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常州词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浑,常州词派,审美宗尚,晚清词学
常州词派论文文献综述
习婷[1](2019)在《浑:常州词派审美宗尚的确立与晚清词学走向》一文中研究指出词论中的"浑"是从诗学借用的既有范畴,其内涵旨趣的变化始终与诗词关系的调整相关合。"浑"在宋代诗论中有着风格"浑厚"与中作"浑成"两种主要含义。在"以诗为词"的语境中,"浑"主要是指创作上的要求,而并非词的整体风格。常州词派将二者合二为一,既吸纳诗之"浑厚"体性,又详论词之"浑成"手法,最终赋予"浑"词学内涵,并将其确立为最高审美境界。"浑"所隐含的以诗衡词的批评逻辑,成为晚清词学中一大主流,也触发了讨论词法的"梦窗热潮",最终在文学发展的普遍规律作用下走上复古的回归。(本文来源于《东南学术》期刊2019年04期)
冯春祥[2](2019)在《试论刘永济词学观念的儒学印痕——以刘永济与常州词派的渊源关系为重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刘永济服膺儒学,不仅其为人严守儒家规范,而且其填词、论词也都可以看出他深受儒学的濡染。因师承关系,刘永济的词论观点与常州词派有着深厚的渊源,具体表现为对儒家温柔敦厚诗教传统的推崇。在刘永济的词学观念里,既可以看到张惠言、周济、谭献、陈廷焯等人词学理论的痕迹,又能看到他独特的创造。刘永济特别推崇其师况周颐的《蕙风词话》,这是受儒家尊师重道观念影响的必然结果,然而不能因此认为他存在门户之见。(本文来源于《长江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苗贵松[3](2019)在《常州词派7家题画散文72篇述论——《清代诗文集汇编》过眼录》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近年来大型古籍整理成果《清代诗文集汇编》为考察依据,梳理出常州词派主要作家左辅、恽敬、张惠言、陆继辂、李兆洛、董士锡、谭献7家所创作的72篇题画散文作品。常州词派作为有清一代具有重要影响的强调寄托的文人群体,题画散文作品成为他们抒发儒家理想、与论词依据"温柔敦厚"的"诗教"一脉相承的不二法门。(本文来源于《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期刊2019年02期)
闵丰[4](2019)在《有厚入无间:常州词派创作心法探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厚入无间"是常州词派名家蒋敦复提出的理论命题,它的起点与周济"无厚入有间"之说并无关联,随着蒋氏词学观念的演化,这一命题逐渐向"无厚入有间"靠拢,但二者指向存在根本性差异。"有厚入无间"重在由外熔铸、以意塑形,不同于"无厚入有间"的由内生发、随物赋形;蒋氏所强调的炼意渲染,也正与周济"钩勒"法门互补,具备针对性。蒋敦复有意避免繁复的词法讲演,是因为"有厚入无间"本质上属于一种接近禅宗心法的创作方式,最可靠的理解途径,莫过于细读其本人词作。"有厚入无间"的终极理想能够与"无厚入有间"相合,但它涵盖后者,既有救弊之功,又有超越之旨,将其置于常州词派学术背景与理论链条中加以观照,更见其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文学遗产》期刊2019年02期)
刘佳,朱博杨[5](2019)在《清代常州词派“比兴寄托论”的理论流变及多元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常州词派是清代后期以至近代势力最大、持续最久、影响最广的一个流派,而"比兴寄托论"正是常州词派的理论核心。张惠言提出词之"比兴",继之者周济提出词之"寄托",之后谭献《复堂词话》提出"作者之心未必然,而读者之心未必不然"这一词学理论命题,承继张惠言词之"比兴"说、周济之"寄托"论,叁者一脉相承,渊源有自。谭献在词的阐述过程中引入读者这一角色,纠正了前辈词人的理论弊端,开前辈词论家未有之境。(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谢丽[6](2018)在《边缘人与采珠心:晚期常州词派的上海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期常州词派是近代社会转型语境下的最有影响的一个词坛流派。鼎革以还,晚期常州词派的词人们迅速走向了社会地位和学问内容的双重边缘化。寓居沪上的词人们通过书写将积聚的幽愤娱乐,发之于词,来强化遗民的身份认同,非直接以行动来对抗新的政权。晚期常州词派的上海书写反映出在政治文化突变状态下传统士人价值取向和审美选择的转变。(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周茜[7](2018)在《一笔不应当拒绝的遗产——常州词派“比兴寄托”论词的现代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张惠言为祖师的常州词派以"比兴寄托"阐释法,对温庭筠的艳词进行了革命性的解读。这一源自于先秦两汉儒家诗学传统的阐释法,在现当代遭到了冷遇,原因在于其政治性、隐晦性。"比兴寄托"作为中国诗歌的"金科玉律"和词学理论的最高成就,我们不能不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和现代观照。兼具中西文化识见的叶嘉莹先生对"比兴寄托"问题高度重视,为此提出了立足于作者、作品和历史的叁个标准来加以判定。此外,还提出了读者联想和文化语码的解读方式,给予后学极大的启发。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以现代视角来探究立足于读者的阐释之路,即常州词派作为一个阐释共同体,建立了以读者为核心的阐释原则和常派家法,极大地拓展了论词的空间。"比兴寄托"这一传统通过我们的现代解读,以冀能够历久弥新。(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王亚伟[8](2017)在《常州词派研究百年》一文中研究指出常州词派的词学理论丰富,创作成就突出,在晚清词坛产生了巨大影响。有关它的研究经历了叁大阶段:一、1821至1900年,晚清传统学术背景下的常派批评;二、1900至1949年,现代词学发生期的常派批评和研究;叁、1949年迄今,现代词学发展期的常派研究。1949年以来,大陆的常派研究一度沉寂,1978年后逐渐走向繁荣,成果丰硕。梳理相关论着,讨论其中的成就和不足,对未来的常派研究是有益的。(本文来源于《古籍整理研究学刊》期刊2017年06期)
王静[9](2016)在《许宗衡与晚清常州词派的诗化问题辨正》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着名词人许宗衡以《玉井山馆诗余》名世,但其早期词稿《拳峰馆词》的发现,为比较其前后期词作风格、特质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本文研究指出,其创作历程实可概括为词作的诗化,主要表现在思想情感、艺术形式、词学观念等方面。通过对许宗衡词作诗化问题的探析,本文亦指出对晚清常州词派诗化问题的认识,学界在注意到其成就、贡献的同时,亦须考虑到它的限制和可能带来的问题。(本文来源于《现代中文学刊》期刊2016年06期)
鹿苗苗[10](2016)在《清代嘉道时期郭麐与浙西、常州词派关系考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嘉道时期郭麐与后期浙西词派、常州词派的关系梳理,窥视后期浙西词派对郭麐"性灵"词论和白描作词手法的继承,并对郭麐的新变有所调整,融入常州词派比兴寄托的词学主张;郭麐与常州词派的争议主要来自于内容主张"自抒其襟灵"而非"以忠孝立意",表达方式主张写"胸中所欲言之意"而非"若隐若见,欲露不露"的含蓄。后期浙西词派对郭麐的新变接受和改进在创作和实践中与常州词派的融合起着一定的过渡作用。(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期刊2016年06期)
常州词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刘永济服膺儒学,不仅其为人严守儒家规范,而且其填词、论词也都可以看出他深受儒学的濡染。因师承关系,刘永济的词论观点与常州词派有着深厚的渊源,具体表现为对儒家温柔敦厚诗教传统的推崇。在刘永济的词学观念里,既可以看到张惠言、周济、谭献、陈廷焯等人词学理论的痕迹,又能看到他独特的创造。刘永济特别推崇其师况周颐的《蕙风词话》,这是受儒家尊师重道观念影响的必然结果,然而不能因此认为他存在门户之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常州词派论文参考文献
[1].习婷.浑:常州词派审美宗尚的确立与晚清词学走向[J].东南学术.2019
[2].冯春祥.试论刘永济词学观念的儒学印痕——以刘永济与常州词派的渊源关系为重点[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
[3].苗贵松.常州词派7家题画散文72篇述论——《清代诗文集汇编》过眼录[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9
[4].闵丰.有厚入无间:常州词派创作心法探论[J].文学遗产.2019
[5].刘佳,朱博杨.清代常州词派“比兴寄托论”的理论流变及多元阐释[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
[6].谢丽.边缘人与采珠心:晚期常州词派的上海书写[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7].周茜.一笔不应当拒绝的遗产——常州词派“比兴寄托”论词的现代解读[J].中国文学研究.2018
[8].王亚伟.常州词派研究百年[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7
[9].王静.许宗衡与晚清常州词派的诗化问题辨正[J].现代中文学刊.2016
[10].鹿苗苗.清代嘉道时期郭麐与浙西、常州词派关系考论[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