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亚洲地区最重要的水稻害虫之一,严重影响了该地区水稻的生产。近年来,由于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了褐飞虱抗药性的发生与发展。开展褐飞虱抗药性监测、杀虫剂对褐飞虱抗性种群的毒力测定、抗性生化机理的研究以及褐飞虱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对褐飞虱的抗性治理及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1.褐飞虱抗药性监测采用稻茎浸渍法监测了湖北省武穴、天门、监利、通城、孝感、公安及枣阳7地区褐飞虱田间种群对吡虫啉、噻嗪酮、氟虫腈的抗药性。结果表明:2006、2007和2008年3年7地区褐飞虱田间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分别为98.89-389.19倍、69.00-153.33倍和56.32-116.89倍,达高水平至极高水平抗性,但三年期间总体抗性水平呈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2007和2008年2年7地区褐飞虱田间种群对噻嗪酮的抗性分别为13.39-41.06倍和6.94-20.44倍,达低水平至高水平抗性;2007和2008年2年7地区褐飞虱田间种群对氟虫腈抗性分别为0.97-2.64倍和0.63-1.42倍,为敏感阶段。2.单剂及复配对褐飞虱抗性种群的毒力测定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7种单剂和2种单剂及其复配对褐飞虱田间抗性种群的毒力。结果表明,7种单剂中阿维菌素对褐飞虱的毒力最高,LC50值仅为0.0761mg/L,三唑磷对褐飞虱田间抗性种群的LC50值最大,达53.1915mg/L。在毒死蜱和啶虫脒复配对褐飞虱的最佳配比室内筛选中,当两者以1:20比例复配时,两者具有最大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为138.38。3.褐飞虱田间种群抗药性的生化机理研究以褐飞虱田间抗性种群和相对敏感品系为材料,采用生化分析方法,比较了褐飞虱不同品系5种解毒酶的活力。结果表明,褐飞虱田间种群产生抗药性的原因与多功能氧化酶(MFO)活力的升高密切相关,与酯酶(EST)、羧酸酯酶(CarE)、乙酰胆碱酯酶(AchE)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没有必然的联系。4.中国褐飞虱不同地理种群mtDNA COI遗传多样性分析对中国13个地理种群褐飞虱,选择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进行序列变异分析。研究表明,13个地理种群130个褐飞虱个体存在10个单倍型,单倍型之间的遗传距离在0.00121-0.00362之间,单倍型BPH-10与其它单倍型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有3个碱基的差异,BPH-1是最主要的单倍型,除了云南地理种群,在每个地理种群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13个褐飞虱地理种群内,福建地理种群内平均核苷酸差异(K)最大,为1.067,核苷酸多样度(Pi)也最大,为0.00129。云南地理种群和湖南地理种群,云南地理种群和广西地理种群间的核苷酸分歧度相对较大,为0.254%,其它地理种群之间的核苷酸分歧度均很小。云南地理种群和湖南地理种群间的净核苷酸分歧度最高,为0.156%,其它地理种群间的净核苷酸分歧度很小。通过基因流和遗传分化研究,表明云南地理种群和其它地理种群之间的基因流很小,Nm值小于0.7368,有较大的遗传分化,Fst值大于0.4043。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万建民团队在水稻抗虫机制解析方面取得新进展[J]. 农药市场信息 2020(02)
- [2].中国计量大学林欣大课题组首次揭秘褐飞虱翅芽发育调控机制[J]. 农药市场信息 2020(11)
- [3].苗期水稻响应褐飞虱取食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J]. 应用昆虫学报 2020(04)
- [4].低温胁迫对褐飞虱种群发生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8(31)
- [5].我国两广南部褐飞虱春季迁入特征及其虫源地分析[J]. 中国植保导刊 2019(03)
- [6].水稻褐飞虱抗药性研究进展及其治理对策[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9(06)
- [7].水稻与褐飞虱化学关系的研究进展[J]. 植物生理学报 2018(04)
- [8].不同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抗性评价[J]. 应用昆虫学报 2018(03)
- [9].象山县测报灯下褐飞虱及其近似种的数量动态[J]. 中国植保导刊 2018(07)
- [10].云南省褐飞虱早期迁入虫源及其发生大气背景分析[J]. 生态学报 2018(16)
- [11].抗褐飞虱基因的发掘、鉴定与利用[J]. 生命科学 2018(10)
- [12].抗褐飞虱水稻品种的研究进展和选育实践[J]. 农业科技通讯 2017(08)
- [13].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抗褐飞虱水稻恢复系[J]. 分子植物育种 2015(11)
- [14].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抗褐飞虱水稻两系不育系[J]. 安徽农业科学 2016(20)
- [15].日本研发出抗褐飞虱水稻新品种[J].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4(06)
- [16].南京农业大学在水稻抗褐飞虱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J]. 农药市场信息 2015(02)
- [17].基于液体饲喂模式的褐飞虱取食行为监测技术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15(06)
- [18].贵州不同地区褐飞虱对五种杀虫剂的抗药性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15(19)
- [19].科技动态[J]. 农家致富 2015(09)
- [20].吡蚜酮和啶虫脒混配对褐飞虱的田间防效[J]. 湖北农业科学 2013(23)
- [21].我国科学家揭示褐飞虱发现翅型分化发育调控新机制[J]. 农药市场信息 2020(17)
- [22].广东早稻后期褐飞虱存暴发风险[J]. 农药市场信息 2020(15)
- [23].我国褐飞虱若干地理种群致害性的研究[J]. 环境昆虫学报 2019(01)
- [24].褐飞虱应对水稻抗虫物质麦黄酮刺激的唾液蛋白组学响应[J]. 环境昆虫学报 2019(01)
- [25].金山区褐飞虱虫源地分析[J]. 上海农业科技 2019(04)
- [26].诱导水稻抗褐飞虱的化学激发子筛选[J]. 昆虫学报 2019(08)
- [27].水稻抗褐飞虱基因及其育种应用研究进展[J]. 南方农机 2018(12)
- [28].黄绿绿僵菌侵染对褐飞虱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8(05)
- [29].氮肥影响节肢动物天敌对褐飞虱种群的自然控制作用[J]. 生态学报 2017(16)
- [30].中国水稻所研究发现:褐飞虱“眼色”或藏有害虫防治新密码[J]. 农药市场信息 2016(06)
标签:褐飞虱论文; 抗药性论文; 抗性监测论文; 毒力测定论文; 抗性生化机理论文; 遗传多样性论文; 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