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在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脆弱,耕作技术简单粗放,大风季节与农田裸露时间同步,导致发生强烈的土壤风蚀,成为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退化的主要过程之一,结果形成了大面积沙漠化农田。退耕还林还草是防止土地沙漠化进一步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在全国推广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本文以内蒙古武川县为研究地区,探讨了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多样性、垂直分布、功能群、粪食性金龟子群落随退耕还草时间延长和在退耕后不同管理方式下的变化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区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55类1765只,隶属于4纲,11目,47科;优势类群为膜翅目蚁科(Formicidae),共占大型土壤动物总数的58.53%,常见类群13类,占总数的29.80%,稀有类群41类。捕获中小型土壤动物共25590只,隶属于8个纲;优势类群为线虫和线蚓,分别占中小型土壤动物总数的81.89%和15.47%,常见类群为蜱螨目,占总数的1.74%。共捕获粪食性金龟子21337只,隶属于4科5属20种,优势种为直蜉金龟(Aphodius rectus Motschlsky)和蜉金龟科一种A. (Acrossus) sp.,占粪食性金龟子总数的71.73%。常见种5种,占总数的24.33%,稀有种13种,占总数的3.94%。2.大型土壤动物、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粪食性金龟子种数和个体数在农田退耕后种植苜蓿、苜蓿和蒿属植物混种、菊芋和蒿属植物混种三种样地中均是较高的。3.农田退耕后种植苜蓿、苜蓿和蒿属植物混种、菊芋和蒿属植物混种导致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类群数和个体数在各土层均增多。农田中各土层的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均最少,而其他退耕还草管理方式各样地中的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相对农田偏多。4.根据5种多样性指数比较分析,农田退耕后种植苜蓿、苜蓿和蒿属植物混种以及菊芋和蒿属植物混种3个样地的群落多样性指数均较高。5.对土壤养分的分析表明,种植苜蓿样地中土壤全磷、全氮、有机质含量均高于其他样地,即农田退耕后种植苜蓿可以导致土壤养分状况的明显改善。6.不同退耕还草管理方式下各样地杂食类较多,植食类以种植苜蓿样地、苜蓿和蒿属植物混种样地偏多,捕食类以种植菊芋样地、菊芋和蒿属植物混种样地偏多。综合以上分析,在内蒙古武川地区农田退耕后种植苜蓿、或苜蓿和蒿属植物混种是比较好的农田退耕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