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中国主要农业生态区长期施肥土壤磷素形态的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土壤学
作者: 林德喜
导师: 胡锋
关键词: 长期定位,土壤类型,施肥,磷素形态
文献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分别采集了中国科学院江西鹰潭(红壤)、江苏常熟(水稻土)、黑龙江海伦(黑土)、陕西长武(黑垆土)和河南封丘(潮土)五个农业生态站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土壤样品,研究了长期施肥条件下不同土壤磷素形态特征。结果表明:长期施用磷肥显著增加土壤全磷和某些形态无机磷的含量。由于不同区域生态因子的差异以及施肥方式、施肥量、种植方式、气候特征尤其是水热条件的差异等而使得土壤全磷和各级无机磷的含量增减的幅度不同,土壤全磷和不同形态磷素的含量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差异。 1.土壤全磷(T-P)含量的地域性分布特征: T-P含量平均值大小表现为:红壤施有机肥组>黑垆土>黑土>水稻土>潮土>红壤施无机肥组,前四种土壤之间T-P含量差异不显著,(范围在862 mg kg-1~830mg kg-1之间),但显著大于潮土和红壤施无机肥组土壤T-P含量(分别为:750mg kg-1和537mgkg-1)。 T-P含量与试验前相比,各区域土壤不同施肥处理年均增加幅度为0.85%~5.35%,其中以红壤增幅最大,黑垆土增幅最小。 2.各级无机磷含量的地域性分布特征:黑土和施有机肥红壤:Fe-P>Ca10-P>Al-P>Ca8-P>Ca2-P>O-P,(其中红壤Al-P>Ca10-P);水稻土:Ca10-P>O-P>Fe-P>Al-P>Ca8-P>Ca2-P; 施无机肥红壤:O-P>Fe-P>Al-P>Ca10-P>Ca2-P>Ca8-P; 潮土和黑垆土:Ca10-P>Ca8-P>O-P>Fe-P>Al-P>Ca2-P。 3.无机磷(Pi)和有机磷(Po)占全磷比例(Pi/TP,Po/T-P)的地域性分布特征: 黑土和施有机肥红壤:Po>Pi,Po/T-P分别为70%~60%和52%~62%;其它土壤都是Pi>Po,Po占T-P的百分数为15%~41%。 4.土壤中磷素形态对施肥的响应: 因为Ca2-P是植物生长的速效磷源,土壤中Ca2-P的含量水平可表示该土壤供磷的水平。在五个主要农业生态区土壤中CK的Ca2-P值:黑土:10.2 mg kg-1、黑垆土:4.7mg kg-1、潮土:0.8 mg kg-1、水稻土:8.01 mg kg-1、红壤的对照(施NK):0.8 mg kg-1。表明在不施磷条件下我国五个主要农业生态区的土壤速效磷含量都较低,尤其是潮土和红壤的,只有0.8 mg kg-1。
论文目录: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1 土壤中磷素的背景值
1.2 土壤中磷素的形态及分级方法
1.2.1 土壤无机磷分级
1.2.2 土壤有机磷分级
1.3 长期施用磷肥对作物产量影响
1.4 土壤无机磷的形态及其有效性
1.5 土壤中磷肥的科学施用量及施肥对无机磷库和有机磷库的影响
1.6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一章 长期施肥后黑土磷素形态特征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全磷(T-P),无机磷(Pi)和有机磷(Po)以及Po/T-P和Pi/T-P的变化
2.4 各级P占T-P的百分比
2.5 不同施肥处理黑土的有机质、速效磷和Ca_2-P的变化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长期施肥后黑垆土磷素形态特征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全磷(T-P),无机磷(Pi)和有机磷(Po)以及P0/T-P和Pi/T-P的变化
2.2 Ca_2-P、Ca_8-P和Ca_(10)-P的形态特征
2.3 Al-P,Fe-P和O-P的形态特征
2.4 各级P占Pi的百分比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长期施肥后潮土磷素形态特征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全磷(T-P),无机磷(Pi)和有机磷(Po)以及Po/T-P和Pi/T-P的变化
2.2 Ca_2-P、Ca_8-P和Ca_(10)-P的形态特征
2.3 Al-P,Fe-P,O-P的形态特征
2.4 各级P占Pi的百分比
3 潮土不同施肥处理产量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长期施肥后水稻土磷素形态特征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全磷(T-P),无机磷(Pi)和有机磷(Po)以及Po/T-P和Pi/T-P的变化
2.2 Ca_2-P,Ca_8-P和Ca_(10)-P的变化
2.3 Al-P,Fe-P和O-P的变化
2.4 各级P占Pi的百分比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长期施肥后红壤磷素形态特征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用无机肥对的土壤磷素形态的影响
2.1.1 全磷(T-P),无机磷(Pi)和有机磷(Po)以及Po/T-P和Pi/T-P的变化
2.1.2 无机磷形态对施无机肥的响应
2.2 施用有机肥对的土壤磷素形态的影响
2.2.1 全磷(T-P),无机磷(Pi)和有机磷(Po)以及Po/T-P和Pi/T-P的变化
2.2.2 无机磷形态对施有机肥的响应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红壤Hedley分级的结果及两种磷素分级方法结果的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试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
1.2.1 测试分析方法
1.2.2 相关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无机肥组
2.1.1 无机肥组的Resin-Pi和Microbial-Pi形态特征
2.1.2 无机肥组的NaHCO_3-Pi,NaOH-Pi,Ultrasonic-Pi和HCl-P的形态特征
2.1.3 无机肥组的pH的形态特征
2.1.4 无机肥组的Microbial-Po,NaHCO3-Po,NaOH-Po,Ultrasonic-Po的形态特征
2.1.5 无机肥组的residual-P,T-Pi,T-Po,T-P的形态特征
2.1.6 无机肥组的Residule-P/T-P、T-Pi/T-P、T-Po/T-P和T-P/Pt的形态特征
2.2 有机肥组
2.2.1 有机肥组Resin-Pi的形态特征
2.2.3 有机肥组NaHCO3-Pi,NaOH-Pi,Ultrasonic-Pi和HCl-P的形态特征
2.2.4 有机肥组residual-P,T-Pi,T-Po,T-P的形态特征
2.2.5 有机肥组pH值的形态特征
2.2.6 各级无机磷,有机磷及总无机磷和总有机磷的相对含量变化
3 Hedley法测定的结果与Chang & Jackson修改法测定的各级无机态P进行比较
3.1 Hedley法测定的无机态磷
3.2 Hedley法测定的总有机磷和总无机磷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全文结论及研究展望
1 结论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3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 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主要论文
发布时间: 2006-10-20
参考文献
- [1].长期不同施肥下三种土壤磷素有效性和磷肥利用率的差异机制[D]. 吴启华.中国农业大学2018
- [2].基于农田土壤磷肥力预测的我国磷养分资源管理研究[D]. 曹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 [3].基于GIS我国农田土壤磷素管理及磷肥需求预测研究[D]. 孔庆波.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
- [4].持续淋溶条件下有机酸对土壤磷素释放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 冯晨.沈阳农业大学2012
- [5].河北省农田土壤磷素转化、平衡与产量效应[D]. 廖文华.河北农业大学2012
- [6].农艺措施和环境条件对土壤磷素转化和淋失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 薛巧云.浙江大学2013
- [7].土壤磷素累积、形态演变及阈值研究[D]. 王斌.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
- [8].施用粪肥对设施菜田土壤磷素形态与移动性的影响[D]. 严正娟.中国农业大学2015
- [9].典型农田土壤磷素环境阈值研究[D]. 习斌.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
- [10].农田土壤磷素固液相分配规律及微生物C/P比影响因素研究[D]. 李春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相关论文
- [1].长期定位施肥对设施蔬菜栽培土壤磷素形态及释放特征的影响研究[D]. 刘丽.沈阳农业大学2009
- [2].华中亚热带红壤与水稻土磷素的形态与转化过程[D]. 向万胜.华中农业大学2003
- [3].长期施肥条件下塿土磷素累积与淋失研究[D]. 杨学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
- [4].解磷微生物溶解磷矿粉和土壤难溶磷的特性及其溶磷方式研究[D]. 钟传青.南京农业大学2004
- [5].蚯蚓活动对稻麦轮作土壤氮、磷的影响[D]. 王霞.南京农业大学2005
- [6].基于农田土壤磷肥力预测的我国磷养分资源管理研究[D]. 曹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 [7].施肥制度与土壤可持续利用[D]. 李絮花.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