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影像学分析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影像学分析

论文摘要

目的:观察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影像学特点,分析脑白质疏松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并探讨其机制,为进一步防治脑白质疏松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入选发病一周内入院的急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arterothrombosis,AT)和小动脉病变性(small artery disease,SAD)脑梗死患者,同期入院的良性位置性眩晕、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为对照组。采用Fazekas量表,分别对MRI所显示的侧脑室体旁和皮质下白质病变进行评分;根据部位,脑白质疏松分为皮质下型、脑室周围型和混合型。比较对照组、AT组和SAD组所伴发的脑白质疏松的类型、双侧脑白质疏松的对称性。比较AT组LA不对称患者两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颈动脉球部、颈内动脉斑块类型、数量、部位、最大斑块大小及颅内外动脉狭窄情况。结果:1.入选AT患者59例,SAD患者99例,对照组50例。AT组年龄、冠心病病史比例低于SAD组(P值分别为0.032、0.002),前者高血压病病史比例高于对照组(P值为0.024);SAD组年龄、吸烟史比例、高血脂症比例高于对照组(P 值分别为 0.002、0.029、0.019)。2.AT组59例中,皮质下型LA 17例,脑室周围型LA1例,混合型LA 39例。SAD组99例中,皮质下型LA 1例,脑室周围型LA 28例,混合型LA 66例。两组比较,AT组皮质下型LA比例(17/59)高于SAD组(1/99)(P值为0.000);SAD组脑室周围型LA比例(28/99)高于AT组(1/59)(P值为0.000);AT组混合型LA比例(39/59)与SAD组(66/99)比较无差异(P值为0.942);AT组(57/59)和SAD组(85/99)的LA比例高于对照组(26/50)(P值均为0.000)。3.AT组59例患者中有35例不对称LA,SAD组99例患者中有13例不对称LA,对照组50例中有5例不对称LA,其中AT组和SAD组的LA不对称性所占比例比较有显著差异(P值为0.000);AT组和对照组的LA不对称性所占比例比较有显著差异(P值为0.000);SAD组和对照组的LA不对称性所占比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值为0.058)。4.AT组中不对称LA患者脑白质疏松评分重侧与轻侧比较,LA评分重侧软斑、混合斑、颈动脉斑块、颈内动脉斑块所占比例高于轻侧(P值分别为0.008、0.000、0.034、0.007);无斑块、硬斑、斑块数量、颈动脉球部斑块、最大斑块大小、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所占比例无差别(P值分别为0.707、0.131、0.806、0.131、0.550、0.905)。5.AT组中35例不对称脑白质疏松患者重侧有19例颅内动脉狭窄,10例颅外动脉狭窄,轻侧9例颅内动脉狭窄,2例颅外动脉狭窄,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5、0.030);35例不对称LA患者重侧有6例混合动脉狭窄,轻侧有1例混合动脉狭窄,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值为0.111)。结论:1.AT组和SAD组LA比例均高于对照组,AT的LA以皮层下型为主,并表现为两侧不对称,SAD的LA以脑室周围型为主,并表现为两侧对称。2.AT不对称LA患者重侧软斑、混合斑、颈动脉斑块和颈内动脉斑块所占比例高于轻侧。3.AT不对称LA患者重侧颅内动脉狭窄、颅外动脉狭窄所占比例高于轻侧。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一般临床资料收集
  • 3 相关危险因素诊断标准
  • 4 LA分型与评分
  • 5 颅内外血管检查
  • 6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临床资料
  • 2 AT组、SAD组和对照组患者LA类型比较
  • 3 AT组、SAD组和对照组患者LA不对称性比较
  • 4 AT组不对称LA患者双侧颈动脉和颈内动脉颅外动脉斑块比较
  • 5 AT组不对称LA患者双侧颅内外动脉狭窄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影像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