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抗倒伏有关性状遗传的初步研究

玉米抗倒伏有关性状遗传的初步研究

论文摘要

倒伏是制约玉米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不仅导致产量下降、品质低劣,同时严重阻碍机械化收获的进程。目前玉米生产上以密植型品种为主,但由于种植过密以及受各种不良气候因素的影响,玉米倒伏呈现增加趋势,产量损失惨重。然而,玉米的抗倒伏性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为了探明玉米抗倒伏性状的遗传规律,为抗倒伏遗传改良和抗倒伏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不同杂种优势群的4个玉米自交系为父本,以15个自选系为母本,按NCII遗传交配设计组配成60个杂交组合, 2008、2009年在郑州种植杂交种及其亲本,对株高、穗位高、茎秆强度等植株性状进行配合力、相关、通径、主成分、杂种优势分析,对茎秆化学成分进行配合力效应和相关分析,并研究了倒伏率与玉米籽粒产量的关系。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调查的与抗倒伏有关的植株性状(株高、穗位高、茎秆强度、节间长度、茎粗、穗上叶片数、叶夹角、入土根条数)中,父母本各自之间的配合力效应、父本×母本互作效应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各性状父母本的一般配合力方差是特殊配合力的8.9578149.1815倍,表明在抗倒伏各个性状的遗传变异中,基因的加性效应起着主导作用。在本研究材料中,4个父本中,郑58抗倒伏性最好;15个母本中,各个自交系各具优缺点,但以来自同一基础群体的M1~M5尤其是M4抗倒伏性表现优异;60个杂交组合中,M1×郑58表现较好。2、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植株倒伏率与株高、穗位高、节间长度、叶夹角呈正相关,且与穗位高、节间长度有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r=0.5139),与茎秆强度、茎粗、入土根条数、穗上叶片数呈负相关,除穗上叶片数外,其它均呈极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位高、茎秆强度、入土根条数的直接效应较大,可以进行直接选择,株高、节间长度、茎粗、穗上叶片数、叶夹角的直接效应较小,不适宜直接选择。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PIN1茎秆强度(0.3438)、茎粗(-0.3372)、入土根条数(0.3129)的特征向量较大,第二主成分PIN2株高(-0.4759)、穗位高(-0.3744)、穗上叶片数(0.5521)特征向量较大,第三主成分PIN3叶夹角(0.8853)特征向量较大。PIN1越大,茎秆强度越大,但株高、穗位高增大,茎粗变小,加大倒伏的风险。PIN2的正向选择克服株高、穗位高增加的风险,增加穗上叶片数。PIN3的负向选择虽然能减小叶夹角,使株型紧凑,但会降低茎秆强度、增加穗位高,所以选择应适度。4、除叶夹角的中亲优势与超亲优势以及茎粗、穗上叶片数的超亲优势为负值外,其它各性状的中亲优势与超亲优势均表现为正效应;由亲本来预测杂种F1的表现,株高、茎秆强度、节间长度、穗上叶片数、叶夹角等性状以中亲值作为自变量建立的回归方程效果较好,而穗位高、茎粗、入土根条数等性状以最优亲本作为自变量效果较好。5、除茎秆粗蛋白的特殊配合力方差差异不显著外,其它各性状一般配合力方差、特殊配合力方差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各性状一般配合力方差是特殊配合力方差的1.69897.4859倍,表明在茎秆化学成分的遗传中,基因的加性作用更为重要。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倒伏率与茎秆粗纤维素、可溶性糖、粗蛋白呈负相关,且与粗纤维素、可溶性糖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130、-0.4849。6、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倒伏率与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出籽率、穗粒重均呈负相关,且与百粒重、穗粒重呈显著负相关;尽管倒伏率与籽粒粗淀粉、粗蛋白、粗脂肪、赖氨酸的负相关系数未达显著水平,可能是倒伏发生较晚的缘故,但相关趋势表明倒伏不仅明显降低了玉米的籽粒产量,同时影响了籽粒品质。7、抗倒伏植株性状与玉米产量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穗粒重与株高、穗位高呈显著正相关,行粒数与茎粗呈显著负相关,即降低株高、穗位高,增加茎粗,可以提高抗倒性,但会降低产量,因此,在进行选择时应采用适当的选择压,各性状指标应该设置合理,兼顾抗倒性和产量之间的协调。

论文目录

  •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倒伏类型的划分
  • 1.2 倒伏对玉米的危害
  • 1.2.1 倒伏减少玉米产量、降低玉米品质
  • 1.2.2 倒伏影响玉米的生理活动
  • 1.2.3 倒伏容易引发玉米病害
  • 1.2.4 倒伏使田间管理复杂化
  • 1.2.5 倒伏阻碍机械化收获
  • 1.3 影响倒伏的因素
  • 1.3.1 品种
  • 1.3.1.1 植株形态
  • 1.3.1.2 茎秆理化结构
  • 1.3.1.2.1 茎秆的物理结构
  • 1.3.1.2.2 茎秆的化学成分
  • 1.3.1.2.3 茎秆的质量性状
  • 1.3.1.3 植株根系
  • 1.3.2 自然条件
  • 1.3.3 田间管理
  • 1.3.3.1 肥料施用
  • 1.3.3.2 种植密度
  • 1.3.3.3 病虫害
  • 1.3.3.4 其它因素
  • 1.4 抗倒伏研究方法
  • 1.4.1 利用自然条件,调查倒伏率
  • 1.4.2 人工创造条件诱发倒伏,调查田间倒伏株率
  • 1.4.3 风洞试验
  • 1.4.4 作物抗倒性的力学测定
  • 1.4.4.1 茎秆垂直压碎强度和茎秆硬皮穿孔强度
  • 1.4.4.2 茎秆抗拉弯强度测定
  • 1.4.4.3 茎秆横向折断强度测定
  • 1.4.4.4 茎秆弹性测定
  • 1.4.4.5 根拔力测定
  • 1.4.4.6 根强度的测定
  • 1.4.4.7 茎秆和根强度测定的时期及部位
  • 1.4.5 植株抗倒性的形态指标测定
  • 1.4.6 作物抗倒性的解剖学研究方法
  • 1.4.7 作物抗倒性的化学研究方法
  • 1.5 玉米抗倒伏性状的遗传与改良
  • 1.5.1 玉米茎秆抗倒伏性状的遗传
  • 1.5.2 玉米根系抗倒伏性状的遗传
  • 1.5.3 玉米抗倒伏性状与轮回选择
  • 1.6 抗倒伏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
  • 1.7 抗倒伏分子生物学研究
  • 1.8 玉米抗倒伏育种
  • 1.8.1 玉米抗倒伏育种材料
  • 1.8.2 杂交组合组配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设计
  • 3.3 性状调查与数据处理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生育时期株高和茎秆强度的表现
  • 4.1.1 亲本株高和茎秆强度的表现
  • 4.1.2 杂交组合株高和茎秆强度的表现
  • 4.1.3 不同生育时期株高、茎秆强度与倒伏的相关分析
  • 4.1.3.1 不同生育时期株高与倒伏的相关分析
  • 4.1.3.2 不同生育时期茎秆强度与倒伏的相关分析
  • 4.2 与倒伏有关的玉米植株性状分析
  • 4.2.1 玉米植株性状配合力方差分析
  • 4.2.2 与抗倒伏有关的植株性状配合力效应分析
  • 4.2.2.1 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 4.2.2.2 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 4.2.3 与抗倒伏有关的植株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 4.2.4 植株性状间的通径分析
  • 4.2.5 植株性状间的主成分分析
  • 4.2.6 植株性状的遗传力分析
  • 4.2.7 玉米植株性状杂种优势分析
  • 4.2.7.1 玉米植株性状杂种优势
  • 4.2.7.2 亲本与杂种F1 植株性状优势率的相关和回归分析
  • 4.3 玉米茎秆化学成分分析
  • 4.3.1 玉米茎秆化学成分配合力方差分析
  • 4.3.2 玉米茎秆化学成分配合力效应分析
  • 4.3.2.1 玉米茎秆化学成分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 4.3.2.2 玉米茎秆化学成分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 4.3.3 玉米茎秆化学成分与倒伏率的关系
  • 4.3.4 玉米茎秆化学成分的遗传力分析
  • 4.4 抗倒伏性状与产量、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 4.4.1 植株性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
  • 4.4.2 倒伏率与穗部性状的关系
  • 4.4.3 倒伏率与玉米籽粒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 5 结论与讨论
  • 5.1 植株性状与倒伏率的关系
  • 5.2 玉米茎秆质量相关性状与倒伏率的关系
  • 5.3 抗倒伏性状与玉米产量的关系
  • 5.4 倒伏对品质的影响
  • 5.5 玉米抗倒伏性的遗传改良
  • 5.6 进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相关论文文献

    • [1].观赏植物茎秆强度形成及其调控[J]. 植物生理学报 2018(03)
    • [2].甘蓝型油菜茎秆强度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8(01)
    • [3].防止玉米倒伏五措施[J]. 农家致富 2019(14)
    • [4].长生13不同生育期茎秆性状研究[J]. 山西农业科学 2018(04)
    • [5].不同小麦品种茎秆显微结构与抗倒强度关系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2(36)
    • [6].玉米茎秆穿刺强度遗传研究[J]. 作物杂志 2014(04)
    • [7].节水水稻及垄系栽培法[J]. 农民致富之友 2008(08)
    • [8].不同苦荞品种茎秆强度和植株性状的差异及其相关性[J]. 作物杂志 2015(02)
    • [9].群体密度对玉米茎秆强度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4)
    • [10].玉米茎秆强度形成与木质素积累关系的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 2020(08)
    • [11].2017年第12期“读刊有奖”题目[J]. 基层农技推广 2017(12)
    • [12].甘蓝型油菜茎秆强度与主要农艺经济性状的相关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 2016(02)
    • [13].玉米植株抗倒伏性状的遗传分析[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1(03)
    • [14].安农0711小麦品种3B染色体茎秆强度位点鉴定[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20(05)
    • [15].不同施肥条件下大豆菌核病病情指数与影响因素的通径分析[J]. 大豆科学 2014(04)
    • [16].玉米倒伏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 乡村科技 2010(07)
    • [17].小麦持风力及风力缓冲作用的研究[J]. 西北农业学报 2016(12)
    • [18].玉米抗倒伏性状的配合力效应及通径分析[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1(01)
    • [19].不同水稻品种抗倒伏性状的形态构成[J]. 贵州农业科学 2011(05)
    • [20].小麦倒伏原因分析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 河北农业 2017(10)
    • [21].玉米拔节后不同水分处理对植株性状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玉米科学 2011(03)
    • [22].玉米倒伏原因及防治措施[J].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1(08)
    • [23].甜玉米茎秆强度相关性状的数量性状基因座定位[J]. 植物保护学报 2020(05)
    • [24].9种禾本科草本植物的耐旱能力[J]. 草业科学 2017(04)
    • [25].奈安大力士肥料促进剂在玉米上应用效果[J]. 现代化农业 2012(04)
    • [26].玉米品种F_(2∶3)群体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J]. 安徽农学通报 2020(11)

    标签:;  ;  ;  ;  ;  ;  

    玉米抗倒伏有关性状遗传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