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胶质瘤病论文-杨炳男,赵黎明,刘阳

大脑胶质瘤病论文-杨炳男,赵黎明,刘阳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脑胶质瘤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神经导航,超声,显微手术,胶质瘤

大脑胶质瘤病论文文献综述

杨炳男,赵黎明,刘阳[1](2019)在《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联合术中超声对切除大脑功能区胶质瘤的应用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联合术中超声对切除大脑功能区胶质瘤的效果。方法选择河南省人民医院2015年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大脑功能区胶质瘤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进行治疗,实验组接受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联合术中超声进行肿瘤切除,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手术前后MDASI-BT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均顺利切除肿瘤,实验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 <0.05),术后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明显改善率为67.50%,高于对照组的45.0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MDASI-BT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实验组术后MDASI-BT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大脑功能区胶质瘤,采用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联合术中超声治疗,可以准确定位切除肿瘤,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本文来源于《临床研究》期刊2019年12期)

邹宇辉,白红民,何洹,高寒,王伟[2](2019)在《最大程度安全切除大脑功能区胶质瘤的关键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最大限度安全切除大脑功能区病变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55例大脑功能区病变的临床资料,均应用唤醒麻醉、皮质-皮质下直接电刺激脑定位、术中超声病变定位等技术,辅助手术切除病灶。着重分析285例胶质瘤病例手术切除程度与生存获益及其术后并发症。结果 285例胶质瘤中,全切除222例(77.9%),次全切除37例(13.0%),部分切除22例(7.7%),活检4例(1.4%)。113例高级别胶质瘤随访76例,中位生存期27个月;172例低级别胶质瘤随访123例,中位生存期140个月。胶质瘤病人术后存在长期运动障碍17例,长期语言障碍7例。结论术中唤醒麻醉、直接电刺激功能定位以及超声定位技术,是安全可靠的脑功能区手术技术,可在保留脑功能前提下,最大限度切除脑功能区病变。(本文来源于《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李征阳,林小锋,杨仪晖,袁坚列[3](2019)在《同侧大脑半球胶质母细胞瘤并神经节细胞胶质瘤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病例介绍患者,男,56岁,因出现头晕伴右侧肢体乏力2月余在外院住院治疗,住院期间出现短暂性全身癫痫发作,予甲强龙、卡马西平治疗后癫痫症状未再出现。体格检查提示右侧肢体肌力4级,左侧肢体肌力正常,神经系统检查阴性。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显示:左侧额叶见一24 mm×23 mm病灶,左侧大脑镰旁见一20 mm×14 mm病灶,两病变均呈T1低信号,T2高信号。增强磁共振显示左侧额叶病灶无明显强化,左大脑镰旁肿块边缘强化明显(见图1)。患者为行进一步手术治疗转(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新医学》期刊2019年03期)

古嘉宇,胡天宇,苏月焦,屈善强,夏之柏[4](2019)在《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切除大脑功能区胶质瘤☆》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切除大脑功能区胶质瘤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显微手术切除的大脑功能区胶质瘤9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神经导航组46例及非神经导航组53例。神经导航组行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非神经导航组行常规显微手术。采用MRI检查、卡氏(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KPS)评分和症状改善率,对肿瘤切除程度及功能状态进行分析。结果与非神经导航组全切率73.6%(39/53)相比,神经导航组肿瘤全切率达91.3%(42/46)(Z=-2.343,P<0.05);神经导航组和非神经导航组术后症状缓解和术后KPS评分提高,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1例非神经导航组出现术后一侧肌力下降外,其余患者术后未出现症状体征加重或新的并发症。按肿瘤大小,肿瘤最大径≥3 cm患者,神经导航组与非神经导航组全切率分别为89.5%(34/38)和72.5%(37/51)(Z=-2.040,P<0.05)。结论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切除大脑功能区胶质瘤,可提高全切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不增加术后并发症。(本文来源于《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吴善良,段崇锋,牛蕾,胡效坤,隋庆兰[5](2019)在《MRI灌注和波谱成像对大脑胶质瘤病分型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MRI灌注和波谱成像对大脑胶质瘤病分型的价值,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大脑胶质瘤病患者MRI特点。结果 26例大脑胶质瘤病患者中,Ⅰ型GC 19例,Ⅱ型GC 7例。病变弥漫性浸润脑组织,累及3个或3个以上脑叶,受累结构原有轮廓仍可见。主要受累部位为大脑半球脑白质,其次还可见于丘脑、中脑、脑干等。7例Ⅱ型GC中,局部瘤块病理证实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3例,局部瘤块证实为胶质母细胞瘤4例,3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2例位于额叶、1例位于海马/海马旁回,4例胶质母细胞瘤瘤块全部位于海马/海马旁回。I型GC磁共振灌注成像(PWI) r CBV略低于对侧正常脑组织,磁共振波谱成像(MRS) Cho/NAA轻度升高,一般小于2。Ⅱ型GC瘤块PWI r CBV明显高于对侧正常脑组织,瘤块MRS Cho/NAA明显升高,一般大于2。结论该病MRI具有一定特征性表现。根据病变累及范围、PWI及MRS表现基本可以对病变进行定性诊断及分型。(本文来源于《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刘晋发,朱文标,谢寿城,陈纪欢,郭维新[6](2018)在《异柠檬酸脱氢酶1在大脑胶质瘤组织中表达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在大脑胶质瘤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大脑胶质瘤组织(Ⅰ~Ⅱ级胶质瘤11例、Ⅲ~Ⅳ级胶质瘤19例)和30例正常脑组织中IDH1的表达。结果Ⅰ~Ⅱ级胶质瘤组织、Ⅲ~Ⅳ级胶质瘤组织中IDH1表达高于正常脑组织,Ⅲ~Ⅳ级胶质瘤组织中IDH1表达高于Ⅰ~Ⅱ级胶质瘤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结论脑胶质瘤组织中IDH1水平明显增高,提示其可能参与了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过程。(本文来源于《肿瘤基础与临床》期刊2018年04期)

黄哲浩,左程,时敬国,田宇,綦斌[7](2018)在《立体定向活检诊断结合~(32)P内放射治疗大脑胶质瘤病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病例报告患者:女,59岁,因自觉疲乏无力8个月伴左侧肢体活动不灵10天到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外科就诊。入院后查体:意识清,双瞳等大同圆、对光反射灵敏,言语应答准确,左侧上、下肢肌力Ⅳ级,右侧上、下肢肌力Ⅴ级,无病理反射。患者头部CT图像见:右侧颞顶部脑室前角及近大脑镰处可见片状高密度影,侵袭至左侧脑室前角,肿物边界欠清楚,周(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诊断学》期刊2018年07期)

孟锐[8](2018)在《大脑小胶质细胞的趋化分布与胶质瘤生物学特性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胶质细胞是大脑胶质瘤(CG)的重要非肿瘤成分之一。胶质瘤和小胶质细胞的相互作用促进肿瘤进展。然而,病灶以外的小胶质细胞趋化分布与大脑胶质瘤生物学特性的关系尚待明确。本研究从小胶质细胞的时空分布异质性的角度出发,在28只SD大鼠脑组织中植入C6胶质瘤细胞的基础上建立CG模型,在全脑范围研究肿瘤进展过程中小胶质细胞的趋化分布。在模型建立后第7,9,12,14,16,18,22,23和24天采用核磁共振进行T2加权成像扫描(T2WI),以确定成瘤情况,之后取全脑组织制进行HE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并基于染色标本进行进一步分析。基于HE染色切片上肿瘤径线最大的层面分别在肿瘤内、肿瘤周围及肿瘤对侧定义九个感兴趣区域(ROI),使用SIFT(尺度不变特征变换)算法来配准和融合该HE染色图像与相应的免疫荧光图像,将HE切片上定义的ROI投射到免疫荧光图像,并计算每个ROI内小胶质细胞的平均荧光强度(MD)。在肿瘤径线最大的T2WI图像上测量肿瘤区域的平均信号强度(SI)和胶质瘤的最大直径(D)。将以上测量值与C6胶质瘤的成瘤时间(T)进行多项式拟合绘图。研究发现,在肿瘤区域(ROI 1)的MD明显大于其余ROI中的MD(p<0.001)。所有ROI的MD均随着T和D的增加而增加,分别拟合于二次曲线(R2=0.91,F=129.49,p<0.001)和线性函数(R2=0.71,F=66.10,p<0.001),以肿瘤内部MD增速最大。T2WI上各个ROI的平均信号强度也与肿瘤MD呈正相关关系(R2=0.80,F=45.45,p<0.001)。以上结果表明,C6胶质瘤的进展在全脑范围内触发了不同程度的小胶质细胞定植,在靶向小胶质细胞的胶质瘤微环境的基础研究和治疗试验中,有必要在全脑范围内评估小胶质细胞的分布和定植。(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期刊2018-06-01)

蔡思琦[9](2018)在《胶质瘤患者大脑功能完整性与肿瘤生物学特性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对诊疗方案的选择以及疾病预后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胶质瘤的术前准确分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前,传统影像学技术仍是判断胶质瘤生物侵袭性的主要手段,基于各种磁共振成像技术获取到的参数被证实与胶质瘤恶性程度相关,但是任何一种单模态影像数据都不足以全面地反映胶质瘤的结构、功能、分子生物学信息等信息,而常规数据分析处理手段又限制了对多模态高维数据的联合分析。机器学习理论的引入,成功解决了高维影像学数据带来的挑战。然而,基于影像学数据并结合机器学习分类器进行胶质瘤术前分级预判的研究通常仅提取肿瘤区域或肿瘤对侧相应区域的局部信息,未将肿瘤触发的神经重塑、功能代偿考虑在内。鉴于胶质瘤具有浸润性生长的特性,其与正常脑组织的边界难以准确界定,对大脑结构与功能的影响远超过其影像学界定的边界。为此本课题基于图论理论,通过构建胶质瘤患者静息态脑功能网络,从组织水平评估胶质瘤恶性程度与脑功能异常改变之间的关系,并引入机器学习分类器,基于脑网络多维拓扑性质对胶质瘤进行术前恶性程度分级预判。本课题共募集122例已被临床确诊的右利手胶质瘤患者,通过构建每个被试的肿瘤对侧半球的静息态脑功能网络,并计算其各项全局以及节点拓扑属性,进行不同级别胶质瘤组间非参数统计分析。基于统计分析结果以及被试的基本信息构建特征矩阵,采用支持向量机模型评估胶质瘤恶性程度。本课题证实了胶质瘤患者肿瘤对侧半球静息态脑功能网络仍保有小世界属性(网络稀疏度范围:0.05-0.25),低级别胶质瘤与高级别胶质瘤组具有相似的全局拓扑属性,而节点属性在重要脑区存在显着组间统计差异。基于本课题构建的最优特征矩阵,优化后的支持向量机模型最终实现了分级准确率84.31%,敏感度77.36%和特异性91.84%,为揭示胶质瘤的病生理机制以及发展进程提供新的参考依据,并通过引入机器学习理论有效实现了胶质瘤术前分级,为胶质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期刊2018-06-01)

王蓉,郑婕,杜永浩,刘哲,杨健[10](2017)在《常规MR征象在鉴别单发大脑胶质瘤级别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单发大脑胶质瘤常规核磁共振(MR)检查征象在评价大脑胶质瘤高低级别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有手术病理结果的218例单发大脑胶质瘤患者,分为低级别组(134例)和高级别组(84例)。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和逻辑回归分析评价患者年龄、性别及MR征象(包括接触脑室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不均匀性、肿瘤边界、坏死囊变、出血、跨越中线、占位效应、水肿程度、强化体积、强化不均匀性)在高低级别胶质瘤组间差异及相关性。结果高、低级别胶质瘤组间,年龄有统计学差异(P<0.001),性别未见统计学差异(P=0.864)。在MR征象中,接触SVZ(P=0.011)、肿瘤不均匀性(P<0.001)、坏死囊变(P=0.037)、水肿程度(P=0.017)、占位效应(P=0.009)、肿瘤边界(P<0.001)以及强化体积(P<0.001)在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肿瘤坏死囊变、肿瘤边界以及强化程度是高级别胶质瘤的阳性预测值。结论常规MR征象可用于鉴别大脑胶质瘤的高低级别;患者年龄越大、肿瘤坏死囊变越严重、肿瘤边界不清和强化体积越大的,为高级别胶质瘤的可能性越大。(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大脑胶质瘤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总结最大限度安全切除大脑功能区病变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55例大脑功能区病变的临床资料,均应用唤醒麻醉、皮质-皮质下直接电刺激脑定位、术中超声病变定位等技术,辅助手术切除病灶。着重分析285例胶质瘤病例手术切除程度与生存获益及其术后并发症。结果 285例胶质瘤中,全切除222例(77.9%),次全切除37例(13.0%),部分切除22例(7.7%),活检4例(1.4%)。113例高级别胶质瘤随访76例,中位生存期27个月;172例低级别胶质瘤随访123例,中位生存期140个月。胶质瘤病人术后存在长期运动障碍17例,长期语言障碍7例。结论术中唤醒麻醉、直接电刺激功能定位以及超声定位技术,是安全可靠的脑功能区手术技术,可在保留脑功能前提下,最大限度切除脑功能区病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脑胶质瘤病论文参考文献

[1].杨炳男,赵黎明,刘阳.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联合术中超声对切除大脑功能区胶质瘤的应用探究[J].临床研究.2019

[2].邹宇辉,白红民,何洹,高寒,王伟.最大程度安全切除大脑功能区胶质瘤的关键技术[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9

[3].李征阳,林小锋,杨仪晖,袁坚列.同侧大脑半球胶质母细胞瘤并神经节细胞胶质瘤一例[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9

[4].古嘉宇,胡天宇,苏月焦,屈善强,夏之柏.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切除大脑功能区胶质瘤☆[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9

[5].吴善良,段崇锋,牛蕾,胡效坤,隋庆兰.MRI灌注和波谱成像对大脑胶质瘤病分型的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

[6].刘晋发,朱文标,谢寿城,陈纪欢,郭维新.异柠檬酸脱氢酶1在大脑胶质瘤组织中表达的意义[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8

[7].黄哲浩,左程,时敬国,田宇,綦斌.立体定向活检诊断结合~(32)P内放射治疗大脑胶质瘤病1例[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8

[8].孟锐.大脑小胶质细胞的趋化分布与胶质瘤生物学特性的关系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2018

[9].蔡思琦.胶质瘤患者大脑功能完整性与肿瘤生物学特性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2018

[10].王蓉,郑婕,杜永浩,刘哲,杨健.常规MR征象在鉴别单发大脑胶质瘤级别中的价值[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

标签:;  ;  ;  ;  

大脑胶质瘤病论文-杨炳男,赵黎明,刘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