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在城市少数族群的适应问题的研究中,族际通婚现象是一个值得切入的观察点。由于不同族群成员之间的亲密接触和相互联姻可以反映族群交往中较深层次的发展状况,族际通婚一直是测量民族关系的重要指标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讲,婚姻尤其是族际通婚不仅是个人问题,更可以反映两个人所在群体深层次的关系以及相互融合程度。在城市背景下研究族际通婚现象,尤其是少数族群和大群体的通婚现象,不仅能够触及少数族群在城市大环境背景下的适应状况,由此还可以进一步探讨民族关系。因此,本文通过对北京四类背景不同的社区居民关于回汉通婚接纳程度的调查研究,试图了解城市中回族群体的适应情况以及适应程度的差异性。回族是中国人口最多、分布最为广泛的少数族群之一。解放前,回族因宗教信仰与饮食习惯上的特殊性,在城市中的生存发展一直局限在相对聚居的“寺坊社区”,在婚姻问题上,回族多恪守传统的民族内婚制度。解放后,随着“寺坊社区”的逐渐减弱,回族的这种民族内婚制度有所打破。改革开放后,城市中的回汉通婚现象更加突出。回汉通婚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回族适应时代变革和环境变化的状况,而不同地区回汉通婚现象接纳程度的差异,又可以反映出回族适应程度的差异性。本文将“适应”定义为回族群体为了更好地在城市生存发展,应对变化作出的部分改变与调整。这种适应或是主动,或是掺杂着妥协与无奈,它是回族应对城市化和散杂居状况的一种策略。本研究认为城市中的回汉通婚现象以及回族居民对回汉通婚现象的态度能够反映城市回族群体适应状况,城市化和杂居化程度不同的社区背景下回族居民对回汉通婚现象接纳程度的差异是回族适应程度差异性的一种表现。本研究对不同社区背景下城市回族对回汉通婚现象的态度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了城市回族适应的差异性以及造成差异性的因素。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一、研究背景二、现实意义第二节 相关概念和理论视角一、"适应"概念的厘清二、同化理论与多元文化理论视角下的通婚现象(一) 同化理论(二) 多元文化理论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一、关于少数民族城市适应的研究(一) 少数族群流动迁移人口的城市适应研究(二) 国家—社会关系变迁下的回族适应研究二、关于通婚问题的研究(一) 有关通婚制度的研究(二) 有关通婚状况的研究第四节 研究方法一、调查对象的选取二、调查样本的情况三、资料收集的方法第二章 回汉通婚作为回族适应主流社会表现的历史演化第一节 回汉通婚现象的历史演化一、回汉通婚的形成与发展二、回族民族内婚制度的阐释三、城市回汉通婚的一般现状第二节 关于城市中回汉通婚现象的实地调查一、城市中回汉通婚现象的接纳程度二、为何城市中通婚现象会越来越多?—来自旁观者的解释三、为何选择或接受回汉通婚?—来自通婚者或通婚家庭的解释第三节 关于通婚现象作为回族适应主流社会表现的分析一、城市中回汉通婚禁忌打破的含义二、城市回族对回汉通婚现象的应对第三章 城市回族对回汉通婚现象接纳程度的差异性比较第一节 市区民族工作示范窗口社区一、城市规划下的市区民族聚居社区二、政策示范窗口社区的回汉通婚现象接纳程度第二节 市区传统寺坊社区一、城市变迁中的寺坊社区二、市区传统寺坊社区的回汉通婚现象接纳程度三、传统寺坊社区中清真寺发挥的作用四、清真寺中的回民婚介所第三节 拆迁后外迁形成的回族相对聚居社区一、拆迁改造形成的外迁型回族聚居社区二、外迁型回族聚居社区的回汉通婚现象接纳程度第四节 相对封闭的农转居回族社区一、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转居社区二、农转居回族社区中的回汉通婚现象接纳程度第五节 差异性比较分析一、市区与郊区接纳程度的差异性二、不同类型社区背景的作用因素第四章 总结与反思第一节 回汉通婚现象中的个人与群体一、通婚选择的个人性二、通婚现象的社会性第二节 城市回族对回汉通婚接纳程度的差异性一、城市回族对回汉通婚现象态度的差异性二、造成态度差异的因素分析第三节 从多元文化视角看城市回汉通婚现象第四节 回汉通婚现象与现代化城市化的关系参考文献致谢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城市论文; 回汉通婚论文; 适应论文; 适应的差异性论文;
从回汉通婚现象看城市回族适应的差异性 ——对北京回族聚居社区的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