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框结构论文-黄丽静,杨涛

底框结构论文-黄丽静,杨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底框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底框砌体结构,抗震加固,隔震技术,动力时程分析

底框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黄丽静,杨涛[1](2019)在《底框结构隔震加固的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底框结构是一种特有的结构形式,大量存在于我国很多中小型城市。但是这种结构形式在抗震方面存在很多弊端,在地震作用下极易发生严重破坏。文章借助叁维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通过采用一栋底部一层框架、上部四层砌体结构作为算例,输入不同的地震波,对非隔震结构、基础隔震结构和层间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绝对加速度反应、层间剪力反应和层间位移反应)分别进行了分析,比较叁种结构形式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效果,选取较优的方案。通过对结果的分析,验证隔震技术在底框砌体结构中应用的优越性,从而验证其在底框结构加固中应用的可行性,选取相比之下较为优越的隔震加固方案。(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期刊2019年04期)

赵俊桦[2](2019)在《砌体房屋改造中局部底框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抗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既有砌体结构改造为局部底框结构,由于其材料、工期等方面的优势,作为我国最常见的一种既有砌体结构改造方法,在我国建筑业发展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近年来的多次地震中,这类房屋受震害影响严重,而国内的相关规范未对这该类改造房屋的抗震设计提出相应的要求,因此对该类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为更好地研究这种特殊的改造后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本文以结构形式较为复杂的改造后局部底框结构作为研究主体,采用组合截面的框架单元以及分层壳单元分别模拟加固梁柱构件以及夹板墙构件,选取调整后的地震波,对其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展开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首先,选取了调整后的EI-Centro波、Borrego波和人工波,对改造前后结构进行了弹塑性时程分析,得到了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基底剪力的时程曲线。通过对比分析可知,采用局部底框体系对砌体房屋进行大空间改造,对结构各薄弱部位的抗震性能影响较为明显。然后,通过单向和双向两种地震波输入方式来研究扭转效应对结构的影响,得到了层位移、层间位移角以及扭转值等指标。通过对比可知,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扭转效应对改造后局部底框结构影响较大。其次,研究了塑性铰的发展规律,找出这类改造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典型震害特征。研究表明:改造后局部底框结构的塑性铰主要出现在原结构的连梁处,底部的框架梁柱均处在弹性状态,具有较好的抗震耗能潜力。同时,考虑扭转效应会加快结构塑性铰的发展速率,使结构更快的进入弹塑性状态。最后,分析了罕遇地震作用下各加固构件的受力状态和变化规律,探究这类改造结构中各加固梁柱以及夹板墙构件的典型受力特征。分析表明:加固构件在地震作用下,其受力状态均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夹板墙构件中各层的受力状态均处在较为安全的范围内。同时,扭转效应对各加固构件的受力状态影响较为明显。本文通过对改造后的局部底框结构进行了抗震性能分析研究,为今后这类工程的设计和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4-20)

王肖巍,李英民,张凡[3](2018)在《双向地震动下带偏心的底框结构地震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底层存在偏心的底框结构在双向地震动下抗震响应进行研究,分析其不同偏心结构在双向地震动下结构层间位移、内力以及损伤耗能等动力响应并与单向地震动输入作出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双向地震动输入对有偏心的底框结构各方面抗震响应均有明显增加,故双向地震动的作用在底框结构的设计中不可忽略。(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8年S2期)

廖妮[4](2018)在《某底框结构房屋地基不均匀沉降事故原因及加固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研究发现,房屋地基不均匀沉降,很大部分原因与房屋结构有关,这会造成承重构件开裂。为详细了解事故的影响因素,采用相关软件进行分析,发现是地基及上部结构没有进行妥当的加固处理。本篇文章基于房屋地基不均匀沉降事故的角度,探讨其发生事故的原因,然后提出具体的加固处理方法。(本文来源于《居舍》期刊2018年32期)

孔建辉[5](2018)在《两个不同版本规范设计的底框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底部框架上部砌体结构(以下简称底框结构)广泛应用于我国中小城镇中。该类结构底部为框架层,可以用来满足大开间的商业用途,而上部砌体层可以用来作为住宅或者办公楼使用。近年来地震震害表明,不同版本规范设计的底框结构破坏模式不尽相同。为了明确按不同版本规范设计的底框结构的破坏模式、抗震性能的差异,本文开展了其地震振动台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的研究。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总结了不同时期建造的底框结构的震害现象。初步了解了底框结构的破模式,分析了产生破坏的原因,主要是破坏模式与其层间侧移刚度比的关系。回顾了底框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现状。(2)分别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以下简称10规范)以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以下简称89规范)设计了两个底框结构,并按1/5的缩尺比例制作了振动台试验模型,完成了两个不同版本规范设计的底框结构抗震性能对比试验,研究其破坏模式与抗震性能。(3)详细阐述并对比分析了两个模型的试验现象和试验数据,研究了其破坏模式和破坏机理。结果表明,按89规范设计的模型破坏首先出现在底部框架层,且随着地震动幅值的不断增大,破坏仍主要集中在底部框架层,而上部砌体层基本保持完好。按10规范设计的底框结构破坏首先出现在过渡砌体层,然后发展到底部框架层。此外,在同等级罕遇地震作用下,按10规范设计的底框结构较按89规范设计的模型破坏轻,抗震性能有较大提高。(4)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中的实体单元对设计的两个底框结构分别建立了分析模型,并进行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以最大层间位移角为破坏指标,分析结构的破坏模式,并与试验结果和试验现象对比。结果表明,有限元模拟分析结果与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结果相似,验证了有限元分析模型的有效性,该分析方法为研究底框结构的破坏模式提供了分析手段。(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期刊2018-06-01)

周海涛[6](2018)在《隔震技术在超限底框砌体结构抗震加固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近年来发生的地震灾害来看,底框砌体结构在地震中遭受到的破坏尤为严重,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因底框砌体结构的破坏而得不到保障,损失严重。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镇,临街建筑对底部大开间和上部住宅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涌现出大量底部框架层数、上部砌体层数或建筑总高度严重超过规范要求的超限底框砌体结构房屋。由于这类房屋底部框架层大多未按照规范设置抗震墙或设置了少量的抗震墙使得结构出现”下柔上刚”的特点,结构的抗震性能大打折扣,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对该类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并基于分析结果提出合理的加固方案迫在眉睫。目前,较为成熟的房屋结构加固方法有增大截面法、外包型钢法、外粘钢法、外粘碳纤维布法、增设钢支撑等加固方法。但以上加固方法一般均需要对原结构的结构构件进行较大改动,存在施工周期长,施工过程无法使用、加固综合成本高等问题。随着我国隔震技术的日益成熟和隔震支座的推广应用,隔震加固技术逐渐成为既有结构的一种新的抗震加固方法。本文通过对某超限底框砌体结构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探寻了隔震技术在加固该类型房屋中的应用,分析了结构在隔震加固后的抗震性能。依据现场调研资料和原设计图纸建立分析模型,运用SAP2000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结构分别在EL-Centro地震波、唐山地震波和人工合成地震波作用下进行线性时程分析和非线性时程分析,找出了该类型结构存在的薄弱环节,对该类超限结构的基本周期做了简单推导。结合结构隔震原理,对抗震性能不足的超限底框砌体结构分别采用基础隔震和层间隔震两种加固方法进行加固处理,计算了加固后结构的地震反应,结果表明:隔震后,结构的周期得以延长,结构的加速度、层间位移、层间位移角、地震剪力等均得到有效的控制,且隔震支座的耗能性能良好。研究了该类超限底框砌体结构上部砌体层层数超限一层、两层和叁层时隔震层设置的问题。通过对比隔震前后结构各项地震反应,得到基础隔震对隔震层以下结构加速度的调节优于层间隔震、而对隔震层以下结构层间位移的调节却恰好相反的结论,因此更宜采取基础隔震对上述不同超限情况的超限结构进行加固处理。(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期刊2018-05-01)

杨昶,高建国,蒲松盛,熊明刚[7](2018)在《超限底框结构Abaqus数字模拟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目前二、叁线城市存在大量超限底框结构,这类结构抗震性能较差,存在抗震安全隐患,而且大部分建筑远未达到设计使用年限,直接拆除会造成巨大浪费。以四川省达州市通川桥综合楼A栋建筑为例,通过Abaqus数字模拟的方式对超限底框结构进行抗震性能评估。(本文来源于《四川建材》期刊2018年02期)

刘通和,王广,郭鹏飞[8](2017)在《底框砌体结构底层及过渡层的抗震特点及延性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底框砌体结构底层及过渡层的抗震特点进行了简要描述,就避免过渡层墙体的脆性破坏及更好地发挥底框砌体结构底层的延性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同时就保证结构底层框架柱的延性破坏提出了相关建议。(本文来源于《粉煤灰综合利用》期刊2017年05期)

曹法书[9](2017)在《重视底框结构中侧向刚度比的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填充墙、底部剪力墙布置方式、边框柱、过渡层构造柱四方面,详细分析了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侧向刚度比的影响因素,通过对规范的深入解读,提出了相应的合理计算方法和措施,以有效减少计算误差对房屋抗震性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7年18期)

王飞宇[10](2017)在《带钢管混凝土延性柱耗能器的底框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剪切破坏的普通混凝土低剪力墙(高宽比≤1的剪力墙),延性差,耗能小,破坏过程短暂突然,属脆性破坏,其塑性变形或延性系数难以满足地震区内构件的抗震性能要求。为改善高强混凝土低剪力墙的抗震性能,克服传统耗能装置与结构主体材料不相符、设计时专业性强且维护力度大等缺点,基于被动控制理论、多道抗震防线思想及钢管混凝土的发展上,针对一种新型的耗能器——钢管混凝土延性柱耗能器,研究分析了相关设计原理和布置原则;利用数值分析与试验结果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耗能器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和一些相关的承载力以及刚度公式推导;对比分析了带钢管混凝土延性柱耗能器框架与其他耗能形式低剪力墙的抗震性能;并且对比分析了带钢管混凝土延性柱耗能器的底框砌体结构的地震响应和抗震性能。具体如下:根据相关理论试验研究,提出了钢管混凝土延性柱耗能器的工作原理和设计原则。根据目前多道抗震防的设计思想,钢管混凝土延性柱耗能器在优先耗能的基础上,还能保护结构防止倒塌。根据相关文献推导了钢管混凝土延性柱耗能器的轴心受压极限承载力公式、极限弯矩公式、轴心受压稳定性临界承载力公式、平面内压弯承载力公式以及钢管混凝土延性柱耗能器框架体系抗侧刚度公式。利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研究了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钢管混凝土延性柱耗能器构件的抗震性能,并与相关试验进行了对比以验证可行性。分析了耗能器的破坏过程和破坏模式,着重研究其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刚度衰减曲线以及等效粘滞阻尼系数,从强度、刚度、延性和耗能能力等方面分析了钢管混凝土延性柱耗能器的工作能力。对比分析了带钢管混凝土延性柱耗能器框架、钢管混凝土耗能低剪力墙以及普通钢筋混凝土低剪力墙等叁种构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抗震性能。探讨了叁者的破坏过程和破坏模式,对比其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刚度退化、位移延性系数、等效粘滞阻尼系数以及耗能能力,结果表明:带钢管混凝土延性柱耗能器框架的滞回曲线更加饱满,捏拢较轻,耗能能力强,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承载力达到峰值后下降最为缓慢,抗震性能更加稳定;耗能器中多根单柱变形、破坏模式基本一致,具有良好的协同工作性能。并且探讨了钢管混凝土延性柱耗能器的恢复力模型。设计了一个带钢管混凝土延性柱耗能器的底框砌体结构模型和其他两个对比模型,研究叁者在地震波作用下的地震响应。对比分析了叁者的动力特性、各层加速度响应、层间位移、层最大位移、基底剪力分布以及耗能分布,结果表明,带钢管混凝土延性柱耗能器的底框砌体结构具有更加良好的抗震性能:钢管混凝土延性柱耗能器在弹性阶段能够承受结构绝大部分的基底剪力,有效的分担了地震作用进而保护结构构件;并且在地震作用中先于底层框架柱屈服,率先消耗了地震能量,起到了良好的耗能作用和预警作用;与其他两种结构相比,带钢管混凝土延性柱耗能器的底框砌体结构的耗能能力明显提高了1.25~1.5倍,在地震中能更好地保护主体结构免遭破坏。通过合理设计,可以控制带钢管混凝土延性柱耗能器的底框砌体结构的破坏主要发生在钢管混凝土延性耗能器上,而其它部分基本保持完好,从而给震后的修复工作带来方便。(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7-05-01)

底框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既有砌体结构改造为局部底框结构,由于其材料、工期等方面的优势,作为我国最常见的一种既有砌体结构改造方法,在我国建筑业发展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近年来的多次地震中,这类房屋受震害影响严重,而国内的相关规范未对这该类改造房屋的抗震设计提出相应的要求,因此对该类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为更好地研究这种特殊的改造后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本文以结构形式较为复杂的改造后局部底框结构作为研究主体,采用组合截面的框架单元以及分层壳单元分别模拟加固梁柱构件以及夹板墙构件,选取调整后的地震波,对其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展开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首先,选取了调整后的EI-Centro波、Borrego波和人工波,对改造前后结构进行了弹塑性时程分析,得到了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基底剪力的时程曲线。通过对比分析可知,采用局部底框体系对砌体房屋进行大空间改造,对结构各薄弱部位的抗震性能影响较为明显。然后,通过单向和双向两种地震波输入方式来研究扭转效应对结构的影响,得到了层位移、层间位移角以及扭转值等指标。通过对比可知,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扭转效应对改造后局部底框结构影响较大。其次,研究了塑性铰的发展规律,找出这类改造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典型震害特征。研究表明:改造后局部底框结构的塑性铰主要出现在原结构的连梁处,底部的框架梁柱均处在弹性状态,具有较好的抗震耗能潜力。同时,考虑扭转效应会加快结构塑性铰的发展速率,使结构更快的进入弹塑性状态。最后,分析了罕遇地震作用下各加固构件的受力状态和变化规律,探究这类改造结构中各加固梁柱以及夹板墙构件的典型受力特征。分析表明:加固构件在地震作用下,其受力状态均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夹板墙构件中各层的受力状态均处在较为安全的范围内。同时,扭转效应对各加固构件的受力状态影响较为明显。本文通过对改造后的局部底框结构进行了抗震性能分析研究,为今后这类工程的设计和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底框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黄丽静,杨涛.底框结构隔震加固的优化分析[J].四川建筑.2019

[2].赵俊桦.砌体房屋改造中局部底框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抗震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9

[3].王肖巍,李英民,张凡.双向地震动下带偏心的底框结构地震响应分析[J].建筑结构.2018

[4].廖妮.某底框结构房屋地基不均匀沉降事故原因及加固处理[J].居舍.2018

[5].孔建辉.两个不同版本规范设计的底框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与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8

[6].周海涛.隔震技术在超限底框砌体结构抗震加固中的应用研究[D].西华大学.2018

[7].杨昶,高建国,蒲松盛,熊明刚.超限底框结构Abaqus数字模拟分析研究[J].四川建材.2018

[8].刘通和,王广,郭鹏飞.底框砌体结构底层及过渡层的抗震特点及延性建议[J].粉煤灰综合利用.2017

[9].曹法书.重视底框结构中侧向刚度比的影响因素[J].山西建筑.2017

[10].王飞宇.带钢管混凝土延性柱耗能器的底框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7

标签:;  ;  ;  ;  

底框结构论文-黄丽静,杨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