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一、研究背景颅咽管瘤是颅内最常见的一种先天性肿瘤,迄今病因不明确,在人群中呈散发,偶见家族性病例报道,但未发现该肿瘤有确定的遗传倾向证据。自颅咽管瘤发现以来,研究者们对其命名一直争论不休,原因在于该肿瘤的病理学起源迄今没有明确。在历史上,该病有过许多名称,直到1932年Cushing等命名为“颅咽管瘤”后才得到公认,一直沿用至今。在颅咽管瘤的起源问题上,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是1904年Erdheim提出了胚胎剩件的观点:垂体发育时,口凹与Rathke囊一起移行构成了颅咽管,而Rathke囊以后则演变成原始腺垂体(即垂体前叶),并和漏斗突一起演变形成了垂体,Erdheim认为正是源于原始颅咽管和垂体前叶的残余外胚层细胞后来形成了颅咽管瘤。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颅咽管瘤应该是起源于腺垂体和垂体柄之间残余鳞状上皮的化生,1955年Luse和Kernohan曾观察了1364例尸检垂体腺,发现333例鳞状上皮细胞小巢,但在儿章该部位没有见到一例,而且随着年龄增大,鳞状上皮细胞巢的阳性率还逐步增多,因此他们推测,颅咽管瘤可能并非是起源于胚胎残余细胞,而更可能是来自垂体前叶成熟细胞发生的组织化生。此外,研究者们对颅咽管瘤的造釉细胞型是否有类似于颌骨肿瘤的造釉细胞也存在争议,还有观点认为颅咽管瘤与表皮样囊肿在起源问题上也有密切的联系。以上两种学说都得到了后续的一些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的支持,不过普遍的观点目前更倾向于Erdheim提出的胚胎残余剩件理论,但它对一些临床现象和研究发现还是不能给出完美的解释。总而言之,颅咽管瘤是发生于鞍区垂体前叶和漏斗部的占位病变,其组织起源问题仍悬而未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颅咽管瘤可能与内分泌系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颅咽管瘤并不是单纯的上皮性肿瘤,而颅咽管瘤与垂体前叶激素(PRL、GH、ACTH、TSH、FSH、LH)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探究而一直被忽略的问题,这可能对探究其起源能有一定的帮助。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1)垂体前叶激素(PRL、GH、ACTH、TSH、FSH、LH)在颅咽管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2)根据研究结果探讨其在颅咽管瘤起源方面的意义。三、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1月~2007年3月期间接受开颅手术的颅咽管瘤患者的有效标本45例,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原发/复发、囊实性质、是否钙化以及手术前后的影像学资料和显微手术录像进行漆氏评分。使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45例颅咽管瘤标本中PRL、GH、ACTH、TSH、FSH、LH的表达。采用单克隆抗体PRL、GH、ACTH、TSH、FSH、LH对45例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颅咽管瘤标本进行手工标记。对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的阳性细胞数和表达强度采用半定量计数评分。并将评分结果与颅咽管瘤的病理类型、原发/复发、囊实性质、钙化与否、漆氏评分等进行研究分析。四、研究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至少一项激素阳性表达者占42.2%(19/45),其中造釉细胞型阳性率33.3%,鳞状乳头型阳性率60.0%。垂体前叶激素PRL、GH、ACTH、TSH、FSH、LH表达多见于囊肿壁周围的颅咽管瘤细胞,均为胞浆的轻至中等强度表达。19例至少一项激素阳性表达的标本中,仅一项激素表达者占57.9%(11/19),多种激素表达者(≥2种)占42.1%(8/19)。六项激素中,以PRL最常见,其次为TSH和ACTH,而GH、FSH和LH仅见个例表达。颅咽管瘤垂体前叶激素的表达与肿瘤的病理类型有关,鳞状乳头型肿瘤在ACTH和TSH的表达率高于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P<0.05)。漆氏评分的高低与肿瘤的病理类型有关,鳞状乳头型肿瘤的漆氏评分指数高于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P<0.05)。钙化组与无钙化组颅咽管瘤在TSH的表达上有显著性差异,后者高于前者(P<0.05)。原发性与复发性颅咽管瘤在垂体前叶激素表达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囊性、囊实性、实性肿瘤间在PRL、GH、FSH、LH表达上无显著性差异,在ACTH、TSH的表达及漆氏评分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五、研究结论(1)部分颅咽管瘤可有PRL、GH、ACTH、TSH、FSH、LH的表达,提示颅咽管瘤与腺垂体可能存在有共同的组织起源,而且颅咽管瘤本身即可能引起患者内分泌紊乱和激素分泌的异常;(2)垂体前叶激素在两种病理类型肿瘤的表达上呈现出了不同的分布趋势,而且在阳性率上也有较大差距,提示造釉细胞型和鳞状乳头型肿瘤之间在肿瘤起源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