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素三苯甲酸酯手性固定相的合成及其手性分离性能初步研究

纤维素三苯甲酸酯手性固定相的合成及其手性分离性能初步研究

论文摘要

微晶纤维素是天然的光学活性线性高聚物,对其衍生化可以得到一系列新的衍生物,其中常用于手性固定相的主要包括纤维素醋酸酯类、纤维素苯甲酸酯类以及纤维素氨基甲酸酯类衍生物。由于纤维素衍生物的耐压性较差,不能直接用作液相色谱的固定相,常需要将其固定于硅胶载体上,在众多固定方法中涂敷法和键合法最为常用,涂覆型手性固定相保持微晶纤维素的天然有序结构,手性拆分能力较强,但易溶于二氯甲烷、三氯甲烷等溶剂,流动相选择范围较窄;键合型手性固定相,是化学键合在硅胶在体表面,拓宽了流动相选择范围,但键合改变了微晶纤维素的天然有序结构,手性拆分能力相对于涂敷型较差。固定于硅胶载体上的纤维素三苯甲酸酯手性识别能力较高,可以分离不同种类的外消旋化合物,是纤维素类衍生物中应用前景最为广泛的一类手性固定相,各种固定方法各有优缺点,相互补充。本文按文献报道的方法合成了纤维素三苯甲酸酯手性固定相,并将其制备成手性薄层板,对常见的几种手性药物及中间体进行拆分,进而考察所制备的纤维素三苯甲酸酯手性固定相的手性分离性能。纤维素三苯甲酸酯的合成采用微晶纤维素与苯甲酰氯反应,文献报道的工艺取代度较低,产品颜色较深,不符合制备手性薄层板的要求,因此对其合成工艺进行改进,本文引入超声,同时考察反应溶剂、物料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确定最佳的反应条件,即反应溶剂(每5克MC200ml吡啶,15mL三乙胺),苯甲酰氯的用量(每5克19.6ml)反应温度(70℃),以及超声(2h)及搅拌时间(10h),在此条件下可以得到颜色较好,取代度较高(95.1%以上)的纤维素三苯甲酸酯;目标产物经红外光谱与元素分析进行确定。此外,按照纤维素三苯甲酸酯的合成方法,先合成烟酰氯,再与纤维素反应即可制得纤维素三烟酸酯,取代度在94.7%以上。将纤维素三苯甲酸酯与微晶纤维素按一定的比例混合,铺制手性薄层板,选择合适的显色方法,优化展开系统,成功地拆分了氧氟沙星、普萘洛尔、苯丙氨酸、N-甲基-β-羟基苯乙胺及阿托品五种手性药物及中间体,并对拆分所得的对映体经比旋度测定及熔点、红外、氢谱等结构确证,均与文献报道相符。氧氟沙星的拆分,采用乙腈:正丁醇:三乙胺(7:13:1)为展开剂,紫外光365nm观察显色,其对映单体的Rf值分别为0.94和0.83;普萘洛尔的拆分,采用正己烷:异丙醇(11:9)为展开剂,香草醛-浓硫酸喷雾显色,其对映单体的Rf值分别为0.69和0.58;苯丙氨酸的拆分,采用正丁醇:乙腈:水:冰乙酸(16:2:2:1)为展开剂,茚三酮喷雾显色,其对映单体的Rf值分别为0.49和0.42;N-甲基-β-羟基苯乙胺的拆分,采用乙腈:甲醇(1:2)为展开剂,碘蒸气显色,其对映单体的Rf值分别为0.77和0.72;阿托品的拆分,采用乙酸乙酯:甲醇:浓氨水(16:4:1)为展开剂,,碘化铋钾喷雾显色,其对映单体的Rf值分别为0.84和0.79。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纤维素酯类手性固定相的研究进展
  • 1.1 纤维素酯类手性固定相的种类及其合成方法
  • 1.1.1 纤维素三醋酸酯类
  • 1.1.2 纤维素三苯甲酸酯类
  • 1.1.3 纤维素苯基氨基甲酸酯类
  • 1.1.4 混合型纤维素酯类
  • 1.1.5 其他纤维素酯类
  • 1.2 纤维素类固定于硅胶载体的方法及其分离性能
  • 1.2.1 涂覆型纤维素类手性固定相
  • 1.2.2 键合型纤维素类手性固定相
  • 1.2.3 纤维素类手性固定相的其他类型
  • 第二章 论文选题背景及工艺设计
  • 2.1 纤维素三苯甲酸酯类手性固定相的选择背景
  • 2.2 纤维素三苯甲酸酯类手性固定相的合成方法设计
  • 2.2.1 纤维素三苯甲酸酯手性固定相的合成方法设计
  • 2.2.2 纤维素三烟酸酯手性固定相的合成方法设计
  • 第三章 纤维素三苯甲酸酯及纤维素三烟酸酯的合成
  •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1.1 实验仪器
  • 3.1.2 实验试剂
  • 3.1.3 无水试剂处理
  • 3.2 纤维素三苯甲酸酯的合成
  • 3.2.1 实验操作
  • 3.2.2 结构表征
  • 3.4 纤维素三烟酸酯的合成
  • 3.4.1 实验操作
  • 3.4.2 结构表征
  •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5.1 实验结果
  • 3.5.2 实验讨论
  • 第四章 手性薄层色板的制备及其对几种常用手性药物的拆分研究
  • 4.1 手性薄层板的制备
  • 4.2 氧氟沙星的拆分
  • 4.2.1 色谱条件
  • 4.2.2 拆分结果
  • 4.3 普萘洛尔的拆分
  • 4.3.1 色谱条件
  • 4.3.2 拆分结果
  • 4.4 苯丙氨酸的拆分
  • 4.4.1 色谱条件
  • 4.4.2 拆分结果
  • 4.5 N-甲基-β-羟基苯乙胺的拆分
  • 4.5.1 色谱条件
  • 4.5.2 拆分结果
  • 4.6 阿托品的拆分
  • 4.6.1 色谱条件
  • 4.6.2 拆分结果
  • 4.7 实验讨论
  • 4.7.1 手性薄层板的制备
  • 4.7.2 手性拆分机理
  • 4.7.3 手性固定相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 4.7.4 对映体的结构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 4.7.5 流动相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图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低温合成三氯蔗糖-6-苯甲酸酯及其工艺优化[J].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20(04)
    • [2].细菌纤维素苯甲酸酯的合成与表征[J]. 化学与生物工程 2008(10)
    • [3].粮油中嘧啶氧(硫)苯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研究进展[J]. 粮食与油脂 2010(07)
    • [4].高取代度淀粉苯甲酸酯的水相法制备及其性质[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6)
    • [5].新型液晶材料细菌纤维素苯甲酸酯的合成与表征[J]. 化学研究 2008(02)
    • [6].蔗糖苯甲酸酯的合成[J]. 浙江化工 2013(06)
    • [7].蔗糖苯甲酸酯的应用研究[J]. 浙江化工 2015(11)
    • [8].蔗糖-6-苯甲酸酯的制备[J]. 精细化工 2013(01)
    • [9].碳酸钾催化反应蒸馏技术合成β-二醇二苯甲酸酯[J]. 石油化工 2016(05)
    • [10].酰氯法合成L-抗坏血酸苯甲酸酯工艺的改进[J]. 化学世界 2015(02)
    • [11].简单芳烃与碘苯二苯甲酸酯经钯催化制备苯甲酸芳酯[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17(08)
    • [12].光稳定剂间苯二酚单苯甲酸酯的合成[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3)
    • [13].单苯甲酸酯可用作增塑剂/聚结剂[J]. 乙醛醋酸化工 2019(05)
    • [14].二甘醇二苯甲酸酯性能及应用[J]. 塑料助剂 2013(04)
    • [15].纤维素三苯甲酸酯作为薄层色谱固定相拆分手性化合物[J]. 分析科学学报 2008(01)
    • [16].二甘醇二苯甲酸酯的合成研究进展[J]. 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 2012(02)
    • [17].HPLC法测定烟草中苯甲酸酯类残留[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2(11)
    • [18].塞克硝唑苯甲酸酯的合成与表征[J]. 安徽医药 2008(02)
    • [19].烟用水基胶中二甘醇二苯甲酸酯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2)
    • [20].一元取代苯甲酸酯的合成与杀菌活性[J]. 农药学学报 2012(02)
    • [21].对羟基苯甲酸酯对生物体内分泌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J]. 广州化工 2020(15)
    • [22].二甘醇二苯甲酸酯的催化合成研究[J]. 化学工程师 2014(12)
    • [23].活性炭负载钛酸四丁酯催化合成二甘醇二苯甲酸酯[J]. 化工进展 2014(05)
    • [24].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美普他酚(2-氨基-6-甲基)-苯甲酸酯的含量[J].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11(04)
    • [25].塞克硝唑苯甲酸酯体外抗阴道毛滴虫作用的研究[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9(02)
    • [26].微波辐射合成二甘醇二苯甲酸酯[J]. 精细石油化工 2009(06)
    • [27].碱催化苯甲酸酯类增塑剂合成研究[J]. 塑料助剂 2018(03)
    • [28].活性炭负载钛酸四丁酯催化合成二乙二醇二苯甲酸酯[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2)
    • [29].一缩二乙二醇双苯甲酸酯合成研究进展[J].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2013(09)
    • [30].纤维素三苯甲酸酯薄层板的制备及对几种常用药物的拆分研究[J]. 广东化工 2011(03)

    标签:;  ;  ;  ;  

    纤维素三苯甲酸酯手性固定相的合成及其手性分离性能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