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前后二次撞击致人死亡的交通肇事案件,在实践中常有发生,但本案的特殊之处在于,除了两次撞击之外,中间还有一个不救助的行为,而这三个行为跟被害人的死亡结果都有密切关联,并且事故中被害人第一次撞车是否构成重伤、最终死亡的具体时间也不明确也给案件处理带来困难。本案的焦点是:一、第一个肇事者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如果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二、中途不救助者刘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三、第二个肇事者王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本文认为,妨碍对全案性质做出正确认定主要是对于如下几个因素认识不清:案情中被害人何时死亡、何时重伤的认定容易被忽视,但其对于定罪量刑有重大意义;案情中各嫌疑人的主观罪过认识容易出现差错,究竟是故意、过失还是没有主观罪过;案情中的因果关系较为复杂,连续的三个行为都与最终的结果具有密切关系,对于其中是否成立因果关系以及其内部复杂关系容易出现错误认识。本文拟用因果关系中的条件说来讨论本案中的因果关系。根据“条件说”,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的条件关系时,前者就是后者的原因。应当明确的是,行为是导致危害发生的条件之一时便可以认定条件关系(因果关系),并非唯一条件时才肯定条件关系(因果关系)。对于因果关系中介入因素是否影响因果关系成立的判断,因果关系的“条件说”主张适用有限制的“中断论”,而是否适用条件说的“中断论”当从几方面进行综合考察。重叠的因果关系,分开来看仍然存在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的条件关系,因此可以肯定存在条件关系(因果关系)。在案例中并未提及第一次撞击之后被害人是否已构成重伤,但不管第一次撞击是否造成重伤,本文认为嫌疑人张某均构成交通肇事罪。二次撞击交通事故,第一个肇事者交通肇事后逃逸,当即造成唯一被害人重伤或者轻伤,第二个肇事者肇事后最终造成被害人死亡。对于这种情况,一般情形而言,不论第一次撞击行为致使被害人重伤还是轻伤,只要唯一被害人最终死亡,第一个肇事者均构成交通肇事罪,如果第一次撞击行为致使被害人轻伤,则对第一个肇事者一般适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法定刑;第二个肇事罪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则不能一概而论,必须视具体案情而定。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交通肇事二次碾压致死刑事责任的法理及实证分析[J]. 广西警察学院学报 2020(02)
- [2].自动驾驶汽车交通肇事刑事责任新论[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5)
- [3].论刑法中“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实质与类型[J]. 法制博览 2018(32)
- [4].信赖原则在海上交通肇事犯罪中的适用研究[J]. 法制博览 2017(04)
- [5].交通肇事后“二次拖带”行为如何定性[J]. 中国检察官 2016(22)
- [6].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问题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 [7].交通肇事犯罪成因及对策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16(23)
- [8].交通肇事后逃逸与潜逃的区分[J]. 山东审判 2015(03)
- [9].被撞男童失踪之谜[J]. 法律与生活 2017(05)
- [10].六问自己 我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判决——撰写李彬交通肇事案裁判文书的感悟[J]. 法庭内外 2017(03)
- [11].送酒驾者去“太平间”[J]. 故事家 2017(04)
- [12].交通肇事后二次碾压行为主观方面的认定[J]. 法治论坛 2017(02)
- [13].浅析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中的“得不到救助”[J]. 山西青年 2016(10)
- [14].交通肇事缘何成杀人悲剧[J]. 中华家教 2011(05)
- [15].名词新解[J]. 躬耕 2008(08)
- [16].再论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J]. 天津滨海法学 2014(00)
- [17].论自动驾驶汽车交通肇事的刑事责任[J]. 福建法学 2020(01)
- [18].“交通肇事后逃逸加重处罚”的合宪性思考[J]. 比较法研究 2019(02)
- [19].交通肇事案证据的审查运用[J]. 中国检察官 2019(12)
- [20].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法律责任[J]. 汽车与安全 2018(01)
- [21].交通肇事罪若干问题研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08)
- [22].诡异的交通肇事案[J]. 检察风云 2017(05)
- [23].交通肇事类案件的现状分析及其制度完善——以检察机关审查起诉和法律监督为视角[J]. 东南司法评论 2012(00)
- [24].处理交通肇事需防“矫枉过正”[J]. 江淮法治 2009(18)
- [25].一起交通肇事索赔案件的启示[J]. 新农业 2014(08)
- [26].交通肇事案高发特征、原因及应对之策——以武清区人民检察院五年来受理交通肇事案为视角[J]. 法制博览(中旬刊) 2013(06)
- [27].恶性交通肇事行为的定罪量刑[J]. 法制与社会 2013(26)
- [28].网络帖子的语言表达研究——以杭州“5·7交通肇事案”的内容分析为例[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 [29].交通肇事顶替行为的定性与处理[J]. 人民司法 2012(06)
- [30].交通肇事行为与交通肇事罪界限之分析[J]. 法制博览(中旬刊)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