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细胞自噬是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包括过剩或异常的细胞器在内的细胞物质被包裹进双层膜的自噬泡中并被运输到溶酶体或液泡中进行降解,从而使得生物大分子得以重新利用。细胞自噬在诸如对变化环境的适应、发育与分化过程中细胞形态的建成以及细胞寿命的决定等一系列生物事件中起着重要作用。细胞自噬相关基因最早在酵母中被鉴定,如今在所有的高等生物中已发现其同源基因。细胞自噬可由饥饿诱导产生并维持一个氨基酸库以便合成一些必需的蛋白质。稻瘟病是一种由稻瘟病菌引起的毁灭性病害,给全世界的水稻生产带来巨大威胁。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具有典型的生活史和侵染循环,且被认为是丝状真菌分子生物学和病原菌与寄主互作研究的模式生物。稻瘟病菌能够形成专门的侵染结构—附着胞,其能够产生巨大的胞内膨压(约8.0Mpa),这个压力使稻瘟病菌穿透植物叶片表皮并侵染寄主。本研究主要目的是阐明细胞自噬相关基因MgATG4的表达模式,细胞自噬与稻瘟病菌生长、发育和致病性之间的关系以及细胞自噬相关蛋白MgATG4与MgATG8之间的相互作用。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从稻瘟病菌成熟附着胞的差减文库中克隆到了细胞自噬相关基因MgATG4,该基因编码一个53.93kDa的半胱氨酸蛋白酶。将稻瘟病菌MgATG4基因,互补到酵母ATG4基因缺失突变体中,能够恢复酵母的细胞自噬过程;对MgATG4进行时间表达模式分析,发现该基因在孢子、附着胞及菌丝中均有表达;细胞定位分析发现MgATG4蛋白在细胞质中均匀表达。通过构建MgATG4基因置换载体,得到MgATG4基因缺失突变体△mgatg4。△mgatg4突变体在CM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发生变化,菌丝稀疏;产孢量显著下降,约为野生型Guy11的1/90;分生孢子的萌发及附着胞形成延迟;附着胞膨压显著下降,在完整的水稻或者大麦叶片上不能形成可见病斑,致病性丧失;在有磨损的大麦叶片上也未能产生病斑;突变子在OMA培养基上与2539菌株交配,能产生子囊壳,但延迟且量极少;基因MgATG4的缺失,使细胞自噬过程中断,液泡和细胞质中无自噬泡的积累。从稻瘟病菌成熟附着胞的差减文库中克隆得到了另一个细胞自噬相关基因MgATG8,该基因编码一个14.4kDa的ATG8蛋白。对MgATG8进行时间表达模式分析,发现该基因在孢子、附着胞及菌丝中均有表达。通过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检测MgATG4与MgATG8在稻瘟病菌细胞发育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分别构建BiFC载体ATG4-YFPN、ATG4△-YFPN和YFPC-ATG8共转化稻瘟病菌Guy11菌株并用潮霉素和草胺磷双抗筛选。转化子BY-7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结果发现在孢子、营养菌丝、附着胞形成过程及穿透过程中均没有检测到YFP荧光信号,但在饥饿诱导4h后的菌丝中检测到了MgATG4与MgATG8的相互作用。MgATG4蛋白序列中含有6个半胱氨酸残基。通过序列比对分析,发现MgATG4蛋白序列中的Cys206为保守半胱氨酸;分别构建MgATG4、MgATG8蛋白表达载体pPICZα-ATG4和pPICZα-ATG8,并采用定点突变技术将MgATG4第206位的半胱氨酸残基Cysteine突变为丝氨酸Serline。采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表达野生型和突变体MgATG4-His融合蛋白以及MgATG8-His融合蛋白并纯化。体外蛋白酶切实验表明Cys206是MgATG4的活性位点。
论文目录
致谢缩略词摘要ABSTRACT引言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一节 稻瘟病与稻瘟病菌1 稻瘟病菌的侵染循环2 稻瘟病菌附着胞形成3 侵染栓的形成和侵入4 稻瘟病菌附着胞形成过程中的相关基因4.1 参与表面识别的基因4.2 黑色素相关基因4.3 产孢相关基因4.4 甘油合成相关基因5 稻瘟病菌信号传导途径5.1 G蛋白耦连的信号途径5.2 环化腺苷酸(cAMP)信号途径5.3 MAPK(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信号传导途径2+离子途径'>5.4 Ca2+离子途径5.5 其它致病性相关的基因第二节 细胞自噬的研究进展1 细胞自噬的类型2 细胞自噬的研究方法2.1 形态学方法2.2 细胞自噬的特异标志物2.3 特异抑制剂3 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3.1 细胞自噬的诱导3.2 自噬体的形成3.3 自噬过程的信号调控第三节 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在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应用1 BiFC原理1.1 荧光蛋白的结构与特性1.2 BiFC技术的基本原理2 BiFC技术的基本实验操作3 BiFC的应用3.1 研究转录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亚细胞定位3.2 利用BiFC寻找G蛋白可能存在相互作用的β和γ亚基3.3 检测泛素化途径3.4 利用多色荧光互补技术同时检测多种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第四节 Pichia酵母系统在蛋白表达中的应用1 常用表达菌株2 巴斯德酵母表达载体3 外源基因的转化和整合3.1 毕赤酵母转化方法3.2 外源基因的整合方式3.3 筛选高拷贝的方法4 外源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高效表达4.1 外源基因的性质4.2 培养条件4.3 蛋白酶的降解4.4 表达产物的糖基化4.5 外源蛋白的翻译后修饰第五节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1 试验材料1.1 试验菌株1.2 质粒载体1.3 文库1.4 供试植物1.5 仪器1.6 试剂1.7 培养基1.7.1 稻瘟病菌培养基1.7.2 大肠杆菌培养基1.7.3 酵母(毕赤酵母)培养基1.7.4 毕赤酵母表达常用溶液及缓冲液的配制2 试验方法2.1 PCR2.1.1 常规PCR2.1.2 LD-PCR(长距离PCR)2.1.3 酵母菌落PCR2.2 DNA操作2.2.1 质粒提取2.2.2 质粒酶切2.2.3 酶切片段的去磷酸化(CIP)2.2.4 琼脂糖电泳2.2.5 DNA片段的凝胶回收2.2.6 连接反应2.3 质粒转化2.3.1 E.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2.3.2 感受态细胞转化2.3.3 X-gal和IPTG直接用于琼脂平板2.3.4 阳性克隆子的鉴定2.4 稻瘟病菌基因组DNA提取2.4.1 菌丝培养2.4.2 基因组DNA的提取(CTAB法)2.5 稻瘟病菌RNA提取与分析2.6 稻瘟病菌原生质体的制备与转化2.6.1 原生质体的制备2.6.2 稻瘟病菌原生质体的转化(室温或者冰上)2.6.3 溶液及培养基配方2.7 稻瘟病菌基因组DNA Southern杂交2.7.1 DIG-DNA标记2.7.2 基因组DNA的消化、电泳及变性2.7.3 DNA转膜2.7.4 Southern杂交过程2.7.5 免疫显色2.7.6 所需试剂2.8 荧光观察2.9 突变体表性分析2.9.1 生长速率测定2.9.2 产孢量分析2.9.3 孢子发芽率测定2.9.4 孢子附着胞形成率分析2.9.5 附着胞膨压分析2.9.6 有性杂交分析2.9.7 细胞自噬的观察2.10 致病性分析2.10.1 大麦离体接种试验2.10.2 水稻喷雾接种2.10.3 透射电镜样品制备2.11 酵母互补分析2.11.1 酵母感受态的制备与转化2.11.2 酵母菌落PCR2.11.3 酵母MgATG4互补突变体的饥饿诱导2.12 双分子荧光互补分析2.12.1 载体构建2.12.2 原生质体共转化2.13 MgATG4基因的定点突变2.13.1 构建蛋白表达载体2.13.2 引物设计:2.13.3 PCR定点突变:2.13.4 DpnI处理酶切产物:2.13.5 转化酶切产物:2.14 毕赤酵母蛋白表达菌株活化2.14.1 酵母菌株的分离纯化2.14.2 pPICZαA原核宿主菌TOP10F'的活化培养2.15 毕赤酵母表达的试验方法2.15.1 质粒DNA的线性化处理2.15.2 毕赤酵母电转化菌体的准备2.15.3 电击转化2.15.4 确定转化子的Mut表型R转化子的PCR验证'>2.15.5 ZeoR转化子的PCR验证+表型重组酵母的诱导表达实验'>2.15.6 Mut+表型重组酵母的诱导表达实验2.16 蛋白质电泳(Tricine-SDS-PAGE)及杂交2.16.1 蛋白质电泳及杂交试:2.16.2 凝胶的制备2.16.3 样品准备(TCA沉淀蛋白方法)2.16.4 上样电泳2.16.5 考马斯亮蓝染色与脱色2.16.6 蛋白质杂交2.17 蛋白的大量表达与纯化2.17.1 蛋白的大量表达2.17.2 蛋白浓缩(硫酸铵沉淀法)2.18 蛋白酶切试验第三章 细胞自噬基因MgATG4的表达模式及功能研究1 MgATG4基因的克隆与鉴定1.1 MgATG4基因的PCR扩增结果1.2 重组质粒的酶切验证1.3 测序结果与序列分析2 MgATG4基因与酵母ATG4基因同源性分析3 MgATG4的表达模式分析3.1 MgATG4的时间表达模式3.1.1 通用载体pEGFP-HPH的构建3.1.2 pMgATG4(p)-GFP融合载体的构建3.1.3 MgATG4在孢子、菌丝及附着胞中均有表达3.2 MgATG4基因的空间表达分析3.2.1 MgATG4-GFP融合载体的构建3.2.2 MgATG4蛋白的细胞定位4 MgATG4基因缺失突变体及互补转化子的获得4.1 MgATG4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4.2 Δmgatg4突变体的获得4.3 互补载体的构建4.4 RT-PCR验证5 突变体表型分析5.1 突变体菌落形态5.2 突变体Δmgatg4产孢量明显下降5.3 交配试验5.4 孢子萌发与附着胞形成5.5 附着胞膨压下降5.6 突变体Δmgatg4对饥饿敏感5.7 突变体Δmgatg4的细胞自噬过程中断5.8 突变体Δmgatg4致病性丧失5.8.1 离体接种5.8.2 喷雾接种5.8.3 致病机理研究6 本章小结第四章 利用BiFC检测MgATG4与MgATG8的体内互作研究1 MgATG8基因的克隆与鉴定2 MgATG8基因的时间表达模式2.1 pMgATG8(p)-GFP融合载体的构建2.2 MgATG8在孢子、附着胞及菌丝中均有表达3 BiFC表达载体的构建3.1 MgATG4(p)-ATG4-YFPN表达载体的构建3.2 阴性对照载体的构建3.3 MgATG4(p)-YFPC-ATG8表达载体的构建3.4 表达载体的共转化及转化子筛选3.5 转化子的Southern blot鉴定3.6 YFP荧光的检测4 小结第五章 MgATG4、MgATG8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及MgATG4活性位点研究1 MgATG4、MgATG8基因毕赤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1.1 MgATG4和MgATG8基因的克隆1.2 pPICZα-ATG4和pPICZα-ATG8表达载体的构建1.3 pPICZα-ATG4和pPICZα-ATG8表达载体的酶切验证2 MgATG4基因半胱氨酸位点的突变2.1 MgATG4保守半胱氨酸的确定2.2 定点突变引物的设计2.3 基因定点突变反应2.4 基因点突变鉴定2.5 突变测序结果3 MgATG4、MgATG8在毕赤酵母中的分泌表达3.1 毕赤酵母转化子的筛选3.1.1 MMH和MDH培养基筛选3.1.2 PCR验证3.2 MgATG4和MgATG8在毕赤酵母中的分泌表达和鉴定3.2.1 表达上清电泳及Weastern blot检测3.2.2 表达蛋白的分析3.3 融合蛋白的大量表达及纯化3.4 MgATG4半胱氨酸活性位点的确定4 本章小结第六章 全文讨论及后续研究展望1 全文讨论1.1 细胞自噬相关基因启动子的表达调控1.2 细胞自噬过程是进化上高度保守的过程1.3 细胞自噬是真菌发育所必需的过程1.4 细胞自噬是稻瘟病菌致病性所必需的过程1.5 MgATG4与MgATG8在饥饿诱导条件下相互作用增强1.6 MgATG4蛋白活性位点是高度保守的2 本研究的创新点3 后续研究展望参考文献附录附录1:本研究中所使用的引物附录2: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作者简介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稻瘟病菌论文; 细胞自噬论文; 致病性论文;
稻瘟病菌细胞自噬相关基因MgATG4表达模式与功能分析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