究进展[J]. 广东医学 2018(23)
- [20].抑郁状态下海马突触可塑性变化及相关机制[J]. 医学综述 2019(13)
- [21].中等强度游泳运动对海马突触可塑性的调节[J]. 体育科学 2018(03)
- [22].表观遗传修饰对突触可塑性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J]. 动物医学进展 2018(09)
- [23].突触可塑性与脑疾病的神经发育基础[J]. 生命科学 2014(06)
- [24].突触后致密区与突触可塑性[J].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0(01)
- [25].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突触可塑性蛋白的影响[J].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9(09)
- [26].基于二维材料MXene的仿神经突触忆阻器的制备和长/短时程突触可塑性的实现[J]. 物理学报 2019(09)
- [27].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海马区突触可塑性和神经源性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11)
- [28].肌动蛋白解聚因子cofilin表达调控与神经突触可塑性研究进展[J].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5(10)
- [29].AMPA受体转运的调节与突触可塑性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J]. 科技信息 2013(16)
- [30].NMDARs转运与突触可塑性及神经精神疾病[J].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2008(03)
标签:胸髓半横断论文; 斜板实验论文; 评分论文; 大鼠论文; 运动神经元论文; 中间神经元论文; 突触囊泡素论文; 生物素葡聚糖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