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从不同角度、依据不同方法对仪式、民俗已有大量的研究,产生了丰富的成果。以此为基础,并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本文将仪式和民俗整合为民间仪俗,即人们在生活世界中形成的仪式性民俗。整合的目的是为了以民间仪俗为切入点从而研究少数民族小说,考察其独特性。民族文学中广泛存在的民间仪俗现象,在以往的研究中却受到了忽视。这正是本文之研究的出发点。概括而言,本文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是:民间仪俗在少数民族小说作品中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为何少数民族作家们对此情有独钟?民族文学的独特性质无疑是一个复杂的课题,需要众多的研究者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本文的研究是作为此项课题的一个部分而进行的。以土家族当代文学作为个案,以细致的文本分析为基础,依据叙事学对文本的基本区分——故事层和话语层,本文展开了研究。具体而言,在文学作品的故事层中,本文从形象、意蕴和审美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民间仪俗与人物形象的关系在于:(1)民间仪俗能体现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仪俗成为了作家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2)民间仪俗中可能蕴藏着原型人物,因此,两者会同时进入到文学作品中,这为作家体现民族性以及读者理解文本提供了途径。除了人物形象,民间仪俗还与动物形象相关,在文学作品之中,动物形象往往承载着文本某一方面的意旨;意蕴往往是衡量一部文学作品价值高低的最重要标准之一,而民间仪俗能起到深化文本之意蕴的作用。仪俗可以以角色、情节背景和事件等母题形式进入文本,其功能除了提供信息和参与故事之外,其重要价值还在于以母题的形式沟通了口头文学和作家文学;民间仪俗能够体现出深刻的历史性,能体现族群的信仰,还能体现出价值冲突。价值冲突则包括集体与个体的冲突,社会变迁带来的价值错位以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差异;在审美方面,民间仪俗能体现出民族文学的乡土美学风格,即自然美、生态美、人性美、酒神精神等等。在文学作品的话语层中,民间仪俗与叙述聚焦、叙述结构和空间形式等方面有紧密关联。叙述聚焦主要指叙述过程中观察、感知故事的角度。仪俗和聚焦的关系在于:仪俗的内聚焦和外聚焦,实际上往往体现着民族文化的内部/外部视角,也可以说内部视角往往承担了对文化他者呈现本民族文化的任务;更复杂的情况是对仪俗的多重聚焦,多重聚焦可以将不同的感知距离共时组合在一起。不同的感知距离又往往意味着不同的思想感悟和情感体验,共时组合带来了多层次的复合阅读效果;叙述结构是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结构。叙述结构有许多种,在少数民族小说作品中,与仪俗相关的叙述结构类型主要有:直线式结构、场景式结构、交叉式结构、圆环式结构、焦点式结构、灰线式结构、对比式结构;空间理论以及空间叙事学已经揭示了“空间”在文学创作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巧。在少数民族作品中,空间形式具有特殊性,如平行叙述、仪俗并置、心理空间共时呈现,神性空间、心理空间、故事空间混合交织,空间作为文化的隐喻以及文本结构的空间形式等等。经由空间视角,可以发现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一些特色;同时,民族文学中的空间特点又向空间叙事学提出了新的问题。在结语部分,本文考量了少数民族作家对待民间仪俗的三种主要态度:褒扬、反思和批判。“褒扬”即是在作品中,以赞赏的口吻描述民间仪俗,将民间仪俗展现得完美无缺,尽力表达作家的民族自豪感和优越感;反思的态度则是既有对民间仪俗的褒扬,同时又认识到了民间仪俗所代表的文化观念、思维习惯的某些不合理之处,因此,以褒扬为主,对这类不合理之处作温和的批评,作家本人则持有以本民族文化为主位的多元文化交融观;批判的态度则主要将目光放到了不合理的民间仪俗,在作品中展现这类仪俗对人性的戕害。基本上可以说,这便是少数民族作家对待民间仪俗的主要的几种态度。同时,对待民间仪俗的态度与作者对待民族文化的态度是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的。不过,不能从三种态度进而去区分少数民族作家。因为每个作家在不同的时间、在不同的文本中、面对不同的民间仪俗可能会持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可以这么说,在整个创作轨迹中,完全持一种看法的作家少之又少。绝大多数的民族作家,从整体上看,上述三种态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他们的创作轨迹中。最后,本文还对民族文学理论的性质和方法作了拓展性讨论,强调了民族文学理论的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研究,这正是本文的研究思路。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改革开放沐春风 民族之花结硕果——《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民族文学研究四十年回顾[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 [2].守护中华民族文学的精神家园——评黎羌新著《长安文化与民族文学研究》[J]. 新疆艺术(汉文) 2016(06)
- [3].民族文学与民间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2016年会·西北民族文学研究述评[J]. 西北民族研究 2017(01)
- [4].《民族文学研究》编委会会议纪要[J]. 民族文学研究 2013(02)
- [5].从自在到自觉:民族文学研究发展趋势漫谈[J]. 文化遗产研究 2016(02)
- [6].一位诗人和一座城市[J]. 满族文学 2017(05)
- [7].结构主义叙事学与民族文学批评研究——以《民族文学研究》为视点[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3(06)
- [8].“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2013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召开[J]. 民族文学研究 2013(04)
- [9].论多民族文学研究的公共性——及其边界与可能[J].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13(02)
- [10].区域表述:多民族文学研究的空间呈现[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 [11].“首届民族文学研究博士后论坛(2014·北京)”召开[J]. 民族文学研究 2014(05)
- [12].边缘的跋涉——《民族文学研究》理论探讨类论文30年轨迹寻踪[J]. 民族文学研究 2014(06)
- [13].民族文学研究的不足和可能——以中国北方三少民族文学研究为例[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4)
- [14].开榛辟莽三十年,聚沙成塔惠学林——1983~2012《民族文学研究》刊发文章的数据分析[J]. 民族文学研究 2013(05)
- [15].民族文学研究专家梁庭望教授从教5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J]. 民族文学 2011(12)
- [16].我部举办“2011年民族文学研究”专家论坛[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6)
- [17].《民族文学研究》编排规范[J]. 民族文学研究 2010(02)
- [18].陈寅恪民族文学研究述评[J]. 民族文学研究 2015(06)
- [19].近十年民族文学研究的学术图景——基于CSSCI的实证研究[J]. 前沿 2015(03)
- [20].中国文学与多民族文学研究中心简介[J].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12(04)
- [21].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空间的拓展[J]. 百色学院学报 2008(05)
- [22].论中国民族文学研究的价值标准与前景[J].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2016(03)
- [23].作为文学教育、研究机构的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汤晓青教授访谈录[J]. 百色学院学报 2013(05)
- [24].《民族文学研究》[J]. 民族文学 2009(01)
- [25].民族文学研究所2011年青年论坛召开[J]. 民族文学研究 2012(01)
- [26].《民族文学研究》来稿须知[J]. 民族文学研究 2010(02)
- [27].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个人研究成果展示[J]. 民族文学研究 2009(01)
- [28].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2013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伊犁隆重召开[J].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
- [29].多民族文学研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构建[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2(03)
- [30].2008年民族文学研究总目[J]. 民族文学研究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