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华语电影泛亚洲化合作日益密切的形势下,民族电影作为中国文化形象的传播载体,正主动积极地参与全球传播,力争在国际电影市场中获得话语权。两岸三地的青年导演是新世纪民族电影的创作主体,他们的发展和成熟正是全球化语境下构建民族认同、塑造文化中国的关键要素。论文立足于电影本文与文化语境的关联,深入考察了大陆、香港、台湾三地青年导演的艺术风格和文化观念,并通过比较和分析力求建立更为客观合理的论述体系,从而深化对导演艺术理论的探讨。同时,三地青年导演的电影作品为透视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地域文化的冲突与整合提供了最为合适和直观的研究范本。因此,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对于促进中国内地电影自身的艺术发展,推动两岸三地电影的合作乃至亚洲电影的互动,在理念上和策略上具有重大价值。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两岸三地青年导演的群落特征和创作概况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大陆青年导演经历了从边缘跋涉到回归主流的创作转型;香港青年导演始终在以商业诉求为主潮的大众电影工业系统中进行着艺术表达;台湾青年导演则在政策、经济、文化多重困境下艰难生存,努力探索着本土电影发展的方向。第二部分对青年导演执导的青春电影进行了专题研究。大陆青年导演以历史背景中的成长涅槃为精神内核,更注重将青春时代置于宏观的历史时空中,进行严肃审视和冷静剖析;香港青年导演则以奇幻外壳和不羁灵魂作为青春时代的双重特征,在商业化的主潮中进行着文化反思;台湾青年导演则将残酷和温情作为书写青春的两极坐标,静心审视着社会现实和人性矛盾。第三部分对青年导演电影中的城市空间进行了剖析审读。三地青年导演作为当代中国都市化进程的见证者,对小城镇、后大都市等不同城市空间进行了个性鲜明的影像呈现,并以城市影像中的电视为切入点,静心省视都市群体与个体的精神苦闷及身份焦虑。论文第四部分对青年导演的类型片创作进行了研究。一方面,他们根据本土地域文化背景和审美心理,结合自身的艺术观念和特长选择合适的类型模式进行艺术探索。其中,恐怖片成为三地青年导演面向市场的共通选择,并体现出多元的风格特征和文化诉求。另一方面,他们采用反模式和混合类型策略对传统类型片进行了符合时代风尚和全球视野的变革改造,力图打造蕴含民族文化精神的新类型电影。论文第五部分通过剖析文化语境与青年导演的电影风貌之间的重要联系,发现三地青年导演以意象叙事为显征,在创作中贯穿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脉络。同时,立足于多元异质的地域文化背景,青年导演的电影存在着同质化的大众文化品性和基于“他者”立场的文化误读特征。另外,三地青年导演在跨文化传播中既有务实的策略:直面市场的经济策略和以民族主义为基点的文化策略,同时也面临着策略偏差和失效的传播隐忧。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利用空三定位网进行光学卫星影像几何定位[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