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碳Si-Mn系高强度TRIP钢高周疲劳破坏行为研究

中碳Si-Mn系高强度TRIP钢高周疲劳破坏行为研究

论文摘要

机械构件因疲劳破坏而屡屡发生事故,因而研究材料的疲劳强度以提高机械构件的使用寿命及其使用可靠性有着重要意义。在传统钢铁材料尤其是高强度结构钢中,提高其强度往往会使塑性下降,而TRIP钢作为新一代开发的钢种可兼具高强度和高塑性的优良性能。然而,传统的TRIP钢多为中低碳的Si-Mn系低合金钢,由于其强度水平较低,仍不能’用于高强度或超高强度的机械零件上对此,本文通过成分设计及热处理工艺优化,得到了一种强度、塑性和韧性优化配置的新钢种,首次提出把TRIP现象活用于1000MPa级以上的机械制造用钢中,以期提高钢的强度的同时,提高钢的疲劳寿命。本文主要采用旋转弯曲疲劳和裂纹扩展速率实验,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中碳Si-Mn系高强度TRIP钢(0.4C-1.5Si-1.5Mn)的两种组织状态[等温淬火(AT)组织和淬火回火(QT)组织]在两种强度水平(1100 MPa级和1300 MPa级)下的高周疲劳破坏行为,通过疲劳裂纹的原位观察对其疲劳破坏机制进行了理论探讨,并与调制处理的中碳高强度合金钢42CrMo进行了对比。对实验钢常规力学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TRIP钢QT样的常规力学性能随回火温度的变化与一般中碳钢基本一致,AT样的力学性能则受奥氏体化温度、等温温度以及等温时间的影响显著,即随着奥氏体化温度的升高,AT样的强度下降,塑性逐渐增加,但韧性却降低;随等温温度的升高,强度降低,塑性和韧性则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随着等温时间的延长,强度降低而塑性和韧性显著提高。此外,经900℃奥氏体化及随后的400℃盐浴等温处理600 s可获得强度、塑性和韧性具有良好配合的多相组织,其残余奥氏体含量高达19%,具有明显的TRIP效应。此外,AT样与相同抗拉强度水平的QT样相比,其屈服强度明显低于后者,而塑性明显高于后者。对实验钢的旋转弯曲疲劳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强度水平(1100 MPa和1300 MPa)的AT样,其疲劳强度和疲劳寿命均明显高于QT样和和调质处理的42CrMo钢,即具有多相组织的AT样具有优异的高周疲劳性能。但在1300 MPa级的强度水平下,AT样与QT样疲劳强度间的差异没有1100 MPa级时明显。在两种强度水平下,AT样的疲劳强度与抗拉强度之比均可高达0.56,明显高于相同强度水平的QT样的0.51和用作对比的42CrMo钢的0.50。对疲劳断口的分析表明,在两种强度水平下实验钢的AT样和QT样均起源于试样表面基体,而同强度的42CrMo样除起源于表面基体外,部分还起源于表层夹杂物,其疲劳裂纹萌生于钢中夹杂物还是组织缺陷处,二者存在一个竞争机制。对疲劳试样疲劳塑性区的TEM观察表明,两种强度水平(1100 MPa级和1300 MPa级)的AT样,经疲劳实验后在塑性区中存在各种形貌的马氏体组织,很少观察到残余奥氏体。对疲劳实验前后试样中残余奥氏体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1100 MPa级的AT样约有4%的残余奥氏体在疲劳应力的作用下转变为马氏体,而1300 MPa级的AT样约有2%的残余奥氏体发生转变。这表明在疲劳循环应力作用下,AT样发生了TRIP效应,且在较低强度水平下的TRIP效应更为明显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强度水平下的AT样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da/dN均明显小于QT样,同样说明AT样的疲劳性能优于QT样。但1300 MPa级AT样的速率在裂纹终止阶段与QT样的差异很小,即随着强度水平增加,AT样和QT样疲劳裂纹扩展速率之间的差异变小。不同强度下AT样的疲劳裂纹扩展原位观察表明,高强度TRIP钢的断裂机理受多相组织,尤其是软相(残余奥氏体和下贝氏体)的分布、尺寸、相对数量,以及残余奥氏体的转变率的影响最为显著。疲劳裂纹主要萌生于塑性应变集中之处,并沿着上贝氏体与软相的相界面扩展,主裂纹末端都终止于裂纹前沿的残余奥氏体处。裂纹扩展方向对软相的选择性、多相组织大量晶界和相界对裂纹扩展的阻力,以及较长的二次裂纹的萌生及扩展均会消耗大量的扩展能,从而降低主裂纹的扩展速率。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TRIP钢简介
  • 1.2.1 TRIP的形成机理
  • 1.2.2 TRIP效应的影响因素
  • 1.2.3 TRIP钢的研究概况及应用
  • 1.3 疲劳研究
  • 1.3.1 高强度钢的疲劳研究
  • 1.3.2 TRIP钢的疲劳研究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1.5 本论文特色与创新点
  • 第二章 不同热处理工艺对TRIP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方法
  • 2.3.1 微观组织观察及测定
  • 2.3.2 常规力学性能测试
  • 2.4 热处理工艺对实验用TRIP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 2.4.1 不同热处理对实验钢微观组织的影响
  • 2.4.1.1 QT和AT两种热处理工艺的影响
  • 2.4.1.2 奥氏体化温度的影响
  • 2.4.1.3 等温温度和等温时间的影响
  • 2.4.2 不同热处理对实验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 2.4.2.1 QT和AT两种热处理工艺的影响
  • 2.4.2.2 奥氏体化温度的影响
  • 2.4.2.3 等温温度和等温时间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TRIP型高强度钢拉伸和冲击行为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3.3.1 实验钢静态拉伸性能
  • 3.3.2 实验钢室温冲击性能
  • 3.3.3 不同应变速率的慢速拉伸性能
  • 3.3.3.1 不同应变速率对伸长率的影响
  • 3.3.3.2 拉伸变形前后组织的变化
  • 3.3.3.3 拉伸变形前后组织中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变化
  • 3.3.3.4 拉伸变形过程残余奥氏体与能量吸收的关系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TRIP钢疲劳破坏行为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旋转弯曲疲劳实验方法
  • 4.2.2 疲劳断口分析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1 1100MPa级TRIP钢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1.1 微观组织特征
  • 4.3.1.2 疲劳性能
  • 4.3.1.3 疲劳断口特征
  • 4.3.2 1300MPa级TRIP钢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2.1 微观组织特征
  • 4.3.2.2 疲劳性能
  • 4.3.2.3 疲劳断口特征
  • 4.4 讨论
  • 4.4.1 高强度钢的弯曲疲劳断口特征
  • 4.4.2 高强度钢的疲劳强度与抗拉强度的关系
  • 4.4.3 钢中夹杂物对疲劳性能的影响
  • 4.4.4 影响钢中疲劳极限的因素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疲劳裂纹扩展行为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实验
  • 5.2.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5.2.2 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实验结果
  • 5.2.3 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实验讨论
  • 5.3 疲劳裂纹萌生与扩展机制
  • 5.3.1 疲劳裂纹扩展的原位观察
  • 5.3.1.1 1100MPa级AT样疲劳裂纹扩展的原位观察
  • 5.3.1.2 1300 MPa级AT样疲劳裂纹扩展的原位观察
  • 5.3.1.3 结果与讨论
  • 5.3.2 疲劳裂纹萌生、扩展及断裂机理
  • 5.4 讨论
  • 5.4.1 疲劳小裂纹对疲劳裂纹扩展的影响
  • 5.4.2 钢中夹杂物对疲劳裂纹扩展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体组织对TRIP钢疲劳破坏行为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AT样组织特征
  • 6.2.1 AT样的微观组织形貌
  • 6.2.2 AT样的微观组织硬度
  • 6.2.3 AT样的微观组织性能
  • 6.2.3.1 贝氏体的性能
  • 6.2.3.2 铁素体的性能
  • 6.2.3.3 马氏体的性能
  • 6.2.3.4 残余奥氏体体的性能
  • 6.3 AT样基体组织对疲劳性能的影响
  • 6.3.1 贝氏体对TRIP钢疲劳性能的影响
  • 6.3.2 残余奥氏体对TRIP钢疲劳性能的影响
  • 6.3.2.1 残余奥氏体在塑性区内的转变行为
  • 6.3.2.2 残余奥氏体在旋转弯曲疲劳实验前后的含量变化
  • 6.4 讨论
  • 6.4.1 残余奥氏体的应变诱发相变形为
  • 6.4.2 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
  • 6.4.3 残余奥氏体对中碳TRIP钢疲劳破坏行为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实验结论
  • 7.2 展望与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中碳Si-Mn系高强度TRIP钢高周疲劳破坏行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