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肯尼迪学院的“动员团体”课程

参加肯尼迪学院的“动员团体”课程

一、在肯尼迪学院上“动员群体”课(论文文献综述)

马克·图什奈特,王锴,侯瑞娜[1](2017)在《比较宪法的可能性(中)》文中指出三、功能主义根据功能主义的观点,政治制度承担着某种所有(良好运行的)统治体系共有的任务。功能主义者可能主张,这样的体系必须存在一些制度去解决成员之间的冲突,或者存在一些机制去确保一个不断变化中的政治外环境的稳定。功能主义者自然就想到了比较,因为只有通过审视不同的政治体系才能找到对所有国家都适用的功能以及执行这些功能的制度。功能主义面临两方面的挑战:它必须避免

宋海英[2](2017)在《美国《国防教育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推动美国发展的因素很多,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一个。1958年,美国颁布了《国防教育法》,旨在通过向美国的各级教育部门提供资金援助,以培养更多的高级专门人才,满足美国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的需要。法案涉及自然科学建设、外语教学、国防奖学金的设置和学生贷款计划、天才教育、职业训练以及情报工作等内容,是美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育立法,被称为教育界的大宪章。《国防教育法》的颁布,是在特殊的国内外环境下产生的。在国际上,苏联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军事力量的快速崛起,打破了美国的空间科技领先优势,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威胁。为了维护国家利益,赢得冷战的胜利,美国与苏联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美国认识到,军事实力的增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先进的科技,科技创新得益于人才,人才源自教育。在国内,美国社会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对国家的发展造成了阻碍,美国需要高级专门人才来推动社会进步,增强美国的国家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法案实施后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为美国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促进了美国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推动了美国工农业生产力水平和空间技术能力的快速提升;为美国的国防建设和国防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保障;使美国民众认识到了科技、人才、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看到了高等教育与综合国力和国家安全之间的联系;证明了教育强国理论的可行性,使美国成为教育强国的典范。《国防教育法》颁布虽已近60年,但它依然很好地诠释了教育的职责和使命,即高等教育应该为国家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美国重视教育发展,将教育放在了施政的重要位置。教育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维护国家安全的纽带,被抬高到了国家意志层面,成为了美国强国兴邦的重要支柱。学习美国教育强国的理论和经验,将高等教育提升到事关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对保证我国的国家安全,扞卫我国的国家利益,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借鉴价值。

关琳[3](2016)在《美国智库治理者及其关系网络研究》文中提出智库治理问题可分解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智库宏观治理包括智库评价、智库行业管理等方面内容。智库微观治理则重点关注单一智库机构的生存和发展。论文聚焦于智库微观治理展开研究。微观层面的智库机构治理在智库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智库中的治理层是微观治理的主体,也是智库机构的“大脑”,其工作范围涵盖了运营一家智库的所有重要方面,包括管理层的选派和激励、研究方向的控制、研究成果的传播、智库日常运营中组织架构和工作目标的设立、智库与政府、公众等外部关系的处理,以及智库内部财务风险的管控、智库管理团队和研究团队的组建等。论文以智库的机构性质为切入点,以55家美国顶级智库为研究对象,辨析了以非营利组织注册的美国智库其机构治理的部分理论问题。首先,智库的产权包括所有权、收益权和控制权三个方面,以控制权为主;其次,内部利益相关关系较为明确,而智库外部的利益相关关系相对模糊;最后,智库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资源,对资源依赖关系的控制是智库治理的一个重要目标。由于机构的治理无法脱离环境因素,对于美国智库所处的社会环境,论文将焦点集中在智库在政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精英阶层参与智库治理的现状,并尝试从布尔迪厄社会资本理论视角展开讨论。美国是世界第一的智库大国,拥有大量不同类型的顶级智库。对美国智库治理经验的总结,可为我国发展新型智库治理理论提供参考。通过剖析55家美国顶级智库的治理结构,论文辨析了不同类型的智库和智库的治理者。对于高校附属智库,论文认为高校创办智库,对于高校和智库双方都是互惠互益的。以肯尼迪学院为例采用案例分析法,剖析了美国大学在高校内建立由高校-智库组成的良性生态系统,对我国智库具有借鉴意义。此外,对于具有法人资格的智库,论文辨析了智库中各种不同类型委员会的功能和不同任职状态的董事身份。最后,论文采用归纳法将美国智库的治理结构归纳为矩阵形治理结构、星形治理结构和锥形治理结构三种模型。以此为理论基础结合智库网站的公开信息,论文分析了 Top10智库在过去一年间治理者的人员更替的状况,并给出了 55家美国智库的机构1563位治理者名单。据此名单,论文收集了这些智库治理者的任职信息和六百余份简历。论文采用数据分析法,从精英理论的视角对这些任职信息和简历开展研究,发现智库治理者普遍具有政治精英、文化精英和商业精英三重身份属性中的一重或多重,指出智库是美国社会中精英汇聚的制度化场所。论文运用Muckety和They Rule作为主要分析工具以UCINET作为补充工具,发现美国智库及其治理者普遍存在于政策网络、董事连锁网络双重场域中,以布尔迪厄资本理论视角解析了不同身份属性的智库治理者的动机,指出脱离智库机构的微观治理谈“独立性”是站不住脚的;在美国智库中,智库治理者所拥有的不同类型资本具有可转换性和可传递性,在其资本的转换和传递过程中智库治理者存在着获得新的身份属性的可能。通过对比不同治理结构下的智库网络,论文指出矩阵形治理结构不利于智库的长久发展。此外,作为论文研究的一项副产品,在整理智库治理者的身份信息过程中,发现了来自多个国家的政治精英,通过剖析这些出现在美国智库治理层中来自外国的前政要可能起到的作用,论文指出合理利用美国智库是解决国际争端的一个有效途径,并建议通过向美国智库输送政治精英,以此达到在美国政策形成过程的前端开展良性干预消弭中美分歧的目的。

孙凯民[4](2015)在《公共管理本土化教学案例的知识生产》文中认为案例教学发轫于法学、医学、工商管理,后延伸于公共管理。哈佛大学为经典案例规范树立了标杆,清华大学为中国化公共管理案例由消费者成为生产者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地方院校服务于地方也进行了可贵的积极探索。教学案例是研究案例的高级形态。本土化教学案例的知识生产既取决于能否为教学目的服务、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完美结合,也取决于典型事件的多渠道信息资源整合、课程案例库保障体系的构建。

陈征[5](2015)在《国家安全顾问在美国外交决策机制中的角色与作用》文中研究表明外交决策是国际关系理论中一个重要的子课题。一般而言,外交决策研究可以分为对决策过程、决策机制和决策者的研究。本论文通过对外交决策三个方面现有理论的梳理,基于美国、加拿大和中国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对美国外交决策的关键决策人物之一——国家安全顾问进行了深入分析。国家安全顾问在外交决策中的特殊位置决定其在美国外交决策过程中必然发挥重要作用,其影响力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甚至超过了国务卿。国家安全顾问不仅仅是决策者,也是决策机制的一部分,更是决策过程的关键影响变量。他是探讨人与制度关系的理想切入点,也是理解美国外交决策过程的关键抓手。本文基于历史分析法,对国家安全顾问进行了分类,详细描述了国家安全顾问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精英权贵时期、学者时期和官僚时期,分析其教育背景和社会背景,以及国家安全顾问如何成为美国跨部门协调与决策机制中的关键人物这一历史过程。从新制度主义的视角来看,国家安全顾问的角色是制度赋予的,决策机制影响国家安全顾问的个体行为。对于国家安全顾问的研究首先要置于国家安全委员会这一跨部门决策机制的大背景下进行。由于本论文仅限外交决策方面的研究,而国家安全委员会还涉及军事、情报、经济等其他议题,牵涉政府部门众多,因此,本论文将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跨部门决策机制简化为仅与外交相关的总统-国务卿-国家安全顾问的大三角机制。本论文发现在大三角的制度设计中,国家安全顾问拥有双重身份(美国总统的私人助理和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管理者)这种双重身份给其角色定位带来了冲突和矛盾。矛盾之一是国家安全顾问是“政策顾问”还是“政策经纪人”?矛盾之二是国家安全顾问是“非官僚”还是“官僚”?本文发现对于“顾问”与“经纪人”的角色冲突,不同的国家安全顾问有不同的解决之道。至于“非官僚”与“官僚”的矛盾,国家安全顾问则通过“官僚化”成功解决。在大三角机制中,美国总统居于主导地位,总统的领导风格直接影响国务卿与国家安全顾问之间的互动。受官僚政治的影响,国家安全顾问与国务卿之间存在既合作又斗争的关系。国家安全顾问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他必须在大三角机制的框架内发挥作用。本论文的上半部分着重于对国家安全顾问作为决策者个人的研究,该研究是对美国外交决策者发展历史的一种描述与归纳,并揭示了国家安全顾问“官僚化”的历史趋势。本论文下半部分着重于对决策大三角机制的研究。该研究是对美国复杂决策机制与决策过程的高度抽象,概括出了一种清晰的决策模式。本文在大三角机制的框架内通过案例分析揭示了国家安全顾问在外交决策中的作用。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国家利益日趋多元。许多国家都成立了国家安全委员会,综合协调各相关政府部门,以确保最大限度维护国家利益。随着国家安全委员会这一跨部门机制被越来越多国家采纳,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演化历史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国家安全顾问是跨部门协调机制的核心人物,只要存在国家元首领导下的跨部门协调机制就必然产生类似于国家安全顾问这种制度设计和人事安排。国家安全顾问登上历史舞台有其合理性与必然性。中国于2013年正式成立了国家安全委员会,对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在历史上发挥的积极和消极作用的分析与借鉴,对国家安全顾问与外交决策机制互动过程的研究无疑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张满隆[6](2012)在《世界在我面前——记全国政协委员、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杨佳》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生院那道亮丽的风景二十年前那个冬天,杨佳是刻骨铭心的。那是北京一个寒冷的早晨,当她醒来时眼前一片漆黑。可怕的一天终于到来了:她那双因视神经病变又久治无效的眼睛彻底失明了!那年她刚刚29岁!29岁的杨佳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讲师。面对硕士生、博士生的讲台上,她1米72高挑的身材,白晳、美丽的面容上,那双眼睛清澈而智慧,再加上讲课时优美的教态、脆丽的音调、流畅的板书,浑然成教室里一道亮丽的风景。29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华,

黄仁国[7](2010)在《政治、经济与教育的三向互动 ——1949-1978年的中美教育交流》文中提出中美建交前的教育交流是一段非常特殊的教育交流。从1949年到1978年这30年,中美之间没有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因而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双边官方教育交流,几乎所有的教育交流都是以民间名义进行,但是,几乎所有的教育交流又都具有明显的政治背景。这30年,前20年是中美教育交流中断的时期,后10年是中美教育交流恢复的时期。在后10年中,经济因素在教育交流中的作用异军突起,政治、经济与教育形成明显的三向互动。这30年,中美之间单纯的教育交流尽管不多,层次也不高,但教育交流问题始终是中美双边关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与教育有关的交流也始终是中美民间往来中最主要的形式。在中美关系中,教育交流问题由边缘位置上升到特别重要的地位。1949年至1978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新生政权,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这一时期,中美教育交流从国家主权、国家安全与现代化这两个政治与经济的角度深刻地揭示了中美建交前30年的双边关系,是深入了解中美建交前双边关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因此,本文从政治、经济与教育的三向互动中研究中美建交前的教育交流,并由此打通近代与当代、建交前与建交后的中美教育交流,展现政治、经济与教育的复杂关系以及教育国际交流的特殊功能和作用。本文将教育交流定义为:政府部门、工商界、民间组织及其与教育活动相关的人员,通过人员往来、项目合作、合作办学、国际会议和教材图书建设等形式,进行教育科研成果、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方法等的交流,以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的活动。这一定义能够较好地分析1949年至1978年的中美教育交流,也适用于分析近代中美教育交流和中美建交后的教育交流。本文以《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和美国的部分档案资料为主要资料来源。《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大量报道中美之间的教育交流,说明了中美教育交流在中美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为厘清中美教育交流研究中的重要史实问题提供了依据。为了增强研究的科学性,本文坚持以弄清1949年至1978年中美教育交流的客观事实为最高准则,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文中列举了大量的史料,制作和使用了必要的图表,做了一些有典型意义的个案分析,以此再现中美建交前的教育交流实际情况,以此分析教育交流在当时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对后来中美关系、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教育交流大发展的影响。1949年至1978年这30年的中美教育交流,可以以1969年为界,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前20年是中美教育交流的中断期,后10年则是中美教育交流的恢复期。前20年又可以细分为4个时期,即短暂的观望(1949-1950)、中断(1950-1955)、中方示好美方封闭(1956-1960)、中方封闭美方示好(1961-1968)。后10年细分为3个时期,即恢复(1969-1972)、发展和摇摆(1973-1976)、突破(1977-1978)。前20年是中美对抗的时期,但对抗中有试探;由于双方试探的节奏不一致,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两国间完全中断了两国政府都视为合法的直接的教育交流,中国政府有计划地接收了美国在华的文教机构,美国政府则千方百计地阻挠中国留美学生和学者回国服务。这20年中美教育交流并没有完全中断,而是断断续续地进行了一些有限的教育交流,不过,这些交流多半是一方视为合法而另一方则视为非法,或者是以民间形式在第三国进行。后10年是中美关系逐渐改善的时期,是双边教育交流循序渐进的时期;总体上看,双边直接的教育交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渐加深,逐渐得到重视,逐渐起到重要作用;不过,在发展态势上,却表现为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而非一帆风顺。论文由绪论和正文组成。绪论部分对教育国际交流与中美教育交流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美国和中国对当代中美教育交流的学术研究情况,提出了文章的研究思路。正文部分共分五章,其中前四章按时间顺序对中美建交前的教育交流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第五章则对中美建交前的教育交流进行综合研究。第一章“中美教育交流的中断(1949-1968)”。这是中美关系经过短暂的观望后便进入长期的激烈对抗时期。这章包括新中国成立前的中美教育交流概述、中美教育交流的中断、中美敌对时期各自为恢复教育交流所做的准备以及这一时期的有限交流。本章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中美关系分析中美教育交流中断的背景,从中国政府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机构和争取留美学生回国工作来分析中美教育交流中断时的教育交流问题。本章认为,毛泽东向外国学习的思想以及中苏关系变化后中国教育部门的调整为中美教育交流的恢复做了思想上和实践上的准备;美国《国防教育法》的颁布和美国中国学的发展以及随后的富布赖特听证会和与大陆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关心亚洲学者委员会的成立为恢复美中教育交流做了准备。中美在对抗时期的有限交流主要有中美大使级会谈中的教育交流问题、青年代表团交流、艺术交流、学术交流和美国友人访华。第二章“中美教育交流的恢复(1969-1972)”。这是中美关系走向缓和的时期。这章主要分两部分展开,一是美国代表团或个人访华,二是中国代表团访美。中国政府通过邀请斯诺访华制定处理美国人来华问题的政策,通过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中美交往大门,通过邀请美国学者高尔斯顿和西格纳访华叩开中美学术交流的大门,通过邀请杨振宁访华带动美籍华人学者访华,通过邀请基辛格、尼克松和美国议员访华,打开直接的政治沟通渠道,并协商中美教育交流问题。这一时期,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术交流委员会进行了改组,还派了特别信使访华;关心亚洲问题学者委员会两次组团访华。这一时期的中国乒乓球队、医学代表团、科学家代表团和沈阳杂技团访问了美国。第三章“中美教育交流的发展和摇摆(1973-1976)”。这是中美关系取得一定发展后又出现摇摆的时期。这章主要分析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术交流委员会、美国工商界以及美籍华人的交流活动,中国从事教育交流的主要机构及其活动,“四个现代化”与邓小平的教育交流思想。政治、经济与教育的三向互动在这一时期特别明显。这种互动主要是正面的,而1975年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的失败案例和西藏歌舞团事件则揭示了其负面影响。第四章“中美教育交流的新突破(1977-1978)”。这是中美关系取得积极进展的时期,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奏。这章内容包括邓小平与科教战线的拨乱反正、邓小平与中美教育交流、美中往来的新突破、美方教育交流机构的活动、中国赴美访问情况、新的教育交流形式。中国科教战线、侨务工作和旅游工作的拨乱反正使中美教育交流取得了新的突破;这一时期,中美基本确定了教育交流的大框架;这一时期的教育交流,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新的变化,为中美建交后教育交流的大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第五章“政治、经济与教育的三向互动”。这是对前四章的总结与延伸。这章内容包括中美建交前教育交流发展的历史轨迹及其动力分析、中美建交前教育交流的特点分析、中美建交前教育交流的作用、中美教育交流历史与现实的启示。中美建交前的教育交流历经曲折:前20年,政治上的力量起主要作用,经济上的作用力影响不大,教育事业本身的力量起着一定的作用;后10年,政治、经济和教育本身的力量形成明显的互动,共同影响着中美教育交流的发展。中美建交前的教育交流具有主体多元化,层次由浅入深,形式逐渐多样化,双向交流不平衡、不对称、不对等的特点。中美建交前的教育交流促进了中美关系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促进了中美建交后教育交流的大发展。从中美教育交流历史与现实来看,保持政治、经济与教育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交流的功能和作用的最重要的原则。

吴崇杰[8](2004)在《新思想战争与战略反宣传》文中认为当前的一场新军事革命引发了全球性的军事技术、武器装备、作战平台、战争样式和战略思想等全领域的彻底变革。人类战争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由传统的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转变到打什么仗造什么武器的全新时代。基于这一重大变革,并通过对海湾战争以来世界瞩目的几场典型战争的个案研究和分析可以看出,这场世界性的新军事革命,并非是单纯的新技术推动,其本质是一场新军事思想革命。由此而进行的战争再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比重型武器、拼人海战术的战争,而实质上是一场比思想、拼智慧的战争,简言之就是新思想战争。为了赢得这一战争的正义之声和配合信息战需要而展开的舆论宣传,必须要有全新的思维和全新的宣传战略指导思想。于是,本论文提出了“新思想战争”与“战略反宣传”这两个新概念。新思想战争是背景,而战略反宣传则是本论文的中心思想。论文从六个方面对战略反宣传这一中心论题进行了逐层的阐述。论文首先提出了新思想战争和战略反宣传这两个新概念。新思想战争的本质也是政治的属性;新思想战争背景下的战争与媒体、与记者道德、与社会正义之间,既相互充斥矛盾,但又紧密联系;战略反宣传是国家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的准确定位,直接关乎国家的安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今西方在新思想战争背景下的战略性宣传,具有明显的“战略隐型模式”与“战术显形模式”的“双模式”宣传特征。他们在战略上巧设“议程”,使强权演绎成正义;他们掀起“沉默的螺旋”,便赢得民众的高支持率;他们借用媒介霸权的隐型影响,使自由媒体变成“一个声音”。他们在战术上运用他们的高技术和传播优势,大胆使用“开放式主导性传播”,故意让战场呈现“透明”,结果成功地变成象美军主导战场一样,主导着世界的舆论。这些都给我们中国的战略反宣传提供了深刻的反思。西方主流媒体的反华态度为何如此成惯性的顽固,这种顽固态度对我国的战略反宣传构成直接挑战。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媒体的本能反映,实质上隐藏在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等因素。国会山中的“反华帮”不可小视;两个社会、两种制度直接影响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认同的向背,也是重要原因。危机传播是战略反宣传的实践形式。当前中国的战略反宣传,一方面面对当今国际传播强势信息严重不对称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却又难以突破旧的和过时的宣传模式。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深埋在人们骨子里的实用理性思维的羁绊。其消极后果是:缺乏战略眼光;缺乏创新的风险意识;缺乏宏观理念。要改变这种局面,应建构多元的危机传播理论思维平台;培植危机传播中国家利益至上的大局理念;牢固树立危机传播与危机处理的世界受众意识。作为一场真正的军事革命,就应该勇敢地让现行的<WP=7>军事战略理论接受时代的洗礼,该过时的过时,该废弃的废弃。中国的战略反宣传理论建构,既要适合中国国情,同时又要有勇气向西方学习,要有世界意识。为此,本论文提出了五点理论构想:第一,建议设立国家战略反宣传专门机构,成立国家战略反宣传办公室;设立国家战略反宣传研究中心;在预备役部队中列编军事记者队伍。做大“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第二,要在新思想战争下赢得战略反宣传,还必须要实现军事媒体的功能再强化;第三,学习伊拉克战争中“萨哈夫效应”的经验,重视新闻发言人的国际攻关意义;第四,在培养人才上要创新观念,探索新闻传播学科的国际化办学新模式,打造精于国际游戏规则的‘外向型’传媒人;第五,网络新媒体方兴未艾,在网络媒体宣传领域要抢占制高点,建构第四媒体的全球战略反宣传优势。面对新世纪的新安全观,中国的战略反宣传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战略目标追求、首要战略任务和战略指导思想。中国当前战略反宣传的最重要任务是要用新思想反“台独”。同时为了降低理论创新的风险,对中国宣传实力应有正确的评估。要防止国际战略反宣传中的盲情与异端;在当前全球信息传播的博弈场上,过分地误导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带来的“效果”也将是祸国殃民。由于主客观原因,本论文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由于某些国外资料搜集可能不够全面,给本论文的实证分析也许会带来些影响。同时,本人虽然极力反对研究过程中的“实用理性”和“浪漫主义”的成分,但由于本人自身事实上无法超脱现实生活环境,加上个人研究能力、学识和水平的限制,文中肯定难免还有遗憾。

赵一力[9](2004)在《在肯尼迪学院上“动员群体”课》文中研究表明 哈佛肯尼迪学院的宗旨是培养公共领域领导人,即政府或非政府组织领导人,在这里我所上的"动员群体"领导学课程,是有生以来上的最奇特的一门课。这门课程的方式非常特别,完全脱离常规,已成为肯尼迪学院最为大家津津乐道谈论的一门课。在课堂上,教授既

二、在肯尼迪学院上“动员群体”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肯尼迪学院上“动员群体”课(论文提纲范文)

(2)美国《国防教育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基本思路、创新之处
    四、概念释义
第一章 美国《国防教育法》诞生的国际国内环境
    第一节 苏联的崛起与扩张
    第二节 苏联人造卫星的发射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威胁
    第三节 美国国民教育的缺陷
第二章 美国《国防教育法》及其补充条款的核心内容
    第一节 重视“新三艺”课程
    第二节 加大财政拨款力度
    第三节 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训
    第四节 《国防教育法》的三次扩充
第三章 美国《国防教育法》的主要成就与影响(上)
    第一节 推动了美国人才资源的重新整合
    第二节 促进了美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变革
    第三节 推动了美国空间技术的长足进步
第四章 美国《国防教育法》的主要成就与影响(下)
    第一节 促进了美国国防建设的迅速发展
    第二节 推动了美国生产力水平的快速提升
    第三节 证明了教育强国理论的可行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国防教育法》
致谢

(3)美国智库治理者及其关系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论题缘起
        1.1.1 我国现代智库治理问题显露
        1.1.2 治理理论在智库中的延伸与应用
        1.1.3 智库治理理论亟待建立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文献调研
        1.2.2 国内智库治理研究综述
        1.2.3 国外智库治理研究综述
        1.2.4 智库治理研究的两个维度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概述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和章节安排
    1.5 相关理论与核心概念
        1.5.1 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理论
        1.5.2 文献计量学理论
        1.5.3 决策情报服务理论
        1.5.4 智库、智库治理者及关系网络的界定
2 智库的权责、功能与治理原则
    2.1 智库的权贵关系分析
        2.1.1 智库产权的核心——控制权
        2.1.2 智库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2.1.3 智库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2.1.4 智库的资源依赖特征分析
    2.2 智库的功能分析
        2.2.1 政策过程中智库的功用分析
        2.2.2 智库是精英汇聚的场所
        2.2.3 智库是社会资本汇集和转化的容器
    2.3 NPO框架内的智库治理原则
        2.3.1 治理结构——静态结构的安排
        2.3.2 治理机制——动态机制的运转
3 美国智库治理结构透视
    3.1 数据收集情况介绍
    3.2 高校智库治理结构分析
        3.2.1 高校附属智库由其领导者与大学共治
        3.2.2 大学完成多个附属智库治理——以肯尼迪学院为例
        3.2.3 大学与其附属智库组成良性的生态系统
    3.3 社会智库的治理者——董事会
        3.3.1 董事会的职能与运作方式分析
        3.3.2 顾问委员会的职能分析
        3.3.3 执行团队的职能分析
    3.4 智库治理结构研究
        3.4.1 矩阵形治理结构
        3.4.2 星形治理结构
        3.4.3 锥形治理结构
4 智库治理者、精英网络与“独立性”叙事
    4.1 数据概况
        4.1.1 Top10智库治理者跟踪分析
        4.1.2 智库治理者更替分析
        4.1.3 特殊董事身份辨析
        4.1.4 智库治理者的信息概览
    4.2 智库治理者的精英属性
        4.2.1 商业精英
        4.2.2 文化精英
        4.2.3 政治精英
    4.3 智库的重要资源——精英网络
        4.3.1 政策网络——基于Muckety工具
        4.3.2 董事连锁网络——基于They Rule工具
    4.4 布尔迪厄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的智库治理者
    4.5 叠加场域下的治理者对智库“独立性”的影响
5 结论
    5.1 总结与思考
    5.2 本文贡献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2013-2014-2015美国智库列表
    附录A.1 美国智库列表2013
    附录A.2 美国智库列表2014
    附录A.3 美国智库列表2015
    附录A.4 美国智库名称中英文对照
附录B 各智库研究对象概况
附录C 研究对象属性辨析
    附录C.1 研究对象名单
    附录C.2 部分外国政治精英列表
    附录C.3 智库董事连锁下三角矩阵
附录D 智库董事的网页介绍
    附录D.1 布鲁金斯学会董事会成员介绍网页
    附录D.2 新美国安全中心董事介绍
    附录D.3 阿斯本研究所董事介绍范例
附录E WEPS平台简介
附录F 美国智库MUCKET网络图
附录G 美国智库董事连锁网络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4)公共管理本土化教学案例的知识生产(论文提纲范文)

一、哈佛大学经典案例规范的示范意义
二、国内清华大学及其他院校的本土化案例实践
    (一)清华大学本土化案例知识生产的奠基作用
    (二)其他院校服务区域的本土案例践行特色
三、内蒙古本土化教学案例的知识生产尝试
    (一)案例的遴选取决于能否为教学目的服务
    (二)案例的选题取决于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完美结合
    (三)案例的研发取决于典型事件的多渠道信息资源的整合
    (四)案例持之以恒的采集取决于课程、智库保障体系的构建

(5)国家安全顾问在美国外交决策机制中的角色与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图表索引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与价值
    四、国内研究现状
    五、国外研究现状
    六、理论框架
    七、研究方法
    八、全文结构
    九、主要创新
第一章 国家安全顾问的角色变迁和历史进程
    第一节 为什么会出现国家安全顾问
        一、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成立
        二、国家安全顾问的诞生
    第二节 国家安全顾问发展历史
        一、精英权贵时期(1947-1965)
        二、学者时期(1966-1981)
        三、官僚时期(1981-至今)
    第三节 国家安全顾问的教育背景
    第四节 国家安全顾问的社会背景
        一、家族姻亲关系
        二、校友关系
        三、政治导师关系
        四、上下级关系
        五、政治精英圈子
    小结
第二章 大三角框架中国家安全顾问的角色
    第一节 美国外交的大三角决策机制
        一、美国外交政策过程
        二、两点式决策机制
        三、跨部门决策机制
        四、大三角决策机制
    第二节 国家安全顾问身份之一——总统的私人助理
        一、秘书
        二、管家
        三、政策顾问
        四、信息提供者
        五、总统特使
        六、发言人
        七、忠诚卫士
    第三节 国家安全顾问身份之二——国安会的管理者
        一、人事管理
        二、机构管理
        三、非正式机制管理
        四、过程管理
    小结
第三章 国家安全顾问的角色矛盾
    第一节 “政策顾问”与“政策经纪人”的矛盾
        一、政策顾问
        二、政策经纪人
        三、角色矛盾与解决之道
    第二节 “非官僚”与“官僚”的矛盾
        一、私人顾问
        二、官僚
        三、角色矛盾与解决之道——官僚化
    小结
第四章 国家安全顾问与美国总统
    第一节 美国总统
        一、总统个人价值观
        二、总统领导风格
        三、总统管理风格
    第二节 国家安全顾问与总统的关系
        一、地理距离
        二、见面频率
        三、私人友谊
        四、竞选顾问
    第三节 总统-国家安全顾问决策模式
        一、强强联合型
        二、互补型
        三、顾问主导型
        四、第三方主导型
        五、总统缺失型
    小结
第五章 国家安全顾问与国务卿
    第一节 国家安全顾问与“官僚政治”
        一、国家安全顾问影响力增强
        二、国务院和国务卿影响力下降
        三、国家安全顾问与国务卿的关系
    第二节 国家安全顾问-国务卿决策模式
        一、强势国务卿-强势安全顾问
        二、强势国务卿-弱势安全顾问
        三、弱势国务卿-强势安全顾问
        四、弱势国务卿-弱势安全顾问
    小结
第六章 国家安全顾问与外交决策
    第一节 国家安全顾问决策类型
        一、政策管理者
        二、政策推动者
        三、政策秘书
        四、政策幕僚
    第二节 国家安全顾问影响外交决策的技巧
        一、结构性技巧
        二、程序性技巧
        三、人际交往技巧
    第三节 国家安全顾问与大三角决策机制
        一、总统
        二、国务卿
        三、国家安全顾问
    小结
第七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古巴导弹危机
        一、国际国内形势
        二、古巴导弹危机的始末
        三、决策机制
        四、总统
        五、国务卿
        六、总统-国务卿-国家安全顾问三角关系
        七、决策过程
        八、国家安全顾问在决策中的作用
    第二节 伊朗人质危机
        一、国际国内形势
        二、伊朗人质危机的始末
        三、决策机制
        四、总统
        五、国务卿
        六、总统-国务卿-国家安全顾问三角关系
        七、决策过程
        八、国家安全顾问在决策中的作用
        九、伊朗人质危机暴露出来的问题
第八章 结论
    本文主要观点
        一、美国外交决策存在大三角机制
        二、国家安全顾问的角色矛盾源自制度设计
        三、国家安全顾问呈现日益官僚化的趋势
        四、国家安全顾问的四种决策类型模式
        五、国家安全顾问的类型与其历史发展阶段高度正相关
    研究不足
    美国建立跨部门决策机制对中国的启示
参考文献

(6)世界在我面前——记全国政协委员、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杨佳(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生院那道亮丽的风景
哈佛大学经久不息的掌声
联合国激烈的竞争
肯尼迪政府学院2011年的选择

(7)政治、经济与教育的三向互动 ——1949-1978年的中美教育交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中美教育交流的中断(1949-1968)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中美教育交流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美教育交流的中断
    第三节 中美对抗时期各自为恢复教育交流所做的准备
    第四节 中美在对抗时期的有限教育交流
第二章 中美教育交流的恢复(1969-1972)
    第一节 美国代表团或个人访华
    第二节 中国代表团访美
第三章 中美教育交流的发展和摇摆(1973-1976)
    第一节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的交流活动
    第二节 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术交流委员会的交流活动
    第三节 美国工商界的交流活动
    第四节 美籍华人的交流活动
    第五节 中国从事交流的主要机构及其活动
    第六节 "四个现代化"与邓小平的教育交流思想
第四章 中美教育交流的新突破(1977-1978)
    第一节 邓小平与科教战线的拨乱反正
    第二节 邓小平与中美教育交流
    第三节 美中往来的新突破
    第四节 美方教育交流机构的活动
    第五节 中国赴美访问情况
    第六节 新的教育交流形式
第五章 政治、经济与教育的三向互动
    第一节 中美建交前教育交流的动力
    第二节 中美建交前教育交流的特点
    第三节 中美建交前教育交流的作用
    第四节 中美教育交流历史与现实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新思想战争与战略反宣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战争--一个被设置的正义
    第一节 新思想战争及其政治属性
        新思想战争的定义
        新思想战争的政治属性
    第二节 战争、媒体、道德与正义
        战争与传媒的关系
        战争与新闻职业道德和社会正义的矛盾
    第三节 战略与战略反宣传
        战略定义
        战略反宣传的定位与定义
第二章 新思想战争下的西方宣传模式
    第一节 战略“隐形”模式--媒介霸权下的议程设置
        “媒介霸权”掌阵 自由媒体成“一个声音”
        赁借传播势巧设“议程设置” 强权成正义
        掀起“沉默的螺旋” “赢”得民众的支持率
        “隐形”巨手现身战争前台--强效果回归
    第二节 战术“显形”模式--开放式主导性传播
        开放式主导性传播--美军方的战术选择
        “CNN”--“套牢”全球
        战后--中国宣传人的反思理由
第三章 析西方主流媒体的反华“基因
    第一节 西方主流媒体的“意见”偏袒
        看似新闻独立 实为默契合作
        霸气颠倒是非 媒体职能失衡
        强权政治浸染下的“新闻自由”
    第二节 “反华帮”的“同意”制造
        “同盟”的核心是少数国会议员
        极力鼓吹“中国威胁论”
        “同盟”妄称已将恐惧植入华盛顿的心脏
    第三节 价值鸿沟的媒体演绎
        意识形态和价值认同的向背
        西方媒体诋毁中国的政治因素
第四章 以超越实用理性思维开启危机传播理念
    第一节 实用理性是危机传播思维创新的羁绊
        何谓实用理性
        危机传播是战略反宣传的实践形式
        实用理性阻碍创新思维
    第二节 实用理性在我国危机传播中的几种消极实践形式
        “近视眼”看天 缺乏战略眼光
        “守摊子”思维 缺乏“创新”风险意识
        “知足常乐”思维 稀缺宏观理念
    第三节 以超实用理性思维浸染危机传播理念
        突破“传统”、“权威”束缚 建构多元的危机传播理论思维平台
        克服“华夏中心”心态 培植危机传播中国家利益至上理念
        宏观远虑 牢固树立危机传播与危机处理的世界受众意识
第五章 战略反宣传的理论构想与运作
    第一节 战略反宣传的机构设置与职能
        建议成立国家战略反宣传办公室
        在预备役部队中列编军事记者队伍
        设立国家战略反宣传研究中心
        做大“世界华文传媒论坛”
    第二节 新思想战争背景下军事媒体的功能再强化
        重视“传播效果”研究
        军兵种报应尽早改日报
        尝试被动式导入广告
        积极争取公开发行
    第三节 “萨哈夫效应”与新闻发言人的国际攻关意义
        主动谋划 沟通传媒
        正视危机 化解风险
        诚实描绘 提升形象
    第四节 打造精于国际游戏规则的“外向型”传媒人
        创新观念:探索新闻传播学科的国际化办学新模式
        大进大出:挖掘潜力“进” 打开门槛“放”
        两头在内:酝酿国际化新闻传播学教育的良性循环
    第五节 建构第四媒体的全球战略反宣传优势
        面对信息战 南网上媒体全球传播建奇功
        第四媒体--使全球信息实现瞬间共享
        抢占制高点 跻身全球传播的排行榜
第六章 新安全观与中国战略反宣传的战略选择
    第一节 战略反宣传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思想
        “国家利益至上”是战略反宣传的根本战略目标
        “做负责任大国”是中国战略反宣传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 反“台独”是中国战略反宣传的重要战略任务
        台湾问题关系到中国国家安全利益的最核心部分
        反“台独”宣传要有新思想
    第三节 防止国际战略反宣传中的盲情与异端
        何谓“制新闻传播权”
        新闻战≠第四种战争
        理论“制新闻传播权”弊多利少
        不当“制”先生不等于甘当“懦夫”
附: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在肯尼迪学院上“动员群体”课(论文参考文献)

  • [1]比较宪法的可能性(中)[J]. 马克·图什奈特,王锴,侯瑞娜. 法治现代化研究, 2017(03)
  • [2]美国《国防教育法》研究[D]. 宋海英. 西北师范大学, 2017(02)
  • [3]美国智库治理者及其关系网络研究[D]. 关琳. 南京大学, 2016(07)
  • [4]公共管理本土化教学案例的知识生产[J]. 孙凯民.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07)
  • [5]国家安全顾问在美国外交决策机制中的角色与作用[D]. 陈征.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5(07)
  • [6]世界在我面前——记全国政协委员、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杨佳[J]. 张满隆. 作家, 2012(21)
  • [7]政治、经济与教育的三向互动 ——1949-1978年的中美教育交流[D]. 黄仁国. 湖南师范大学, 2010(09)
  • [8]新思想战争与战略反宣传[D]. 吴崇杰. 复旦大学, 2004(01)
  • [9]在肯尼迪学院上“动员群体”课[J]. 赵一力. 全国新书目, 2004(01)

标签:;  ;  ;  ;  ;  

参加肯尼迪学院的“动员团体”课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