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早产儿的危险因素及并发症分析

住院早产儿的危险因素及并发症分析

论文摘要

研究背景及目的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表面活性物质及静脉营养的应用,早产儿的存活率大大提高。但是,随之出现的一系列并发症及各系统后遗症成为目前困扰大家的主要问题。本课题通过回顾性分析在本院新生儿科住院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旨在了解我院住院新生儿中早产儿的构成比、早产相关的危险因素、早产儿的常见并发症、预后相关因素等情况,为减少早产的发生、改善早产儿的生存质量提供流行病学依据。研究方法设计《省立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早产儿调查表》,采集自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于山东省立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早产儿的并发症、危险因素及预后相关因素。应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从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我院新生儿科共收治早产儿746例(其中2008年323例,2009年225例,2010年198例),占同期住院新生儿的31.34%。其中,资料不全者68例,予以剔除。具体情况如下。1.本组早产儿中胎龄≤28周者29例(4.28%);28~30周者64例(9.44%);30~32周者152例(22.42%);32~34周者244例(35.99%);34~36周者189例(27.88%)。平均胎龄32.98±2.22周。2.本组早产儿出生体重<1000g者14例(2.07%);1000g~1500g者123例(18.14%);1500g~2000g者205例(30.24%);2000g~2500g者230例(33.92%);≥2500g者106例(15.63%)。平均出生体重为1996±560g(600g-4010g)。3.本资料中母亲孕期合并疾病前三位分别为: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256例(37.76%);子宫异常57例(8.41%);妊娠期糖尿病35例(5.16%)。4.胎儿因素中以胎膜早破(207例,发生率30.53%)、多胎(201例,发生率29.65%)、宫内窘迫(125例,发生率18.44%)为最多。5.羊水、脐带、胎盘异常的发生情况依次为:羊水异常115例(16.96%)、脐带异常97例(14.31%)、胎盘异常60例(8.85%)。6.本组早产儿中1分钟Apgar评分<8分者204例(30.09%),5分钟Apgar评分<8分者107例(15.78%),10分钟Apgar评分<8分者69例(10.18%)。7.本资料早产儿中共发生MODS 10例(1.47%),DIC 8例(1.18%),放弃治疗51例(7.52%),死亡29例(4.28%)。主要并发症依次为: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380例(56.05%)、新生儿肺炎316例(46.61%)、NRDS 228例(33.63%)、新生儿窒息200例(29.50%)、电解质紊乱151例(22.27%)、呼吸暂停139例(20.50%)、高胆红素血症132例(19.47%)、新生儿贫血119例(17.55%)、喂养不耐受100例(14.75%)、先天发育异常80例(11.80%)、甲状腺功能低下76例(11.21%)、脏器损伤64例(9.44%)、败血症47例(6.93%)、糖代谢异常40例(5.90%)、硬肿症40例(5.90%)等。NRDS、窒息、呼吸暂停、肺炎、肺出血、BPD、HIE、颅内出血、喂养不耐受、新生儿贫血、暂时性甲状腺功能减低与出生体重和胎龄均呈负相关(P均<0.01);另外,败血症、硬肿症和先天发育异常与胎龄之间也呈负相关(P<0.05)。NRDS、肺炎、窒息、喂养不耐受、肺出血、颅内出血、心力衰竭、呼吸衰竭与预后呈负相关(P均<0.001);宫内窘迫和暂时性甲状腺功能减低与预后也呈负相关(P<0.05)。8.出生体重和胎龄与住院时间及预后均呈负相关(P均<0.001)。结论1.住院新生儿中早产儿的构成比呈上升趋势。2.诸多因素可引起早产,母亲因素以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子宫异常、妊娠期糖尿病为最多见;胎儿因素以胎膜早破、多胎、宫内窘迫为主;羊水、脐带、胎盘因素以羊水污染、脐带绕颈、前置胎盘和胎盘早剥最多见。3.HIE、NRDS、窒息、新生儿肺炎、呼吸暂停、高胆红素血症、贫血、喂养不耐受、电解质紊乱、暂时性暂时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等为早产儿最常见的并发症。4.与早产儿预后相关的因素有NRDS、肺炎、窒息、喂养不耐受、肺出血、颅内出血、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宫内窘迫、暂时性暂时性甲状腺功能减低。5.出生体重、胎龄与并发症的发生及预后不良相关性显著,提示加强产前检查及孕期教育、避免早产的发生至关重要。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非营养性吸吮联合俯卧位护理干预应用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的影响分析[J]. 名医 2020(07)
    • [2].喂养不耐受风险评估表评估神经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风险的有效性[J]. 广东医学 2019(20)
    • [3].非营养性吸吮改善早产儿胃肠喂养不耐受临床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71)
    • [4].谷氨酰胺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应用[J]. 中国医药科学 2016(02)
    • [5].护理干预辅助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07)
    • [6].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09)
    • [7].早产儿肠道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干预及效果分析[J].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14)
    • [8].早产儿母乳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分析[J].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5(09)
    • [9].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J]. 健康之路 2017(09)
    • [10].52例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体会[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29)
    • [11].间歇泵奶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观察[J]. 当代医学 2013(36)
    • [12].西沙比利治疗早产儿胃肠喂养不耐受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学创新 2011(26)
    • [13].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喂养不耐受的护理探析[J]. 心理月刊 2020(11)
    • [14].早产儿肠道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干预及效果探讨[J]. 黑龙江中医药 2020(01)
    • [15].护理预防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08)
    • [16].107例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高危因素分析[J]. 中外医疗 2019(17)
    • [17].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76)
    • [18].不同方法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干预的研究[J]. 中国医学创新 2014(35)
    • [19].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护理研究进展[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3(04)
    • [20].9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喂养不耐受的护理观察[J]. 中国保健营养 2012(18)
    • [21].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的护理[J]. 护理与康复 2013(01)
    • [22].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06)
    • [23].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21)
    • [24].多潘立酮联合抚触干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3(07)
    • [25].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防治进展[J]. 内蒙古中医药 2013(16)
    • [26].早期微量喂养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效果[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23)
    • [27].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效果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 2012(35)
    • [28].51例早产儿胃肠喂养不耐受原因分析[J]. 护理研究 2011(11)
    • [29].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点及对策[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10)
    • [30].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进展[J]. 护士进修杂志 2010(02)

    标签:;  ;  ;  ;  ;  

    住院早产儿的危险因素及并发症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