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君特·格拉斯是荣膺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德国作家,他的作品被称作是“以嬉戏的黑色寓言描述历史被遗忘的一面”。《铁皮鼓》作为格拉斯的代表作,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艺术手法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赞誉,被称作是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流浪汉小说。作品不仅沿袭了流浪汉小说的传统手法,塑造了奥斯卡这一中心人物,还在此基础之上发展创新,结合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吸取现代派艺术精华,运用荒诞夸张的艺术手法以及多重交汇的叙事视角,形成独树一帜的现代风格,并将流浪意识的凸显成功地建立在艺术创新的基础之上。他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直至二战前后这段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融于作品中,展示了纳粹统治下德国市民阶层腐朽庸俗的生活处境和僵化堕落的精神状态,但泽市这一特殊背景地点造成的多重文化身份意识下的精神迷失,失去家园后无根漂泊的流亡历程,以及战争结束精神解禁后文化处境的困顿迷失,对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及其出路进行无尽的探索追寻。本文即从形成流浪的文化意识阐释的角度,在艺术传统的吸收借鉴以及发展创新的基础之上,来分析作品流浪意识的文化生成及其具体体现,并藉此探究背后的人文价值和现代意义。本文主要由六个部分组成,引论部分主要简单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其创作成就,阐述了作品的地位价值及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其中的研究空缺,引出以流浪意识为主要角度分析研究的原因。第一章主要分析了作品作为一部典型流浪汉小说的历史文化成因。在欧洲传统文学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流浪汉小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鲜明的艺术特征,《铁皮鼓》继承了流浪汉小说的传统手法,将第一人称“内视点”的叙事手法、缀段式的故事框架模式、复合型的人物塑造法以及朴实生动的日常语言艺术运用娴熟而自然地融入其中,并适当地加以发展创新,具备了典型意义上的流浪汉小说的基本特征。第二章主要分析了作品流浪意识的文化生成。既然作为一部典型的流浪汉小说,必定具有鲜明的流浪意识。《铁皮鼓》中的流浪意识是在独特的时代文化背景下生成的,在纳粹统治的暴政和法西斯战争带来的阴影下历经艰辛的生存流浪,同多重文化交织汇聚的但泽市生活中形成的双重文化意识冲突造就的精神流浪,两者相互穿插交融,物理空间的位移和精神失根的漂泊,形成对生存流亡与精神迷失两个层面的追寻与探索,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的双重流浪。第三章主要探讨了作品流浪意识的多重文本体现。作者的亲身经历赋予了作品流浪意识以更深的意义内涵,战后带给人们的精神创伤会长期留在流亡者的记忆中难以抹去,战后面临的是更为深重的失落迷茫。主人公相似的生活经历也使得他的流浪与追寻永无止息,面对精神家园的失落、现代文明的困境,唯有选择自我放逐的流浪永久地游走于边缘。第四章主要论述了作品流浪意识的现代书写形式。作为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流浪汉小说,作品中的流浪意识必然带有富有时代感的现代性特征,主人公是不同以往的侏儒流浪汉,畸形的形象塑造带有荒诞派的艺术特色;故事的构建是富有象征性的讽刺寓言,黑色寓言的多层次构建极具现代叙事特色,政治讽刺也颇具时代性;不同人称多重交叉的叙事角度突破了传统第一人称叙事手法,形成内外层次分明、结构清晰的统一整体架构,跳跃式的蒙太奇手法,大量的自由联想、内心旁白的运用颇具现代意识流手法艺术特色。不同于以往的流浪汉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主人公在历经艰辛的流浪追寻之后并未找到最终的出路和归属,仍然是四处漂泊的异乡人,带着对未知的恐惧不安继续找寻,这是没有结局的流浪。精神家园的长久迷失和文化身份的难以找寻是流浪意识分析的结论所在。结语部分总结并归纳了文章论述的主要内容及其要点,简要论述流浪意识的成因及体现,并结合作者的创新意义对流浪意识背后的深层意义进行挖掘探讨。不仅凸显了其跨越前后时空、突破民族界限的意义,也揭示现代文明带来的人类生存的普遍困境和精神危机,并探讨出追寻生存价值和精神出路的意义所在。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另一个奥斯卡——影片《铁皮鼓》中意象“铁皮鼓”的分析[J]. 大众文艺 2014(20)
- [2].由铁皮鼓看“深度”语文课[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0(05)
- [3].换星星[J]. 小学生作文选刊 2017(10)
- [4].“空白”的召唤——浅析《铁皮鼓》魅力来源[J]. 北方文学 2017(06)
- [5].奥斯卡的乌托邦世界——《铁皮鼓》主人公的特质[J]. 长江丛刊 2017(24)
- [6].教育界的一面“铁皮鼓”[J]. 当代教育家 2016(03)
- [7].废墟中的德国文学及胜利之作《铁皮鼓》[J]. 校园英语 2016(13)
- [8].基于《铁皮鼓》独特的叙事视角分析[J]. 名作欣赏 2014(36)
- [9].浅谈《铁皮鼓》中符号学的运用[J]. 参花(上) 2016(05)
- [10].德国电影《铁皮鼓》的意象解析——以符号学视角分析[J]. 青年文学家 2016(24)
- [11].荒诞中透露着真实——浅谈《变形记》与《铁皮鼓》中的荒诞现象[J]. 青年文学家 2015(18)
- [12].反成长小说视野下的《铁皮鼓》[J]. 青年文学家 2016(08)
- [13].西方《铁皮鼓》研究综述[J]. 文学教育(下) 2013(08)
- [14].《铁皮鼓》[J]. 福建文学 2018(07)
- [15].悼念格拉斯,网友品评《铁皮鼓》[J]. 芳草(小说月刊) 2015(07)
- [16].电影对小说《铁皮鼓》改编的研究[J]. 电影文学 2014(11)
- [17].《铁皮鼓》“裙子”意象象征义探析[J]. 青年文学家 2020(14)
- [18].从《铁皮鼓》论小说改编电影[J]. 电影文学 2008(05)
- [19].特殊视域下特殊时代的人性叙写——《古炉》与《铁皮鼓》叙事艺术比较[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 [20].鹿皮鼓的祭祀功用——从郑玄“麟皮鼓郊天”说谈起[J]. 文史博览(理论) 2015(10)
- [21].试论君特格拉斯小说战争叙事特点——以《铁皮鼓》为例[J]. 中华少年 2015(16)
- [22].超声波检测在剥皮鼓焊接质量中的控制[J]. 机电技术 2014(04)
- [23].论小说《铁皮鼓》独特的叙事视角[J]. 群文天地 2012(14)
- [24].震惊与新奇:艺术二元对立元素的完美交融——谈《铁皮鼓》卓越的叙事策略[J]. 名作欣赏 2011(11)
- [25].从创伤理论角度分析《铁皮鼓》[J]. 戏剧之家 2020(02)
- [26].重读君特·格拉斯小说《铁皮鼓》[J].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02)
- [27].“罪”·救赎·迷失——电影《铁皮鼓》的另一种解读[J]. 电影文学 2009(01)
- [28].影片《铁皮鼓》叙事浅析[J]. 中国报业 2018(22)
- [29].比较叙事学视域下的《铁皮鼓》与《古炉》[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6)
- [30].长不大与不愿长大——《古炉》与《铁皮鼓》叙事人物比较[J]. 河南社会科学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