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工程大学理学院外语系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本文探讨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利森的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对视觉象征意象的出色运用,分析他如何把视觉意象同想象、困惑、幻觉完美融合在一起,构成小说的中心:一个黑人怎样看清自己?别人又怎样看清他?心理和现实之间是和谐的还是矛盾的?
关键词:视觉意象象征心理
拉尔夫﹒埃利森是一位美国黑人作家,他严谨而少产,仅以一部小说《看不见的人》(1965)被封为经典,在当代美国文坛的地位不可动摇。虽然是名黑人作家,但他作品中的主人公,一名来自南方的黑人青年,其经历和感触似乎以超出了肤色的范围。因为它主要关注一个疲于奔命的黑人青年对“自我本质”的探寻,唤起了广大美国人民对自身价值和命运的关注。除此之外,这部小说的成就与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密不可分。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埃利森出色运用了视觉上的象征意象,并把视觉意象同想象、困惑、幻觉完美融合在一起,构成小说的中心:一个黑人怎样看清自己?别人又怎样看清他?心理与现实之间是和谐的还是矛盾的?
《看不见的人》的故事系由第一人称的主人公娓娓述出,讲一个没有姓名的黑人青年从中学时代起的生活经历。出生于保守的南方社会,主人公从小就养成了迎合白人意志,处处谨小慎微的生活态度,希冀能顺利进踏进充满敌意的社会找到自己的人生位置。但经历一番残酷无情的捉弄后,他终于明白了自己只是一个“隐形人”,一个不被人们看得见的人。由此,他产生了寻找自我和探究自我在社会中的价值的强烈愿望。他从南方来到大都市纽约,从年幼无知到逐步认清这个社会的本质在这个过程中,他觉得各种力量都在欺骗他,控制他,利用他,他一直是这场生活闹剧中的一个小丑而备受折磨,任人摆布。他一心想找到自我本质后做一个真正的人,但结果却总是徒劳无获还落入别人的圈套,最后只能一个人躲进一间地下室,变成视而不见的隐形人,但他仍然幻想着有朝一日重返社会,继续他寻找自我的努力。
序曲部分处于反思之中的主人公就指出,人们看不见他,是因为他们的内在眼睛,即他们透过肉眼观察现实的心灵的眼睛出了问题。他栖身于地室之中,装了一千多盏灯泡,希望让炽热的灯光照出自己的身影。虽然是“看不见的人”,他对光的渴望证实了他对存在、对可以被看见的渴望。一开始黑暗的地室和光亮的灯泡这两个意象就点明了主人公的现实和理想。
在南方的背景下,主人公极力想适应这不公正又很传统的生活。他发表演说,阐明黑人青年进步的秘密在于谦卑的观点,得到上层白人的欢心,赢得了一份进州立黑人学院就读的奖学金。但他这份奖品来得十分屈辱:先是被蒙上眼睛和一群黑小子打斗,被打得鼻青脸肿,鲜血淋漓;然后在通了电的地毯上去抢硬币,被电击得浑身抽搐痉挛;这番身心受虐之后他嘴含鲜血作了谄媚的演讲,才得到一只装着奖学金的公文包。现实主义的笔触下打斗的场面描写充满视觉刺激:眼前一团漆黑,拳击手们黑黝黝的身影在蓝幽幽的烟雾中跳动,在这片朦胧中,迎面飞来一拳把他的右眼打得像玩偶匣中的玩偶一样暴了出来。他瘫在地上,朦胧中看到灰色帆皮上有一块紫褐色的血斑,形如蝴蝶,晶莹发亮。他本以为光亮崭新的公文包是他成功的阶梯,而充满寓意的梦中却发现里面的信件写着“敬启者,务使这小黑鬼继续奔波。”他被折磨得死去活来才抢到的金币原来是给某一型号的汽车做广告的铜制袖珍纪念品。这些充满矛盾的视觉意象其实是主人公的困惑。
在州立学院,他办砸了布莱索校长交代的事情,被开除出去,但布莱索十分伪善地为他写了几封推荐信,要他去纽约打工赚钱再回校继续学业。在纽约,主人公拿着公文包四处碰壁,最后发现梦中的寓意成了真,所谓的推荐信其实是要那些雇主让他心存希望、实则永无成功可能地东奔西跑。若有所失的他去一家油漆厂打工,他发现纯白洁净的油漆原来是用闪闪发光的黑色添加剂制成的:滴剂“先是停留在白油漆的表面上,颜色变得更黑了,然后突然向四周扩散开去。”视觉意象讽喻了黑人在崇尚白人的社会的现状。他最终丢了这份工作,住进了黑人聚居的哈莱姆。
这时的他希望改变一味讨好白人的态度,渴望找回自我的本质。但他的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想做回传统黑人,一方面想摧毁自己的黑人形象。房东家里一尊红嘴唇、宽嘴巴、黑漆漆、咧开着嘴满面堆笑的铁铸黑人像让他涌起一阵憎恨厌恶之情。他把这具自我嘲弄的形象砸碎成碎铁片,当做破烂扔进垃圾箱被要求捡出来,扔在人行道上被行人送回。这个意象隐喻他其实无论如何也无法丢弃自己的黑人形象。
到后来主人公进入兄弟会,志得意满之后又跌落谷底。进入兄弟会的初次演讲,灯光强烈,他感觉仿佛有一道半透明的的帷幔降落在他和听众之间,他看不清他们,可他们看得清他。乳白色的灯光翻滚,犹如瓶中轻轻摇晃着的肥皂水,他热情澎湃的演讲感动听众也感动了自己,不禁发出“突然感到自己现在变得更加像个人了!”的感叹。这里的视觉意象更是他的想象。跌落谷底之时他发现一向眼光热切的兄弟会头头杰克兄弟原来有颗玻璃假眼球。两人争论时杰克兄弟的眼珠弹了出来,主人公感到“一颗被光线扭曲了的乳黄色眼球,好像从井底暗黑的水里盯视着我。”这个细节让读者感觉眼球的视觉形象是对现实和主人公想象的反讽:兄弟会并没有“看见”他。
最后主人公为躲避争斗,戴上一副镜片最黑的墨镜,绿玻璃的颜色深得发黑,“一下子就栽进了黑暗的深渊,周围光线诡异”。在神秘的绿色中,他被认为赖因哈特一个既是彩票掮客,又是赌棍、行贿人、情夫、牧师先生的混混。他完全丧失了自我,不知何去何从。他不慎坠入地窟,极度困倦,睡意袭人,“仿佛踏在一片黑水上向外走去,”认为“即使睡着了别人也看不见我。”充满幻觉、顿悟的视觉意象揭示了他的心理状态,也揭示了现实荒诞的世界。
所有这些视觉的描写,组成了梦魇式的象征,最后都归结于自我存在这个问题上,这一手法几乎成了小说的一种原动力。可以说,埃利森在小说中布下的视觉象征的意象,为其艺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拉尔夫?艾里森.看不见的人[M].任绍曾,张德中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
[2]黄铁池.当代美国小说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