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诊实验教学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中医脉诊实验教学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论文摘要

脉诊是中医的四诊之一。千百年来,临床脉诊时对某一脉象的认识是以医生指下的体会和医生对脉象概念的领会来予与鉴别和区分的。由于概念的笼统,判别标准又很模糊,同时参杂了医生的判别经验和指面感觉等主观因素,故中医脉象在教学中困难较大,使脉诊经验无法交流,成为阻碍中医诊断技术和理论发展的瓶颈。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依据中医脉象的主证及形成机理,结合脉象的现代生物学研究,建立13种脉象的实验教学模型,旨在将脉象模型引入中医诊断的实验教学。选取小型猪、人为研究对象,采用NX-8型多功能脉诊仪获取压力脉图,切脉和获取脉图部位:小型猪为腋动脉和股动脉,人为左侧关脉。脉图描记采用最适取法,连续描记5个脉波取平均数。指标计测采用北京中医药大学机能系方法进行,选用参数有:主波高(HB)、升支平均斜率(SAB)、降支平均斜率(SBC)、降中峡高/主波高(HE/HB)、降中波波幅(HFF’),主波宽(TW)。由两名有经验中医师双盲取脉,确定平脉后,开始造模,直至切脉和脉图出现稳定的脉象为造模成功。1、脉滑变模型:小型猪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10%葡萄糖注射液60滴/分,滴注后5分钟开始,指感及脉图表现脉滑变特征。指下三部均有脉,应指时间短,态势畅利,举按皆得,脉率较平脉稍快,节律规整。停药后可持续10分钟。脉图显示升支陡峭,B波高而窄,D波微小不明显,E谷的相对高度较低,F波明显。2、脉涩变模型:小型猪静脉注射心得安5mg,并快速推注10%高分子右旋糖酐7ml/kg (3分钟内推注完毕),约5分钟指下脉力变弱,脉流涩滞,似轻刀刮竹。脉图显示B波幅度降低,上升和下降的速度都很缓慢,并出现顿挫,B波和D波融合为一,E谷的相对位置很高,F波不明显。3、脉弦变模型:小型猪静脉滴注1mg/100ml去甲肾上腺素10滴/分钟,约2分钟指下脉紧张度增高,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的感觉。这种指感在持续滴注过程中一直存在,在停止滴注5分钟后转化为平脉。脉图显示升支陡峭,B波高且宽,D波十分明显,E谷的相对高度较高,约相当于B波的一半。4、脉洪变模型:将内毒素用无菌生理盐水配置成100ml中含25μg的溶液,按0.25μg/kg体重于小型猪耳静脉缓缓注射造成发热。约用药2小时后,指下脉形变粗,来盛去衰,浮取即得,脉率略快。脉图显示B波幅度明显增加,上升支和下降支的速度快。5、脉芤变模型:小型猪采取股动脉多次间歇放血,每次放血量为5ml/kg体重,在15~30秒内完成。每次放血间隔5分钟,反复进行,当放血量达到平均15 ml /kg体重左右时,指感明显体验到脉象芤脉化:“浮大而软,按之中空两边实”。脉图显示B波高度降低,但上升和下降的速度都较快;D波缺如;E谷位置很低,接近基线或在基线以下。人采用令受试者向密闭检压装置内吹气,使压力达到4.0~4.7kPa,并尽量维持一段时间(10-30秒)造成脉芤变模型。小型猪和人芤脉不同点主要脉率快。6、脉细变模型:小型猪股动脉插管间歇放血,当放血量达到平均20 ml /kg体重左右时,指下出现指感清楚,脉搏细而无力的脉象。脉图显示B波降低,宽度有所增加,D波幅度低或不明显。7、脉沉变模型:用冰袋冷敷于小型猪腋动脉和股动脉处10分钟左右,指下出现脉位居沉,脉形较细,轻取不应,重按始得,应指明显的沉变脉象。8、脉长变模型:小型猪静脉滴注1mg/100ml肾上腺素10滴/分钟,约3分钟左右指下出现首尾端直,超过三指,脉率增快,搏动有力的长变脉象。9、脉促变模型:小型猪静脉缓慢注射0.4%氯化钡(1ml/ kg体重),注射后约15分钟左右,指下出现脉率增快,时有间歇,间歇没有规律的促变脉象。10、脉实变模型:令受试者左臂下垂并抬高下肢5-10分钟,指下出现三部脉举按较平脉变得更加有力的实变脉象。11、脉虚变模型:令受试者左臂上举加Valsalva操作5-10分钟,指下出现三部脉举按脉力不足,按之空虚的虚变脉象。12、脉数变模型:令受试者作15次/30秒的下蹲活动,当心率增加10~20次时,指下出现脉流薄疾的数变脉象。13、脉迟变模型:压迫受试者颈动脉窦,当心率下降10~20次时,指下出现来去迟缓的迟变脉象。结合前期研究,我们比较了家兔、绵羊、犬和小型猪生理及脉象特点,认为犬和小型猪为理想的模型动物。犬脉率70-120次/分钟,血压95-142/35-85mmHg,呼吸频率10-30次/分钟。犬在生理学、解剖学及对疾病的反应上与人类相似。另外,犬血管较粗,管壁弹性强,切脉指感明显,脉图描记清晰稳定。小型猪脉率70-130次/分钟,血压140-160/100-120mmHg,呼吸频率12-18次/分钟。小型猪血管较粗,管壁弹性强,切脉指感明显,脉图描记清晰稳定,且重复性好。由于其麻醉简单,学生易于操作。但犬和小型猪都存在脉率快的缺点。对犬和小型猪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和股动脉切脉和获取压力脉图比较发现:腋动脉和股动脉应指明显,三部都能取到脉,且脉图容易获得,幅度高、稳定性强。肱动脉和桡动脉也能取到脉(家兔桡动脉不能取到),但脉搏搏动弱,应指不明显,脉图幅度低。比较腋动脉和股动脉压力脉图发现腋动脉脉图与人桡动脉脉图极为相似,有较明显的重搏前波和重搏波。而股动脉脉图不具有重搏前波,且重搏波位置较低。因此,选取腋动脉和股动脉作为切脉和获取压力脉图部位是较为可行的,而腋动脉是最为理想的取脉部位。选择指下感觉、压力脉图和脉图时域参数评价脉诊实验模型,指标灵敏、稳定、可靠。而指感的准确获得是最重要的评价标准。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基于脉动形成机理的中医脉诊实验模型的理论基础
  • 1 脉象形成机理
  • 1.1 脉象形成基础的传统理论分析
  • 1.2 脉象形成机制的现代生物学探讨
  • 1.3 部分常见脉象的现代生物学研究
  • 参考文献
  • 2 中医脉诊模型实验的工作基础
  • 2.1 人工模拟实验模型
  • 2.2 人体实验模型
  • 2.3 动物实验模型
  • 参考文献
  • 3 脉动信息采集及分析方法研究
  • 3.1 脉动信息采集传感器
  • 3.2 常见脉诊仪
  • 3.3 脉动信息分析方法
  • 参考文献
  • 4 脉象位、数、形、势属性研究
  • 4.1 脉象位、数、形、势属性的含义
  • 4.2 脉象属性产生机理
  • 4.3 脉象属性检测方法
  • 4.4 脉象属性检测方法的综合应用
  • 参考文献
  • 5 脉诊临床研究
  • 5.1 生理状态下的脉象
  • 5.2 疾病状态下的脉象
  • 5.3 脉象与证候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脉诊实验教学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脉滑变模型
  • 1.2 脉涩变模型
  • 1.3 脉弦变模型
  • 1.4 脉洪变模型
  • 1.5 脉芤变模型
  • 1.6 脉细变模型
  • 1.7 脉沉变模型
  • 1.8 脉长变模型
  • 1.9 脉促变模型
  • 1.10 脉实变模型
  • 1.11 脉虚变模型
  • 1.12 脉数变模型
  • 1.13 脉迟变模型
  • 2 结果
  • 2.1 脉诊模型的指下感觉
  • 2.2 脉诊模型的脉图特征
  • 2.3 脉诊模型的脉图时域参数
  • 3 讨论
  • 3.1 脉诊实验模型的形成机制探讨
  • 3.2 脉诊模型动物和取脉部位的筛选
  • 3.3 脉诊实验模型的评价标准
  • 3.3.1 指下感觉对脉诊模型的评价
  • 3.3.2 压力脉图对脉诊模型的评价
  • 3.3.3 脉图时域参数指标对脉诊模型的评价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中医脉诊实验教学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