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在玉米消费持续增长,玉米种植面积增加有限的形势下,要保障玉米的供需平衡,只能依靠进一步提高单产来实现。超高产技术的研究对进一步提升玉米单产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009年至2010年,在内蒙古玉米主产区西辽河平原灌区选用金山27为供试材料,以普通高产栽培为对照(CK),系统地研究了超高产栽培(SHY)下春玉米的根冠结构、功能特性和钾素养分的调控效应。主要结果如下:1.超高产栽培实现了春玉米群体结构与个体功能的协同增益。超高产春玉米群体叶面积指数最大值为7.42(2009)和7.87(2010);在棒三叶及棒三叶以上叶增幅明显,较对照增加了26.4 %(2009)和21.6 %(2010);LAI≥5的持续天数较对照延长12d,达72d(2009)和74d(2010)。超高产栽培下春玉米较对照叶倾角小,叶向值大,尤以棒三叶及其以上叶明显,群体受光态势良好。在吐丝后40d内,SOD和POD活性高于对照,MDA含量低于低,叶片衰老缓慢,单株净光合速率较高。群体光合势在吐丝期-乳熟期较对照增加20.7%(2009)和12.0%(2010),乳熟期-完熟期增加34.2%(2009)和34.3%(2010)。2.超高产栽培提高了春玉米物质积累能力,尤以吐丝后明显,促进物质积累与分配相互协调。超高产春玉米干物质积累速率较对照提高10.7%(2009)和11.1%(2010),最大积累速率持续的时间较对照长2-4d。吐丝后干物质积累量较对照提高14.4%(2009)和11.2%(2010),吐丝后物质积累对子粒贡献率较对照提高2.9%(2009)和3.1%(2010)。超高产春玉米叶转运率较对照低2.4%(2009)和5.9%(2010);茎转运率较对照低3.2%(2009)和3.6%(2010),但成熟期子粒分配比例较对照高,经济系数达0.54。3.超高产栽培促进春玉米下层根系发生,生育后期保持较高的生理活性。超高产春玉米020 cm土层根重所占比例低于对照,40 cm以下各土层根重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最大根幅下移,下层土壤根条数增加,且随土层深度增加明显。吐丝期40cm以下土层根系活力均高于对照,乳熟期020 cm土层根系活力与对照接近,20cm以下各土层根系活力均高于对照。根系SOD和POD酶活性在吐丝期和乳熟期各土层超高产栽培均高于对照,而MDA酶活性低于对照。4.超高产栽培增强了吐丝后养分吸收和转运能力。超高产春玉米吐丝后N吸收量占生育期总吸收量的比例较对照高11.5%(2009)和11.6%(2010),P吸收量的比例较对照高15.9%(2009)和16.7%(2010),K吸收量的比例较对照高16.5%(2009)和10.0%(2010)。吐丝后N积累对子粒贡献率较对照高25.6%(2009)和11.4 %(2010),P较对照高25.6 %(2009)和8.4 %(2010),K较对照高10.9%(2009)和10.0%(2010)。超高产栽培N茎叶总转运率较对照高17.3%(2009)和13.5%(2010),P茎叶总转运率较对照高4.0%(2009)和8.3%(2010),K茎叶总转运率较对照高2.2%(2009)和4.0%(2010),N、P、K的收获指数均高于对照。5.超高产条件下,增加钾肥用量和钾肥后移对产量影响未达显著水平,对春玉米增强抗倒性和延缓衰老有促进作用。增施钾肥可提高吐丝后干物质对产量的贡献和茎转运量,促进植株养分吸收和茎中养分转运。钾肥后移较不后移吐丝后物质积累及转运率均下降。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水稻超高产栽培肥水定位促控技术[J]. 中国稻米 2020(04)
- [2].水稻超高产栽培研究与探讨[J]. 农民致富之友 2016(22)
- [3].商丘市小麦超高产栽培倒伏防御与补救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 2017(06)
- [4].水稻超高产栽培研究与探讨[J]. 农业与技术 2016(06)
- [5].论水稻超高产栽培的途径与技术[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6(07)
- [6].水稻超高产栽培及调控措施探析[J]. 农场经济管理 2014(12)
- [7].水稻超高产栽培研究与探讨[J]. 北京农业 2015(02)
- [8].水稻超高产栽培研究与探讨[J]. 中国农业信息 2015(07)
- [9].“特优73”超高产栽培技术[J]. 农民致富之友 2013(24)
- [10].小麦超高产栽培农艺农机配套技术规程[J]. 农业科技通讯 2016(12)
- [11].水稻超高产栽培的途径与技术研究[J]. 农技服务 2016(17)
- [12].水稻超高产栽培新技术——宽窄行套宽窄株错窝栽植[J]. 科学种养 2013(05)
- [13].水稻超高产栽培研究与探讨[J]. 中国稻米 2012(01)
- [14].汉中盆地水稻超高产栽培的实践与创新[J]. 农业科技通讯 2017(09)
- [15].浅析水稻超高产栽培与农业机械化配套技术[J]. 安徽农学通报 2015(23)
- [16].杂交稻开始从“高氮栽培”进入“节氮超高产栽培”时代[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0(02)
- [17].超级杂交稻超高产栽培的主要技术措施[J]. 农业网络信息 2008(05)
- [18].超级稻武粳15超高产栽培新途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21)
- [19].寒地水稻超高产栽培关键技术[J]. 北方水稻 2011(06)
- [20].摘薹对超高产栽培油菜分枝及产量的影响[J]. 农业科技通讯 2010(04)
- [21].钵育摆栽超高产栽培试验研究[J]. 中国科技财富 2009(02)
- [22].赣北棉区棉花超高产栽培应注重的技术[J]. 江西棉花 2008(01)
- [23].C两优华占超高产栽培试验研究[J]. 种子科技 2020(09)
- [24].稻麦连作中超高产栽培小麦和水稻的养分吸收与积累特征研究[J]. 种子科技 2018(01)
- [25].玉米超高产栽培生理研究进展[J]. 玉米科学 2013(06)
- [26].水稻超高产栽培的品质效应研究[J]. 山东农业科学 2011(02)
- [27].淮北地区中粳稻超高产栽培途径初探[J]. 安徽农学通报 2013(24)
- [28].‘甬优12’施肥量与产量关系模型及超高产栽培施肥技术研究[J]. 农学学报 2015(05)
- [29].水稻超高产栽培法[J]. 农民致富之友 2014(11)
- [30].小议水稻超高产栽培与病害防治技术[J]. 农民致富之友 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