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工括约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工肛门括约肌假体,叁环执行器,柔性肠道压力传感器,防水
人工括约肌论文文献综述
鲁姗,王志武,颜国正,周泽润[1](2019)在《仿生人工肛门括约肌假体的机构设计和实验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模仿耻骨直肠肌牵引直肠形成肛肠角以实现控便,设计了一款基于叁环式结构的仿生人工肛门括约肌假体.采用高度集成的减速器将电动机驱动由内向外输出,使用O型圈实现旋转部件的动密封;自制密封性良好的传感器来测量肠壁受力;进行力学性能测试、防水实验和动物实验以验证假体功能.结果表明:假体的总传动效率为49%~59%,输出转矩为2.04~2.51 N·m,单个行程响应时间为10 s;柔性压力传感器的输出和其所受压力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度;当假体对肠道径向的闭合压力为6.6 kPa时,可在直肠腔内维持98 cm高度的水柱不渗漏;假体在经历4 050次开关运动后仍不发生渗漏;植入假体可有效避免肠吻合术,并可在动物体内进行有效控便、排便.实验结果验证了所设计的仿生人工肛门括约肌假体是一种能有效控便且整体防水性能良好的机电一体化机构.(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吴昌建,姜志华,颜国正,周泽润,王志武[2](2019)在《人工肛门括约肌无线供能系统设计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电磁耦合原理,针对人造肛门括约肌系统,设计了一套无线供能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无线能量发射端、接收端、整流模块、稳压模块和充电模块.研究了发射端的发射频率(40~120 kHz)对传输功率的影响,进而优化了稳压模块,并比较了锂电池充电效果.结果表明:在一定发射频率范围内,无线供能传输效率随着发射频率的增大而升高;发射频率为120 kHz时,传输效率可以达到57.47%,接收功率为1.12 W;锂电池能快速充电,为人造肛门括约肌系统提供稳定能量保障.(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许克新,张晓鹏[3](2019)在《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治疗男性重度压力性尿失禁的手术关键和技巧(附光盘)》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是治疗男性前列腺切除术后重度压力性尿失禁的主要治疗方式。本文对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的关键手术步骤和技术要点以及可能出现的手术并发症进行总结,使读者了解此术式,以造福更多的患者。(本文来源于《现代泌尿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昝鹏,张春东,刘颜凯,高志远[4](2018)在《基于经皮能量传输的人工肛门括约肌生物电磁相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人工肛门括约肌的生物电磁相容性问题,通过对人体断层照片进行图像分割实现了组织的划分和识别,建立了包含40种生物组织的人体电磁模型.运用时域有限差分法,计算了经皮能量传输系统对生物组织产生的辐射剂量,获得了人体不同组织在该电磁场中的比吸收率分布情况,并根据国际人体电磁安全标准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仿真结果表明,经皮能量传输系统在发射功率为1.5W,谐振频率为358kHz的实验环境下对人体组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韩庆增[5](2018)在《人工直肠括约肌与磁性肛门括约肌对肛门失禁的治疗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目前肛门失禁的手术方式有多种,本研究对人工直肠括约肌(ABS)与磁性肛门括约肌(MAS)对肛门失禁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方法选取60例女性患者,27例患者接受MAS治疗,33例患者接受ABS治疗。对治疗方式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装置移除率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利用肛门失禁评分(wexner)和大便失禁的生活质量调查表(FIQL)对MAS和ABS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并对术后肛门的生理结果进行检测。结果患者行MAS术较行ABS术具有更短的手术时间(P=0.027)和住院时间(P=0.016)。MAS组有3例(11.11%)患者移除装置,ABS组有4例(12.12%)患者需要移除。术后与治疗前比较,MAS组(P=0.001)和ABS组(P=0.000)的wexner平均评分均显着优于治疗前;装置植入半年后与治疗前比较显示,对于wexner评分的改善,ABS比MAS组具有更加的优势(P=0.027)。经过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MAS组(P=0.004)和ABS组(P=0.003)患者的FIQL评分均有显着的提升。在MAS组中,患者的肛门静息压力有显着提升(P=0.016),从33(7~54.5)cm H2O上升到44.5(21~68.5)cm H2O,其最大挤压压力从48.5(0~78.5)cm H2O上升到63(7~99)cm 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ABS组中的患者的术前肛门静息压力为34(16~66)cm H2O,而植入ABS后当肛门球囊打开时其静息压力为64.5(36~95.5)cm 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而肛门挤压压力则从植入前的46(0~73)cm H2O上升到88(44~136)cm 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 MAS是一种有前途的新型的,且侵入少以及手术简单,并可达到与ABS相类似的治疗效果的手术措施,可进一步补充肛门失禁的治疗方案。(本文来源于《河北医药》期刊2018年12期)
张耀光,孟令峰,刘晓东,张威[6](2018)在《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的临床应用(附光盘)》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尿道括约肌(AUS)植入术是治疗各种括约肌源性及各种难治性尿失禁的金标准。其自首次应用于临床至今已有40余年,国内外对于AUS植入术积累了大量经验,本文将结合本中心手术经验及相关文献分别对其适应证、术前准备、手术过程、临床效果及并发症作出阐述。(本文来源于《现代泌尿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张帆,廖利民[7](2018)在《改良经会阴单切口新途径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附5例报道)》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改良会阴单切口新术式植入人工尿道括约肌(AUS)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自2017年5月至2017年12月5例尿失禁行改良经会阴单切口新术式植入AUS植入患者资料。患者平均年龄(47.2±24.5)岁,均为男性。其中尿道损伤后尿失禁3例(骨盆骨折尿道断裂患者2例,骑跨伤导致的尿道断裂1例),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患者2例。尿道损伤后尿失禁患者中2例为原始装置机械故障取出同期行新装置植入手术。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6个月,5例患者均可成功激活并使用括约肌装置。术后患者均达到社会控尿,其中4例患者达到完全干燥。结论改良经会阴单切口新术式植入AUS装置更加简单、微创、安全、有效,为AUS植入提供了新的手术入路选择。(本文来源于《现代泌尿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刘春远,张爱红,成蕾,李玉明,耿海涛[8](2018)在《新型原位人工直肠括约肌系统体内效果初步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探讨新型原位人工直肠括约肌系统生物相容性和大便管控效果。方法通过相关血液指标、大体标本及组织学观察、泛影葡胺肠道造影等方法观察该新型原位人工直肠括约肌系统在动物(猪)体内生物相容性和大便管控效果。结果生物相容性: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在术后1月左右已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手术前后变化不明显,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功能检测未发现手术前后各指标间有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体标本和组织学检查:大体标本可见人工直肠和猪自身直肠吻合处相接严密,无明显充血红肿、感染及溃破等表现。组织学观察透明状聚酯网片已被肉芽组织严密包裹,周边有巨噬细胞和慢性炎性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浸润。复方泛影葡胺造影显示,造影剂可以被新型人工直肠括约肌完全管控,开阖自如、反应灵敏。结论该新型原位人工直肠括约肌系统生物相容性良好,大便管控效果确实、开阖自如,为大便失禁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思路,非常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滨州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鲁姗[9](2018)在《仿耻骨直肠肌式人工肛门括约肌系统机构设计和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控便(Continence)是指人体在休息或剧烈运动的状态下保持固态、液态或气态粪便不泄露的能力,而大便失禁(Fecal incontinence,FI)则是对这种能力的丧失。FI的致病原因很多,先天性生理缺陷或后天性肌肉、神经损伤均可导致FI。因为FI较难治愈,且护理不便,所以FI患者的生活痛苦不堪。FI的发病率分布在各个年龄层,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且女性多于男性。近年来,FI在总人口中的发病率更是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现有的FI的治疗手段一般有保守疗法和手术治疗方式,但是对于严重FI来说,这两种疗法效果都不理想。人工肛门括约肌的出现为治愈严重FI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目前已有的应用于临床的人工肛门括约肌方案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机构故障率高,并发症严重等问题。本文通过对人体固有控便机制的深入研究,结合仿生学设计方法,提出了机电一体化的仿耻骨直肠肌式人工肛门括约肌系统,本文的主要工作为:1.模仿耻骨直肠肌的结构和功能,设计了两代叁环结构式括约肌假体,将假体的响应时间缩短到10s,使其有效输出力矩大于2.0N·m;提出有效的部分-主体式密封方案,将机构整体的防水等级提高到IPx8;改进机构的封装方式,将机构所有植入模块的体积缩小到127cm~3,总质量减少到98g。2.设计贴片式柔性肠道压力传感器,使其可以检测假体对肠道的闭合压力和肠道内容物的累积程度,同时完成机构的局部密封;3.设计基于霍尔开关、电机过流保护和齿轮部分齿牙限位的叁重限位机制来保证肠道血供安全性。4.改进系统硬件和软件设计。硬件上使用选通开关代替仪表运放简化电路结构,降低系统功耗;软件上设置排便提醒功能,患者可以自主控制何时打开、关闭假体。5.进行体外和体内实验研究。通过体外标定实验得出传感器输入和输出间具有线性转化关系,机构传动效率达49~59%;通过离体肠道实验得出假体旋转角度和控便效果之间同样具有线性关系,在旋转角度为56°时,合适的控便阈值为3.9kPa,便意感知阈值为2.8kPa;最后,通过小香猪动物实验验证了系统方案的可行性和生物安全性,并在实验的基础上发现系统问题,为以后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持和改进建议。(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8-01-01)
孟令峰,张威,刘晓东,张耀光[10](2018)在《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的临床应用与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尿道括约肌(AUS)植入术适用于各种中重度及括约肌功能受损所致的尿失禁,并已成为治疗此类尿失禁的金标准。其临床效果确切,约有79%的患者可以达到社交控尿的标准,且绝大部分患者(80%~90%)的满意程度较高。但是相关文献报道约有1/3~1/4的患者在术后因并发症需要行修复手术,且行修复手术的几率随着植入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其中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包括:感染、尿道侵蚀、尿道萎缩、机械故障等,在出现上述并发症时,常常需要行修复手术来治疗。修复手术有几种不同的技术,如缩减袖套尺寸、串联袖套、经白膜途径植入袖套及调整袖套位置等等,除此之外,患者的满意程度独立于行修复手术的次数,有文献表明90%接受修复手术的患者在AUS装置恢复功能之后其满意程度并没有受到影响。AUS装置自首次应用于临床至今已有40余年,国内外对于AUS植入术积累了大量经验,本文现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效果、常见并发症及其治疗予以介绍。(本文来源于《现代泌尿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人工括约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电磁耦合原理,针对人造肛门括约肌系统,设计了一套无线供能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无线能量发射端、接收端、整流模块、稳压模块和充电模块.研究了发射端的发射频率(40~120 kHz)对传输功率的影响,进而优化了稳压模块,并比较了锂电池充电效果.结果表明:在一定发射频率范围内,无线供能传输效率随着发射频率的增大而升高;发射频率为120 kHz时,传输效率可以达到57.47%,接收功率为1.12 W;锂电池能快速充电,为人造肛门括约肌系统提供稳定能量保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工括约肌论文参考文献
[1].鲁姗,王志武,颜国正,周泽润.仿生人工肛门括约肌假体的机构设计和实验验证[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9
[2].吴昌建,姜志华,颜国正,周泽润,王志武.人工肛门括约肌无线供能系统设计与优化[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9
[3].许克新,张晓鹏.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治疗男性重度压力性尿失禁的手术关键和技巧(附光盘)[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9
[4].昝鹏,张春东,刘颜凯,高志远.基于经皮能量传输的人工肛门括约肌生物电磁相容性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8
[5].韩庆增.人工直肠括约肌与磁性肛门括约肌对肛门失禁的治疗效果[J].河北医药.2018
[6].张耀光,孟令峰,刘晓东,张威.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的临床应用(附光盘)[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8
[7].张帆,廖利民.改良经会阴单切口新途径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附5例报道)[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8
[8].刘春远,张爱红,成蕾,李玉明,耿海涛.新型原位人工直肠括约肌系统体内效果初步探讨[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8
[9].鲁姗.仿耻骨直肠肌式人工肛门括约肌系统机构设计和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
[10].孟令峰,张威,刘晓东,张耀光.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的临床应用与文献复习[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