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国内外已有大量报道证实茶多糖具有显著的降血糖功能,但有关其降血糖方式和结构的报道还不多。资料显示水溶性茶多糖具有显著的降血糖功能,因此为了得到具有较高生理活性的茶多糖,本论文采用水提法提取茶多糖,然后从茶多糖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对相关糖代谢酶活性的影响以及对葡萄糖往3T3-L1细胞转运的促进作用三个方面,体外研究茶多糖的降血糖方式,以此为依据,依次采用离子交换法和凝胶柱层析法从茶多糖中分离具有降血糖活性的组分,并对其一级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为提高茶多糖含量测定的精确度,在茶多糖提取以前,首先对传统蒽酮-硫酸法测定茶多糖的条件作了改进。结果显示,测定茶多糖含量应以半乳糖为标准单糖,675 nm比色。确定了茶多糖的测定条件以后,在不破坏茶多糖生理活性的温度范围内优化了茶多糖的提取工艺,得出水提法提取茶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浸提时间90 min,浸提温度70℃,料水比1 g:10 mL,浸提3次。所得提取率为3.20 %,高于资料报道的2.97 %的最高提取率。所提茶多糖经一系列纯化处理,纯度达到了89 %。接着从对羟基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对小肠α-葡萄糖苷酶和肝脏糖代谢酶活性的影响、以及对葡萄糖往3T3-L1细胞转运的促进作用三个方面,体外研究茶多糖的降血糖方式。结果发现茶多糖对羟基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没有明显的清除作用,对葡萄糖往3T3-L1细胞转运也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小肠α-葡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也较低,但可显著增强肝脏葡萄糖激酶和己糖激酶活性。浓度为1 mg/mL的茶多糖可使葡萄糖激酶和己糖激酶相对活性分别提高82.97 %和99.57 %;10 mg/mL的茶多糖可使它们分别提高152.09 %和156.10 %。采用DEAE-Sepharose CL-6B离子交换色谱柱分离具有增强肝脏葡萄糖激酶和己糖激酶活性的多糖组分,共分出5个组分:FA、FB、FC、FD、FE,其中FA和FC均能显著增强己糖激酶和葡萄糖激酶活性。茶多糖浓度为1 mg/mL时,FA对己糖激酶和葡萄糖激酶相对活性的提高率分别为102.92 %和60.31 %;FC对己糖激酶和葡萄糖激酶相对活性的提高率分别为121.17 %和137.81 %。进一步用Sephadex G75分离FA和FC,得FA-1、FA-2、FC-1和FC-2。FA-1和FC-1可显著提高己糖激酶和葡萄糖激酶的相对活性,提高率分别为106.42 %和72.92 %以及142.22 %和140.34 %(茶多糖浓度为1 mg/mL)。FA-2仅能显著增加己糖激酶的活性(P<0.05),不能增强葡萄糖激酶活性,FC-2对己糖激酶和葡萄糖激酶活性都没有增强作用。进一步用Sephadex G150柱纯化FA-1和FC-1,Sephadex G25柱纯化FA-2,得单一组分。根据Sephadex G25对多糖的分离范围可得出FA-2的相对分子量较小;红外光谱和紫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葡萄糖激酶调节蛋白基因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2015(04)
- [2].国内外正在开发的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葡萄糖激酶活化剂的现状[J]. 中国医药指南 2014(18)
- [3].重庆地区汉族人群多囊卵巢综合征与葡萄糖激酶调节蛋白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4(09)
- [4].葡萄糖激酶基因多态性与妊娠期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J]. 山东医药 2009(15)
- [5].小分子葡萄糖激酶激活剂研究进展[J]. 海峡药学 2018(08)
- [6].野油菜黄单胞菌葡萄糖激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J]. 凯里学院学报 2018(03)
- [7].噻唑类葡萄糖激酶激动药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与理性设计[J]. 中国药师 2019(09)
- [8].茶多糖酶法提取的优化条件及其对葡萄糖激酶活性的影响[J]. 食品科技 2010(02)
- [9].MODY2的研究、认识现状及处理[J]. 实用糖尿病杂志 2017(01)
- [10].葡萄糖激酶调节蛋白P446L基因多态性与甘肃回族2型糖尿病的关系[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21)
- [11].妊娠期血糖异常者葡萄糖激酶基因突变筛查[J].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0(01)
- [12].治疗2型糖尿病的在研新药——葡萄糖激酶激动剂HMS5552[J].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20(06)
- [13].比较HMS5552和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及肝葡萄糖激酶的调节作用[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8(07)
- [14].葡萄糖激酶型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遗传发病机制及诊疗进展[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8(06)
- [15].石斛合剂对HepG2细胞葡萄糖激酶与丙酮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J]. 海峡药学 2012(03)
- [16].ATP直接参与反应不能作为判断一种酶是否为合成酶的唯一条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15)
- [17].吡嗪类葡萄糖激酶激动剂中间体5-氯吡嗪-2-羧酸的合成[J].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14(07)
- [18].青岛地区汉族人群葡萄糖激酶调节蛋白基因rs780094(C>T)位点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分析[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5(07)
- [19].葡萄糖激酶调节蛋白基因rs1260326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人群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5(21)
- [20].葡萄糖激酶激动剂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2012(01)
- [21].桦褐孔菌影响糖尿病豚鼠糖代谢机理的实验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10(08)
- [22].葡萄糖激酶激活剂HMS5552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葡萄糖激酶和肠胰高血糖素样多肽-1的调节作用研究[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9(15)
- [23].GCKR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J]. 医学综述 2012(18)
- [24].生物学科技信息[J]. 生物学教学 2010(02)
- [25].葡萄糖激酶基因突变与功能学研究进展[J]. 国际内科学杂志 2008(12)
- [26].葡萄糖激酶在调控血糖稳态中的作用[J]. 现代实用医学 2020(09)
- [27].两个MODY2中国家系葡萄糖激酶基因杂合突变的研究[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0(06)
- [28].葡萄糖激酶mRNA、葡萄糖转运蛋白2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糖代谢异常中的作用[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3(08)
- [29].以葡萄糖激酶为靶点治疗2型糖尿病的实验研究进展[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04)
- [30].GCK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群血糖水平的关系研究[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