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粮食供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粮食数量安全,粮食供给,粮食需求
粮食供求论文文献综述
胡远东[1](2019)在《供求角度下中国粮食数量安全文献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不仅使中国自身对其粮食数量安全高度重视,还引发其他国家的密切关注,对中国粮食数量安全进行了十分广泛的研究。本文从粮食自给率这一指标出发,从粮食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对粮食数量安全研究进行梳理,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为后续的研究工作给予一些参考。(本文来源于《粮食问题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钟欣[2](2019)在《聚焦中国粮食安全: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仍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钟欣)我国粮食安全如何保障?现代农业发展又面临哪些亟待解决的难题?6月23日,“2019乡村振兴暨中国粮食安全战略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300余位业内专家、代表就上述问题展开探讨。会上,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宝文强调,目前,我(本文来源于《粮油市场报》期刊2019-06-29)
马国英[3](2018)在《清代直隶山西粮食供求矛盾突出》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华北农业发展养活了迅速增长、数量庞大的人口,但是农业主要生产指标逐渐恶化,从乾隆朝起,特别是嘉庆、道光朝以后,直隶、山西两省粮食问题日益突出。在粮食供给偏紧、粮食需求增长的情况下,两省官方奏报体系中记载的粮价变动趋势却相对平稳,甚至粮价年平均上涨幅度(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8-12-03)
青奎,何廷平[4](2018)在《逆城市化下粮食供求体系变化趋势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逆城市化或去城市化是一个人口迁移和社会关系变革的过程,人们从城市地区迁移到城郊地区甚至农村地区,与城市化形成鲜明的对照。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城市化进程基本结束",而在城市化水平达到巅峰后往往伴随着逆城市化趋势的开始。粮食供求体系对城市化水平的变化十分敏感,而粮食安全一直是民生的重中之重,因此进行逆城市化下粮食供求体系变化趋势探析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来源于《粮食科技与经济》期刊2018年08期)
杨硕[5](2018)在《辽宁省粮食供求结构变化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当前辽宁省主要粮食作物供求结构变化情况,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提出了调整辽宁省粮食供求结构合理建议。(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科技与经济》期刊2018年15期)
白青山[6](2018)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粮食供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提出的一种新的改革方向,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叁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本文来源于《期货日报》期刊2018-08-06)
邱溆[7](2018)在《供求视角下我国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粮食生产是农业生产的核心,粮食问题关乎国家安全。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是提高种粮比较收益、解决当前及未来“谁来种粮”问题的现实选择,也是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充分发挥“统”的职能,“将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的一种诱致性制度安排。研究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均衡及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种粮的比较收益和粮食生产效率,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推进粮食产业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全文共分为八大部分。第一部分对选题的背景、依据、目的和意义进行说明,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方面的研究动态,明确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阐述主要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明确研究框架。第叁部分结合我国粮食生产经营方式变革的阶段性特征,厘清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演进轨迹、分析两者之间的共生关系。第四部分立足于种粮农户的视角,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其对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的需求情况及满意程度,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户需求意愿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第五部分通过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的主客观优势确定综合权重,对2004-2015年我国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进行动态测评和制约度分析。第六部分以粮食生产农机社会化服务为例,通过构建服务效率评价体系,采用基于VRS的DEA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我国粮食生产农机社会化服务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第七部分分别基于需求侧和供给侧提出推动我国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发展的政策建议。第八部分归纳、总结全文,并分析不足、指出下一步研究的方向。粮食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引致了社会化服务需求,而社会化服务的有效供给必将助推粮食生产经营方式进一步演进。本文在两者共生演变的框架下,以系统的观点,抓住粮食社会化服务供给和需求两条主线,分析影响需求的因素、满足需求的渠道以及农户对需求的满意度,测评社会化服务的供给水平和供给效率。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粮食规模生产、推进粮食专业生产、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健全需求表达机制”,以及“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加强社会资本引导、强化区域行为协调、加速相关技术与装备研发”等粮食社会化服务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具有研究视角的创新性。而且,本文结合粮食生产经营的阶段性特征,从服务主体以及服务内容的角度综合选择、构建服务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指标的综合权重。测评结果显示我国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目前处于较高水平,说明相对于当前粮食生产经营阶段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来说,已经实现总体均衡。测评分值提升的动态过程也揭示了我国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由“供给不足”向“供需结构差异较大”以及“供需总体均衡”的演变路径。可以预见,随着粮食生产经营条件的变化和经营方式的进一步演进,新的服务需求必然产生,旧的均衡将被打破,从而步入下一个循环。(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1)
[8](2018)在《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马晓河说:中国粮食结构性供给过剩造成“新”的不安全,我国粮食供求市场存在“叁多一低”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粮食供求市场出现了"叁多一低"的怪现象,就是粮食生产量越来越多,进口量越来越多,库存量也越来越多,但粮食自给率却越来越低。第一,生产量多。多年来,我国通过增加投入、财政补贴、价格支持等政策刺激粮食生产,使得粮食生产取得了骄人成绩。从2003年~2014年,全国粮食年产量由43 070万t增长提高到60 703万t,11年间产能增加了17 633万t,增长了40.9%。粮食生产中最大特点是生产集中度越来越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粮食生产在向谷物集中。2003~2014年,(本文来源于《粮食加工》期刊2018年01期)
吕长全[9](2017)在《18世纪山东省的粮食供求与价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8世纪是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口增加,这些都与农业生产的发展息息相关。以往对于清代农业经济史的研究或偏重生产,或偏重流通;生产是流通的基础,"生产既支配着与生产要素相对而言的生产自身,也支配着其他要素"。本文试图将粮食的生产和流通贯通起来,探索上述宏观背景下山东省的社会经济发展。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详细考证了18世纪山东省的耕地、人口、亩产量、耕作制度等,并且对全省人地关系、人均粮食占有量、仓储存粮进行了量化估算,进而从总体上确定了全省的粮食供求状况。在此基础上,第二部分探究18世纪山东省粮食价格的时间序列特征,包括季节性、不规则波动、长期趋势。此外,还用统计和计量方法分析了山东省内粮食市场的整合。(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史研究》期刊2017年05期)
曾福生,周静[10](2017)在《新常态下中国粮食供求平衡新思路》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粮食生产方面,2003年至2015年的"十二连增",表明中国粮食总量生产方面所取得的瞩目成就。但当前中国粮食供求面临的粮食产量、库存量以及进口量"叁量齐增"的困境,反映了这种总量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再加之物质成本、人工成本、土地成本"叁本齐升"的压力,我国粮食的竞争力不断减弱。当前粮食供给虽然总量增长,但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分析,当前粮食生产供给的区域结构、品种结构和消费结构出现了不匹配的新特征,同时还面临进口冲击加大、消费习惯改变、生产效益不高以及资源环境硬约束等挑战。为此,本文立足供给和需求平衡的角度,从四个维度提出了促进中国粮食供求平衡的新思路:稳定粮食的生产,实现数量和质量的供求平衡;调节粮食品种,实现消费结构平衡;转变粮食生产方式,实现资源环境平衡;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实现价格平衡。(本文来源于《农业现代化研究》期刊2017年04期)
粮食供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讯(钟欣)我国粮食安全如何保障?现代农业发展又面临哪些亟待解决的难题?6月23日,“2019乡村振兴暨中国粮食安全战略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300余位业内专家、代表就上述问题展开探讨。会上,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宝文强调,目前,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粮食供求论文参考文献
[1].胡远东.供求角度下中国粮食数量安全文献综述[J].粮食问题研究.2019
[2].钟欣.聚焦中国粮食安全: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仍存[N].粮油市场报.2019
[3].马国英.清代直隶山西粮食供求矛盾突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
[4].青奎,何廷平.逆城市化下粮食供求体系变化趋势探析[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8
[5].杨硕.辽宁省粮食供求结构变化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8
[6].白青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粮食供求分析[N].期货日报.2018
[7].邱溆.供求视角下我国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8
[8]..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马晓河说:中国粮食结构性供给过剩造成“新”的不安全,我国粮食供求市场存在“叁多一低”现象[J].粮食加工.2018
[9].吕长全.18世纪山东省的粮食供求与价格研究[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7
[10].曾福生,周静.新常态下中国粮食供求平衡新思路[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