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质分子论文-顾頔,胡竞进,旷慧,陈启和

溶质分子论文-顾頔,胡竞进,旷慧,陈启和

导读:本文包含了溶质分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度嗜盐菌ZJUQH,玫瑰色库克菌,相溶性溶质,结构解析

溶质分子论文文献综述

顾頔,胡竞进,旷慧,陈启和[1](2019)在《中度嗜盐菌玫瑰色库克菌ZJUQH相容性溶质分子挖掘及其生理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嗜盐微生物能抗衡外界的高渗透压胁迫,适应高渗透压生长环境,其中中度嗜盐细菌主要依靠相容性溶质机制来适应高盐环境。本研究以从青海湖中分离到的玫瑰色库克菌ZJUQH为对象,借助UPLC和HPLC-MS对该中度嗜盐菌胞内主要的相容性溶质进行鉴定解析,研究发现其分子量为204,分子式为C_(11)H_(12)N_2O_2,结合碎片数据和生理特性,推测该分子为L-色氨酸;基于固态平板和液态培养实验发现,其盐敏感突变菌株在高盐平板上生长非常缓慢,而在高盐培养环境中添加0.2 mmol的色氨酸或2 mmol色氨酸对盐敏感突变菌株的生长具有明显改善效果;基于液体培养研究发现,添加色氨酸能改善突变菌的生长状态。通过比较分析突变菌株在不同盐度协同添加2 mmol、5mmol色氨酸下生长情况验证其相容性溶质生理功能,发现在培养第4天时,添加2 mmol色氨酸能提高突变菌的存活率,这说明适宜浓度的相容性溶质能有更好的提高耐盐能力;随后通过对比添加或不添加2mmol色氨酸突变菌的生长性能,结果显示30 g/L、40 g/L、50 g/L盐度下,色氨酸都能一定程度地改善突变菌的生长,存活率提高到2.153、2.513、1.359;最后,借助泌乳手段分离得到该耐盐菌的胞内小分子物质,通过纯化和HPLC再次验证该物质为色氨酸,利用NMR进一步分析该物质的结构特性,为该菌相容性溶质的分子功能解析与应用提供了研究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13)

刘雅静,刘咏,马雷,钱家忠[2](2019)在《裂隙中双分子反应性溶质运移实验与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水环境中的化学作用对溶质运移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对于双分子反应性溶质运移的研究,以往大多是在多孔介质中展开的,并且传统的对流弥散方程不能很好的解决"过度预报"生成物浓度以及生成物"拖尾"问题。为了揭示双分子反应性溶质在裂隙介质中的运移机理,论文以苯胺(AN)和1,2-萘醌-4-磺酸钠(NQS)为例,开展了单个裂隙中双分子反应性溶质运移实验与模拟研究,重点研究了裂隙开启度、水流属性以及运移路径的影响,建立了考虑随时间衰减的反应性溶质运移数学模型(ADRE)并进行数值求解,进行了模型参数分析,与现有的对流弥散方程(ADE)模型及随机的截断幂函数模型(TPL)进行比较,得到ADRE模型对溶质运移峰值浓度预报精度较高,而不能很好捕捉"拖尾"现象,TPL模型捕捉"拖尾"现象的能力高于ADRE模型,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第叁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期刊2019-08-16)

肖希,余学清,阳晓[3](2019)在《腹膜透析小分子溶质清除评估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分子溶质清除是腹膜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主要从其主要指标—尿素清除指数的定义、测定方法、与患者预后的相关研究及进展以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阐述。尿素清除指数被认为与患者的体质量指数、性别、能量代谢率、种族等因素相关,其对腹膜透析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作用仍存在争议。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尿素清除指数在腹膜透析小分子溶质清除评估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进行深入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血液净化》期刊2019年04期)

王卫京,詹世平,宫蕾[4](2018)在《超临界CO_2-共溶剂二元体系溶质偏摩尔体积的分子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超临界CO_2-甲醇和超临界CO_2-乙醇体系的溶质偏摩尔体积进行了分子模拟。模拟值同实验值能够较好的吻合,变化趋势也基本符合同实验值变化趋势,这表明分子模拟能够较好的模拟该超临界CO_2-共溶剂体系。在临界压力附近,模拟值与实验值存在一定差距,这需要提高模拟力场在临界点的精度。(本文来源于《大连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郑梦圆[5](2018)在《构型对溶质分子在微孔中扩散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重质油的高效催化转化已成为当今炼油工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在非均相催化反应过程中,重油在催化剂孔道内的扩散传质受到较为严重的阻力,限制了催化剂性能的有效发挥和重质油的高效转化。当前,研究者以重油、窄馏分或其中的模型化合物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在多孔膜孔或催化剂孔道中的扩散规律,并多将重油分子视为球形或类球形构建受阻扩散关联模型。由于重油是大量尺寸和结构各异的化合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体系,这些受阻模型忽略了重油多分散性和分子构型的影响,难以获得重质油在孔道中扩散传质的准确结果。在石油及其馏分相关的扩散研究中,鲜有考虑分子构型对其影响的报道。基于此,本论文选取球状、盘状、棒状和柔性四种构型,包括富勒烯、卟啉类、多环芳烃、噻吩类在内的十种模型化合物,在常温下利用隔膜池法考察了它们在孔径为1000 nm、50 nm和15 nm叁种孔径聚碳酸酯膜中的扩散行为,同时考察了甲苯和四氢萘两种粘度差距较大的溶剂对扩散规律的影响。结果发现,化合物分子尺寸和孔径大小是影响其在孔道中扩散的两个主要因素。对比同一孔径下各模型化合物的实验结果发现,扩散受阻程度同时受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构型的影响,构型不同的模型化合物在孔径减小时有效扩散系数减小程度存在差异。对于分子构型相近的化合物,扩散受阻程度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模型化合物特征尺寸的选择和确定是其在微孔中受阻扩散关联模型构建的前提。本论文应用隔膜池实验得到的自由扩散系数结合Stokes-Einstein方程计算出模型化合物的实验等球尺寸,并利用Gaussian构建的化合物最优结构得到其范德华等效球体尺寸、临界尺寸和最大分子尺寸。在此基础上,应用上述四种特征尺寸分别构建模型化合物的受阻扩散关联模型,发现隔膜池实验得到的实验等球尺寸得到的模型拟合效果最好。在叁种模拟计算得到的尺寸中,最大分子尺寸在盘状分子受阻扩散模型的构建中效果较好,范德华等效球体尺寸在棒状分子的构建中效果较好。对比受阻扩散模型的结果显示,盘状分子为F(λ)=(1-λ)~(4.63),棒状分子为F(λ)=(1-λ)~(6.13),柔性大分子为F(λ)=(1-λ)~(5.99),表明相同尺寸分子扩散受阻程度遵循如下顺序:棒状分子>柔性大分子>盘状分子>球状分子。由此可见,当化合物偏离球状越大,其在孔道中扩散受阻程度越大。对比渣油窄馏分中硫化物的扩散行为,发现其受阻程度略大于模型硫化物。此外,甲苯和四氢萘中模型化合物的实验结果显示,两种溶剂中模型化合物通过两种孔径膜孔(1000 nm和50 nm)的扩散系数差别较大,这主要是受粘度影响所致,但不同溶剂中化合物的受限扩散因子结果接近,表明溶剂对于受阻扩散的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胥明日[6](2018)在《溶质分子在多孔材料中的扩散行为及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在孔道中的扩散行为会受到孔结构的显着影响,常规多孔材料结构复杂,给分子孔内扩散行为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本文提出,可将粒径均一的单分散SiO_2微球组装成毫米大小的SiO_2颗粒,该颗粒孔径、孔容固定,孔道曲折因子可求,颗粒内部无堵孔和死孔现象,利用其均一的孔道结构研究石油中重要组分——二苯并噻吩(BDT)在其中的扩散行为。具体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如下:首先,为探究单分散SiO_2微球的组装条件,在不同溶剂中组装粒径为30 nm,50 nm,194 nm和300 nm的单分散SiO_2微球,在正辛醇中得到了空心SiO_2胶体晶体微球,在二甲基硅油和蓖麻油中得到实心SiO_2胶体晶体微球。上述胶体晶体微球的粒径大小均在微米级别,微球的形貌结构不随单分散SiO_2微球悬浮液浓度,悬浮液与溶剂质量比和单分散SiO_2微球粒径的改变而改变,但二甲基硅油会堵塞胶体晶体微球的孔道。其次,为得到可用作模型多孔材料的SiO_2颗粒,需合成孔道贯通的毫米级实心SiO_2颗粒,故,以上步实验为基础,在蓖麻油中组装单分散SiO_2微球,得到毫米级SiO_2颗粒,具体实验步骤如下:取单分散SiO_2微球(粒径分别30 nm、50 nm、90 nm、300 nm)悬浮液注射到装满蓖麻油的试管中,将试管横向插入电动机转头,不停旋转试管,同时用水蒸汽加热试管;一小时后,将试管中液体全部转移至聚四氟乙烯(PTFE)培养皿中进一步移除悬浮液液滴中的水分,形成毫米大小的SiO_2颗粒,且该颗粒内部结构规整,孔道均一贯通。再次,以1,3,5-叁甲苯和正辛烷和2,6-二甲基吡啶的混合溶液为溶剂,以模型化合物二苯并噻吩做溶质,采用吸附-扩散法,研究二苯并噻吩在SiO_2模型多孔材料中的扩散行为及规律,并得到二苯并噻吩的有效孔道扩散系数D_p,本征表面扩散系数D_s~*,本征孔道扩散系数D_i,以及受限因子F(λ)的准确数值。最后,基于已确定的本征孔道扩散系数D_i和本征表面扩散系数D_s~*,计算出二苯并噻吩沿SiO_2多孔材料表面扩散的分子的量占总分子扩散量的比(RTS)的值,发现随着多孔材料孔径的减小,RTS显着增加。(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郑志成[7](2018)在《裂隙中双分子反应性溶质运移及其尺度依赖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大规模人类工程活动与基岩裂隙水密切相关,导致了许多地下水环境问题,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并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反应性溶质运移的量化是基岩地下水环境污染高效修复的重要前提,目前尚存在“过度预报”、“拖尾”和模型参数规律不清楚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以用苯胺(AN)和1,2-萘醌-4-磺酸钠(NQS)双分子反应为例,进行了实验室大尺度实验和数值模拟,并与传统对流弥散方程(ADE)以及常用的非线性模型(TPL)进行了比较,得出的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1)水力实验表明水力梯度J和流速v呈非线性关系,用Forchheimer公式拟合实验值的效果好于Darcy定律拟合结果,说明水流为非达西流。(2)裂隙水非达西流条件下,双分子反应性溶质运移存在非费克现象,且随流速减小、溶质运移距离的增加、隙宽变宽,溶质的“拖尾”现象越来越明显。(3)ADRE模型总体能较好的拟合双分子反应性溶质运移的实验值,但是不能很好拟合生成物的非费克运移,TPL模型比ADRE模型能更好的拟合生成物NQAB的“早到”和“拖尾”现象,将这两个模型更好的耦合在一起是以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4)用ADRE模型对双分子反应性溶质运移的实验值进行拟合,发现在同一隙宽、同一流速下,ADRE模型参数D、β_0的值随着溶质运移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参数m的值也增加;在同一隙宽、同一运移距离的条件下,模型参数D、β_0的值随着流速的增加而增加,参数m的值减小;在同一流速、溶质同一运移距离的条件下,模型参数D、β_0的值随着宽度增加减小,参数m的值增大。(5)对ADRE模型进行敏感度分析,表明模型基本不受参数D的影响,而惰性溶质的弥散系数和ADRE模型参数D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用弥散系数代替模型参数,不仅能够提高ADRE的拟合速度还能提高拟合的精度。(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8-03-01)

林涛,陈楠[8](2017)在《腹膜溶质转运的分子遗传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是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成熟的治疗方式之一,腹膜溶质转运功能不仅影响患者的透析充分性,也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患者透析起始的腹膜转运功能以及进入透析后腹膜转运速率的变化均存在较大异质性。不同地区及人种的腹膜转运速率也存在显着差异。在各种因素刺激下,炎症因子及促血管生成的细胞因子产物增加,导致腹膜血管血流改变,血管新生及血管病变,最终因有效腹膜血管表面积增加而致腹膜转运率升高。近年来,部分学者采用候选基因关联分析的方法探查了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0等炎症因子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RAGE,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等细胞因子与腹膜溶质转运率变化的相关性。现有的研究已提示遗传机制在腹膜小分子溶质转运中的作用,但尚需在不同人群及人种中验证。这有助于了解影响腹膜转运功能的基因特点,为腹膜转运功能的研究及改善腹膜转运功能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血液净化》期刊2017年05期)

梁作中[9](2016)在《基于溶质—溶剂物系分子力场的可控结晶行为及关键调控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晶技术作为高效分离和纯化方法,具有低能耗、纯度高和选择性好等优势,进展显着,应用广泛,尤其在医药生产过程中,备受重视和关注。溶液结晶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结晶技术,也是进行药物生产的主要方式。过饱和度和溶剂种类等是溶液结晶过程的核心控制要素,显着影响产物的形貌和粒度分布等晶体形态学指标,进而决定晶体产品物化性质和功能,但是,人们对晶体产品形态的重要性认知不足,并未建立晶体形貌、溶质体系和溶剂环境叁者之间的关系。计算机分子模拟技术拥有快速和低成本等优点,研究活跃、发展迅速,已和实验研究并驾齐驱、同等重要。结合分子力场下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和不同溶剂中实验晶体制备与表征,量化溶剂环境与晶体生长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基于溶剂效应的实际晶形预测模型,建立溶质体系、溶剂环境与晶体形貌叁者之间的定性和定量关系,指导工业化结晶溶剂的筛选,这些工作对于全面深入了解结晶行为和晶体生长过程中的关键调控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经济价值。本论文基于溶液结晶过程,以分子模拟技术为辅助,对溶质—溶剂体系从结晶成核、晶体生长、形貌预测以及层状晶体颗粒生长机理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主要内容如下:1.深入研究了溶液过饱和度对结晶的影响。采用自然冷却结晶法制备了不同过饱和度(0.67 kg/m3-3.2 kg/m3)条件下苯甲酸的晶体,观察了晶体的形貌,测定了晶体的长径比随过饱和度变化的规律。结合PCFF分子力场和分子动力学模拟,预测了水溶液中不同过饱和度下苯甲酸晶形,并阐释了晶体形貌演变和长径比变化规律,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制备结果吻合良好。2.创新构建了溶剂环境中实际晶习预测模型,定性分析了溶剂对于晶体结构、形貌和长径比的影响。以地红霉素为研究对象,基于其不同溶剂化物的结构,采用附着能模型以及修正模型,预测得到了真空中理想晶习和不同溶剂中修正晶习,系统比较了地红霉素溶剂化物分子结构、理想晶习与修正晶习叁者之间的关系。结合实验研究,利用缓慢溶剂挥发法获得了不同溶剂中实际晶体的形貌,验证了该晶习预测模型的准确性。3.全面推广了晶习预测修正模型及研究方法,实现了定量调控晶体的形貌。选择了有机小分子苯甲酸作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了溶剂体系对苯甲酸晶体的形貌、长径比和晶型的影响。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了溶质/溶剂界面相互作用,得到不同溶剂中苯甲酸晶体形貌和长径比。初步建立了不同溶剂的性质,如极性、介电常数、溶解度、分子质量、挥发速率和蒸汽压等,与晶体长径比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通过计算近20种溶剂中苯甲酸的晶习,得到了其长径比与溶剂极性、溶剂相对分子大小之间的定量关系。不仅实现了计算机模拟辅助进行结晶溶剂的筛选,节省实验成本,而且可基于长径比与溶剂性质之间的规律,定量调控晶体生长的形貌。4.对于有机物系层状晶体的形成过程和生长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DMF溶剂热法制备了多层结构层状地红霉素药物晶体颗粒,这些颗粒具有延长的六棱柱状形貌,尺寸在微米级,层数在3—15层之间。考察了溶剂热时间对晶体形貌和层数的影响。通过单晶培养实验,得到了DMF溶剂中地红霉素晶体分子结构。结合COMPASS力场和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计算了不同晶体附着构型的能量变化△E,确认了定向附着趋向于发生在晶面(001)上。结合实验和模拟,首次证明了有机物分子可通过定向附着生长机理形成层状结构的晶体颗粒。(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6-05-26)

董鲜,郑青松,王敏,周金燕,沈其荣[10](2015)在《香蕉幼苗叁类有机小分子溶质对尖孢镰刀菌侵染的生理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阐明香蕉枯萎病发病机制,研究了尖孢镰刀菌侵染后,香蕉植株中几种对尖孢镰刀菌生长有显着作用的物质(氨基酸、有机羧酸、酚酸)种类和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病原菌侵染后,伤害逐渐加剧,株高和生物量显着下降。(2)病原菌侵染后,叶片氨基酸总量显着升高,其中丝氨酸、缬氨酸、组氨酸、异亮氨酸和亮氨酸增幅较大,病原菌侵染16 d,其含量分别为侵染前的7.1、6.2、4.4、3.5和2.3倍;而根氨基酸总量开始显着降低,差异逐渐变小。(3)叶片有机羧酸酸含量在病原菌侵染后显着增加,而在根中显着降低。侵染植株叶片中草酸、柠檬酸、苹果酸、琥珀酸和延胡索酸含量分别是未侵染植株叶片的2.6、1.6、1.9、1.8和2.3倍;根中草酸、柠檬酸、苹果酸、琥珀酸和延胡索酸含量分别是未侵染植株的81%、42%、44%、28%和59%。(4)病原菌侵染后,植株叶片和根中酚酸含量都显着升高。叶片中阿魏酸、肉桂酸和水杨酸含量分别是未侵染叶片的2.9、1.7和2.9倍;而根中对羟基苯甲酸和丁香酸含量分别是未侵染根的4.3和1.5倍。研究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侵染后,植物与病原菌的相互作用使得植物体内抑菌物质和促菌物质都会相应的增加,植株对病害有一定的抗性,但促菌物质种类和含量较高最终使得感病植株发病。(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溶质分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地下水环境中的化学作用对溶质运移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对于双分子反应性溶质运移的研究,以往大多是在多孔介质中展开的,并且传统的对流弥散方程不能很好的解决"过度预报"生成物浓度以及生成物"拖尾"问题。为了揭示双分子反应性溶质在裂隙介质中的运移机理,论文以苯胺(AN)和1,2-萘醌-4-磺酸钠(NQS)为例,开展了单个裂隙中双分子反应性溶质运移实验与模拟研究,重点研究了裂隙开启度、水流属性以及运移路径的影响,建立了考虑随时间衰减的反应性溶质运移数学模型(ADRE)并进行数值求解,进行了模型参数分析,与现有的对流弥散方程(ADE)模型及随机的截断幂函数模型(TPL)进行比较,得到ADRE模型对溶质运移峰值浓度预报精度较高,而不能很好捕捉"拖尾"现象,TPL模型捕捉"拖尾"现象的能力高于ADRE模型,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溶质分子论文参考文献

[1].顾頔,胡竞进,旷慧,陈启和.中度嗜盐菌玫瑰色库克菌ZJUQH相容性溶质分子挖掘及其生理功能研究[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9

[2].刘雅静,刘咏,马雷,钱家忠.裂隙中双分子反应性溶质运移实验与模拟[C].第叁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2019

[3].肖希,余学清,阳晓.腹膜透析小分子溶质清除评估研究进展[J].中国血液净化.2019

[4].王卫京,詹世平,宫蕾.超临界CO_2-共溶剂二元体系溶质偏摩尔体积的分子模拟[J].大连大学学报.2018

[5].郑梦圆.构型对溶质分子在微孔中扩散行为的影响[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

[6].胥明日.溶质分子在多孔材料中的扩散行为及规律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

[7].郑志成.裂隙中双分子反应性溶质运移及其尺度依赖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8

[8].林涛,陈楠.腹膜溶质转运的分子遗传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血液净化.2017

[9].梁作中.基于溶质—溶剂物系分子力场的可控结晶行为及关键调控机理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6

[10].董鲜,郑青松,王敏,周金燕,沈其荣.香蕉幼苗叁类有机小分子溶质对尖孢镰刀菌侵染的生理响应[J].生态学报.2015

标签:;  ;  ;  ;  

溶质分子论文-顾頔,胡竞进,旷慧,陈启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