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绿体蛋白论文-徐小雪

叶绿体蛋白论文-徐小雪

导读:本文包含了叶绿体蛋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蛋白互作,CIP2基因功能,叶色突变体,叶绿体迁移

叶绿体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徐小雪[1](2019)在《叶绿体迁移基因CRD1的互作蛋白CIP2的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像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粮食生产一直是全民关注的焦点,而我国60%作物种植以水稻为主。因此如何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已成为农业生产中最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提高水稻产量有多条途径,其中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增强叶片捕获光能的能力,以便提高光合作用,产生更多有机物。近年来,叶色突变体的出现,使我们对植物叶绿体合成情况、发育机制有了重新的认识。为了研究水稻光信号转导机制,我们实验室通过正向遗传学的方法,克隆了一个控制株高和叶绿体移动的基因CRD1,为了进一步研究CRD1在叶绿体发育、细胞伸长等方面的功能,本实验进行免疫共沉淀筛到了CRD1的互作蛋白CIP2。通过质谱分析,发现CIP2是一类叶绿体GTP结合蛋白,其在调控叶绿体合成、高光下叶绿体移动上有重要功能。首先,为了验证CIP2同CRD1的互作事实,我们通过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Pull-down以及酵母双杂分别证实了CIP2跟CRD1的FH1+2结构域存在互作关系。其次组织部位表达分析,发现CIP2在水稻叶片、叶鞘中都有较高的表达量,在水稻根中的表达量最低。亚细胞定位发现其定位在叶绿体,且跟CRD1共定位时,CIP2荧光信号会从叶绿体转移到质膜上。最后为了研究CIP2的形态及功能,我们利用micro-RNA技术创制了cip2-ami突变体。研究发现cip2-ami表现出淡黄叶,叶绿素含量降低表型。此外,RNA、蛋白水平表达量检测发现,在cip2-ami中CRD1上调表达,而crd1突变体中CIP2表达量也会上调,暗示二者功能上可能具有相关性。但是二者具体遗传学的上下游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探究。白条斑实验发现,在cip2-ami中白条斑出现的比野生型早,说明cip2-ami中叶绿体对强光反应更敏感,而crd1则表现出对高光不敏感表型,因此推测CIP2是参与叶绿体避光反应中的一个新的成员。总之,通过本实验,我们发现CIP2是一个参与CRD1介导的叶绿体移动的新组分。CRD1与CIP2互作及它们参与的调控叶绿体迁移的机制,将为研究高光效育种、实现作物增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期刊2019-03-01)

秦童,黄震,康振辉[2](2019)在《叶绿体硫氧还蛋白系统的调节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硫氧还蛋白(Trx)属于巯基-二硫键氧化还原酶家族,通过作用于底物蛋白侧链2个半胱氨酸残基之间的二硫键(还原、异构和转移)来调控胞内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叶绿体Trx系统包括Trx及Trx类似蛋白、铁氧还蛋白(Fd)依赖的硫氧还蛋白还原酶(FTR)和还原型烟酰腺嘌呤二核苷磷酸(NADPH)依赖的硫氧还蛋白还原酶C (NTRC)。除了基质蛋白酶类活性变化及叶绿体蛋白的转运受Trx系统调控之外,在叶绿体中还存在1条跨类囊体膜的还原势传递途径,把基质Trx的还原势经跨膜转运蛋白介导,最终传递给类囊体腔蛋白。FTR和NTRC共同作用维持叶绿体的氧化还原平衡。该文对叶绿体硫氧还蛋白系统的调节机制进行了综述,同时讨论了叶绿体硫氧还蛋白系统对维持植物光合效率的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植物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叶琳珊[3](2018)在《GTP结合蛋白EMB2738和硫氧还蛋白AtECB1调控叶绿体发育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其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叶绿体正常发育需要核基因组和叶绿体基因组的协调表达,多数核基因组编码的叶绿体蛋白在维持叶绿体发育和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中我们运用遗传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手段研究了核基因编码的叶绿体蛋白EMB2738和AtECB1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功能。叶绿体定位的EMB2738蛋白参与了拟南芥胚胎发育过程。emb2738突变体胚胎发育缺陷并停滞在球型后期,胚胎中叶绿体发育受阻。同时,遗传互补实验表明AT3G12080基因编码了EMB2738蛋白。与野生型的胚胎相比,突变体胚胎中质体编码聚合酶(PEP)转录活性及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表达严重下降。这表明胚胎发育过程中需要质体基因的表达,而GTP结合蛋白EMB2738影响了PEP活性。此外,通过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降低烟草中EMB2738基因的表达,导致烟草叶片呈现花斑的表型,叶绿体超微结构空泡化严重。实时定量RT-PCR结果显示,PEP负责转录的质体基因表达量较野生型相比明显降低。这些表明,烟草中的NbEMB2738可能参与了质体基因的表达。在emb2738突变体中表达NbEMB2738可以恢复胚胎发育,但是互补植株仍呈白化表型。基于这些结果,推测NbEMB2738能提高PEP转录活性,促进胚胎发育,但是该活性仍无法满足幼苗发育需求。这些结果比较深入揭示了EMB2738参与的PEP转录活性对胚胎发育及植株生长具有重要的作用。硫氧还蛋白AtECB1在种子萌发及叶绿体早期发育中起重要作用。生化实验结果显示AtECB1可以和PEP复合物的核心亚基RpoA存在相互作用,定位在类囊体膜上356 kDa复合物中。遗传和生化分析表明AtECB1与其同源蛋白AtECB1-like存在相互作用,但是存在功能上的差异。AtECB1蛋白含有四个半胱氨酸残基,这四个位点对于AtECB1的还原能力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过,这四种突变版本的AtECB1都能够互补atecb1突变体的表型。因此,在正常生长条件下,AtECB1蛋白的单个位点氧化还原活性降低对于拟南芥植株的生长是非必需的。这些结果有助于对氧化还原调控质体基因表达的深入理解。(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8-12-18)

陈海,袁昕昕,吕文竹,王坤,温荣辉[4](2018)在《高粱花叶病毒CP蛋白与甘蔗ROC22叶绿体互作蛋白的筛选及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蔗是广西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在广西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粱花叶病毒(Sorghum mosaic virus,SrMV)是除真菌病害外造成广西蔗区重大经济损失的病毒性病害之一。大多数病毒在侵染植物后影响了叶绿体的功能,为了解SrMV与甘蔗叶绿体之间的互作关系,探索SrMV影响甘蔗叶绿体功能的机制,我们原核表达SrMV可溶性CP蛋白(CP:Coat Protein),纯化后固定化于亲和磁珠上做为诱饵蛋白。同时利用蔗糖密度梯度超高速离心技术分离纯化甘蔗ROC22叶绿体,对其进行超声波破碎,提取活性蛋白,用抗植物性β-actin抗体(β-actin:只存在于细胞质而不存在于植物叶绿体中的一种蛋白质)进行western blot验证叶绿体总蛋白纯净后,以此作为猎物蛋白,进行GST pull down实验,将得到的蛋白洗脱液进行质谱分析,经UniProt蛋白数据库(http://www.uniprot.org/)比对后得到两次重复以上的候选互作蛋白11个,分别为光系统ⅡD2蛋白质,细胞色素b559α亚基,光系统ⅠP700叶绿素a载脂蛋白A2,光系统ⅡCP43反应中心蛋白,光系统Ⅱ蛋白D1,ATP合酶α亚基,ATP合酶β亚基,光系统ⅡCP47反应中心蛋白,叶绿素a-b结合蛋白,光系统ⅠP700脱辅基蛋白A1,光系统Ⅱ47 kDa蛋白。其中ATP合酶α亚基经酵母双杂交和双分子荧光实验验证确定与SrMV CP蛋白存在相互作用,其他蛋白仍有待进一步验证。本研究为后期进一步研究SrMV CP蛋白与甘蔗叶绿体蛋白之间的互作机制打下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8-24)

朱振[5](2018)在《莱茵衣藻核编码叶绿体定位蛋白表达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前期文献研究发现,莱茵衣藻在氮胁迫条件下积累储能物质时,叶绿体蛋白首先发生变化,包括修饰或降解,进而影响整体的碳流分配,促进储能物质的积累。为此,本研究将在已有变化信息和代谢关键酶信息的基础上,选择光合固碳关键酶GAP3(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和油脂代谢关键酶PDAT(磷脂: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为对象,基于Hsp70A-RbcS2启动子,构建上述两个蛋白的核转化表达系统,实现GAP3和PDAT的过表达,并监测相应的生理生化变化。具体为:以野生型莱茵衣藻cc-137c为实验材料,在体外分别构建含有叶绿体转运肽(cTP)的GAP3和ScPDAT的莱茵衣藻的重组表达载体,经过转化得到转化藻株命名为pChlamy_1-GAP3(GAP3)、pChlamy_3-GAP3、Scpdat。一方面测定转化藻株中转入的蛋白表达量,另一方面测定转化藻株的生长、叶绿素荧光、脂肪酸、碳水化合物、总蛋白等生理生化指标,结果如下:(1)通过正常TAP摇瓶培养转化株pChlamy_1-GAP3(GAP3)、pChlamy_3-GAP3,发现细胞生长与光合效率与野生株相同,并未受到影响。转化株pChlamy_1-GAP3(GAP3)、pChlamy_3-GAP3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酸含量明显提高,相对于野生株,最大储能日产率(碳水化合物含量+脂肪酸含量)分别提高60.7%、75.2%。(2)在高盐培养基摇瓶培养中,pChlamy_1-GAP3(GAP3)生长速率没有明显变化,且转化株的光合效率低于野生株。在TAP反应器培养,pChlamy_1-GAP3(GAP3)在生长上与野生株基本一致,但总蛋白量明显多于野生株。(3)利用TAP摇瓶培养Scpdat和cc-137,对比两株藻的生长曲线,叶绿素荧光变化以及Western blot验证,结果表明ScPDAT蛋白表达与其生长相偶联。(4)Scpdat的总脂肪酸和TAG的积累分别增加了22.51%和31.15%,其中影响最大的是C16系列脂肪酸。本论文研究建立了一种研究莱茵衣藻核编码叶绿体定位蛋白表达的新方法,为莱茵衣藻储能物质积累的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大连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林优红,程霞英,杨东风,梁宗锁,杨宗岐[6](2018)在《高等植物叶绿体表达重组蛋白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基因工程技术发展迅速,许多重组蛋白得以表达。其中利用植物生物反应器表达特异药物蛋白为人类一些重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途径。植物叶绿体遗传转化和表达系统成为目前植物生物反应器的研究热点。因结构和遗传上的特殊性,高等植物叶绿体在重组蛋白表达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外源基因表达量高、定点整合,而且叶绿体母系遗传特性保证了生物安全性。很多重要药用蛋白质在植物叶绿体中表达成功。烟草作为高等植物叶绿体转化模式植物,在疫苗抗原、抗体等药物蛋白和其他重要重组蛋白表达方面取得显着进展。高等植物叶绿体遗传转化也为叶绿体基因的表达和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技术和方法。文中从叶绿体遗传转化原理、载体构建、重组蛋白和重要药物蛋白在叶绿体中的表达以及重组蛋白表达对植物代谢和性状影响等多个角度,对高等植物叶绿体遗传转化体系研究的新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叶绿体表达平台的开发和重要药用蛋白质的表达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王婉珍,田发安,任育军,缪颖[7](2018)在《PPR蛋白在植物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功能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包含遗传信息的半自主性细胞器,它们的功能同时受到自身和细胞核遗传信息共同的调控.叁角状五肽(PPR)蛋白是一类含有叁角状五肽重复结构的核基因组编码蛋白的大家族.植物中的PPR蛋白通常定位于线粒体或叶绿体中,并对这些细胞器基因组转录的RNA进行编辑和修饰,参与许多重要的组织发生和器官形成过程的调控,同时也参与了植物对内外环境变化过程的响应等.因此,PPR是研究植物中细胞器功能和核质互作机制的热点.依据PPR蛋白基序的种类和排列方式,将植物中的PPR分为两大亚类:P类和PLS类.P类由经典的35个氨基酸基序排列组成,主要参与细胞器基因的转录调控;短的S、长的L和经典的P基序排列组成PLS亚族,主要对细胞器基因转录的RNA进行编辑修饰.本文主要从PPR蛋白的结构、亚细胞定位以及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功能等方面着手阐述植物PPR蛋白在叶绿体和线粒体基因组转录和加工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与植物发育之间的关系,并对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设想.(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张森[8](2018)在《果糖激酶类似蛋白1,2与硫氧还蛋白Z互作调控水稻叶绿体发育》一文中研究指出叶绿体基因的转录需要两种类似原核的RNA聚合酶,质体编码的RNA聚合酶(PEP)以及核基因编码的RNA聚合酶(NEP)。PEP主要负责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转录,而NEP更多的负责转录看家基因。前期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一个高温敏感的白化突变体hsa1,图位克隆结果显示目的基因编码果糖激酶类似蛋白FLN2,调控PEP转录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水稻叶绿体的发育。然而,水稻中的果糖激酶类似蛋白参与调控叶绿体合成的分子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经过同源比对,我们发现HSA1在水稻中有一个高度同源的蛋白FLN1。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主要以HSA1和FLN1为诱饵蛋白,对水稻幼苗cDNA酵母文库进行互作筛选,并通过体内及体外实验验证互作的真实性,进而探索水稻叶绿体发育的分子调控网络,本文的研究结果如下:1.我们利用构建好的水稻幼苗cDNA的酵母文库,以OsFLN1BD和OsHSA1BD为诱饵载体对该文库进行筛选,共筛到与OsFLN1BD互作的阳性克隆32个,与OsHSA1BD互作的阳性克隆60个。测序及读码框分析后OsFLN1BD共找到5个互作蛋白编码基因,而Os HSA1BD共找到21个互作蛋白编码基因,其中LOC_Os08g29110与OsFLN1和HSA1均发生多次互作。2.为了验证互作的正确性,我们重新构建了全部26个基因cDNA全长的AD载体,再次转化酵母进行点对点验证,结果表明OsFLN1BD有3个互作蛋白,而OsHSA1BD有9个互作蛋白。其中LOC_Os08g29110与OsFLN1和HSA1均可发生强烈互作。3.我们重点对LOC_Os08g29110进行了体内、体外验证。GST-pulldown实验、荧光素酶互补实验(SFLC),及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BIFC)均证明LOC_Os08g29110与OsFLN1和HSA1可以分别发生互作。4.基因注释及蛋白序列分析结果表明LOC_Os08g29110编码一个水稻的硫氧还蛋白z(Os TRXz)。为了探索OsTRXz的功能,我们首先将OsTRXz与GFP融合,显微观察表明完整的OsTRXz蛋白定位于叶绿体中。OsTRXz N端56aa具有将蛋白导入叶绿体的功能,而失去N端信号肽的ΔCTPTRXzGFP蛋白则无法进入叶绿体。5.除了分子水平的结果,我们尝试在遗传水平上提供更多的证据,同时解析互作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因此我们又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互作基因OsTRXz进行了定点敲除实验,转基因后共获得41株独立的T_0代转基因苗,其中8株为纯合突变,33株为杂合突变,共包含单碱基、多碱基、大片段的插入缺失等10种不同的突变方式。纯合突变的8株转基因株全部表现为严重的白化,并苗期致死。而33株杂合转基因株T_0代均表现为正常的绿色,单株收种后T_1代产生白绿分离,白化苗3叶期前全部死亡,多个株系分离比统计均符合3:1的分离比,这些结果表明OsTRXz突变相对于野生型属于隐性突变,OsTRXz功能的缺失会造成水稻叶绿体的生物合成受阻。6.trxz突变体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极低,几乎检测不到。而叶绿体的发育也被极度抑制,电镜视野中几乎看不到正常的叶绿体,更没有类囊体、基粒等结构,细胞中多为结构松散的空泡状物质。7.qRT-PCR以及印记免疫分析结果表明在trxz突变体中,PEP依赖基因在转录和翻译上都受到了严重的抑制。上述结果证明OsTRXz与OsFLN1,OsHSA1通过互作,共同参与组成PEP复合物的形成,在水稻叶绿体基因的转录及叶绿体合成过程中必不可少。在本论文现有结果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其他互作蛋白的验证及再筛选,绘制更为详细的互作调控网络,为进一步深入的阐明水稻叶绿体发育的分子调控网络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8-05-01)

薛瑞丽[9](2017)在《高温胁迫对小麦叶绿体D_1蛋白周转的影响及黄体酮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温是最常见的非生物胁迫之一,通常导致植物的生长抑制、氧化损伤和光系统Ⅱ(PSⅡ)的失活等。PSⅡ对高温胁迫极其敏感,D_1蛋白周转是受损的PSⅡ修复循环的关键步骤。已有研究表明黄体酮作为植物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类固醇激素,具有缓解盐渍、低温等非生物胁迫的作用。本文分析了高温胁迫下叁个小麦品种中D_1蛋白的周转效率及相关抗性指标,发现D_1蛋白周转效率与小麦的高温耐受力成正相关。并以小麦矮抗58为材料,分析了外源黄体酮处理对高温胁迫下小麦叶片中D_1蛋白的周转效率、抗氧化能力和PSⅡ光合性能的影响,发现黄体酮能加速D_1蛋白的周转,并有效降低高温诱导的氧化损伤,改善PSⅡ的光合性能,从而为深入阐明小麦对高温的响应机制,和生产中采取抗逆应变技术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如下:1、高温胁迫对叁个小麦品种D_1蛋白周转速率及PSⅡ功能的影响。以中国春(CS),矮抗58(AK58)和豫农949(YN949)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在高温胁迫条件下,AK58叶片中高温诱导的脂质过氧化水平低于YN949和CS,这与其SOD、CAT、POD活性和H_2O_2含量的变化有关。在高温处理时,Deg1,Deg7和FtsH1/5在AK58和YN949中的转录量高于CS,且在正常条件下,AK58中与D_1蛋白降解相关基因(Deg1、Deg2、Deg5、Deg8和FtsH1/5、FtsH2/8)的表达量也较高,并伴随PsbA基因(编码合成新的D_1蛋白)的高表达和D_1蛋白的积累。据此推测,AK58中D_1蛋白的快速合成和降解加快了D_1蛋白的周转和PSⅡ的损伤修复,为适应高温奠定了基础,并且Deg1、Deg7和FtsH1/5基因可能对小麦的高温耐受性更为重要。与此相应,AK58在高温下保持了较高的PSⅡ光化学效率(Fv/Fm,ФPSⅡ和ETR)和光合速率(Pn)。2、黄体酮对高温胁迫下小麦叶片D_1蛋白周转的影响与单独高温处理相比较,喷洒黄体酮的小麦叶片在高温胁迫下其PSⅡ反应中心磷酸化D_1蛋白含量和PsbA基因的转录水平显着增加,且STN8的表达量也略有增加,表明外源黄体酮促进了D_1蛋白的磷酸化和新的D_1蛋白的快速合成。在正常条件和高温胁迫下,黄体酮均促进了D_1蛋白降解相关基因(Deg2、Deg5、Deg8和FtsH1/5、FtsH2/8)的转录表达,但Deg1基因的表达量下降。而快速的D_1蛋白降解有利于受损PSⅡ的修复,从而减轻PSⅡ的光抑制,适应高温胁迫。3、黄体酮对高温胁迫下小麦叶片PSⅡ光合性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黄体酮处理提高了高温胁迫下抗氧化酶(CAT、SOD、POD、APX、GR)的活性和非酶抗氧化剂(GSH、ASA)的含量,降低了高温胁迫诱导的活性氧水平和丙二醛含量以及电解质渗漏,缓解了氧化损伤。高温胁迫下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F_v/F_m、ФPSⅡ、ETR、qP显着下降,而qN则显着上升,外源黄体酮处理对高温胁迫下上述参数有明显改善。此外,黄体酮处理也提高了高温胁迫下小麦叶片的净光合速率。综上所述,高温胁迫下,不同小麦品种中D_1蛋白周转速率不同。对小麦叶片喷施黄体酮,增强了叶片的抗氧化能力,减轻了细胞膜伤害,促进了D_1蛋白周转,加快PSⅡ的损伤修复,改善了PSⅡ的光合性能,增强了光合速率。本文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光合作用“热抑制”的生理和分子机制,对于生产中采取抗逆应变措施,防止光合功能过早衰退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7-12-01)

燕照玲,段俊枝,冯丽丽,陈海燕,齐红志[10](2017)在《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编码蛋白与寄主植物叶绿体蛋白互作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场所,也是众多植物病毒侵染时共同的攻击目标,其在病毒侵染植物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一方面病毒借助叶绿体完成侵染和增殖,另一方面叶绿体及其成分积极参与植物对病毒的防卫反应。总结了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病毒侵染植物后对叶绿体的影响,重点从蛋白质互作角度分析了叶绿体蛋白在该属病毒侵染植物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为进一步明确病毒症状产生的原因,揭示病毒的侵染机制及植物的防卫机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11期)

叶绿体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硫氧还蛋白(Trx)属于巯基-二硫键氧化还原酶家族,通过作用于底物蛋白侧链2个半胱氨酸残基之间的二硫键(还原、异构和转移)来调控胞内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叶绿体Trx系统包括Trx及Trx类似蛋白、铁氧还蛋白(Fd)依赖的硫氧还蛋白还原酶(FTR)和还原型烟酰腺嘌呤二核苷磷酸(NADPH)依赖的硫氧还蛋白还原酶C (NTRC)。除了基质蛋白酶类活性变化及叶绿体蛋白的转运受Trx系统调控之外,在叶绿体中还存在1条跨类囊体膜的还原势传递途径,把基质Trx的还原势经跨膜转运蛋白介导,最终传递给类囊体腔蛋白。FTR和NTRC共同作用维持叶绿体的氧化还原平衡。该文对叶绿体硫氧还蛋白系统的调节机制进行了综述,同时讨论了叶绿体硫氧还蛋白系统对维持植物光合效率的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叶绿体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1].徐小雪.叶绿体迁移基因CRD1的互作蛋白CIP2的功能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9

[2].秦童,黄震,康振辉.叶绿体硫氧还蛋白系统的调节机制[J].植物学报.2019

[3].叶琳珊.GTP结合蛋白EMB2738和硫氧还蛋白AtECB1调控叶绿体发育的机理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4].陈海,袁昕昕,吕文竹,王坤,温荣辉.高粱花叶病毒CP蛋白与甘蔗ROC22叶绿体互作蛋白的筛选及验证[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5].朱振.莱茵衣藻核编码叶绿体定位蛋白表达及其应用[D].大连工业大学.2018

[6].林优红,程霞英,杨东风,梁宗锁,杨宗岐.高等植物叶绿体表达重组蛋白研究进展[J].生物工程学报.2018

[7].王婉珍,田发安,任育军,缪颖.PPR蛋白在植物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功能的研究进展[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8].张森.果糖激酶类似蛋白1,2与硫氧还蛋白Z互作调控水稻叶绿体发育[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

[9].薛瑞丽.高温胁迫对小麦叶绿体D_1蛋白周转的影响及黄体酮的调节作用[D].河南农业大学.2017

[10].燕照玲,段俊枝,冯丽丽,陈海燕,齐红志.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编码蛋白与寄主植物叶绿体蛋白互作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2017

标签:;  ;  ;  ;  

叶绿体蛋白论文-徐小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