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排球专选班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韦奇成[1](2021)在《“分层-参与”教学法在高校篮球专选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生的主体地位被逐渐重视并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分层式、参与式等一系列新的教学法应运而生。分层—参与式教学即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接受能力、原有的技能基础水平、学习自信心、学习动机等的不同,通过对相关知识测验后的结果解读,将学生分层后进行教学,具体表现在教学目标分层、教学内容分层、点拨指导分层等,在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参与教学主要具体表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目标制定、练习结束后的组内、组间参与评价、总结等,让每一位学生都实现最优化、最全面的发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教学实验法,以“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以及“最近发展区理论”作为理论指导,将分层—参与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高校体育篮球专选课中。选取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2018级篮球专选1班为实验班与篮球专选2班对照班共计48名学生为实验对象,其中每个班男生各24名男生,控制分层—参与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为唯一变量,通过对学生的篮球技术中的运球、投篮、技评达标进行测试以及非认识能力等多方面进行问卷、测量量表及测验为本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数据采用Excle进行初步的分类和整理,采用SPSS22.0等统计学应用程序进行进一步的深层分析处理。通过对比实验前和实验后学生篮球技能成绩、非认知能力等诸多方面。得出以下结论:(1)教学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两项期末技能考试成绩达标成绩的比较P值<0.05,具有显着性差异,说明分层参与教学法在高校篮球专选课中对学生篮球运球、投篮方面有所提升,技能成绩有所提高。(2)教学实验后,对实验班与对照班的(传球—行进间运球—行进间投篮)进行技术评定,两班的技评成绩的比较P值<0.05,说明了分层—参与教学法运用在高校篮球专选课教学中对学生篮球技评成绩有所提高,有利于规范学生的技术动作。(3)教学实验后,对实验班与对照班的综合成绩的比较值P值<0.05,说明了分层—参与教学法较传统教学法而言,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篮球综合技术的掌握。分层—参与教学法中应完善不同层次学生自主性及激励机制,先进的教学法能够及时了解到不同级别学生的技能进行情况和心理变化状态,引导学生在不同层次间进行互帮互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共同进步。(4)教学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非认知能力对比,其中非认知能力中的体育学习动机方面的比较P值<0.05,说明了分层—参与教学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非认知能力中的凝聚力方面的比较P值<0.05,说明了分层—参与教学法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凝聚力;非认知能力中的自信心方面的其比较P值<0.05说明了分层—参与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自信心增加学生课程学习积极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黄银涛[2](2020)在《限制性比赛教学法在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不断深化改革,我国各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也在纵深推进。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一直是我国各体育院系“排球课程群”中的核心课程之一,在体育院校的教学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然而如今,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已经由原来的72学时逐渐递减到目前的48学时,由于课时数被大大的缩减,要想运用传统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确保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是具有较高难度的。并且传统教学法在不断优化过程中,开始逐渐显现出一些不足和局限性,比如师生互动不足,基本技术的练习形式较为重复单一,缺乏趣味性、新颖性和竞争性等。基于此,本实验研究将限制性比赛教学法运用到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的基本技术教学中,力争有效的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灵活把控教学难度,运用有限的学时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最终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在排球普修课教学中深入了解限制性比赛教学法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了解其内在的教学规律和教学特点等。在实验前走访咨询从事多年排球教学的专家后,运用限制性比赛教学法设计出一套符合学生特点又切实可行于排球普修课的教学内容,并通过对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两个排球普修班展开教学实验。实验结果如下:(1)运用限制性比赛教学法更有利于正向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2)在教学中限制性比赛教学法更能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对提高排球基本技术有更显着的效果。(3)限制性比赛教学法更具有实用性和竞技性,有利于开发学生对排球基本技术的运用能力和竞技能力。(4)在教学中限制性比赛教学法有利于刺激学生的竞争意识及团队协作意识,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课堂氛围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卫宪波[3](2020)在《广州体育学院“粤汇杯”竞赛平台对篮球裁判人才培养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体育院校作为培养高水篮球裁判人才的“摇篮”,担当着培养高水平裁判人才的重担。广州体育学院(以下简称广州体院)又是被中国篮协授权篮球裁判人才培养的8所体育院校之一,它在常规的课堂里面由于种种原因,裁判员的理论培训、技能训练和临场实践按教学大纲的要求都难以落实到位;在考级培训班中,因为学时短,临场技能培训和临场实践过于简单,很难达到预期培训目标。但是,“粤汇杯”竞赛平台却培养出了大量的优秀裁判员。经统计,从此平台出来的国家级裁判有4人,参加广东省男/女子篮球联赛的有16人,并且每年通过一级裁判考核考试的人占全广州体院通过率的80%以上。可见,“粤汇杯”竞赛平台在篮球裁判人才的管理培养方面有着独特之处。为此,笔者将对“粤汇杯”竞赛平台进行深入研究和剖析,并提出广州体院篮球裁判人才培养的优化对策。本文将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实地调查法等方法,对广州体院在篮球裁判人才培养现状进行调查,着重分析广州体院“粤汇杯”竞赛平台在篮球裁判人才培养方面起到的作用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优化的对策。主要结论为:1、广州体院篮球裁判考级培训班在培训过程中,临场实践环节课时偏少。2、“粤汇杯”竞赛平台在学生裁判员的临场实践方面给予了大量的锻炼机会,弥补了广州体院裁判员培养缺少临场实践锻炼的不足。3、“粤汇杯”竞赛平台中篮球一级裁判员的考级通过率为80%以上,高于没有参加到此平台中的学生一级裁判考级通过率。4、“粤汇杯”竞赛平台积累的经验对学生裁判员毕业后的工作和学习起到的很大的帮助与提升作用,为晋升更高的裁判级别和执裁更高水平的赛事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广州体院现有的篮球裁判人才培养和“粤汇杯”竞赛平台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优化策略,分别是:1、创建科学合理的篮球专项学生裁判员培养模式,调整篮球技战术与裁判课程比例,注重学生日常篮球裁判理论学习与实践基本功的练习,加强学生全面素质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2、建议广州体院晋升考国家一级裁判员等级的学生可以先执裁10场以上的“粤汇杯”篮球比赛。3、学校主管部门应为学生裁判员的培训创造有利条件,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方法来帮助提高学生裁判的自身素质、业务水平和执裁能力。
于栋柯[4](2020)在《排球扣球训练方法及手段在网球高压球技术教学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以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网球专项学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网球是一项由上肢,腰腹,下肢高度协调配合的运动,高压球技术动作更是要求全身动作协调,方能产生最佳的效果。这个动作的完成需要运动员通过准确的移动,身体各运动环节的紧密协调配合。在实际的大学生网球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网球高压球的教学训练中,如果不使用网球拍,高压球技术动作与排球运动中的扣球技术动作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如果我们通过专家访谈、实地测试等方法,将排球运动中一些扣球技术的训练方法及手段科学地筛选出,总结演化成为网球训练的辅助性方法及手段,应用网球高压球技术教学中,或许能产生很好的正迁移效果。此种教学实验或许能对本学院网球学院的专业专选学生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然后再将此种方法不断地具体化、丰富化、多样化、系统化,达到更理想的融合效果,这对于实现网球高压球高效率的技术教学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启示。这种融合的理论技术教学旨在证实排球扣球训练手段及方法对网球高压球的技术具有正迁移的教学效果,且有可能在未来的实际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本论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系统的筛选排球扣球训练方法及手段并选择性地设计到武汉体育学院网球学院体育教育专选班课程中。本实验以武汉体育学院网球学院2018级体育教育专业网球专选班的30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实验前将30名学生随机的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每个班15人,并对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差异性检验,确保无显着性差异。实验过程中实验班采用排球扣球训练手段及方法进行网球高压球教学训练,对照班则采用传统方法进行网球高压球教学训练。实验后测得的实验班与对照班各项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分析得出下列结论:1.排球扣球的训练方法及手段在网球高压球的具体实践教学训练中有助于提高高压球技术动作的分解性练习和完整性练习效果。2.排球扣球训练方法及手段在网球高压球的具体实践教学训练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感知觉能力,时间感知觉能力,形成下意识对空中飞行的球具有精准的预判能力。3.排球扣球训练方法及手段在网球高压球的具体实践教学训练中有助于提高学生身体的协调性的配合和对身体力量的控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排球扣球训练方法及手段在网球高压球的具体实践教学训练中有助于提高网球中场高压球和后场高压球的成功率。5.排球扣球训练方法及手段在网球高压球的具体实践教学训练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情意态度。
吴备[5](2020)在《身体功能训练对大学生网球发球成功率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身体功能训练是一种前沿的应用于竞技体育训练的科学高效新型的训练模式。近些年,部分专家学者将其引用到学校体育当中。本研究设想将身体功能训练引用到网球专项班课程中,通过实验研究身体功能训练对网球专选班学生发球成功率相较于传统体能训练有何不同影响,为身体功能训练引用到大学体育课程中提供实质性参考。研究选取有两到三年网球专项训练基础,基本掌握发球技术动作的30名网球专项班男生为实验对象,进行16周实验教学,在保证实验对象体能素质和专项水平等各方面无差异的情况下,对基本身体素质、FMS和发球成功率进行实验前后测试,对比组间和组内数据,以及从调查问卷得出的数据,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实验组50米、引体向上、坐位体前屈成绩均有明显提高;对照组50米、1000米、引体向上成绩有明显提高,其中1000米成绩提高幅度明显大于实验组。说明在基本身体素质训练方面,身体功能训练和传统体能训练各有优势。2.在FMS测试成绩方面,实验组前后测成绩均有明显提高;对照组深蹲、主动抬腿、躯干稳定性俯卧撑成绩有明显提升;实验组和对照组后测对比,实验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身体功能训练对于FMS测试成绩的提升明显优于传统体能训练。3.对于发球成功率,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有提高,但是实验组成绩前后增长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后测比较有显着性差异。说明身体功能训练相较于传统体能训练对大学生网球发球成功率的提高有更明显的效果。4.实验组学生在主观情感方面非常感兴趣的人数远远高于对照组学生,说明身体功能训练相比于传统体能训练更能够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程度。5.在主动学习情况和学习态度方面,通过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实验组学生不管是在课后练习次数还是课堂表现均好于对照组学生,说明身体功能训练相较于传统体能训练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6.在自我评价方面,实验组学生相较对照组学生更能全面的认可自我,对自己的发球水平也更满意,说明身体功能训练相较于传统体能训练更能够提高学生网球发球水平以及能够提升自信心。7.在训练模式满意度方面,实验组学生对训练效果满意度,总课程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说明身体功能训练相比于传统体能训练更能够提升学生对训练的认可程度以及能更好的提高学生训练水平。故本文建议将身体功能训练引入到网球教学当中,有利于提高网球专选班学生发球成功率。
王喜勤[6](2020)在《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研究 ——以球类专项为例》文中认为天津体育学院作为天津市体育高等院校,其体育教育专业在为天津市输送体育教师特别是中小学体育教师任务中,承担了大部分的教师人才资源供给。由于中小学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多以田径、体操、健美操等为主,因此,球类专项的学生在教授中小学体育课程时教学能力可能不如田径、体操等专项的学生,所以本文选取体育教育专业球类专项的学生为调查对象,能发现更多的问题,更好的完善天津体育学院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的培养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本论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调查法就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培养现状和培养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制定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缺乏全面的社会调研,缺乏社会单位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调查和数据的支撑。2体育教育专业球类专项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中研制教学办法能力和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力太过薄弱,教材选择能力和教案编撰能力良好。3体育教育专业球类专项学生的教学实施能力中教学方法使用能力和对课堂的管理能力水平低下,修正错误能力优良,课堂管理能力和课堂归纳能力明显不足,演练组织能力总体在中等水平,球类专项学生的演练组织能力较非球类专项学生稍显不足。4体育教育专业球类专项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比较放松,对课堂学习效果的评价能力薄弱;自我反思能力和学生学习成效反思能力值得肯定,但是自身反思意识弱;教学创新和教学科研的内容接触较少,教学研究的能力基础比较薄弱。5教师教学对培养学生教学能力的影响很重要的,但是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意识不够,学生主动观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差,主动意识不足,对于体育教学能力的学习不够重视;自身身体素质对专项技术水平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对达到最佳学习效果有较大影响。6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球类专项的学生专项技术学习成效总体上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少部分的学生的专项技术水平还是需要提升,其专项技术对于教学的需要还是欠缺。7自身身体素质对专项技术水平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对最佳学习效果有较大影响。8部分课程设置的学时分配和顺序不科学,理论无法应用于实践,课程设置的课程内容要求忽略了体育教育专业对教学能力的需求,“一专”压制“多能”,对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不利;学校对学生的教学实习执行力度不高,考核不严格。
赵文俊[7](2020)在《高校大学生网球专选班分段式实战技术教学可行性研究 ——以上海大学为例》文中提出在高校网球专选课实战教学中,就具有一定网球基础的大学生教学手段设计上,要考虑到模拟比赛环境各要素与正式比赛的技术运用仿真性效果,对实战中发球与接发球段、3-4拍之间的限制段及5拍以上的多拍段,这三段的每一分段都要做好清晰的划分与衔接,同时还要体现出通过实战技术教学操作来完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激发运动潜力。这对确保教学手段设计与教学效果间的实效性及提升专项班学生运动技能水平、保证教学质量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然而,现行高校网球专项教学主要以传授学生基本击球动作为主,学生主要依靠不间断的自我练习、多球练习和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等一系列固定化格式,网球实战比赛在课程中所占比例较少,这种只是单纯性的定点击球不足以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学习与提高网球技战术水平及运用能力,且无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研究与探讨高校网球专项分段式实战技术教学,对进一步改革完善高校网球专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升学生个体综合运动技能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录像分析法,以上海大学具有一定网球基础的二年级网球专选96名男生为实验对象,针对高校网球专选课教学中存在的技战术教学不足,采用“S滚雪球”方式注入教学,并结合分段式实战技术教学动态的时效性,协调不同阶段的技术运用,区别分段式实战技术教学与传统技术教学方式的学习效果,印证其可行性实验研究。研究主要结论如下。结论:1、高校网球专选课分段式实战技术教学以竞赛相关因子为核心,依据大学生网球技术水平与各阶段的基本技术实战应用能力特征,精确了得分与得分之间的技术差异与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对实战技术教与学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可行性。2、高校网球专选课分段实战技术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在各分段的技术五项因子中,除发球因子无显着性差异,其余四项均优于传统教学;在不同段落战术运用效果上,发接发段与限制段优势比较明显,且多拍能力优于传统教学;身体素质水平均有增长,除速度耐力呈显着性差异,其余两者间不具有显着性差异。3、高校网球专选课应用分段式实战技术教学,有助于学生主观运动的体验效果及获得学生自我运动效能的认同感,对学生运动自我效能评价具有良性反馈效能。4、高校网球专选课分段式实战技术教学基本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教学目标相契合,在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与专项运动技能方面均有提升,学生对课后学习效果的反馈程度明显提高。因此,分段式实战技术教学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建议:1.大学生学习网球专项技术应多参与实战性练习,对于传统单一手法的教学比赛缺少对学生主观努力的激励,在教学反馈方面相对薄弱,应明确设立课程要求与相应的实战难度。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2.在教师与学生的相互配合下进行教学课程进度,更有利于学生的情感体验上升,合理调整课堂密度与内容分配,使学生学习与教师教授同步进行。3.树立终身体育学习的目标,教育者要始终站在为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从实际问题着手,多方面立体化的评价学生网球课程学习效果。
梁盛[8](2019)在《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排球等级裁判员的培养模式与优化策略》文中认为在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姑娘在逆境的情况下,不断突破自我最终取得了女排奥运会冠军,这是时隔12年后女排再次站上世界之巅。这次的夺冠之路异常艰辛,女排姑娘的拼搏精神,在国内掀起了学习女排精神的风尚。国内各项排球联赛的关注度不断升温,在这样大好的形式下,排球联赛的规范性和公平性尤为重要。裁判员作为排球竞技比赛的重要组成部分,裁判员的好坏直接影响一场比赛的公平性、流畅性以及结果。新时期下,排球运动迅猛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中排球运动如何吸引观众眼球,同时保持排球自身的特点,建设一支高效的、公平的裁判队伍是必不可少的。在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专修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基本掌握排球竞赛规则,基本具备从事基层排球比赛裁判工作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裁判员等级的考核。排球裁判员的培养是排球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排球裁判员的培养即是一门理论课程,其中包含了大量排球及排球比赛的知识,同时也是一门技术课,要求学生有良好的临场执裁能力和对比赛的掌握能力以及赛事的编排能力。排球裁判员的培养对学生排球技术动作的规范和竞技水平的提高有帮助。一直以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都是教育事业的主力军,在我国的体育专业教育之中,该专业担负着培养各级学校体育师资的重担,探讨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学生排球裁判员培养很有必要性。2014年国家将全面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群众体育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发展。现阶段大众体育、社区体育以及企业内部体育活动蓬勃发展。排球项目由于形式多样、团队性强、趣味性足越来越受到群众喜欢,许多地方都开展排球比赛,其中“六人制”硬排和“五人制”气排球开展最广。社会上对排球裁判的需求量日益增强,体育院校作为体育产业的后备力量,应当为体育的发展输送专门的人才。基于上述,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对比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6所体育学院校排球等级裁判员的培养模式进行调查。从培养目标、课时数的安排、培养的过程、考核形式以及晋升的要求等方面了解各所学校的开展情况,找出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有效的改进意见,为我国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出一份实践性的参考。
秦亚楠[9](2019)在《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提高,国家高度重视体育工作,体育强国建设是我国当前体育的发展形势,体育事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这对我国体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学校体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乒乓球被誉为我国的国球,它既是我国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又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河南省是中国人口大省,也是我国体育人才培养大省,在这样良好的体育氛围下,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在河南省高校中相继开展起来。课程是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基础,课程建设是落实课时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体系建设是否合理,不但决定了学生能否有效掌握乒乓球技能,也关系到学生能否适应社会对新型体育人才的需要。如何完善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建设,使之能够培养出更多符合当前社会需求的乒乓球人才,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从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对目前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体系建设进行分析,发现课程设置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可行的对策,为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研究结论主要包括:1.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体系建设中,乒乓球普修课程开设情况较好,专选课程的开设情况不理想,设置并开设有辅修课程的高校很少;乒乓球专项人才的培养数量逐年下降,急需加强乒乓球专选课程建设。2.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普修课程、专选课程和辅修课程的教学内容重复较多,缺少乒乓球自编教材的建设。考核范围缺少对学生理论知识、教学能力、裁判技能、比赛战术应用和身体素质训练的考核。3.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任课教师缺乏对先进现代教学手段的学习与应用,有待提高教练之眼等新型软件在乒乓球教学中的应用;乒乓球教师缺乏对体育教学模式的整合与应用。4.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任课教师人数较少且年龄结构偏大;乒乓球教师硕士学历较多,副教授和讲师的比例较大,缺少教授职称和博士学历的教师,尤其缺少一级运动员和一级裁判员等级及以上的高水平乒乓球教师。5.河南省高校体育院系乒乓球场地设施资源欠佳,乒乓球场馆建设的投入力度不大;部分高校乒乓球台的数量不能够满足乒乓球普修课程的教学需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乒乓球场地设施的满意度整体较低。6.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精品课程建设薄弱,各高校乒乓球教师不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申请并获批乒乓球精品课程的高校数量较少,缺少省级和国家级别的乒乓球精品课程。研究建议主要包括:1.各高校应重视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大力开展乒乓球运动,鼓励开设乒乓球课程,借鉴其他高校乒乓球课程建设成效较好的经验,适当修改课程设置,保证课程顺利实施。2.相关专家和领导可以适当修改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项目的招生考试办法,加大专项在总分中的占比;广泛组织不同级别的乒乓球竞赛,提高学生对乒乓球项目的运动兴趣和参与度,主动发掘并积极培养乒乓球专项人才。3.高校在招聘乒乓球教师的时候,除了考虑高学历以外,更要考虑高技术水平的专项人才,可以引进具有一级运动员和一级裁判员及以上级别的高层次人才,为高校乒乓球师资队伍注入优秀的师资力量。
王宁[10](2018)在《我国部分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排球专修课现状分析》文中提出排球专修课是我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核心必修课之一。排球专修课教学质量的好坏关乎排球专门性人才的培养。随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社会对于人才需求量增加的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和西安体育学院四所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排球专修课现状进行研究,内容包括培养目标、课时与学分以及开课时间、教学内容、教学场地师资状况、考核等。并得出以下研究结果:(1)四所体育学院排球专修课教学大纲各具特色,反映出四所体育学院的办学理念与专修课培养目标;(2)四所体育学院排球专修课的学分和学时差异较大,成都体育学院2016年版大纲学时高达640学时,而西安体育学院仅360学时,两校相差280学时,值得关注;(3)四所体育学院排球专修班学生的排球专项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排球技术水平差,起点低;(4)四所体育学院排球场地器材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以供满足专修课教学需要。
二、浅析排球专选班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排球专选班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分层-参与”教学法在高校篮球专选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缘由 |
1.1.1 课程改革的需要 |
1.1.2 篮球教学方式创新的需要 |
1.1.3 分层—参与式教学法的优势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1 分层教学法 |
1.4.2 参与式教学法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分层式教学法的研究 |
2.1.2 参与式教学法的研究 |
2.1.3 分层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2.1.4 参与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2.1.5 分层—参与式教学法的研究 |
2.1.6 篮球专选课的相关研究 |
2.1.7 研究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教学实验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分层参与教学法的操作与实施 |
4.1 分层参与教学法的操作 |
4.1.1 教学指导思想 |
4.1.2 教学目标 |
4.1.3 教学原则 |
4.1.4 操作程序 |
4.1.5 教学评价 |
4.2 分层参与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中的实施 |
4.2.1 实验班学生的分层 |
4.2.2 教学中分层的依据与调整 |
4.2.3 分层参与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
5 结果与分析 |
5.1 “分层—参与”教学法理论分析 |
5.1.1 分层参与教学法的“建构主义”理论分析 |
5.1.2 分层参与教学法的“人本主义”理论分析 |
5.1.3 分层参与教学法的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分析 |
5.2 “分层—参与”教学法在篮球专选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
5.3 实验前测结果分析 |
5.3.1 实验班与对照班篮球技术成绩对比分析 |
5.3.2 实验班与对照班非认知能力的对比分析 |
5.4 实验后测结果分析 |
5.4.1 实验班与对照班篮球技能成绩对比分析 |
5.4.2 实验班与对照班篮球技评的成绩对比分析 |
5.4.3 实验班与对照班术科技能综合成绩对比分析 |
5.4.4 对照班与实验班的非认知能力对比分析 |
5.5 实验前后测结果分析 |
5.5.1 实验班篮球技能成绩对比分析 |
5.5.2 实验班非认知能力的对比分析 |
5.5.3 对照班篮球技能成绩对比分析 |
5.5.4 对照班非认知能力的对比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
7.1 研究不足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专家效度评价表 |
附录二 篮球学习动机问卷调查表 |
附录三 群体凝聚力问卷表 |
附录四 学习自信心量表 |
附录五 教学日历 |
附录六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限制性比赛教学法在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限制性比赛教学法研究现状 |
2.1.1 限制性比赛教学法概念 |
2.1.2 限制性比赛教学法的心理学依据 |
2.1.3 限制性比赛教学法的生理学依据 |
2.1.4 限制性比赛教学法的指导思想 |
2.1.5 限制性比赛教学法的特点 |
2.1.6 限制性比赛教学法的研究 |
2.2 相关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
2.2.1 传统教学法研究现状 |
2.2.2 比赛教学法研究现状 |
2.2.3 条件限制法研究现状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教学实验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习动机、兴趣和态度对比分析 |
4.1.1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习动机、兴趣和态度对比分析 |
4.1.2 实验班实验前后学习动机、兴趣和态度对比分析 |
4.1.3 对照班实验前后学习动机、兴趣和态度对比分析 |
4.1.4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习动机、兴趣和态度对比分析 |
4.2 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4.2.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4.2.2 实验班实验前后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4.2.3 对照班实验前后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4.2.4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4.3 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排球基本技术成绩对比分析 |
4.3.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排球基本技术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
4.3.2 实验班实验前后排球基本技术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
4.3.3 对照班实验前后排球基本技术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
4.3.4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排球基本技术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
4.4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比赛成绩结果对比分析 |
4.5 实验后实验班学生对限制性比赛教学法教学效果的反馈分析 |
4.5.1 关于学生对排球兴趣提高程度的调查分析 |
4.5.2 关于限制性比赛教学法对课堂氛围影响效果的调查分析 |
4.5.3 关于学生排球基本技术提高程度的调查分析 |
4.5.4 关于学生比赛能力提高的调查分析 |
4.5.5 关于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调查分析 |
4.5.6 关于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和练习合理程度的调查分析 |
4.5.7 关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调查分析 |
4.5.8 关于限制性比赛教学法特点的调查分析 |
4.5.9 关于学生对教师采用限制性比赛教学法认同度的调查分析 |
4.5.10 关于限制性比赛教学法在排球普修课教学推广的调查分析 |
5 结论和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8 附录 |
附录A 大学生体育学习动力系统调查问卷(问卷一) |
附录B 实验班学生对限制性比赛教学法教学效果的反馈调查问卷(问卷二) |
附录C 调查问卷效度检验表 |
附录D 广州体育学院《排球必修》课程教学大纲 |
附录E 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程教学安排表 |
附录F 限制性比赛教学法在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实验考核测试项目调查 |
附录G 实验测试指标考核方案 |
附录H 实验班教学教案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广州体育学院“粤汇杯”竞赛平台对篮球裁判人才培养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篮球裁判人才 |
2.1.2 人才培养 |
2.1.3 篮球竞赛 |
2.1.4 平台 |
2.2 关于篮球裁判人才培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2 国外篮球裁判员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实地调查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广州体院篮球裁判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 |
4.1.1 广州体院篮球裁判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 |
4.1.2 广州体院篮球裁判考级培训班的情况分析 |
4.2 广州体院“粤汇杯”竞赛平台的基本情况 |
4.2.1 广州体院“粤汇杯”竞赛平台的简介 |
4.2.2 广州体院“粤汇杯”篮球联赛的组织管理 |
4.2.3 广州体院“粤汇杯”竞赛平台的功能 |
4.2.4 广州体院“粤汇杯”竞赛平台的定竞赛办法 |
4.2.5 广州体院“粤汇杯”竞赛平台的参赛队伍情况 |
4.2.6 广州体院“粤汇杯”篮球联赛比赛场地情况 |
4.2.7 广州体院“粤汇杯”竞赛平台篮球裁判校本课程开展情况 |
4.3 广州体院“粤汇杯”竞赛平台中裁判员的情况分析 |
4.3.1 广州体院“粤汇杯”竞赛平台学生裁判的组织管理 |
4.3.2 广州体院“粤汇杯”竞赛平台学生裁判基本情况 |
4.3.3 广州体院“粤汇杯”竞赛平台学生裁判的执裁情况 |
4.3.4 广州体院“粤汇杯”竞赛平台学生裁判的日常学习训练情况 |
4.3.5 “粤汇杯”竞赛平台往届学生裁判员的情况分析 |
4.3.6 广州体院“粤汇杯”竞赛平台学生裁判的执裁动机 |
4.4 “粤汇杯”竞赛平台对广州体院篮球裁判培养的作用分析 |
4.4.1 “粤汇杯”竞赛平台对学生裁判员自身执裁能力培养的效果分析 |
4.4.2 “粤汇杯”竞赛平台学生晋升一级裁判考级情况 |
4.4.3 往届学生裁判对“粤汇杯”竞赛平台的评价 |
4.5 提高广州体院篮球裁判培养质量的优化对策 |
4.5.1 稳定“粤汇杯”联赛赛制,保持长效的培养机制 |
4.5.2 为常规裁判员的培养提供充足的临场锻炼 |
4.5.3 创建“三位一体”的篮球裁判人才培养模式 |
4.5.4 加强学校与省市篮协的交流,丰富学生裁判员校外实践经验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排球扣球训练方法及手段在网球高压球技术教学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以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网球专项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运动训练方法 |
2.1.2 运动训练手段 |
2.2 关于排球扣球的研究 |
2.2.1 排球扣球主要技术动作 |
2.2.2 排球扣球训练方法、手段 |
2.2.3 排球扣球训练核心内容 |
2.3 关于网球高压球的研究 |
2.3.1 网球高压球主要技术动作 |
2.3.2 网球高压球训练方法、手段 |
2.3.3 网球高压球训练核心内容 |
2.4 排球扣球与网球高压球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
2.5 关于运动技能迁移规律研究 |
2.6 排球扣球与网球高压球之间存在的迁移规律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教学实验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比较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4.1.1 排球扣球训练的原理、分类和特点 |
4.1.2 网球高压球训练的原理、分类和特点 |
4.1.3 排球扣球与网球高压球训练的相似性研究 |
4.1.4 训练手段的优选 |
4.2 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
4.2.1 实验的设计 |
4.2.2 实验班与对照班的网球专项课程教学计划 |
4.2.3 实验班与对于照班的网球专项课程教学模式与课程设计 |
4.2.4 实验班网球专项课教学进度表(基本部分) |
4.2.5 实验指标的确定与测量方法 |
4.2.6 实验的控制与实施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高压球技术动作和折返跑能力的数据对比 |
4.3.2 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感知觉能力的数据对比 |
4.3.3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高压球控球成功率能力的数据对比 |
4.3.4 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与对照班兴趣态度数据的对比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身体功能训练对大学生网球发球成功率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网球运动中发球的重要性 |
1.1.2 网球发球训练对身体功能训练的需求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外关于身体功能训练的相关研究 |
1.3.2 国内外关于网球发球的相关研究 |
1.3.3 国内外关于身体功能训练对网球发球影响的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专家访谈法 |
2.2.4 数据统计法 |
2.2.5 教学实验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各项测试指标对比分析 |
3.1.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基本身体素质指标对比分析 |
3.1.2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FMS测试指标对比分析 |
3.1.3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网球发球成功率测试对比分析 |
3.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各项测试指标对比分析 |
3.2.1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基本身体素质指标对比分析 |
3.2.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FMS测试指标对比分析 |
3.2.3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发球成功率成绩对比分析 |
3.3 教学实验后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
3.3.1 实验组和对照组主观情感结果与分析 |
3.3.2 实验组和对照组主动学习情况结果与分析 |
3.3.3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习态度结果分析 |
3.3.4 实验组和对照组自我评价结果与分析 |
3.3.5 实验组和对照组训练模式满意度结果与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6)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研究 ——以球类专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1.2 教学能力研究现状 |
1.2.1 体育教学能力构成的研究现状 |
1.2.2 体育教学能力评价研究现状 |
1.3 体育教育专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研究 |
1.4 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各专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因素研究现状 |
1.5 小结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调查对象 |
2.3 研究方法 |
2.3.1 文献资料法 |
2.3.2 问卷调查法 |
2.3.3 实地调查法 |
2.3.4 数理统计法 |
2.3.5 逻辑分析法 |
2.3.6 专家调查法 |
3 研究内容与分析 |
3.1 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分析 |
3.1.1 天津体育学院体育专业培养形式分析 |
3.1.2 天津体育学院培养目标定位分析 |
3.2 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球类专项学生教学能力现状 |
3.2.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指标情况 |
3.2.2 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球类专项学生教学设计能力现状 |
3.2.3 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球类专项学教学实施能力现状 |
3.2.4 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球类专项学生教学评价能力现状 |
3.2.5 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球类专项学生教学反思能力现状 |
3.2.6 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球类专项学生教学研究能力现状 |
3.3 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球类专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研究 |
3.3.1 主观影响因素研究 |
3.3.2 客观影响因素研究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高校大学生网球专选班分段式实战技术教学可行性研究 ——以上海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5 本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体育专选课 |
2.1.2 实战教学法 |
2.1.3 分段式实战教学 |
2.1.4 实战教学手段 |
2.1.5 “S”滚雪球方式 |
2.1.6 时效性 |
2.2 分段式实战教学的理论依据 |
2.2.1 教学论基础——有效课堂教学 |
2.2.2 心理学基础 |
2.2.3 生理学基础——身体机能发育需求 |
2.2.4 运动训练学基础——竞技需要原则 |
2.2.5 网球专业理论基础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2.4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录像分析法 |
3.2.6 实验法 |
4 研究结果 |
4.1 上海大学网球专选课程分段式实战技术教学可行性相关因子分析 |
4.1.1 分段式实战技术教学需求因子结果分析 |
4.1.2 上海大学男生网球专选课学习动机因子分析 |
4.2 上海大学网球专选班分段式实战技术教学实验结果 |
4.2.1 应用分段式实战技术教学对学生网球技术五项指标因子运用结果 |
4.2.2 应用分段式实战技术教学对学生网球不同段落战术运用效果 |
4.2.3 应用分段式实战技术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水平比较结果 |
4.3 应用分段式实战技术教学对学生自我运动效能的认同感 |
4.3.1 分段式实战教学对网球专选班学生主观运动的体验效果 |
4.3.2 分段式实战教学对学生运动自我效能评价结果 |
4.4 应用分段式实战技术教学与体育课程教育目标对接的可行性 |
5 讨论与分析 |
5.1 分段式实战教学对教与学需求成效分析 |
5.2 分段式实战教学对学生技能习得与身体素质分析 |
5.3 分段式实战教学对学生自我运动效能的认同感分析 |
5.4 上海大学男子网球专选班分段式实战技术教学效果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8)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排球等级裁判员的培养模式与优化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 |
2.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研究 |
2.1.1 模式的概念 |
2.1.2 排球裁判员培养模式的相关概念 |
2.2 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 |
2.3 高等体育院校排球等级裁判员培养的相关研究 |
2.3.1 体育院校排球裁判员培养内容的研究 |
2.3.2 体育院校排球裁判员培养教学方法的研究 |
2.3.3 体育院校排球裁判员培养手段的研究 |
2.3.4 体育院校排球裁判员考核内容与方式的研究 |
2.4 体育院校排球裁判员培养形式的研究 |
2.4.1 学校与政府机构合作的培养形式 |
2.4.2 学生与社会企业、团体合作的培养形式 |
3.研究对象、方法及思路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3.1 问卷调查的收放情况 |
3.2.3.2 问卷的效度 |
3.2.3.3 问卷的信度 |
3.2.4 对比分析法 |
3.3 研究框架 |
4.结果与分析 |
4.1 学生从事排球裁判个人情况与分析 |
4.2 六所体育院校排球等级排球裁判员开展的现状与分析 |
4.2.1 六所体育院校排球等级裁判员培养目标设置的比较与分析 |
4.2.2 六所体育院校排球裁判员课时数安排的比较与分析 |
4.2.3 六所体育院校排球等级裁判员教学现状的比较与分析 |
4.2.3.1 排球裁判员课程教材使用与分析 |
4.2.3.2 六所体育院校排球裁判员培养的教学内容比较与分析 |
4.2.3.3 六所体育院校排球裁判员培养的教学方法比较与分析 |
4.2.4 六所体育院校排球等级裁判员课外培养的比较与分析 |
4.2.4.1 师生课外之间交流的形式 |
4.2.4.2 学生课外参与排球比赛的执裁的情况 |
4.2.4.3 学生参与关于排球裁判员培训讲座的情况 |
4.2.4.4 六所体育院校关于建立排球裁判员奖励机制的情况 |
4.2.5 六所体育院校排球等级裁判员考核现状分析 |
4.2.5.1 我国排球裁判员的技术等级称号和要求 |
4.2.5.2 我国排球等级裁判员报考程序和权限 |
4.2.5.3 六所体育院校排球裁判员等级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 |
4.3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排球等级裁判员培养模式的优化 |
4.3.1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排球等级裁判员培养目标的设定 |
4.3.1.1 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 |
4.3.1.2 人才培养目标符合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
4.3.1.3 人才培养目标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
4.3.1.4 高等体育院校等级排球裁判员培养目标的优化 |
4.3.2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排球等级裁判员培养课时数的优化 |
4.3.3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排球等级裁判员培养教学内容的优化 |
4.3.3.1 排球等级裁判员培养教材的优化 |
4.3.3.2 排球等级裁判员教学内容的优化 |
4.3.3.3 排球等级裁判员教学方法的优化 |
4.3.3.4 排球等级裁判员课外学习的优化 |
4.3.3.5 学校奖励机制的建立 |
4.3.4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排球等级裁判员考核内容与形式的优化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课程与体育课程 |
2.1.2 课程建设 |
2.1.3 体育教育专业 |
2.1.4 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 |
2.2 有关体育人才培养的研究 |
2.2.1 有关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 |
2.2.2 有关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人才培养的研究 |
2.3 有关课程建设的研究 |
2.3.1 有关学校课程建设的研究 |
2.3.2 有关体育课程建设的研究 |
2.4 有关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的研究 |
2.4.1 有关乒乓球课程设置的研究 |
2.4.2 有关乒乓球教学现状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法 |
3.2.2 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建设与实施现状 |
4.1.1 乒乓球课程的开设情况 |
4.1.2 乒乓球教学大纲的修订情况 |
4.1.3 乒乓球课程教学目标的分析 |
4.1.4 乒乓球课程教学内容的分析 |
4.1.5 乒乓球课程考核评价的分析 |
4.1.6 乒乓球课程教材的选用情况 |
4.1.7 乒乓球精品课程的申获情况 |
4.1.8 乒乓球课程的师资队伍情况 |
4.1.9 乒乓球课程的场地设施情况 |
4.1.10 乒乓球课程的学情分析 |
4.2 制约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建设的问题 |
4.2.1 乒乓球专选课程开设不理想,辅修课程设置较少 |
4.2.2 高校缺乏乒乓球自编教材建设,乒乓球课程缺少理论知识的考核 |
4.2.3 乒乓球课程缺乏先进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体育教学模式较单一 |
4.2.4 高校缺少高层次乒乓球人才,乒乓球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
4.2.5 乒乓球场地设施资源有限,高校缺乏乒乓球专业场馆建设和投入 |
4.2.6 乒乓球精品课程建设薄弱,获批精品课程的高校数量较少 |
4.3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建设的对策 |
4.3.1 积极开设乒乓球专选课程,增加设置辅修课程 |
4.3.2 加强乒乓球自编教材建设,完善乒乓球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
4.3.3 丰富乒乓球课程现代教学手段,合理运用体育教学模式 |
4.3.4 引进高层次乒乓球人才,加强乒乓球师资队伍建设 |
4.3.5 加大乒乓球场馆的建设投入和开放力度,完善乒乓球场地设施 |
4.3.6 重视乒乓球精品课程建设,增加乒乓球课程建设成果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B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C 专家效度检验表 |
附录D 专家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我国部分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排球专修课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排球专修课程设计研究 |
2.2 排球专修课教学设计研究 |
2.3 排球专修课教学方法研究 |
2.4 排球专修课教学手段研究 |
2.5 排球专修课教学考核研究 |
2.6 学生能力培养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比较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四所体育学院排球专修课现状 |
4.1.1 四所体育学院教学大纲基本情况 |
4.1.2 排球专修课程培养目标 |
4.1.3 排球专修课学分、课时情况及开课时间比较分析 |
4.1.4 排球专修课教学内容安排 |
4.1.5 排球专修课考核 |
4.1.6 排球专修课教学场地和师资情况 |
4.2 四所体育学院排球专修课学生的调查 |
4.2.1 排球专修班学生专业水平状况与学习动机调查 |
4.2.2 排球专修课学生对教师专业水准与教学能力满意度调查 |
4.2.3 排球专修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及形式的评价调查 |
4.2.4 排球专修课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调查 |
4.3 影响我国部分体育学院排球专修课开展的诸因素分析 |
4.3.1 社会需求对排球专修课的影响 |
4.3.2 学校重视程度对排球专修课的影响 |
4.3.3 排球项目特点对排球专修课的影响 |
4.3.4 学生专业基础对排球专修课的影响 |
4.3.5 排球场地设施对排球专修课的影响 |
5 结论 |
6 建议 |
7 参考文献 |
8 致谢 |
9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 附件 |
四、浅析排球专选班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分层-参与”教学法在高校篮球专选课中的应用研究[D]. 韦奇成.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2]限制性比赛教学法在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黄银涛.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3]广州体育学院“粤汇杯”竞赛平台对篮球裁判人才培养的作用研究[D]. 卫宪波.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4]排球扣球训练方法及手段在网球高压球技术教学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以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网球专项学生为例[D]. 于栋柯.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5]身体功能训练对大学生网球发球成功率影响的研究[D]. 吴备.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6]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研究 ——以球类专项为例[D]. 王喜勤.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7]高校大学生网球专选班分段式实战技术教学可行性研究 ——以上海大学为例[D]. 赵文俊.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8]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排球等级裁判员的培养模式与优化策略[D]. 梁盛.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9]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建设研究[D]. 秦亚楠. 河南大学, 2019(01)
- [10]我国部分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排球专修课现状分析[D]. 王宁. 成都体育学院,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