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北京旧城保护更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旧城保护,保护更新,社区营造,历史名城
北京旧城保护更新论文文献综述
李鑫瀚,朱云笛,许舒涵,陆苹,孙圆杭[1](2016)在《历史名城与青年一代:北京旧城保护更新与社区营造民间志愿团体工作交流论坛顺利举办》一文中研究指出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故乡,似乎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一个遥远的梦,如何才能记得住乡愁,也随之成为我们苦心孤诣追寻的目标。如今,越来越多的民间团体加入到保护更新老北京旧城区的队伍之中,以自己的方式和力量,不断探索着,找寻着重回故乡的路。借"青年工作者委员会"成立的契机,3月19日,北京市西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青年工作者委员会、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以及北京市西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促进中心联合主办的,爬山虎工作室与旧城吃喝玩乐地(本文来源于《中外建筑》期刊2016年06期)
杜婉秋[2](2016)在《历史名城与青年一代:北京旧城保护更新与社区营造民间志愿团体工作交流论坛成功举办》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刊讯2016年3月19日,历史名城与青年一代:北京旧城保护更新与社区营造民间志愿团体工作交流论坛在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垂花门大厅成功举办。论坛由北京市西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青年工作者委员会、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市西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促进中心主办,爬山虎工作室、旧城吃喝玩乐(本文来源于《风景园林》期刊2016年03期)
焦阳[3](2014)在《北京旧城保护与更新中的城市色彩控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篇论文研究的是北京旧城城市色彩控制方法。通过大量实地色彩调研数据以及相关城市和色彩空间、色彩应用学以及历史城市保护等理论研究,运用宏观与微观思维总结出了一个历史城市色彩控制方法并给出北京旧城保护与更新现状下的色彩控制方案实例。20世纪80年代后,历史地区整体保护概念被国际保护界认可。在同一时间北京市编制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提出要整体保护北京旧城历史格局。但是城市更新的脚步在十几年来并未停止,旧城部分历史肌理不可逆转的被现代都市格局替代,整体保护很难实现。色彩在感官上对人有最直接的影响,研究历史城市色彩实际上是保护与更新并存现实下的另辟蹊径,寻找从视觉上达成历史城市风貌完整的方法,力求营造统一而赋有变化的且带有地域特色的历史城市景观。论文运用孟赛尔色彩系统对城市中的色彩载体给出具体的色彩定量值,科学分析北京旧城城市色彩关系,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色彩控制方法方案,相比北京旧城色彩同类研究中,研究结论更加严谨、全面且具有实际可操作性。此外论文也采用了文献研究、理论研究、现场调研、计算机色彩样本分析、方案设计和归纳总结等方法。通过对国内外城市色彩控制理论及时间总结出,城市色彩控制的实施需要法律政策及色彩应用理论共同发挥作用;实地调研过程中,对北京旧城保护空间进行分区分类归纳,收集个区片内典型采集点色彩数据,并通过城市与建筑色彩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数据科学分析整合;城市色彩控制方法研究中得出,营造丰富又赋有秩序性的色彩景观需要一个适合于人活动的城市空间,并在历史城市保护规划的框架下提出宏观至微观多层面控制、分类控制、弹性控制叁大城市色彩控制方法原则。方案实例阶段,分别对北京旧城宏观色彩、中观色彩以及微观色彩提出具体控制建议及建议色谱,并针对城市色彩管理给出建议。(本文来源于《北京建筑大学》期刊2014-06-01)
杨君然,吴纳维[4](2014)在《商业开发对旧城保护与更新改造的影响分析——以北京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烟袋斜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区位概述烟袋斜街位于北京西城区东北部什刹海后海东沿,东起地安门外大街,西至小石碑胡同与鸦儿胡同相连,为东北西南走向,全长232米。2001年,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目标,制定颁布了《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其中烟袋斜街地处公示第一批保护区中划定的什刹海片区(图1)。烟袋斜街沟通了什刹海和鼓楼区域,周边城市公共设施齐全,直接连通现在城市南北干道——地安门外大街与西银锭桥。烟袋斜街借助什刹海及钟鼓楼等北京旧城核心历史文化资源,形成游览路线上丰富而独特的景观,展现了北京传统的商业街区风貌和市井文化。商业发展历程烟袋斜街西临后海,北面钟鼓楼,独有的区位优势使其自古以来就成为什刹海地区,乃至西城区和北京市的着名商业街道。(本文来源于《北京规划建设》期刊2014年01期)
陈珺[5](2011)在《北京旧城保护区保护与更新的回顾与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49年建国以来,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与更新工作就一直在以各种形式进行实践,几十年过来,成少败多。当前,北京旧城保护区的保护与更新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保护区自身的历史遗留问题和自身内部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都加剧了保护与更新工作的复杂性,导致当前保护区发展面临很多问题,保护与更新的实践探索工作还有待积极推进。在回顾保护区保护与更新的历史的基础上,本文着重分析归纳了当前北京旧城保护区保护与更新采取的叁种探索模式:第一种,通过注入新的产业功能,带动保护区的功能置换,推进保护区更新改造;第二种,通过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小范围的地上、地下一体化更新建设模式,带动保护区更新改造;第叁种,通过公众参与方式,推动保护区保护与更新。笔者结合实际工作项目,分别分析与评价这叁种模式,指出不同模式对于北京旧城保护区保护与更新的推动作用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来源于《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期刊2011-09-20)
赵幸[6](2010)在《北京旧城历史居住街区保护与有机更新的系统性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旧城历史街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在历史街区当中占据很大比重的“历史居住街区”与老北京传统的居住生活模式则更是北京旧城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历史居住街区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北京旧城历史景观与传统文化的重要底景,更在于它承载着丰富的城市功能与大量的居住人口。因此无论是北京旧城整体风貌保护,还是城市功能的更新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必须建立在历史居住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基础上。本文基于对有机更新理论发展的研究,通过对北京旧城建国后历史演进过程的梳理,总结了旧城历史居住街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遗留问题与发展契机;通过对国内外历史街区整治案例的学习,了解现阶段保护更新规划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同时采取对西四北和白塔寺周边历史居住街区的实地入户调研和居民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北京典型历史居住街区现状问题的第一手信息。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提出对目前北京旧城历史居住街区保护更新策略进行系统化整理的建议,即对人口疏散、产权整理、物质环境改善、社会经济活力提升、管理体制健全五方面问题,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分类措施,综合解决历史街区内的复杂性问题。为进一步阐释系统性策略的实际性与针对性,笔者选取西四北和白塔寺周边地区进行规划实践,探讨在历史居住街区内实现空间保护、社会、人口共同有机更新的方式。(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0-06-01)
张路峰[7](2006)在《从柏林看北京:外国学生眼中的旧城保护与更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北京正在经历着历史上最剧烈、也许是最激进的城市变迁。旧城中的传统要素四合院和胡同面临着被野蛮拆除与简单化的房地产开发的威胁。关于旧城保护与更新的话题,不但已成了规划设计界讨论的热点,也成为社会各界乃至国际社会的关注对象。尽管相关理论与方法的讨论越来越热烈,相关项目的实践探索也越来越多,各种思路和做法纷纷登场,却莫衷一是,问题的答案似乎不是越来越清晰,而是越来越模糊——曾经获得国(本文来源于《北京规划建设》期刊2006年03期)
邵磊[8](2005)在《北京旧城传统街区居民分化状况与保护更新政策思考——以什刹海烟袋斜街地区保护更新政策研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旧城传统街区的居民往往被归为一类行为主体,成为旧城保护更新的研究与实践的对象,在什刹海烟袋斜街地区的社会调查表明,传统街区的居民在职业、职位、居住形态等特征上具有较大相似性,这与以往很多相关调查研究的结论基本相同。但进一步的社会调查揭示了当地居民的分化状况亦十分严重,在居住形态、经济能力、改造意愿等方面均有很大差异,这成为改善当地居住环境过程中难以形成集体行动或者导致社会矛盾的重要原因。居民分化的现象,从一个侧面为北京旧城保护与更新的政策设计提供了参考,本文即从这个角度展开关于解决北京旧城居住问题的讨论。(本文来源于《北京规划建设》期刊2005年04期)
范盱阳,毕向阳[9](2003)在《全球化、城市更新与空间的政治经济学——区域规划对于北京旧城保护与发展有效性限度的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化是这个时代城市发展的宏大主题,而区域规划构成了迈向国际大都市的空间技术手段的重要部分。然而,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让人不得不反思的是,在既定的结构性因素的制约之下区域规划在都市更新、旧城改造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它的技术理性的有效性限度。(本文来源于《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03年02期)
北京旧城保护更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刊讯2016年3月19日,历史名城与青年一代:北京旧城保护更新与社区营造民间志愿团体工作交流论坛在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垂花门大厅成功举办。论坛由北京市西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青年工作者委员会、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市西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促进中心主办,爬山虎工作室、旧城吃喝玩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北京旧城保护更新论文参考文献
[1].李鑫瀚,朱云笛,许舒涵,陆苹,孙圆杭.历史名城与青年一代:北京旧城保护更新与社区营造民间志愿团体工作交流论坛顺利举办[J].中外建筑.2016
[2].杜婉秋.历史名城与青年一代:北京旧城保护更新与社区营造民间志愿团体工作交流论坛成功举办[J].风景园林.2016
[3].焦阳.北京旧城保护与更新中的城市色彩控制方法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4
[4].杨君然,吴纳维.商业开发对旧城保护与更新改造的影响分析——以北京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烟袋斜街为例[J].北京规划建设.2014
[5].陈珺.北京旧城保护区保护与更新的回顾与探索[C].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1
[6].赵幸.北京旧城历史居住街区保护与有机更新的系统性策略研究[D].清华大学.2010
[7].张路峰.从柏林看北京:外国学生眼中的旧城保护与更新[J].北京规划建设.2006
[8].邵磊.北京旧城传统街区居民分化状况与保护更新政策思考——以什刹海烟袋斜街地区保护更新政策研究为例[J].北京规划建设.2005
[9].范盱阳,毕向阳.全球化、城市更新与空间的政治经济学——区域规划对于北京旧城保护与发展有效性限度的初步分析[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