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养分输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马尾松,桉树,生物质炭,土壤养分
养分输入论文文献综述
刘通[1](2019)在《不同用量生物质炭输入对南亚热带典型人工林土壤养分转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养分保持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桉树(Eucalyptus)具有速生丰产的特性而被广泛种植,但由于长期单一的纯林经营模式带来马尾松和桉树人工林地力衰退、林下生物多样性降低、生产力下降等问题。生物质炭(Biochar)作为土壤改良剂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已经广泛应用,而对人工林土壤生态系统的改良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采用秸秆为原料的生物质炭,选取南亚热带典型人工林树种--37年生马尾松(针叶树种)和15年生桉树(阔叶树种)纯林土壤作为供试土样,通过添加不同比例的生物和凋落物进行2组室内培养实验:Ⅰ:①土壤CK(S),②土壤+2%生物质炭(2B),③土壤+5%生物质炭(5B),④土壤+10%生物质炭(10B),⑤土壤+20%生物质炭(20B);Ⅱ:①土壤+5%凋落物CK(SL),②土壤+2%生物质炭+5%凋落物(2BL),③土壤+5%生物质炭+5%凋落物(5BL),④土壤+10%生物质炭+5%凋落物(10BL),⑤土壤+20%生物质炭+5%凋落物(20BL),每个处理5个重复。研究其对马尾松和桉树人工林土壤pH值、氮(N)、磷(P)含量,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探讨两种典型人工林土壤养分与微生物功能之间的关系,揭示不同比例生物质炭和凋落物的输入对典型人工林红壤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及其机理,为制定具有更高土壤养分固持的人工林经营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添加比例的生物质炭均能显着提高马尾松和桉树人工林土壤pH值(p<0.05),且pH值随着生物质炭添加比例的提高而增加,在所有处理中,20%的生物质炭添加比例提高效果最为显着。(2)在只添加生物质炭情况下,20%的生物质炭添加量在不同培养时间均能显着提高马尾松和桉树林土壤硝态氮(NO3--N)含量,同时能显着提高两种林分的净硝化速率而显着降低其净氨化速率(p<0.05),但对两种林分的铵态氮(NH4+-N)含量没有影响;在有凋落物叶添加情况下,10%和20%的生物质炭在不同培养时间均能显着提高马尾松和桉树林土壤NO3--N含量(p<0.05),20%的生物质炭添加显着提高马尾松林净硝化速率,而10%和20%的生物质炭输入显着提高桉树林的净硝化速率(p<0.05)。(3)在只添加生物质炭情况下,添加不同比例生物质炭对马尾松的速效P含量均没有影响中,而不同比例生物质炭在不同培养时间均能显着提高桉树林的速效P含量(p<0.05),20%的生物质炭添加显着提高马尾松林的磷矿化速率,而不同比例生物质炭在不同培养时间对桉树林的P矿化速率没有影响。在有凋落物叶添加情况下,不同比例生物质炭在培养的90d和180d均能显着提高马尾松林的速效P含量(p<0.05),而10%和20%的生物质炭的添加在培养的90d和180d均能显着提高桉树林的速效P含量(p<0.05)。两种林分的P矿化速率随着生物质炭比例的增加而提高,但差异不显着。(4)在只添加生物质炭情况下,对于C转化酶,20%的生物质炭添加在不同培养时间均显着提高马尾松和桉树林的α-葡糖苷酶(AG)活性,5%的生物质炭添加在培养早期(30d)显着提高马尾松和桉树林β-葡糖苷酶(BG)活性,但不同比例的生物质炭添加在不同培养时间均能降低β-1,4木糖苷酶(BX)活性。对于N转化酶活性的影响不规律。对于P转化酶,在培养30d和90d,10%和20%的生物质炭添加均能显着抑制马尾松林磷酸酶(AP)活性(p<0.05),在培养30d,不同比例的生物质炭添加均能抑制AP活性,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这种抑制作用减弱。在有凋落物叶添加情况下,对于C转化酶,10%和20%的生物质炭添加在不同培养时间均显着提高马尾松的AG活性(p<0.05),而在桉树林中需要20%的生物质炭添加量才能在不同培养时间显着提高其AG活性(p<0.05);10%和20%的生物质炭添加在培养的30d和90天均显着提高马尾松和桉树林的BG活性(p<0.05);但不同比例的生物质炭添加在培养中期(90d)均能显着降低桉树林BX活性。对于N转化酶活性的影响无明显规律。对于P转化酶,在培养后期,10%和20%的生物质炭的添加均能显着提高马尾松林的AP活性,而在早期,10%和20%的生物质炭的添加均能显着提高桉树林的AP活性(p<0.05)。(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5-01)
张志委[2](2019)在《养分输入和围封处理对退化草原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线虫是陆地生态系统中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的一类无脊椎后生动物,在土壤碎屑食物网中占据多个营养级,并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养分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土壤线虫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水平可以反映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多年来,由于过度放牧、重度刈割等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我国大面积的草原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之中,进行外源性的养分输入和围封处理是维持其养分平衡进而恢复其生态和生产功能的重要措施。这些措施将会对土壤线虫这一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何影响,相关的研究尚不够深入。研究表明养分输入和围封处理均可通过改变地上植物群落、土壤环境等来影响土壤线虫群落。在已经开展的草原土壤线虫相关研究中,多选择发育良好、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气候顶级群落或未受干扰的草原群落进行,而忽视了退化草原与未退化草原在植被组成、土壤环境等多方面存在的不同。本研究以内蒙古锡林郭勒退化草原为研究对象,基于控制实验平台,就草地净初级生产力限制性养分元素——氮素的输入对退化草原生态系统不同季节土壤线虫丰度、营养类群组成和群落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氮素输入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是否会因磷素输入条件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再次,养分输入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是否会因草地利用状况的不同(放牧、围封)而发生改变。本研究获得的相关结果如下:(1)在锡林郭勒退化草原中土壤线虫优势属包括:板唇属(Chiloplacus)、丽突属(Acrobeles)、鹿角唇属(Cervidellus)、垫咽属(Tylencholaimus)、滑刃属(Aphelenchoides)、索努斯属(Thonus)和盾垫属(Scutylenchus)等。(2)氮素输入对土壤线虫丰度的影响在不同月份具有显着差异(P=0.019)。氮素输入显着提高了线虫自由生活线虫成熟度指数(P<0.001),表明氮素输入改善了退化草原土壤的健康程度,提高了线虫群落稳定性和复杂性。(3)氮磷输入对土壤线虫总丰度具有明显的交互作用(P=0.011),表现在氮素输入抑制了磷素输入对于土壤线虫丰度的促进作用,说明不同类型养分在对土壤线虫丰度的影响并不是加和效应。氮磷输入处理均没有对土壤线虫多样性产生显着影响。在放牧条件下,氮磷输入没有改变土壤的分解通路,均是以细菌分解为主导。氮素输入显着提升了退化草原土壤中自由生活线虫成熟度指数(P=0.009),显着降低了植物寄生线虫成熟度指数(P<0.001),并且削弱了磷输入对植物寄生线虫成熟度指数的促进作用(P=0.002),表明氮素输入可以缓解磷素输入对线虫群落结构复杂性和稳定性的负面影响,提高退化草地土壤健康程度。(4)养分输入对退化草原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受到草地利用措施的调控。养分输入和围封处理在对土壤线虫总丰度的影响具有显着的交互作用(P=0.014),具体表现为围封处理对土壤线虫总丰度的正效应只出现在无养分输入的情况下。养分输入和围封处理对退化草原线虫多样性无影响,但交互影响了自由生活线虫成熟度指数(P=0.003)和植物寄生线虫成熟度指数(P=0.005),表现为围封处理减弱了养分输入对自由生活线虫成熟度指数的负效应及对植物寄生线虫成熟度指数的正效应。这部分的研究结果表明,围封处理能够缓解养分输入对于土壤环境的干扰,提升以土壤线虫为主体的地下食物网的稳定性和复杂性,促进地下生物群落的正向演替。综上所述,氮素输入显着影响了土壤线虫丰度和群落结构;氮素输入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受到土壤中磷素状况的调控,氮素输入抑制了磷素输入对线虫丰度的促进作用,但也缓解了磷素对群落稳定性的负面影响;养分输入对线虫群落的影响受到草地利用措施的调控,围封处理能够缓解养分输入对土壤环境和线虫群落的负效应,促进地下生物群落的正向演替。(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9-05-01)
陈冰冰,孙志高,孙文广,胡星云[3](2019)在《外源氮持续输入对相应氮梯度下碱蓬残体分解及硫养分释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黄河口北部滨岸高潮滩的碱蓬残体为研究对象,将第一年度野外原位氮输入试验(N0:无额外氮处理;N1:低氮处理;N2:中氮处理;N3:高氮处理)获得的不同基质质量残体(NL0,NL1,NL2和NL3),原位投放至来源样区,并通过第二年度的持续输氮,探讨外源氮持续输入条件下残体基质质量改变对其分解速率和硫养分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输入量的增加,不同基质质量残体的分解速率整体表现为NL1>NL3>NL2>NL0,说明外源氮持续输入条件下基质质量改变促进了残体的分解,且该促进作用在低氮处理下表现的最为明显,原因主要与其在残体分解过程中C/N比的改变程度最为明显有关。不同基质质量残体中的TS含量均呈不同程度波动变化特征,且其与相应的C/S比均呈相反规律变化,说明C/S比是调控不同氮持续输入条件下残体分解过程中硫含量变化的主控因素。不同基质质量残体的硫养分在分解期间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净释放,且释放强度整体表现为NL3>NL1>NL2>NL0,说明外源氮持续输入条件下残体基质质量改变促进了其硫养分释放,且该促进作用在高氮处理下表现的最为明显。研究发现,未来黄河口氮养分负荷增加的情况下,碱蓬残体的基质质量(C/N和C/S)将发生改变,而持续增强的氮负荷又会促进不同基质质量残体的硫养分归还,从而加速硫的生物循环速率。(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姜勇,李天鹏,冯雪,王汝振,张玉革[4](2019)在《外源硫输入对草地土壤-植物系统养分有效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外源硫输入增加是草地生态系统土壤酸化的一种重要诱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壤有机质的矿化从而有利于有机碳积累,但可导致石灰性土壤中碳酸盐的分解;硫输入可提高土壤中氮及微量元素铁、锰、铜、锌、硼的有效性,降低钼的有效性;导致交换性盐基离子淋失并降低钙、镁、钾的有效性;增加石灰性和中性土壤磷的有效性,而降低酸性或强酸性土壤磷的有效性。外源硫输入可促进草地植物对氮和磷的协同吸收,总体上可以促进草地植物对金属微量元素的吸收,但土壤酸化可能引起植物锰毒害,增加植物锰吸收的同时抑制了对铁的吸收。高量硫输入及土壤重度酸化可导致草地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降低;低剂量硫输入对草地生产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稳定性的影响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资料。(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倪惠菁,苏文会,范少辉,曾宪礼,金艺[5](2019)在《养分输入方式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养分循环对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树种选择及更新、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掌握养分输入来源及过程可指导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分析及生态功能评估。凋落物、根系周转、根系分泌物是森林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是土壤养分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3种主要养分输入方式及其影响因素,总结了凋落物组成及理化性质、生物因子、环境因子等对凋落物分解及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综述了细根底物性质、树种组成、土壤生物、环境因子变化对细根周转及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探讨了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养分循环过程的作用,基于此,提出了该领域亟需深入研究的重要方向,以期为相关研究及森林生态系统养分管理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张云舒,唐光木,葛春辉,蒲胜海,徐万里[6](2018)在《生物炭输入对灌耕风沙土团聚体及养分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灌耕风沙土为供试土壤,采用田间微区定位试验,研究了生物炭不同输入量对土壤团聚体及养分含量的影响。试验以不施生物炭为对照(CK),设3个生物炭用量处理:67.5 t/hm~2(3%BC)、112.5 t/hm~2(5%BC)、225.0 t/hm~2(10%BC)。6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灌耕风沙土施入生物炭对>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影响不明显,不利于0.053~0.25 mm粒级团聚体的形成,可促进<0.053 mm粒级团聚体含量的增加。与对照相比,灌耕风沙土施入生物炭可显着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CEC及速效钾的含量,其中以高量生物炭处理(10%BC)增加最多,分别增加了93.0%、25.4%、22.3%、14.1%;灌耕风沙土施入生物炭对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含量影响不明显。综之,施用生物炭对灌耕风沙土的团聚体形成影响不明显,能有效改善灌耕风沙土的土壤养分状况,提高灌耕风沙土土壤肥力。(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王民煌[7](2018)在《地上/地下碳输入和养分添加对滨海沙地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微生物是陆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驱动者,直接参与土壤有机质周转和养分循环等关键生态过程,同时对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维持也有重要的影响。近年来,氮沉降现象日益严重,在改变植物地上、地下碳分配的同时,也加剧了亚热带区域森林的磷限制,这可能会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产生显着影响。滨海沙地人工林作为亚热带地区一种特殊和重要的森林类型,由于生态系统结构简单,抗逆性差,对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响应较其他森林生态系统可能更为敏感。土壤是滨海沙地人工林生产力维持的重要载体,而目前我们对其关键的土壤微生物过程认识还十分有限,这严重制约了我们评估和预测区域森林响应气候变化进程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因此,本研究围绕滨海沙地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人工林的土壤微生物学过程,通过改变地上/地下碳输入(凋落物去除、根系去除、环割以及环割迭加凋落物去除)以及氮、磷养分添加实验,探讨碳输入变化和养分有效性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机制。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在滨海沙地湿地松人工林土壤中,短期施氮肥(+50 kgN ha-1 year-1)会显着提高土壤氮有效性和植物氮浓度,而显着降低植物磷浓度;而施磷肥(25 kg P ha-1 year-1)会显着提高土壤磷有效性。施氮肥未显着促进湿地松胸径生长,施磷肥和同时施氮、磷肥会显着促进大树(初始胸径>19 cm)的生长。这些结果表明滨海沙地人工林主要受到磷限制。(2)凋落物去除会显着降低土壤氮库,而根系去除和环割处理会显着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地上/地下碳输入减少均会显着降低土壤酶活性,地上碳输入减少对水解酶活性的影响更大,而地下碳输入减少则在更大程度上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改变群落结构。环割后,根系输入的易分解碳源减少,引起革兰氏阳性细菌与阴性细菌比值显着升高,外生菌根真菌丰度、真菌/细菌比则显着下降。(3)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酶活性的时间变异(季节效应)会显着大于氮、磷添加的短期效应。土壤有效磷和总氮含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最大,而土壤总氮含量、含水量和氮磷比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最关键因素,表明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变化是引起滨海沙地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改变的主要因素。在氮、磷添加后,革兰氏阳性细菌与阴性细菌比值显着升高,而降解易分解有机质和难分解有机质的土壤酶活性之间的比值下降。(4)根际效应会显着影响土壤中真菌的群落结构和氮循环功能微生物对氮、磷肥添加的响应。氮、磷添加后,在真菌门水平上,根际土壤中子囊菌门真菌(Ascomycota)丰度显着降低,而担子菌门真菌(Basidiomycota)丰度显着增加,从真菌群落功能型来看,根际土壤中共生型真菌(主要是外生菌根真菌)丰度显着下降,而腐生型真菌丰度显着增加,非根际土壤中真菌群落的变化趋势与此相反;在根际土壤中,施氮肥和磷肥会降低硝化(AOA)和反硝化(nirK)功能微生物丰度。相反地,在非根际土壤,施氮肥、磷肥会显着提高硝化(AOA)和反硝化(nirK和nirS)功能微生物的丰度,而施磷肥则会显着提高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的固氮(nifH)功能微生物丰度。这些结果表明,在气候或环境变化背景下,增加对根际效应的认识,能提高我们对土壤微生态过程如何响应环境变化的预测能力。综上所述,在滨海沙地人工林生态系统中,碳源和磷有效性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最关键因素,而土壤总氮库则是影响微生物的代谢功能与生物活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未来研究中,应关注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时间动态和根际效应的影响,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区域森林对未来气候或环境变化的响应。(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5)
黄智军,刘青青,侯晓龙,吴鹏飞,靳聪[8](2018)在《长汀不同郁闭度马尾松林降雨淋溶养分输入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降雨淋溶过程对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具有重要影响,是水土流失区土壤养分的重要来源之一。为探究降雨淋溶过程对南方红壤侵蚀区马尾松林养分输入特征的影响,以福建长汀不同郁闭度(0.2,0.4,0.6,0.8)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利用自制的降雨采样装置,采集不同郁闭度马尾松林大气降雨、穿透雨和树干茎流样品,测定分析N、K、Ca、Na、Mg和Mn 6种元素。结果表明:大气降雨经过冠层再分配后,除Ca元素外,各养分元素含量在穿透雨和树干茎流中均随郁闭度的增加而增加;树干茎流中Ca元素含量则以郁闭度0.4最高,郁闭度0.6最低;在冬季或者降雨量较少的月份郁闭度过高会使养分含量降低。随着马尾松林林冠层密度增大,吸附粉尘等干沉降物质的量增多,导致降雨淋溶时各元素含量增大,从而增加马尾松林养分输入,促进养分循环。(本文来源于《森林与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张林海,曾从盛,仝川[9](2018)在《氮输入和水淹对短叶茳芏生长、养分及固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外源氮输入显着改变河口湿地植物生长和固碳能力,进而影响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以闽江口湿地土着种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为研究对象,通过15个月的中型生态系实验,分析不同氮输入水平(CK,0 g N m~(-2)a~(-1);N8,8 g N m~(-2)a~(-1);N16,16 g N m~(-2)a~(-1))和2种水淹(T1,每天水淹时长2—3 h;T2,每天水淹时长11—12 h)处理对短叶茳芏生长、养分和固碳的影响,探讨短叶茳芏在环境变化下的生长、固碳特征。结果表明:T2处理株高极显着高于T1处理,N8、N16处理的植物株高显着高于CK处理,植物成熟季节的株高也极显着最高(P<0.001)。水淹状况和植物生长期对短叶茳芏的密度有显着影响:T1处理密度极显着高于T2处理,植物成熟季节的密度也极显着最高(P<0.001),但是氮输入没有显着提高植物密度。植物碳含量较为稳定,T2处理地上碳含量显着高于T1处理(P<0.05),但是氮输入和植物生长期对地上碳含量影响不显着。氮输入水平、水淹状况和植物生长期则对植物地上氮含量都有显着影响(P<0.05)。N8处理的植物地上生物量和固碳量极显着最高,CK处理极显着最低,植物成熟期的地上生物量和固碳量也极显着最大(P<0.001),但是不同水淹处理植物生物量和固碳量无显着差异。闽江口湿地短叶茳芏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在持续氮输入环境下,闽江口湿地的短叶茳芏可能向高潮滩拓展。(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14期)
刘聪[10](2018)在《红壤水土流失区植被凋落叶输入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代谢产物,同时也是森林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的一个重要组分,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有机物包括氮磷钾等元素的形成,累积与凋落物分解的速率有着直接联系,凋落物在对地力的维持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凋落物产量的高低与分解速率的快慢直接影响到地表凋落物层的积累,也间接地影响着氮、磷等养分元素及其他物质向土壤的归还和土壤养分的有效性,进而影响到土壤的理化性质以及土壤中有机质的形成积累与分解。凋落物养分归还是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主要途径,在维持土壤肥力、保证植物正常生长和养分的可利用性等方面均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对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福建省长汀县是我国南方花岗岩发育形成的红壤水土流失区的典型区,2000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将以长汀县为重点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列为省级民办实事项目,并已连续几年实施重点治理,经过多年的植被恢复,已经有了很好的生态恢复效果。近几年,长汀县水土流失面积广,强度大,河田镇更甚;但是由于植被覆盖率较低,水土流失的形势依旧十分严峻。近年来在亚热带水土流失区有大量的研究关于植被恢复与土壤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主要集中在植被恢复措施对减少土壤侵蚀、水土流失以及土壤土壤养分库变化等方面,而对不同树种凋落物的分解及土壤养分的可利用性方面研究较少。本文选取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控制实验方法,分析了不同恢复样地植被种类和覆盖度的分配特征,和添加不同植被凋落叶培养周期中土壤全碳、全氮、全磷、按态氮、硝态氮、速效磷等6项指标的变化特征,重点探讨了侵蚀退化地区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凋落物输入对土壤养分影响特征和相关关系,研究不同植物凋落叶养分归还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养分的影响状况,生态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发育和人工恢复措施对土壤养分恢复的促进作用。为深入研究生态恢复过程中凋落物养分循环规律提供参考。研究获得以下结论:(1)在相对贫瘠状态,凋落物的输入增加了土壤有机物的来源,提高了土壤中有机氮的矿化速率,进而增加土壤速效氮的含量,总体表现为阔叶树种高于草本和先锋针叶植物。对于土壤磷素的影响,随着凋落物的输入分解,能够有效减缓土壤有效磷被土壤无机矿物质固定,使土壤有效磷含量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而宽叶雀稗这种草本植物凋落物的输入能够明显增加土壤有效磷的含量。(2)与针叶树种凋落物相比,阔叶树种的凋之间相互补充,在温湿度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相对减小了单一树种凋落物之间分解速落叶在土壤中比较容易被微生物分解,但针阔混交后,不同树种凋落叶物质组成率差距。(3)当水分充足时,凋落物在低于常温的环境下分解缓慢;温度升高到40℃,凋落物的分解和土壤有机氮的矿化作用明显加剧,添加凋落物处理组的铵氮含量显着高于低温湿润和常温湿润等处理组。分解120天后,土壤铵态氮含量在马尾松处理组,高温湿润>高温干旱>常温湿润>低温湿润;木荷处理组,高温湿润>常温湿润/高温干旱>低温湿润。水热条件的变化对空白对照组的土壤氮矿化无显着影响,相互差距不明显。(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6)
养分输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线虫是陆地生态系统中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的一类无脊椎后生动物,在土壤碎屑食物网中占据多个营养级,并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养分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土壤线虫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水平可以反映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多年来,由于过度放牧、重度刈割等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我国大面积的草原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之中,进行外源性的养分输入和围封处理是维持其养分平衡进而恢复其生态和生产功能的重要措施。这些措施将会对土壤线虫这一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何影响,相关的研究尚不够深入。研究表明养分输入和围封处理均可通过改变地上植物群落、土壤环境等来影响土壤线虫群落。在已经开展的草原土壤线虫相关研究中,多选择发育良好、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气候顶级群落或未受干扰的草原群落进行,而忽视了退化草原与未退化草原在植被组成、土壤环境等多方面存在的不同。本研究以内蒙古锡林郭勒退化草原为研究对象,基于控制实验平台,就草地净初级生产力限制性养分元素——氮素的输入对退化草原生态系统不同季节土壤线虫丰度、营养类群组成和群落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氮素输入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是否会因磷素输入条件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再次,养分输入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是否会因草地利用状况的不同(放牧、围封)而发生改变。本研究获得的相关结果如下:(1)在锡林郭勒退化草原中土壤线虫优势属包括:板唇属(Chiloplacus)、丽突属(Acrobeles)、鹿角唇属(Cervidellus)、垫咽属(Tylencholaimus)、滑刃属(Aphelenchoides)、索努斯属(Thonus)和盾垫属(Scutylenchus)等。(2)氮素输入对土壤线虫丰度的影响在不同月份具有显着差异(P=0.019)。氮素输入显着提高了线虫自由生活线虫成熟度指数(P<0.001),表明氮素输入改善了退化草原土壤的健康程度,提高了线虫群落稳定性和复杂性。(3)氮磷输入对土壤线虫总丰度具有明显的交互作用(P=0.011),表现在氮素输入抑制了磷素输入对于土壤线虫丰度的促进作用,说明不同类型养分在对土壤线虫丰度的影响并不是加和效应。氮磷输入处理均没有对土壤线虫多样性产生显着影响。在放牧条件下,氮磷输入没有改变土壤的分解通路,均是以细菌分解为主导。氮素输入显着提升了退化草原土壤中自由生活线虫成熟度指数(P=0.009),显着降低了植物寄生线虫成熟度指数(P<0.001),并且削弱了磷输入对植物寄生线虫成熟度指数的促进作用(P=0.002),表明氮素输入可以缓解磷素输入对线虫群落结构复杂性和稳定性的负面影响,提高退化草地土壤健康程度。(4)养分输入对退化草原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受到草地利用措施的调控。养分输入和围封处理在对土壤线虫总丰度的影响具有显着的交互作用(P=0.014),具体表现为围封处理对土壤线虫总丰度的正效应只出现在无养分输入的情况下。养分输入和围封处理对退化草原线虫多样性无影响,但交互影响了自由生活线虫成熟度指数(P=0.003)和植物寄生线虫成熟度指数(P=0.005),表现为围封处理减弱了养分输入对自由生活线虫成熟度指数的负效应及对植物寄生线虫成熟度指数的正效应。这部分的研究结果表明,围封处理能够缓解养分输入对于土壤环境的干扰,提升以土壤线虫为主体的地下食物网的稳定性和复杂性,促进地下生物群落的正向演替。综上所述,氮素输入显着影响了土壤线虫丰度和群落结构;氮素输入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受到土壤中磷素状况的调控,氮素输入抑制了磷素输入对线虫丰度的促进作用,但也缓解了磷素对群落稳定性的负面影响;养分输入对线虫群落的影响受到草地利用措施的调控,围封处理能够缓解养分输入对土壤环境和线虫群落的负效应,促进地下生物群落的正向演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养分输入论文参考文献
[1].刘通.不同用量生物质炭输入对南亚热带典型人工林土壤养分转化的影响[D].广西大学.2019
[2].张志委.养分输入和围封处理对退化草原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D].辽宁大学.2019
[3].陈冰冰,孙志高,孙文广,胡星云.外源氮持续输入对相应氮梯度下碱蓬残体分解及硫养分释放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9
[4].姜勇,李天鹏,冯雪,王汝振,张玉革.外源硫输入对草地土壤-植物系统养分有效性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9
[5].倪惠菁,苏文会,范少辉,曾宪礼,金艺.养分输入方式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19
[6].张云舒,唐光木,葛春辉,蒲胜海,徐万里.生物炭输入对灌耕风沙土团聚体及养分含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8
[7].王民煌.地上/地下碳输入和养分添加对滨海沙地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8
[8].黄智军,刘青青,侯晓龙,吴鹏飞,靳聪.长汀不同郁闭度马尾松林降雨淋溶养分输入特征[J].森林与环境学报.2018
[9].张林海,曾从盛,仝川.氮输入和水淹对短叶茳芏生长、养分及固碳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8
[10].刘聪.红壤水土流失区植被凋落叶输入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特征[D].福建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