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梗死溶栓药物临床应用的选择

急性梗死溶栓药物临床应用的选择

汲森(黑龙江省拜泉县人民医院黑龙江拜泉164700)

【中图分类号】R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9-0080-02

【摘要】AMI后如能及时溶解梗死相关冠脉内的血栓,则可降低死亡率,维持左心室功能,并能改善预后。

【关键词】急性梗死溶栓药物

AMI后如能及时溶解梗死相关冠脉内的血栓,则可降低死亡率,维持左心室功能,并能改善预后。这一观点已为许多临床和基础研究所证实,心脏病学者们也普遍接受。常用的溶栓药物有链激酶(sK)、尿激酶(u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茴香酰化纤溶酶原链激酶激活复合物(APSAC)、尿激酶前体(Pro-UK)以及蛇毒抗栓剂等。还有一些新的溶栓药物正在研究或做临床研究。主要的几种溶栓剂若以标准剂量给予,如SK或UK1.5×106U/1h,t-PA100mR/3h、APSAC30U/(2~5)min,其降低死亡率的效益并无显著差异。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大型临床实验证实,溶栓治疗可降低死亡率30%以上。GuSTo实验提示,静注t-PA的死亡率低于SK,不论是否合并应用皮下注射的或静脉注射的肝素。每治疗1000例,t-PA约比SK多挽救lO人,但增加脑卒中2例。若以死亡和非致死性脑卒中合并作为观察终点,t-PA亦优于SK(6.9%:78%,P<0.01)。

AMI患者基础状况各不相同,溶栓治疗的效益大小在高危和低危人群中也不一样。高危人群获益较大,获益人数的百分比也较高,但出现不良反应的危险也较大,获益相对减少。同一患者可能既有较大获益机会,又有较高颅内出血危险性。不同的溶栓剂对于不同的人群,其效益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会有明显差异。t-PA和rt-PA溶栓较为有效,但可能增加颅内出血的危险性,且其费用昂贵,高达UK和SK的数倍。因此,对溶栓剂的选择,临床医师应审时度势、权衡利弊,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尽量做到个体化,并参考大型临床实验提供的效益/危险比率资料,加以综合评估。

AMI溶栓治疗几项大型实验的结果和启示大型临床实验ISSIS2已充分证实静脉内溶栓治疗能改善AMI患者的成活率。出现症状后24小时入选患者,溶栓使总的相对死亡率降低25%,进一步分析包括ISSIS-2,在内的10项实验发现,绝对死亡率降低1.9%,相对死亡率降低18%。相对死亡辜的降低在几乎所有患者分组中均极为相似,不论前壁梗死还是下壁梗死,男性还是女性,既往有或没有MI、糖尿病史及年龄大小。未从溶栓治疗中获益的亚组是心电图上ST段不抬高的患者。

GISSI-2(国际)实验入选20749例,均在胸痛后6小时以内开放方式随机给予SK或t-PA。住院死亡率两者近似(8.9%;8.5%),主要心脏合并症也类似。t-PA组脑卒中较多(1.3%:0.9%),相对危险1.41(95%可信限:1.09~1.03),6个月死亡率两组亦无差异(12.3%:11.7%)。

ISIS-3实验中40000例,随机应用SK,t-PA或APSAC35天,死亡率相近,分别为10.5%,l0.3%和10.6%;脑卒中发生率各为1.1%,1.5%和1.5%。t-PA和APSAC组因颅内出血(0.7%和0.6%)较SK组(0.3%,P<0.0001)增加,使脑卒中发生率也增加。

上述两项实验还将患者随机分为皮下注射肝素和安慰剂两亚组。肝素注射时间延迟4小时和12小时,旨在评估注射t-PA后延迟加用皮下肝素和即刻加用静注肝素,效果是否不同。根据梗死相关冠脉通畅状况判断,t-PA加静注肝素较为有效;SK加静注肝素也优于延迟加皮下肝素。

GUSTO实验将近1021例患者随机分成四个治疗组:SK加皮下肝素、SK加静注肝素、t-PA加静注肝素以及SK加t-PA加静注肝素。30天死亡率。t-PA加静注肝素组(6.3%)显著低于其他3组(分别为7.2%,7.4%和7.0%);t-PA组残废率亦比两个SK组降低14%(P=0.001);但t-PA组脑卒中发生率(1.55%)高于SK加皮下肝素组(1.22%)和SK加静注肝素组(1.4%)。亚组分析发现,t-PA在降低死亡率或联合终点(死亡加非致死性脑卒中)发生率上均更为有益,死亡高危者获益尤大。而低危者如年龄小于55岁,其死亡率往往小于2%,无论应用何种溶栓剂效益均佳。该实验效果不适用于延期(>6小时)溶栓者,因入选者均在AMI后6小时内开始溶栓治疗。

GUSTO实验和另外两项晚近的研究相比,t-PA加静注肝素可使用绝对死亡率降低1%,相对死亡率降低14%。

用溶栓治疗所致相对死亡率降低,无论应用t-PA或SK,在各亚组分析中均很相近。故绝对死亡率的降低似可用来评估和区别患者基线风险高低。死亡率最高又未经溶栓治疗的患者获益最大,而梗死范围小和低死亡率的患者获益较少。

再灌注治疗改善成活率多半与下列3个机制有关:①缺血心肌的早期再灌注直接挽救了濒危心肌组织,限制了梗死范围。动物实验资料揭示,冠脉闭塞后4~6小时才出现坏死。若要最大限度地挽救心肌,尽早实现再灌注是至关紧要的。②晚期再灌注可出现于AMI后最初几天中。③大范围梗死将在尔后数周里发生心室的重构过程。梗死相关冠脉的再通将对这一过程产生有益的影响。显然,再灌注治疗只有尽早开始,即在症状出现后数小时内进行,才能取得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疗法参考方案[J].中华心血管杂志,1996,24:328.

[2]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方法方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6,(24):328-329.

标签:;  ;  ;  

急性梗死溶栓药物临床应用的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